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良贷款仅是银行不能回收的贷款中的一小部分。更多不能收回的贷款是银行贷款资金转变为社会大众的收入储蓄,这个数量很大。
================================
欢迎批评.



版主不要丢句话就走了,请把你的观点亮出来看看。你对货币银行学理论知多少?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3-25 23:01:55编辑过]

版主不要丢句话就走了,请把你的观点亮出来看看。你多货币银行学理论知多少?
我们姑且先不要忙于争论理论本身,先说你这帖子题目:没有一家银行真正盈利
这个题目端的石破天惊,楼主大约不自觉的以《皇帝的新装》里那个小孩自居了:举世皆醉唯我独醒。
中国一向很多自认为颠覆了权威理论的科学妄想狂,以及不学而“有术”的民间经济学家(简称“民经”),他们能在不读一本经典的情况下推翻经典,建立自己的一套所谓“体系”,但事实上,他们推翻的不过是自己心里的那套经典,真正的经典,实则在十万八千里外

我们姑且先不要忙于争论理论本身,先说你这帖子题目:没有一家银行真正盈利
这个题目端的石破天惊,楼主大约不自觉的以《皇帝的新装》里那个小孩自居了:举世皆醉唯我独醒。
中国一向很多自认为颠覆了权威理论的科学妄想狂,以及不学而“有术”的民间经济学家(简称“民经”),他们能在不读一本经典的情况下推翻经典,建立自己的一套所谓“体系”,但事实上,他们推翻的不过是自己心里的那套经典,真正的经典,实则在十万八千里外
版主你过份自信了。做学文的人,对于自已不明白的道理还是谦虚点好。没有一家银行真正赢利,这是有道理的,道理也是简单地,明明白白写出来了,只是你没弄懂。
我向“民经”致敬。敢于去颠覆权威,这就够了。
至少他们对经济学的批评或者也算上“我”这儿的观点,只要能给人以启发,只要有批评,只要有争论,就会有思想的火花。这些的异端思想和探索精神值得所谓“院经”和“官经”们学习。

又是民经~~~~~~~~
hunter_tong, 你去管他吧, 昨天打GLOF 把受弄伤了,打字不方便.
反正从某一个时间长度而言,比如美国银行建立的1800-1850这个时间段或者他是对的,手上没有数据,不好说.
也只能随便他说.
但是你叫他回去看货币银行学,那是对的,就像我会建议他去了解一下贷款是怎么审批的.
不打了,只能一只手打字,麻烦死了

回WINSTON1986,我看货币银行学的时候你可能还是个孩子.
想请问WINSTON1986,什么叫做民经,能具体给一个定义吗?
真理在于探讨,在没有摆出自己的理由对作者观点进行反驳之前就对作者本人扣上带有歧视性的帽子是一种很愚蠢的做法.
我期待真正的学术交流.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3-26 23:29:10编辑过]

版主你过份自信了。做学文的人,对于自已不明白的道理还是谦虚点好。没有一家银行真正赢利,这是有道理的,道理也是简单地,明明白白写出来了,只是你没弄懂。
我向“民经”致敬。敢于去颠覆权威,这就够了。
至少他们对经济学的批评或者也算上“我”这儿的观点,只要能给人以启发,只要有批评,只要有争论,就会有思想的火花。这些的异端思想和探索精神值得所谓“院经”和“官经”们学习。
银行都是不盈利的,那么几百年来,银行靠什么发展壮大?银行股东们收到的红利又是哪来的?
其实银行贷款,和普通人之间的借钱,简单来说没有实质区别,不同的是借银行钱的人往往也是借钱给银行的人:几乎没有人把贷款都取现,对企业而言,更是不允许的,但这并不改变个人(企业)和银行间的债权债务关系。
银行发放的贷款产生了坏账,和企业的应收账款收不回来,没什么区别,会计处理上,不过冲销部分股东权益罢了,股东权益=资产-负债,如果股东权益被坏账侵蚀光了,按理银行破产就是了,和企业是完全一样的

你文章里面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逻辑缺陷,就是完全没有考虑到银行,贷款人有对于担保资产的处置,并且贷款与担保之间的比例.
你完全建立的假设就是银行贷款钱收不回来就是损失了. 这一个假设前提就是已经错误的.
在一般而言,除非发生了整体经济或者整体行业的萧条,否则很少会出现银行因为发出贷款后无法回收而带来极端严重的损失的.而且更重要,在行业或者经济恢复之后还仍然的情况.
详细,你可以参考一下香港和澳门的银行在95-2005 这段时间的情况.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
民经的定义你自己 GOOGLE一下拉.

我部分支持楼主的观点, 但是, 如果说, 中国的银行现在都不赢利, 不敢苟同.
可能改革开放后政企没分开前, 中国的国有商业银行因为贷了很多钱到国有企业, 企业效益不好, 就无法还钱给银行, 因为都是国有的, 就算不还钱, 国家为了让那些企业不至于破产, 继续要求银行贷款给那些企业, 所以, 银行的坏帐越做越多, 坏帐率也越来越高. 所以说, 这段时间, 银行可能是不赢利的. 但是, 银行不会破产, 因为国家有几次对银行注过大量资金.
但是, 近几年来, 政企分开后, 银行没有义务贷款给那些效益不好的国有企业了, 所以业务水平有所提高, 坏帐率也可以维持在一定的水平. 总的来说, 应该是盈利的. 至少报表上是这样的. 比如说2007年: 据中财网,工行在2007年实现税后利823亿元,同比增长了64.9%。中行实现净利润562.48亿元,同比增长了31.33%。法兰克福汇报说,中行总行持股66%的香港分行净利润也增长了10.3%,达154.5亿港币。
其实本人也不是很了解, 只是脑子中有这么个概念, 自己也没有花时间去核实过, 希望大家予以批评改正. 谢谢

银行都是不盈利的,那么几百年来,银行靠什么发展壮大?银行股东们收到的红利又是哪来的?
其实银行贷款,和普通人之间的借钱,简单来说没有实质区别,不同的是借银行钱的人往往也是借钱给银行的人:几乎没有人把贷款都取现,对企业而言,更是不允许的,但这并不改变个人(企业)和银行间的债权债务关系。
银行发放的贷款产生了坏账,和企业的应收账款收不回来,没什么区别,会计处理上,不过冲销部分股东权益罢了,股东权益=资产-负债,如果股东权益被坏账侵蚀光了,按理银行破产就是了,和企业是完全一样的
首先说明一下,本文所指的银行是商业银行。
现代银行制度保障了商业银行整体的壮大发展。商业银行和整个金融体系是在市场竟争中逐步发展起来。表面上看商业银行以赢利为生存的目标,具有与工商企业相同的特征,如股份制、纳税、自负盈亏。商业银行以金融资产(贷款)和金融负债(存款)为经营对像,主要从存贷差中获利。
商业银行的赢利与其负债(存款)相比较是很小的数值。若商业银行资产(贷款),有很大一部分不能收回来,商业银行就亏损了。商业银行赢利,是指商业银行在有抵押等条件下,绝大部分贷款都能够收回,不能收回的贷款只占贷款总额的很小部分,银行自有的资本金和帐面利润,能够对不良贷款其行冲减。
我文中的观点是,商业银行没有真正赢利,是因为事实上,存在着贷款资金在社会资金周转过程中必然发生所有权的转移,银行贷出去的资金,只能向借款人收回一部分,其余资金转变为非借款人的收入,存入银行,例如居民的储蓄存款,有很大部分是贷款资金转移而来的。若把财产所有权层面上的转移资金,计入银行不可回收的资金,银行就真正亏损了。
说到这里,银行贷款与还款理论上有一个悖论,即从每笔贷款看,由于有资产抵押等措施,绝大多数银行贷款都能收回,但是从贷款总额来看,由于存在着资金所有权的转移,银行多数贷款实际并不能收回来。
今天先写到这里吧,我认为这方面理论已经比较成熟(系统化)了,只是版主你并不知道。

当然说的商业银行了。
举个例子吧,设银行B,有资本金100万元,收到储户S1存款1000万,没有准备金要求,银行把所有资金1100万贷给借款人L1,L1把资金1100万用于向S2购买物资,S2把所得款项1100万存入银行B,我不知道L1用贷款资金向S2购买物资,是不是楼主所说的“所有权转移”,如果是的话,没错,这笔钱的确是发生了所有权转移,由L1转给了S2(当然,L1也获得了相应的物资)。此时银行资产负债表如下:
资产:1100万贷款+1100万准备金(S2存入)=2200万
负债:1000万(S1存入)+1100万(S2存入)=2100万 所有者权益:100万
假设L1经营情况不佳,只还款1000万,这时银行的所有者权益就被侵蚀光了,资产负债表如下:
资产:1000万准备金(L1所还)+1100万准备金(S2所存)=2100万
负债:1000万(S1存入)+1100万(S2存入)=2100万 所有者权益:0
假设L1经营情况不错,还款1200万,此时银行所有者权益增加100万,资产负债表如下:
资产:1200万准备金(L1所还)+1100万准备金(S2所存)=2300万
负债:1000万(S1存入)+1100万(S2存入)=2100万 所有者权益:200万
第一种情况下,银行就该宣布破产了,第二种情况下银行所有者权益增加100万(这等同于盈利一百万),何以见得“没有一家银行真正盈利”?

现在很多银行float的cost是低于国债利率有些甚至是负的,lz怎么解释这样也会亏钱呢??
整了半天看懂了lz说的那一大部分就是最基础的货币乘数阿- -
建议lz拿事实说话,把几个国际银行建立以来的分红跟他的融资比一比就清楚到底赚还是亏了

“银行贷出去的资金,只能向借款人收回一部分,其余资金转变为非借款人的收入,存入银行”
这句话本身就说明你对商业银行的经营存在误解

看了他回复,无语了.他的"理论"我还真第一次听见. 要是真得像他那样说,我这几天就不用那么辛苦了.
而且根据他的逻辑,中东的银行就是世界上唯一赢利的银行了.
你们慢慢玩,今天和被那些 中东英语虐待了一天,起码说了50次CAN YOU REPEAT AGAIN. 睡觉去.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3-27 22:03:11编辑过]

当然说的商业银行了。
举个例子吧,设银行B,有资本金100万元,收到储户S1存款1000万,没有准备金要求,银行把所有资金1100万贷给借款人L1,L1把资金1100万用于向S2购买物资,S2把所得款项1100万存入银行B,我不知道L1用贷款资金向S2购买物资,是不是楼主所说的“所有权转移”,如果是的话,没错,这笔钱的确是发生了所有权转移,由L1转给了S2(当然,L1也获得了相应的物资)。此时银行资产负债表如下:.......
    举例:据2006年报刊资料,我国居民储蓄存款已达到16万亿元,加上企业和政府的收入存款,这个数量会更大.假如有20万亿元吧,其中绝大部分是由银行贷款转变而来的.如果按80%计算,就应有16万亿元收入储蓄存款,不能做为银行还款归还银行.
  我国银行的资本金加上近期国有银行在股票市场上的几千亿元融资,银行的全部资产估计不会多于五万亿元.通过这样的估算大概知道,银行不能收回的贷款至少超过银行资本金的三倍.我们还能认为银行有赢利吗?

没事干嘛不能做点正经事情整天在论坛上瞎搞能搞出什么名堂呢,美事情做发点文章到economists,ft上不好么
你的逻辑因为很多钱短期不能收回来就不能盈利??
国外银行一般债务占总资产90%,不一样照样年年分红??
推荐mankiw,或者你瞧不起他写的书,david colander,看过一遍你就觉得现在的你这样多无知



俺不是很懂,谈点个人看法
首先我想银行贷款的基数很大,贷款违约率很小,造成的坏帐损失绝对数看起来很大,实际上相对比例很小.同时目前银行的借款和贷款的期限匹配差异较大,存款期限短,贷款期限相对长.借贷差很大,利息收入规模我个人认为应该可以覆盖坏账全部或者大部分.
另外,根据国外和国内一些学者的研究,银行贷款的违约挽回率是所有债务中最高的,大多数银行贷款都有一定的抵押或担保,因此,坏帐损失幅度会更小一些.
同时,目前银行的收入来源逐渐向中间业务靠近,虽然我个人觉得这部分业务收入现在看来水分很大,但我想该部分未来占利润的比重会逐步增加的.
所以,个人不太认同楼主的观点.

    举例:据2006年报刊资料,我国居民储蓄存款已达到16万亿元,加上企业和政府的收入存款,这个数量会更大.假如有20万亿元吧,其中绝大部分是由银行贷款转变而来的.如果按80%计算,就应有16万亿元收入储蓄存款,不能做为银行还款归还银行.
  我国银行的资本金加上近期国有银行在股票市场上的几千亿元融资,银行的全部资产估计不会多于五万亿元.通过这样的估算大概知道,银行不能收回的贷款至少超过银行资本金的三倍.我们还能认为银行有赢利吗?
谁告诉你银行的资产等于“资本金加上股票融资”了?贷款是不是银行的资产?持有的证券包括国债和央票等等,算不算银行的资产?
劳驾你把什么是货币创造搞清楚点

谁告诉你银行的资产等于“资本金加上股票融资”了?贷款是不是银行的资产?持有的证券包括国债和央票等等,算不算银行的资产?
劳驾你把什么是货币创造搞清楚点
请你再看看那帖,我说的是不能归还的银行贷款,远远超过了银行自身的偿付能力。银行资产(贷款)由于不能收回,所以其资产是“虚”的。正如某企业投资不能收回那样,资产就会核销。

没事干嘛不能做点正经事情整天在论坛上瞎搞能搞出什么名堂呢,美事情做发点文章到economists,ft上不好么
你的逻辑因为很多钱短期不能收回来就不能盈利??
国外银行一般债务占总资产90%,不一样照样年年分红??
推荐mankiw,或者你瞧不起他写的书,david colander,看过一遍你就觉得现在的你这样多无知
最让人瞧不起的国内假洋,学术不精,却喜欢说wertyuio之类的话,外语水平充其量是半拉子。

请你再看看那帖,我说的是不能归还的银行贷款,远远超过了银行自身的偿付能力。银行资产(贷款)由于不能收回,所以其资产是“虚”的。正如某企业投资不能收回那样,资产就会核销。
不能归还的银行贷款远远超过了银行自身的偿付能力,说白了,你要说的是银行都是资不抵债的,数据在哪里先生

银行现在的服务内容确实越来越多,不再是以存贷差来计算了~~~
再看现实,如象楼主所说银行真有巨大的流失贷款,那么美国也就没有所谓的次贷危机了。而各国也
无须再制订相应的拨备制度了!

不能归还的银行贷款远远超过了银行自身的偿付能力,说白了,你要说的是银行都是资不抵债的,数据在哪里先生
我把这帖子放在论坛是来讨教的,目前这方面只做到理论建模的层次上,而且在理论方面还需要继续发展。实证分析还没有做,我会努力的。
写这点短文主要是想把思想观点用通俗言论表达,尽可能不使用专业的模型来表述,以便网友提些看法,通过交流提高理论水平。
银行系列文共有10篇短文,在其它网站发表过,讨论也比较激烈。前段时间在人大经济论坛就其它经济理论问题与网友进行了讨论,感到受益非浅,网友专业水平较高,本着向大家学习的态度才冒昧地又帖出来了。但从前面的跟帖来看讨教的想法可能不对路,所以,暂时放弃一下了。若我的言论有失礼之处,见谅!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