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边际成本递减与规模经济
       
       边际成本(marginal cost)是机会成本,描述的是,新增加一单位产出的机会成本。计算时,用新增的总成本除以新增的出产数量。但是数学表达式一般以导数形式表示。一般教科书的思路大致是: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最大可能性曲线(production possibilities frontier)->总产出曲线(total product curve)->边际产出曲线(marginal productcurve)->边际收益递减律(law of diminishing returns)->短期成本(short run cost)分析->边际成本。其中边际收益递减律很关键,它描述了边际成本曲线形状的成因。
       
       可变成本(variable cost)是会计成本,描述的是,在当前生产能力内,随产量变动的成本。计算时,用总成本减去固定成本(fixed cost)。一般教科书在引入可变成本时,是在讲解成本因素的辨析。这个概念还经常和料工费(raw material,labour cost,manufacturing overhead)交叉使用。
       
       在一般教科书中,边际成本曲线被描述成先因为专业化分工(specialisation)下降,然后因为边际收益递减律单调上升,对应总成本(total cost)曲线在不同阶段的增速。也有直接截取单调上升的部分,尤其是在推导供给曲线(supply curve)的时候。可见,边际成本递减是一种较罕见的情况,主要见于出产水平较低的时期。此外,如果是根据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marginal revenue)(MC=MR)确定价格,那么价格(price)一般都是出现在边际成本曲线(MC)与平均可变成本(AVC)曲线交点的右侧。这段边际成本曲线是单调递增的。
       
       所以,如果是想谈摊薄固定成本,那是微观经济学研究盈亏平衡点(break even point)的思路,或者是解释平均总成本曲线(ATC)与平均可变成本曲线在右侧靠拢但不相交的思路,此时谈论的边际成本都是单调递增的。如果是想谈论在当前产能不变的情况下,随着产量增加,每单位产出对应的固定成本下降,那么这是管理会计的本量利分析(cost–volume–profit analysis)中研究边际贡献率(contribution margin ratio)的思路,此时的每单位可变成本是不变的。在当前产能不变的情况下,随着产量递减的是平均成本(average cost)(微观经济学)/单位成本(unit cost)(会计学)。
       
       规模效应(Economies of scale)是一个隶属于长期成本(long run cost)分析的概念。固定成本只在短期成本分析中有意义,因为短期成本分析的前提假设之一是固定成本不变。在长期运营中,所有成本都是可变成本。规模效应讨论的对象是平均成本。长期平均成本(LRAC)曲线是行业中,各种成本结构和规模组合的最优短期平均成本(SRAV)的集合,而不是个体生产者的曲线。
       
       2. 边际效用递减
       
       序数效用论(ordinal utility)只允许比较,不允许量化。基数效用论(cardinal utility)在奥地利学派和新古典学派的接力之下,仍然没有能解决度量(measurablity)的问题。保罗·萨米尔森(Paul Samuelson)提出用需求者愿意支付的价格来间接度量效用。这套方法因为理性人假设的存在,在理论上是可行的;但是在应用中,人是不完全理性的,强行使用效用理论就需要辨析总效用的组成。这就使得边际效用递减,要么不能定量计算,只能用不等式描述;要么陷入定义“效用”的泥潭。
当描述边际效用递减的时候,对象应该是一个偏好(preference)不变的个体。而“第二杯半价”面对的往往是超过一个顾客。
       
       此外,快餐业翻台率或者是外卖在总销售额中的比重,对盈利能力的影响比较大。那么假设这第二杯仍然是顾客自己喝,根据边际效用递减,顾客购买其他食物的意愿会下降。在客源充足的情况下,快餐店应该提高第二杯的价格或者降低第一杯的价格,促使总购买意愿下降的顾客离开,使得消费意愿强的其他顾客进来。在客源不足的情况下,根据顾客的需求价格弹性(price elasticity of demand)决定是否降价(如果能获得相关数据的话)。
       
       3. 价格歧视和市场细分
       价格歧视(price discrimination)是一种垄断定价策略,其前提假设包含但不限于:a。交易的一方能垄断市场,成为定价人(price maker),b。存在市场细分(market segmentation),c。不同细分市场之间不能套利。
面对麦当劳,消费者不能垄断市场;面对消费者,肯德基,赛百味,德克士等存在使得快餐行业是垄断竞争(monopolistic competition)。从而交易双方都不能控制价格。
       
       市场细分是一种针对消费者需求差异产生的售前营销手段。在本案例中,如果假设市场细分存在,那就表明愿意接受高价的细分市场有更强的需求,或者享受了差异化的产品。但是麦当劳产品本身是同质的,也没有证据显示更强的需求。所以这个假设不成立。
       
       套利在“第二杯半价”中可以通过两个只打算买一杯的人合作买两杯的方式实现。
       
       我的观点——
       
       第二杯半价只是纯粹的营销手段。目的可能是建立并维护品牌形象,推广新产品,维护并扩大客户群等,具体是哪个只有麦当劳的营销部门才清楚。
       
       为什么只有第二杯半价?
       

              首先有成本的问题。即便是“赔本赚吆喝”式的促销,成本还是要控制的。假设原价16元,第二杯半价,第三杯再半价,那么平均折扣情况如下表。
       

              根据麦当劳2010年的业绩,毛利润率大约在40%,也就是说出售四杯或者五杯的情况,从控制成本的角度看是不允许的。而六折对顾客的吸引力并不比七五折显著的大。继续假设需求等于供给,则计算出需求价格弹性如表。可以观察到,三杯的情况并不比两杯明显好。所以第二杯半价是一个最优的策略。
       
       为什么不考虑固定成本摊销?
       
       固定成本摊销在管理会计中多见于生产型企业(按照国内比较老的分类是成本会计中的工业型企业)。这类企业固定成本大,生产周期长或者步骤多,可以根据订单在一定程度上预测产量。在此基础上,将固定成本分摊在每一个产品中有助于理清成本结构,并在此基础上确定价格。而麦当劳更接近于零售型企业。这类企业固定成本相对少,货物流动快,销售数量较难预测。如果分摊固定成本的话,分摊情况波动较大。所以,一般情况下,零售业按照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分类。用边际贡献率描述整个固定成本被销售收入涵盖的程度。
       
       为什么不作为特殊订单考虑可变成本?
       
       特殊订单的前提之一是常规订单可以满足当前的财务目标,尤其是涵盖全部的成本。前提之二是还有多余的生产力。在满足这两个前提的情况下,只要特殊订单的收益高于可变成本与潜在的设备改造成本的和,就可以考虑是否接受特殊订单。麦当劳并没有稳定的常规订单,也就无所谓特殊订单。全部的销售收入用来涵盖全部的成本。
为什么麦当劳面临的是垄断竞争,不是寡头垄断?
       
       寡头垄断的特征之一是进入壁垒(barriers to entry),垄断竞争的特征之一是自由进入。垄断竞争的其他特征包括:众多的供给者和需求者,不同质的产品和服务。
       
       快餐行业不存在进入壁垒。消费者对食品风味较稳定的偏好天然存在且多样化,导致快餐行业的产品天然不同质。一个小企业有机会利用风味优势进入市场并且壮大,例如大娘水饺。快餐较高的可替代性使得供给者大量存在。
   
这是“下篇”,上篇是: 麦当劳饮料第二杯半价秘密:从消费者身上赚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