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跨学科讨论区
1617 0
2014-04-20

《大自然寻真》

第12章  太阳系行星的诞生经过-4

(第12章共分为4部分上传)

(第2529章的哲学内容已在论坛第二区中的哲学版块上传,请前往阅读和评论


12.9  在表12.5中各行星的卫星数目的变化规律性

    从表12.5中可见,行星的卫星数目与行星的体积或质量之间的关系是比较密切的。从体积或质量而言,木星和土星是太阳系行星中的老大、老二。由于它们个头大,冷却就慢,诞生初期喷射出来的“小火星”也就会比其它的姐妹行星所喷射的多一些,所以它们分别有卫星63个和60个(根据较新文献[28])。天王星和海王星虽然个头小一些,但也比地球大得多,而且应该是太阳比较早期诞生出来的(见12.5),因为诞生初期温度高,活力强,所喷射出来的卫星也就比较多,分别有27个和13个。其余的4颗行星都质量比较小,所以最多也只有两颗卫星(属火星的),地球才一颗卫星,水星和金星都没有卫星。

    至此,我们不妨回头想一想,如果不是从核球喷射论出发,相信无法对12.512.9所述的,这些有关行星之间的差异,进行如此淋漓尽致和顺其自然的解释。

12.10  对小行星群体的形成做些解释

    太阳系中,在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有很多小行星。“在类地行星和类木行星之间,隔着一层相当宽广的小行星带,其中分布着几千万颗小行星,最大的直径近1000千米”;“截至2010年1月2日,已确认轨道并获得国际永久编号的小行星已达229914颗[28]。小行星那么多,总质量却仅有地球的千分之一,且形状有圆有方,很不规则(参见彩图12.10),这就是太阳系中比较特殊的小行星群体。为什么有这一特殊群体呢?有了核球喷射理论,小行星群体的成因也就同样不难找到了。

    核球喷射出熔液状态的物质而聚结成球状天体,喷射出“烟气”却形成星云,这都是指热熔液状态大天体内部的热核反应能量,通过表面爆发出来所出现的情况。对于一个外壳已经严重降了温而被厚厚地硬化了的小天体(质量只有地球千分之一或只有几百分之一)来说,如果在其尚存的液态球心附近所积聚的热核反应能量引起了突发性特大爆炸(注意爆炸与爆发概念上的差异),那么,无疑的,就会好像一块大石头从中间被爆破开来一样,整个儿支离破碎。已经硬化了的外壳,破碎之后肯定是形状各异,可是,由球心附近尚存的液态物质所散开来的小熔液团,却必定依然会收缩凝结成圆圆的小球体。这样一来,小行星们的“形状有圆有方,很不规则”的现象,也就一点也不奇怪了。当然,我们这里的大爆炸,完全不同于宇宙创生论的所谓“大爆炸”。那种宇宙大爆炸会像变魔术一样,无中生有地变出了大量的物质,而且还会靠着各种无法想象的力和能量,逐渐地凝聚成了众多的巨大天体。我们这里的大爆炸,不过是把一个完整的天体炸开了,变成了无数的小碎块,大大小小不可计数。但是,这种爆炸遵从了物质不灭定律,这其中所有小行星的质量总和,肯定不会超过原来未被炸开的星体的质量。对于网站上所描述的“内侧小行星多为火成岩,而外侧却满是冰球状的天体”的小行星带的分布状况,也只有从中间被爆破开来,而且爆破口朝向内侧才可能形成。

    再根据喷射理论中旋臂内紧外松,被喷射天体彼此逐渐散开的原理(见3.1),在表12.5中,用相邻行星的轨道半径所计算出来的(Ri+1–Ri)╱Ri一项都应该相互比较接近。然而,从表12.5中可见,唯独火星和木星之间轨道距离的比例,明显大于其它轨道间隔比例,而且相当于两倍以上,说明这个轨道区间内必定有着另一颗或两颗行星原有轨道的位置。显然,小行星群体正是原来运行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的另一两颗较小行星,当其外壳已经硬化了之后,从中间被爆炸开来所遗留下来的破碎残局。看来,质量较大和热力尚强,且整个球体都还基本上是熔液状态的行星,其内部的热核反应,一般就会不断通过气体上升到表层进行爆发,逐渐将能量释放掉,并将卫星喷射送上高空。质量很小,且外壳已经被厚厚地硬化了的小个子行星,其内部的热核反应所积聚的能量,就可能造成从中心开花的大爆破“惨局”了。

    在太阳系中,除了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有小行星带之外,在海王星轨道之外还有一个小行星带被叫做“柯伊伯带”。“柯伊伯带是太阳系中位于海王星轨道外面的第二个小天体环带”;“1992年发现第一颗柯伊伯带天体,到2010年1月6日已发现999颗。估计直径大于100千米的柯伊伯带天体有10万颗,大于10千米的有2亿颗[28]。这个柯伊伯带小天体的数量,比起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的小行星数量还要多,究竟又是怎么回事呢?随着科技进步,人类观测到了更远和更多的天文现象,这十分令人欣喜,但只见报道却不见有现代天文学家做出认真的解释。的确,用大爆炸理论和星云说是很难做出解释的。从核球喷射论看来,柯伊伯带的形成是很简单而自然的。现在的一次太阳风爆发,还能喷射出数以亿吨计的物质,可是这些物质都被喷射到海王星轨道半径以外的地方去。因此,从太阳初期诞生出八大行星之后至今,谁又能真正估计出,究竟有多少太阳物质被喷射而堆放到海王星轨道之外的广阔圈层中去呢?恐怕“大于10千米”的天体还远不止“2亿颗”吧!在柯伊伯带之外还有更远的“奥尔特彗星云”带哩!

    有文献介绍说:“位于离太阳3万10万个天文单位的区域,分布着约1000亿颗彗星,总质量与地球质量相当,称为奥尔特彗星云”;“如果说火星木星之间的小行星环带一样是扁平系统,柯伊伯带已经不再扁平,而太阳风粒子就完全是球形分布了[28]。是的,火星、木星之间的小行星是由一两颗本来完整的星体爆开出来的,它们当然就还是扁平地分布在大行星共同的转盘之中,所以“一样是扁平系统”;柯伊伯带中的小天体,是多年来较强的太阳风喷射所堆放起来的,但强太阳风的喷射纬度不可能只被限制在赤道附近,而是会在低纬度的一定范围之内,况且,一个小角度的扇形,延伸到很远的地方去之后,就不可能再是一片扁平的盘状了,所以才使“柯伊伯带已经不再扁平”; 至于较弱的太阳风,发生纬度就会分布得更广,因此“太阳风粒子就完全是球形分布了”。也正因如此,彗星的轨道面就什么纬度都有。有关彗星的更多情况请看8.6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