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教师之家与经管教育
5803 13
2008-03-23
袁隆平:院士评选可能存在门户之见
袁隆平表示丰产工程到2010年可以多养活3000多万人口。资料图片

  本报讯 (南方日报记者 林亚茗 实习生 孙莹)昨天出席广东科协论坛的袁隆平被问及十几年前落选中科院院士一事时表示,“我工作的目的不是当院士”。他在主题演讲时说,现在正在进行的丰产工程,到2010年可以多养活3000多万人口。

  “我工作的目的不是当院士”

  在今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也为袁隆平落选中科院院士鸣不平,说“这是一个历史上的误会”。

  昨天,袁隆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没有回避这个问题,他说:“这事情发生在十几年前,当时就有人说我落选比人家当选更引起轰动。”

  他说,没当成院士没觉得什么委屈的。参选院士并非他自己毛遂自荐,都是人家推荐的,落选以后也没有再参选过。他也认为,在两院院士的评选当中,可能还是存在一定的门户之见,有些不正之风。例如,在同等条件下,中央单位的学者得票绝对比地方上的高。

  他强调:“我努力工作、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当院士。能出研究成果,为粮食安全做出贡献,才是我最大的安慰”。

  袁隆平对他所获得的荣誉这样说:“现在国际上给了我14个奖项,可能是农业专家中最多的了。我当美国科学院的外籍院士也是别人推荐的,而且全票当选。”

  优质米绝不以牺牲高产为代价

  袁隆平昨日演讲的主题为《超级杂交水稻与粮食安全》,他说,“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专门提到了‘超级杂交水稻’,这让我感到十分鼓舞。”

  他说:“第三期超级稻目标,我有信心2010年攻破900公斤的亩产。这个正在推行‘种三产四’的丰产工程,也就是要在三亩地里种出四亩地的粮食。计划到2010年扩大到6000万亩,可以多养活3000多万人口。”

  袁隆平表示现在开始强调“高产优质”并重,但“我有一个原则,就是绝不以牺牲高产为代价生产优质米。日本米产量不高,质量高,但这不符合中国实际。”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8-3-23 07:24:00
“院士评选可能存在门户之见”!连他都这么说,我还有什么可说的呢?不过他的精神与所站的高度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3-23 10:35:00

没错!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3-23 10:47:00

这也很正常,记得版主的类似一个贴上我也回过,袁老值得敬重的地方就是这种淡薄名利,专心科研的精神~~

这也是最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那么我们又何必为此而耿耿于怀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3-23 15:48:00

院士评选中的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体制性的问题了——我比较赞成以羊城晚报评论中的观点。

羊城晚报评论:从袁隆平的直言想到某些院士的不端

上士忘名,中士立名,下士窃名”,倘若不进行必要的体制变革,不正之风便不会消弭,袁隆平式的遭遇便不会绝迹,一些院士欺世盗名的丑闻便不会消失

3月20日上午,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来到广州,在广东科学馆作了一场题为“超级杂交水稻与粮 食安全”的专题演讲。在谈到当年未能当选中科院院士却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时,他表示,两院里面也不见得就是一干二净的,还是有些不正之风,有门户之争的。和地方上的学者相比,中央单位的学者票数就多点,占优势。在同等水平下,绝对是中央单位的学者当选,这就有点不太合理。

此前,袁隆平落选中科院院士,却当选遴选条件更为严格的美国科学院院士,消息一经曝光,旋即引得轩然大波,并演化为公共事件。有论者忿忿不平,我们只认得袁隆平,不认得院士;也有人直言不讳,袁隆平未当选是中国科学院之耻。稍后,随着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的回应“我个人认为,他完全有资格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他未当选是个历史遗憾”。事件渐趋平息。如今,袁隆平一番“两院里面也不见得就是一干二净的,还是有些不正之风,有门户之争的”的表态,再度使人们关注当下的两院乱象。

表面看,袁先生有些“耿耿于怀”,实际上我倒觉得他的指认,体现了一个科学家敢于直言的良知,而他本身的遭遇,亦证明当前两院确实不乏乱象。因为,无论是门户之争,还是不正之风,袁先生都非信口雌黄,无数事实业已证明,两院里面确实“不见得就是一干二净的”。

近些年,两院选举的怪现象,被不时暴露。比如,邹承鲁院士曾透露:在他有选举权的时候,就碰到过许多乱象。送钱送物的都有,还有更隐晦的,比如院士选举之前,候选人所在单位召开学术讨论会,以考察咨询的名义邀请相关院士,一路上好吃好喝好招待,临走了再送一笔不菲的会议费。这种方式的公关,盖上了一层“合理”的面纱,往往比送礼到家里更加容易让人接受。清华大学的一位院士对院士的“选举”有这样的心得:“评选院士,得有人抬举,关键是自己还要识抬举,二者缺一不可。”(见2006年6月9日《市场报》)无论要抬举,还是识抬举,里面充斥着多少不正之风?!

其实,两院中的乱象绝非止于选举,尚有不少不正之风,比如学术道德不端。前些年,沸沸扬扬的“核酸风波”,一些院士推波助澜,有不光彩表现。另据报道,曾有几位院士,联名向国家打了一份报告,想要国家拨款40亿元,发展一个新项目。可是结果发现,报告中的一些基本数据都算错了,其中一个关键技术指标算错了100倍,产量算错了60多倍!仅就申请科研经费而言,可谓乱象丛生———“跑项目、拿提成、乱开支”,科研资金“跑冒滴漏”。至于“五同”现象———“论证之初‘同心同德’,制定计划‘同舟共济’,经费到手‘同床异梦’,遇到分歧‘同室操戈’,最后变成‘同归于尽’”,已是众所周知、众皆不齿的怪现象了。至于个别院士剽窃、造假、卖名求荣,更是不时见诸报端的事情了。

基于此,有识之士坚决要求对两院进行改革,比如,科学界元老周光召建议取消院士制度。其实,早在2006年,在中科院第十三次院士大会上,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代表中科院学部,倡导全体院士“五坚持五反对”,奈何倡议止步于倡议,体制建设一直力不从心。

“上士忘名,中士立名,下士窃名”,倘若不进行必要的体制变革,不正之风便不会消弭,袁隆平式的遭遇便不会绝迹,一些院士欺世盗名的丑闻便不会消失。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3-25 16:34:00
本帖于2008-3-24 15:44:09转载至凯迪论坛文化散论,点击率已达2216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