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8308 46
2014-03-24
             浅谈教育

  

   从我上高中以来,就一直被一个问题困扰着,什么是有效的教育,什么是合理的教学手段。从牙牙学语直到现在,所见师者不少,然而几乎所有老师的教学手段如出一辙。要么进行心理教育法,要么进行身体教育法,要么二者兼备。然而这些方法却让“师者说得口焦舌破,学生听得双耳发聋,却始终不见什么成效”。改革开放时流行一句话,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我不知道老师们有想过没有,言语式的心理战法和信心战法是否能给学生带来质的改变?为师者,固然希望学生多学一点,而做学生的时间是很有限的,尤其是高中岁月,其实每一年的考点就那些,为什么年年考,次次考,分数依然达不到期望值,同时老师的职能只是教会学生考试吗?一个老师的优秀与否难道只能是用分数来体现么?选择师范院校是我一直的想法,因为我相信老师其实还有很多种方法去教学生!所以我不得不常问自己:教学,该怎样去教,怎样去学?

   在家中三姊妹里,我是老大,鉴于这一特殊地位,在学业上我理所应当的给弟弟妹妹一些辅导或者指引。这几年来,我一直在尝试着培养他们的爱好----不能与他们自身相割舍的而且他们愿意终身坚持奋斗下去的爱好。然而我不得不很遗憾的承认,我是失败了的。失败的原因有很多,但是有两点尤为关键家庭和学校。我们都知道,孩子在进入社会之前所接受的教育和影响他们最多的就是家庭和学校了。在我看来,中国的学校在孩子青少年的成长时期是起着一个规范与束缚的作用的,它并没有行使它应有的职能——引导。在学校,分数一直是判断一个孩子好坏的硬指标,在这种风气的感染下,大部分的学生莫不感觉自己头上有一根鞭子,于是他们在学校的生活开始变得简单单调甚至枯燥。所以我们在假期看到这样一个现象,孩子们的快乐很单纯的变成了远离课堂,抛开课本,不管是玩玩游戏,还是东跑西撞的逛上一天,或者是什么事也不做在那里发呆,他们都会感觉很放松,很心满意足。当然也有那么一些同学,他们在假期都是恐惧的,是提心吊胆的,听说谁谁谁又报了一个补习班,听说某某某又做了多少题,他们的心里无时无刻不受着学校那根长鞭的催促,除了看书就是做题。而这里所说的书永远都是教参或者课本。在分数制度指引下的中国学生,他们开始变得越来越被动,因为他们不仅从潜意识里去靠近“学校的精神指引”,在行动上更是不知疲倦的去追求着。我们经常看到这样一个现象,中国的学生至少在大学以前互相比较,互相较劲的几乎都是考试的分数。在我大学以前的学习生涯中,我从未听人提起过要为自己的某一个爱好而寻找志同道合的好友以便互相协助互相鼓励的,不管是分数上的成功者还是失败者,他们在这种体制下更加习惯于以分数来衡量自己优劣的规则。而那些从小在分数有所欠缺的孩子,你会无时无刻不感觉他的自卑与不自信,至少在他学生时代的价值准则中,他是自我感觉不如那些分数上占优势的孩子的。

据说国外曾经做过多次研究,是关于中国少年的创造力的,最后的结论是——中国青少年缺乏创造力。但是在每一次的国际奥数竞赛或者其他无关创新的竞赛中,中国的孩子却总是名列前茅。这究竟是什么原因,我相信在分数至上规则下成长的我们对这一结论应该是不会感到吃惊的。我们从小就被老师被家长教导要考高分,要怎样去减少试卷上的失误,怎样让自己的分数无限的去接近满分,但是我们的学校却没有告诉我们的孩子该怎样去做人,怎样去发现生活,怎样去让我们的生活不同和有趣。即使很多家长都知道,除了分数以外,他们的孩子还应该拥有属于他自己的特色或者是说赖以生活的技能。但是很多家长却经常被学校牵着鼻子走,或者是心甘情愿的下定所有的血本只投资教育。就拿我家来说,之前我和父亲很默契的配合,要帮助弟弟妹妹更好的认识自我,找到他们的兴趣突破点。而我和父亲的角色扮演也确实是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可以说弟弟妹妹的各种行为表现还是达到了我们的期望值,自由生长,不受约束,但有方向。然而在他们初二以后,学校频繁的家长会,基本就成了一月一小开,半学期一大开,每一次家长会都少不了一个会议环节——给各位家长报告学生的成绩,精细到第几名,在哪一科上面需要重点突破,整个一学校就成了一分数竞赛基地,以分数论英雄。这样一来,学校算是给家长们装上了一个冲锋炮,你孩子进步了,老师就不吝赞美之词,大肆的在整个家长会上表扬你的孩子是怎样怎样的进步了,号召全体家长向你学习,整个家长会瞬间就成了表彰大会;当然要是你的孩子下降了呢,那这个会立马三百六十度的大变身成了一出批斗会,小至你孩子上课做了什么小动作都要给你当着那么多家长的面抖出来。这样轮番家长会开下来,你不着急你孩子的成绩真要被怀疑是不是孩子他亲爸妈了,单是孩子成绩下降自己面子上过不去不说,还要被扣上不关心孩子,不为孩子的将来做打算的帽子。试想,有几个家长能在这样的折腾下坚定自己的立场——不以分喜,不以分悲。慢慢的,家长之间就开始有了谈资,有了攀比,我认为这种攀比是极为可怕的。不只是家长之间结成同盟互相倾授御孩技巧而且可能互诉这个孩子的各种糗事,让孩子失去她的隐私权,甚至闹得四处皆知,而这种隐私的揭露又恰是孩子极不愿意让别人知道的。更糟糕的是别人家的孩子在这种攀比之后即刻上升成了你的一个榜样。当然这个榜样的含义有褒有贬,若是“别人家的孩子”很凑巧成绩不如你好,那以后家里势必会经常听见这么一句话——你看你,再不好好学习就得跟某某一个样了,考那么差,还不被谁谁谁笑话啊。这种教育孩子的方式,既可能给孩子带来心理上的优越感也难免会引起他心里本能的反叛。不管怎样,这样做难免给孩子的心里埋下一枚定时炸弹,轻则孩子不与之来往,重则形成小帮派排斥这个人。那如果成绩要是比你好了呢,那孩子就只能准备接受经常性的狂轰滥炸。然而,不管我们的孩子属于哪一个“榜样”,这对他的成长以及心理的发展都是极为有害的。

我记得在我弟弟刚上初二的时候,学校让父母每一学期交几十块钱的短信费,以便老师每一天给家长汇报你孩子当天的表现以及上课有没有迟到早退。弟弟是一个慢性子的人,星期一去学校永远都会迟到的那种,之前父母也知道这个情况,但是他就是改不了,久而久之,父母也就习以为常了。但是自从见到那每天八点准时而来短信过后,我妈开始不得安宁了,一天都在担心这孩子又跑哪去了啊,会不会出了什么事啊,总觉得这孩子去干什么不该干的事去了。弟弟是一个很乖的孩子,成绩也一直很好,一直是年级前三名,考一个好的高中是没问题的。我们也很聊得来,不管是生活还是学习他总爱跟我分享。但是这一学期我明显感觉他变得暴躁叛逆了起来,我们也谈过这个问题,他虽然支支吾吾,我想我还是猜得到几分的。学校完全的信息透明化让孩子没有隐私而引起的学校恐惧症。现在弟弟升上初三,家里跟他老师的联系便愈加频繁了起来,但凡弟弟成绩有了一丁点的下降,老师都得给我爸妈打一预防针,最近学校的期中考试弟弟考了年级第三名,那天晚上他向我倾诉,字里行间全是一个十四岁男孩的恐惧与自责,我当时就明显感觉到他承受着很重的精神压力,而这些压力完全是学校和家庭共同努力的成果。我只能想尽办法的去鼓励安慰他,告诉他没事的,别担心。第二天,我爸的电话就打过来了,开始痛诉我弟弟又是如何如何的不听话,成绩又倒退了多少,老师又打电话敲警钟了,他又采取了怎样的教育措施,都不管用等等。我耐住性子安慰他,告诉他弟弟的变化,却惹来一顿训斥,什么我尽帮我弟弟开脱了,也不管他了之类。我真是觉得好笑,之前学校说以后每个月一次家长会的时候我就知道我和父亲再不可能在教育这一问题上统一战线了,果然如此。

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学校会经常给家长讲道理,出了问题也难免往家长身上推责。我承认,家庭教育确实重要,但是更加重要的是学校对自己的定位,他们在孩子与家长之间该扮演怎样的角色。我相信没有哪一个家长在面对学校长期的分数警钟下还能淡定的走自己的路线的,况且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家长一直是唯学校马首是瞻的,有绝大多数的家长是认为学校比自己更有经验的,所以家庭教育的方向在学校的影响下难免由直变曲到最后的迎合。

大概十多年前,幼儿教育开始在中国兴起,那个时候中国的教育开始吹起了这样一个号角“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从那以后幼儿教育便开始普及,而且花样百出。越是繁华的地方,孩子的上学年龄就越小,甚至不到两岁就开始在学校里让老师来规范孩子的生活,这个时候我就在想,孩子这么小就开始培养他的“做事正确观”究竟该还是不该?我们是应该让孩子自己去尝试生活中的做事顺序还是让老师来给他下一个定义?大多数的幼儿教育要三个年头甚至更长,那么这三个年头我们是应该长年累月的让孩子在一个固定的空间生长还是压缩这过长的学校时间以便给他足够的自由去发现自己想要发现的东西?因为怕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家长更是卯足了劲儿的送孩子去各种培训班,钢琴,吉他,舞蹈,奥赛等等,在家长的观念中,仿佛别人家的孩子都去特长班我孩子不去就自然而然的比别人矮上了一截。这样做的后果是我们的孩子并不感到快乐,反而苦不堪言。大家都会承认,中国的学生大多中规中矩,很少做出一些与“我们习惯了的事相冲突的事”。这是为什么,就是因为这无止境的培训班和各种竞赛培养出了孩子们更多的惯性和惰性——平日里过分的强调学校教育和时间大量的被学校生活所占用后,孩子们习惯于别人来教他这个怎么做而不是为什么要怎么做,同时绝大部分学生认为学习是一件苦差事儿,这又与中国传统的教育观念息息相关,我们经常可以听见老师会用“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句至理名言来勉励他们的学生,而这里的“苦中苦”就是指学习,所以在离开学校以后,我们的学生很少思考甚至不思考,只是按着习惯来解决生活中的每一件事,这也就是为什么中国人少创新的原因之一了。

大二开学之初,我翻阅了很多有关教育之类的书籍,也在老师的推荐之下看了一些教育家和中学校长的书。然而令我印象深刻的还是郑杰那本《边走边叹——一个校长写给女儿的52封信》。我喜欢这本书的原因很简单,够坦白!书中不仅多处指出了中国教育所面临的困境,还多处就中国教育体制提出了自己的意见。而我相信作者的很多观点对于帮我们了解和理清我们现在的处境,对更加准确的定位自己是有所裨益的。在我看来,不管是制定各种教育规则的教育工作者,还是执行上级指示的校长,或者是直接的教育任务完成者老师,或者是家长,以及孩子本人我们一生中要追求的和我们能够改变的不外乎生活的品质和自己的内心的充实自在,而要做到这一切,我们必先容得下自己。教育它本身是一种机制,人才是它的主导,但到了今天,我愈加觉得人是依附于教育之上的,已经丧失了应有的主导权,只是被动的为了完成教育任务而教育。对于教育工作者怎样更好的做教育,怎样做好教育,这需要的是规划,是静,我认为要有利于教育,必先有一个稳定的教育环境,而怎样来创造一个稳定的教育环境?这就需要我们的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静,不仅需要主导者的静,还需要我们教育体系中每一份子的静——沉静,冷静,切忌盲目跟从。俗语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急不来的,但在现在的教育中,充杂了太多的功利之心。怎样去抑制教育的商业化,产业化,这是迫切需要我们静下来思考的。在中国,教育有太多的问题,套用一句俗语叫做“剪不断,理还乱”,尤其是教育的诸多问题中的大部分事实上并不是教育问题,而多的是教育之上的更强大更广阔的系统问题。有许多人将眼光投向国外,比如美国,英国或者日本等,这种方法可取吗?我觉得可以借鉴,套用需谨慎。然而我们今天看到了什么,我们的教育被其他国家的理论或者经验牵着鼻子走,从晚清时期开始,我们传统的私塾,四书五经,科举制等等都被抛弃了,我们在尝试新的教育方法,新的思路,但是为什么就一直收效甚微,为什么这一百多年里中国都没有出过世界级的大教育家,没有对世界的教育领域做出哪怕一点点的原创性的贡献,我认为这是值得教育界思考的问题。不论什么时候,我们的教育体制改革都应该是平心静气的,是深思熟虑的,不仅是因为教育是一个国家的根基,还因为这一张网几乎覆盖了每一代人的成长。

随着国家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信息化教育也开始走进中国的每一个地方。我们知道,即使在今天中国GDP高居世界第二的时候,中国依然是一个穷国。在国家教育经费如此紧张的情况下,我们能够看到国家还在不断为学校添置电脑,不断以打造了多少信息化学校为骄傲。以至于一些“发达地区”的电脑配置已远高于发达国家。这让我怀疑“有关部门”的动机,我怀疑一些所谓“ZF采购”中存在“权利寻租”的现象。在有些地方,给教师加工资和提供更多更高层次的培训机会是没有回扣的,而在每一台电脑的交易过程中会发生什么?这一切都是大家心照不宣的。在目前的发展看来,信息化教育确实是很有必要的,但是在教育被信息化覆盖之前,我希望我们的教育机构能够明确——我们为什么信息化,应该在怎样的领域实行信息化,信息化程度的高低也应该有所区别对待。同时我认为信息化建设不一定提高了学校的效能。因为我们的效能基本上可以被看做学校的投入在多大程度上促进了质量目标的实现,因而这就需要测定它的信息化成本,维修,养护,人员,培训,设备定期更新,占据的空间等等都是成本,如果这样测定的话,我不知道中国还有哪一所学校可以充分的证据来证明信息化提高了学校的管理效能。我们大力开展教育信息化是因为全球处于信息化时代,全球的教育开始像信息化靠拢,所以我们也开始朝着信息化教育迈进靠拢。然而我们知道中国是一个极度贫富分布不均的国家。教育的发展更应该眼观全局,以缩小教育差距与主线,以提高教育质量为目标来发展我们的教育。在资源配备的问题上,不管是硬件还是软实力我们更应该遵循的原则是“以人为本,节约为主”。而在学校的教育中,我希望看到的是学校能够慢慢纠正以“分数”论学生的思路,在谋求学校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的塑造与成长。我知道这一转变需要颠覆习惯,更需要时间,但是绝不能因为漫长或者难见成效就撒手不管,改革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尤其是在教育改革的深水区中改革更加举步维艰,而我相信通过体制和思维的转变将会更利于这一转型的成功。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4-3-24 22:52:10
太长,建议楼主把重点描出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3-24 22:56:05
蓝色双眸 发表于 2014-3-24 22:52
太长,建议楼主把重点描出来
嗯,谢谢提醒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3-24 23:47:38
教育问题由来已久,应试教育由来已久,xx问题由来已久,呵呵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3-25 00:27:51
我觉得我们既然能够看到这样那样的不足,那何妨进入大学后从自己开始做起?每天利用业余时间思考一些真正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铢积寸累下来,至少我们可以真正有一些自己的想法,尽管我们思考得到的东西是多么幼稚多么经不起推敲。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3-25 04:27:06
值得思考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