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钱没项目是不能招研究生的,这是全世界的通则,准确一点说,没有足够的经费保证,即便你是知名教授也是不能招收研究生的。可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道理,在这里行不通,被破坏得乱七八糟,似乎招收研究生就是一项空手套白狼的福利,有钱没钱的都争着要招。 一个老师,拿到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就年年招新生,甚至年年招好几个,我看不出来这样的导师还有什么资格说自己在培养学生,无非是抓一些劳动力,出一些文章,为的就是再申请项目或者基金。放羊—娶媳妇—生娃—放羊,祁连山那句流行了几百年的名言很贴切的表达了今日象牙塔里的状态。
就本人从事的化学学科而言,研究生从事的科研相对比较基础一些,花钱是比较多的,因为做基础研究的测试费和材料试剂费比做应用开发研究要贵很多,还有学生要参加一些学术会议的花销,因此,为保障学生有足够的生活补贴和实验经费,个人认为每年有25万纯科研收入可以招收有一名在学的研究生,如果西部物价各方面稍低,那至少也该有20万。在这二十多万科研经费的收入中,必须含有足够的人员费用,按目前的标准应该是15%,也就是一年3~4万元的样子。如果是国家的其它科研项目经费,没有人员费用或者人员费用少于这个比例,在学研究生的人数应该减少,这是学生能够安心的工作学习的最基本保障。
至于这样玩是否就会造成年轻人更没机会,或者有钱的越有钱,我看是不会的,看看人家怎么玩的就知道了。如果一个人总是找不到钱,能力或者智商学识啥的不用评价,至少不该带研究生。你说你的学问很好,好到天下第一,而搞不来科研经费,我看这样的天才很少,就那么几个,他们对招研究生也没啥兴趣,譬如爱因斯坦、佩雷尔曼等,所以也不会搀和这个事情。其它学问好的人钱都多的花不完,项目多得做不过来,所以,用钱说话是比较靠谱的。
招研究生本来就是导师个人的事情,教育部和学校的职责是严格的监管导师的培养过程并保证培养的质量,这其中就包括科研的条件,在我国情况特殊,应该还包括生活条件。我一直认为只要老师能够保证研究生培养的质量,数量多少是老师所在课题组内的事情,学校和上级只要按照老师账面上有的经费进行核查并监督这些钱真的能用在学生身上就行了。所谓的招生名额应该是导师根据经费的情况来核算并报上去批准,而不是有教育部分下来名额数数到手还有多少个。
没钱还招研究生,招来就是为了有人干活,好出文章,然后好申请项目,这还能培养研究生?铿锵有力辩证到完美的话多了去了,我知道的是杨白劳一定不会成为啥人才,人才一定是在一定的环境中在不断的锤炼和历练中养出来的,这也是我一直坚持基础研究要少而精的养着的原因。
不要跟我说社会有多么不公平,有权有势的人多么让没权没势的人没法活,鱼有鱼的路,虾有虾的道,我没一点权力,没有任何职位,也十多年没花纳税人交纳给ZF的钱,也还没有饿死,比那些整天炫耀当啥首席的过得自在。如果大家都努力去做,让喜爱用权力说话的人感受不到权力的温暖与荣耀,我看这世道会变得暖和一点,美好一点。
霸权是养出来的,也是宠出来的,没钱还要招研究生的想法其实和权力就要荣耀是一样一样的。我时常在想,我在骂人的时候,是否骂的就是我自己。答案是肯定的。
——吴飞鹏(以上乃转载)
小编注:导师有钱才能招研究生,这与韦伯式的研究生导师“理想类型”可能相差太远,但硬币的另外一面却是:研究生也需要钱,导师没钱谁给钱?国内包括浙江大学、中南大学在内的诸多学校都启动了这方面的改革,但也存在“一刀切”的危险,个人觉得人文社科,特别是人文科学要与理工科区别看待,机械学院和哲学院教授的创收能力肯定相差万里!
注:帮助人大经济论坛推广,复制贴子内容(带人大经济论坛网址)并发到其他论坛和网站;或点击贴子标题后的“推广有奖”,把本贴推荐到QQ群(最好@人大经济论坛),然后跟贴贴出链接或截图,证明已作推广的,将获得如下论坛币的奖励:QQ群,人数在100人以下的,视情况奖励10-40论坛币;100-300人的,奖励50论坛币(每群限奖励一次);300人以上的奖励60-100论坛币。同一QQ群,每天只奖励一次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