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金融投资论坛 六区 金融学(理论版)
19905 98
2008-03-22
[银行的秘密系列]一:没有一家银行真正赢利

银行建的楼,在每个城市都很气派,富丽堂皇的外表,显示银行的实力和信誉。老百姓把血汗钱存放在银行,理应对银行有更多的了解,然而银行不太愿意向公众坦诚表露自己的秘密。所以大众对银行知之甚少。我们多少都会有些钱存在银行里,还要委托银行理财,对银行不了解会有钱财损失的风险,那我们就应该对银行多一些了解。我先开个头, 抛砖引玉,希望网友接着发表意见,把你们知道的银行秘密找出来,以便让更多的人了解银行的事。通过共同的讨论,也许我们会发现一些令人感兴趣的新规律.这些都是经济学教科书上找不到的.

银行的秘密之一:没有一家银行真正赢利

银行把老百姓存的钱借出去,是为了获得利息收入。银行严格审查每笔贷款,并采取各种预防风险措施,保证贷款能够安全收回。尽管如此,银行回收贷款的能力还是有限的,大量银行贷款实际上不可能收回来,从这个意义上讲,银行都不赢利。

为什么银行不能收回贷款,而且不能收回的贷款远远大于银行的利润呢?

大家都知道银行有不良贷款,不良贷款收不回来当事银行就损失了资金。形成不良贷款有各种原因,有的是银行管理出了问题,把钱借给了不该借的人,导致资金不能顺利回收。也有市场变化的因素,借款人不能适应市场变化,经营失败,无法归还银行贷款,发放贷款银行的资金也就损失了。

银行会定期对外公布不良贷款余额数,但是真实的银行不良贷款究竟有多少,这是银行的秘密。也许银行并不愿调查清楚,或者银行难以调查清楚究竟有多少不良贷款。

因为不良贷款越清理就越多。不良贷款仅是银行不能回收的贷款中的一小部分。更多不能收回的贷款是银行贷款资金转变为社会大众的收入储蓄,这个数量很大。简单地讲,银行贷款与还款之间的差额,有一部分通过投资与消费的支出和再支出活动,转变为社会公众的收入储蓄。社会公众的储蓄每年增加,其中很大部分由银行贷款转变而来。社会公众把收入储蓄存入银行,银行总资金没有减少,但资金所有权发生了变化,银行贷款转变为社会公众收入储蓄,银行的资产转变为负债。

随着储蓄规模的增加,银行贷款与还款的缺口会越来越大。银行只有把社会公众的储蓄存款再贷放出去,不断扩大贷款规模,用新的资金来源,补充流失的贷款缺口。银行没有把流失的贷款金额计入核算体系,因而不良贷款控制较好的银行还有账面净利润。但是,如果把收入储蓄因素计入银行的核算账户,所有银行都会有巨额亏损。

上榜理由:贷出去的钱,犹如泼出去的水,难以收回。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8-3-22 13:43:00

话不能说的太满

现在银行已经不完全靠存贷差来赢利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3-22 13:46:00

说的太绝对了

看问题只看到一方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3-22 14:06:00

不良贷款仅是银行不能回收的贷款中的一小部分。更多不能收回的贷款是银行贷款资金转变为社会大众的收入储蓄,这个数量很大。

================================

欢迎批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3-25 01:51:00
银行的秘密之二:不良贷款哪里去了?
  
  企业投资失败以后,巨额的银行贷款不能归还,当事银行损失最大。这些不良贷款流向哪儿去了呢?
  其实,银行不能回收的贷款并没有消失,又流回了银行体系。
  举例来说,新闻媒体报道了中国银监会清查内蒙古电力集团200亿元贷款之事。据说有59亿元贷款投向了7个违规项目,项目停建后各家银行所贷的59亿元大多收不回来。银行的不良贷款增加了。
  但是,在银行不良贷款记录背后,却隐藏着另一个秘密。这59亿元贷款,以其他企业的还款和存款,或者以社会公众的收入储蓄的形式又回到了银行。
  7个项目的建设单位花掉了59亿元,却不能建成项目投产。7个建设单位就背上了沉重债务负担,而且可能会破产。但是支出的59亿元,转变为其他相关企业和职工的收入。贷币收入的再支出周转,还能够多倍地创造社会新产值。59亿元的贷款资金在支出与再支出的周转过程中,最终流回了银行。
  
  上榜理由:社会需要宽容对待投资失败的人,因为社会在他们的损失之中谋了利。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3-25 12:51:00
楼主不妨把货币银行学给重新看看,特别是什么叫信用货币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