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经管百科 爱问频道
1999 8
2014-04-16

“富学生”与“穷学生”背后金钱的较量




    社会阶层的流动,分横向和纵向,纵向即上下间的流动,当上升通道被堵塞,社会阶层日益固化,社会矛盾和压力就会逐渐增大

    前几天,我一位有钱朋友的儿子,今年高考成绩优异,已已被国内排名前二的大学录取。在录取通知到达后,他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兴奋,决定摆酒上百席,既为儿子道贺也借机抒发自己的喜悦和自豪。


  席间,我向好友讨教育孩子的良策。他坦言并无甚良策,只不过是对儿子威逼利诱而已,比如哪一门的功课不理想,就花大钱聘请好的家教老师为他辅导,并许诺在什么分数线上可以获得什么样级别的奖励等,以此来刺激和鼓励儿子不断的努力。


  好友的话音刚落,他儿子的班主任(名校的特级教师)就接口感慨道:“我从教二十多年,如今却被一个现象弄得越来越糊涂。在我刚做老师的那些年,成绩排在学校前十名的基本都是家境清贫的学生,而最近几年排在前十名的虽说不全是富豪,但大多也是家庭条件优越以及有房有车超白领一族的后裔。这跟二十年前,哪怕是十年甚至几年前都有莫大的区别。


  有报道称,内地农村学生难入名校。这一结论来自“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研究”,研究显示重点大学农村学生比例自1990年起不断滑落,北大农村学生所占比例从三成落至一成,清华2010级农村生源仅占17%。“出身越底层,上的学校越差”,这一趋势正在被加剧和固化。三十年来,国家的转型在继续,但底层个体命运的转型,却在逐渐陷入停顿。


  事实上,从学生的理解力来讲,不论是富学生还是穷学生,智商并无太大的差异,而造成这种“尖子”向富裕家庭倾斜的原因,其实就是背后金钱(教育投入)的较量,有钱的父母可以请最好的老师辅导孩子,并花钱培养孩子的各种特长以利加分。而那些勉强甚至举债供孩子读书的父母,他们的孩子就只能被那些有名师辅导的孩子慢慢地超越了。


  更何况,学校已经被分成三六九等,好一些的学校,穷学生想要入读就已经很难,而数一数二的名校要想进入就更是难上加难。以学校的师资力量作对比就能看出有形的优劣,如果豪门、贵门子弟进入名校后,又和穷学生差不多的肯学,还重金聘得各科目名师一对一的辅导,那么穷、富学生的差距就不止是拉开一个档次那么简单。


  也许,有人会认为:人的成才与否,不能单看家庭的富裕程度和学校的名气,最重要的是看个人的勤奋,有些条件好的学生整天吃喝玩乐不思学业,就算送到天堂去深造也难成才。相反大部分寒门子弟都明白自身的处境,要么好好读,要么不读,虽然没那么多名师辅助,但只要他们肯努力学业未必会比富家子弟差。


  但其实并非如此,看似寒门子弟总有人能凭努力打拼出个美好明天,只是因为寒门基数大于豪门贵门而已,若以总体比例与以往数据比较,寒门出贵子的比例已大大下降了。


  还有人认为,活活让孩子受十几年罪,考上名牌又怎么样?


  此言差矣,别的不说,名校生跟普通学校学生比,光是人脉就不一样,大家都知道,现在中国办事其实就是讲人际关系。


  而且,阶层的分化还在于就业,有调查发现,二本、三本的大学毕业生,毕业就如同失业,好的部门想进去很难,比如各类银行,特别是国有银行更是如此,报考的资格都不给,招聘条件里明白注明需要211工程或者985工程大学,甚至就只指名要哪几所学校的毕业生。


  对于企业来说,衡量一个人能否胜任工作,也许不仅看毕业学校的名气,考了多少证书,最关键的要看“诚信”、“责任感”、“勤奋程度”,而这些,寒门子弟更有可能具备。但是,当进入各行当和社会阶层的大方向已经被初次设定,寒门要再跨越,恐怕更难了。


  社会学家韦伯认为,人的社会阶层的划分依据,主要是三方面,即收入、职业和声望。当个体性的人没能受到良好的教育,这三方面都有可能关联性地处于下风。


  社会阶层的流动,分横向和纵向,纵向即上下间的流动,当上升通道被堵塞,社会阶层日益固化,社会矛盾和压力就会逐渐增大。


  作者:赖广昌  来源:思客文章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4-4-16 22:56:15
有道理,差距越拉越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4-16 23:17:07
Yes, I agree with the author.
It is cruel, cold and unbelievable.
However, it is the truth.

Previously, the learning resource is open and transparent to all students.
Now, different.
Everything is priced.
Without payment, poor kids are isolated from excellent learning resources.

Although poor kids can still make it by working hard, however, the learning efficiency is definitely deteriorated.

Current learning competition is based on pace, poor kids will find it harder and harder to keep the pace with kids from wealthy family.

I am talking about general tendency, not refer to extremely smart kids from poor family.
Actually, you couldn't expect your son or daughter to be the top 3% smart one.
That's unrealistic.

Solution?
Work even harder, that's the only asset we have.
Thank you.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4-17 00:09:22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4-17 00:40:50
sorry, I have a very different view on this article. For speaking about general cases, I am not going to talk about kids from extremely poor or rich families.

Myth#1-"而造成这种“尖子”向富裕家庭倾斜的原因,其实就是背后金钱(教育投入)的较量,有钱的父母可以请最好的老师辅导孩子,并花钱培养孩子的各种特长以利加分。而那些勉强甚至举债供孩子读书的父母,他们的孩子就只能被那些有名师辅导的孩子慢慢地超越了。".  We should not over-estimate the contribution from those tutors, of course, some of them are really helpful, but not many can indeed! Sometimes, I even wonder if their teaching focus on taking exam skills. On the other hand, there are many many good learning materials on the internet or in the library available for their study if they want to get, which are free and accessible. Not everything is priced.

Myth# 2"他坦言并无甚良策,只不过是对儿子威逼利诱而已,比如哪一门的功课不理想,就花大钱聘请好的家教老师为他辅导,并许诺在什么分数线上可以获得什么样级别的奖励等,以此来刺激和鼓励儿子不断的努力。" Life is a fair game. When the kids are "pushed" to have a "better" exam results,  they may loss something which are critical to their career growth, which are "learning attitude" and "self initiative".


Myth#3-对于企业来说,衡量一个人能否胜任工作,也许不仅看毕业学校的名气,考了多少证书,最关键的要看“诚信”、“责任感”、“勤奋程度”,而这些,寒门子弟更有可能具备。但是,当进入各行当和社会阶层的大方向已经被初次设定,寒门要再跨越,恐怕更难了。Believe me, career is like a Marathon. Excellent school results really give you a key to some career opportunities but only at your career early stage. Sooner or later, you will find that “诚信”、“责任感”、“勤奋程度” are much much valued from employers' perspectives (of course, school results should not be too bad). Importantly, money might help the kids have "better" result, but can do nothing to improve their “诚信”、“责任感”、“勤奋程度”.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4-17 04:55:51
家庭环境影响个人的发展,各国皆然。关键是什么样的体制最能够增加社会阶层的流动性。有意思的是,大家一致认为应试教育是国内教育的弊端,最应当改革。而从社会流动性的角度来讲,最不应该改变的就是应试教育。因为应试是经济下层的学生向上层社会流动的主要途径。诚然,才能多种多样,把考试当成才能测试标准既不全面也不公正。但是,从统计的角度看,如果考试和智商测试高度相关,那么考试是预测人生成功的最便捷、客观的方式(虽然仍然远远称不上一个“好”方式,但比其他选择强得多),因为智商是这些预测中的重要元素,而且相对稳定,而且不带经济背景的偏见:无论怎么刻苦,智商不会有太大改变;因此,和智商测试相似的考试也不会因为富有的家庭的高投入而对贫困家庭的学生造成太大威胁。要是高等教育录取加重非智力元素的权重,贫苦学生只会更加倒霉。这就是为什么全民声讨应试教育是比较有意思的:每个社会中看经济阶层,中层和下层的人数总是比上层来得多,社会流动性因此对大多数人来说是好事情,但是好像中下层人民都被上层洗脑一样,大家都想要把这社会流动的途径堵上。出身在社会下层,在哪个国家都是困难的。但是忽悠人的并不是给寒门的学生一个希望。忽悠人的是以富人阶层的价值观给穷人阶层上课,完全无视社会学的一些基本结论,夺取下层人民的希望,并误导他们走上歧途。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