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寻真》
第13章 月球的诞生-1
(第13章共分为2部分上传)
(第25~29章的哲学内容已在论坛第二区中的哲学版块上传,请前往阅读和评论)
13.1 目前已有的月球形成理论
至今的月球形成理论主要可分为三类,分别是地球分裂说,地球俘获说,共同形成说。地球分裂说认为地球还处于熔融状态时,太阳对地球的潮汐力将月球从地球的太平洋位置分裂了出去;地球俘获说认为地球将靠近自己轨道的一颗小行星俘获作为卫星;共同形成说认为地球和月球由同一块原始宇宙星云所形成。现代多数人倾向于共同形成说,其实也就是顺从于天体形成的“星云说”。对于上述这些理论我们就不再去细说了,我们要详细介绍的是核球喷射论对月球诞生的说法。对与错,请读者自行分辨。
13.2 按照核球喷射论谈月球的诞生
按照核球喷射理论,月球应该是从地球诞生出去的,但绝非太阳的潮汐力就能将月球从地球分裂出去那么简单。地球与太阳的距离,远古至今变化很小,所以太阳对地球的潮汐力也是古今变化不大。月球对地球物体的引潮力是太阳引潮力的2.18倍。这就是说,目前的地球与月球之间,就已经比地球与太阳之间彼此相互吸引得更加紧密,何况当初还没有从地球分离出去的月球物质,与地球相互吸引的紧密程度不知还要比现在更增加多少千万倍,怎么可能在地面上就被那么微弱的太阳引潮力分裂出去呢?
银核诞生恒星和太阳诞生行星时,母核球都是高温而全液态的,但是地球诞生月球就不一样了。恒星和行星的诞生,都是极度高温的全熔融状态母核球将全熔融状态的子天体喷射送上高空,这是天体诞生的最普遍方式。在12.10里所讲的太阳系里木星和火星之间的小行星的诞生,那是质量小且外壳已经被厚厚地硬化了的小个子行星,在中心附近发生大爆破的结果。严格说来,小行星的情况并不是“诞生”,而是同一档级天体的变种,是天体系统在演化过程中的一种特殊的突变现象,在第25章中将会比较深入地揭示其辩证本质。此外,还有一种也真正属于天体诞生的特殊情况,那就是月球的诞生了。具体情况是,正当行星内部热核反应所积聚的强大能量就要通过表面爆发出来的时候,行星的表面层已经被冷却变成了半软不硬的非流体。地球诞生月球就是这种情况,可以说,这可能是全宇宙所有天体的诞生过程中最精彩的情况了,其过程之奇妙是绝无仅有,其塑造地形的工艺也不愧是绝妙天工。
13.3 月球诞生的具体情况
虽然月球的诞生情况很精彩,但对于地球这个母体来说却是一种灾难性的难产。无疑,刚诞生不久的地球,在其球心区域也进行着某些强烈的热核反应。由于地球只是从太阳表面向外喷射出来的一小团熔液,且在外逃的途中不断降温,所以它诞生初期的活力已经无法与当时的太阳母体相比。在地球还是全熔融状态的时候,其深层里的热核反应所产生的不多的能量都集中在气体里挤开了液体而逃进太空去了,根本无力诞生出自己的小天体。到了地球表层逐渐冷却、硬化之后,挤到了表层附近来的气体就再也无法逃进太空去,只能积聚在一起。气体越积越多,朝上的压力越来越大,终于有一天就发生了大爆发,结果便将地球的一大块半软不硬的厚皮,连同皮下沾了很多的粘液,被一起爆开了出去,升上高空,永不回头,而地球自己也被挖出了一个大坑。由于这个大坑的底部也已经比较稠密,周边就更加接近硬化,加上又有雨、水不断进行冷却作用而使大坑底部较快地凝固,所以地球便无法再通过内部物质的流动将大坑重新完全填补起来,因此就留下了一个永久性的大伤口,这个伤口其实就是太平洋盆地(在14.2、14.3还将对此做进一步介绍)。为了诞生出月球而留下了一个那么大的伤口陪伴着自己一辈子,这当然就是地球自己灾难性的难产啦!太阳系里所有大行星的总质量也只有太阳质量的1/740,只占0.135%。但是,月球质量与地球质量之比是:1/81.3=1.23%。月、地之间的质量比值是全部行星与太阳质量比值的9倍,这又显见地球诞生月球时难产的严重性了。在7.4中曾经说到“‘核球喷射’毕竟只是喷射而不是分裂,所以不可能喷出很多物质”,可是,月球的诞生却包含了很大的分裂成分,其实已经是喷射与分裂相结合的方式,并不完全是“喷射”了。所以,月球的诞生,或者包括其它行星的一些卫星的诞生情况,就显然地成为了全宇宙天体诞生中的特殊情况。
13.4 月球“同步自转”的实质
以往认为月球在绕地球公转的同时也在自转,它自转一周的时间正好和公转一周的时间相同,所以我们永远也看不到它的背后。月球的这种自转就叫做同步自转。真有那么巧吗?所谓自转,顾名思义就是自己内部有力量使自身转动起来。难道月球自己真的有什么特殊机制能使自转速度与公转速度之间的关系历经亿万年都不产生误差吗?至今并未见过有关的论述。月球是不是真的在自转?也未见过有天文专家对此提出过疑问。其实,认为月球是自转的说法,完全无法从内在机制去解释清楚。有文献说:“至于问到为什么月球自诞生之初就绕地球旋转,这是当年牛顿也无法回答的‘第一推动力’的问题。今天,我们不能像牛顿那样,将原因推给万能的上帝,但要想全面、准确、科学地回答这一问题,说明‘第一推动力’的起因,仍然是相当困难的。”[28]。这就明显说明了现代天文界不仅依然不晓得天体的公转原因和自转原因,也依然解释不了月球同步自转的问题。当然,只崇信宇宙大爆炸理论和星云说,就肯定无法解释月球同步自转的问题。我们用核球喷射论,却可以很轻松就将问题解释清楚。
13.2、13.3已经阐明了月球是从地球爆发喷射出去的。月球原来属于地球厚皮的那一半,当然多数是地球表面的轻浮物,而原来是粘液的那一半,却是地球较深部位的较重物质。由于比重小的一半当时已经是半软硬的非流体,再也无法重新均匀地分流到整个月球的表面去,这就造成了月球整体上是一边轻而一边重,成了一个不倒翁。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月球重的一边就永远面向着地球,而地球原来的那片以轻浮物质为主的厚皮,则一直被月球藏在远离地球的另一边,这才形成了月球目前的情况。既然已经有了称呼,我们就姑且继续称它为“同步自转”吧!实际上,这并不是月球自己有能量,或者隐含着什么奥妙的因素促使了它主动自转,而是由于月球本身头轻屁股重,又地球、月亮互相吸引的结果,所以永远也不会发生误差。因此,把月球的“自转”叫做“被转”还更确切些。因地心引力的作用,人类从东半球走到西半球也依然是头顶向上,道理也一样。
有文献说:“对月球进行的种种其他研究也表明,在月球的岩石和土壤下存在着一个金属层。”;“根据磁强计的测定,月球上有大量的铁。月球岩石并不是由非磁性物质构成的,而是由铁等强磁性物质构成的。这是一种游离态的铁。”;“根据其他资料研究所获得的结果与此相似。也就是说,紧挨着覆盖着月面的岩石的月面土壤有一个壳层,在这一壳层中存在着为数极大的金属矿物”[11] 。显然,上述的这些测定和研究所指的对象可能是在朝向地球的月面。否则,地球平均密度是5.515克/[厘米]3,月球平均密度只有3.34克/[厘米]3,月球的密度比地球的密度还小得多,哪有那么多金属呢?既然测定和研究结果说是“月球上有大量的铁”,那么,我们说月球背后的那一半主要是原始地球表层的轻浮物,就更加有道理了。文献上的这些测定和研究结果,反过来又更加证明我们的核球喷射诞生月球的观点是经得起实践检验的。实际上,由于月球被诞生的时候,有一些液体“回撞到了月球‘胸前’”(见13.5),所以当时的月球背面也可能会被披上一层薄薄的富含铁质的粘液,只要拨开表面的薄层,就肯定能见到“轻浮物”。至于面向地球的月球表面物质,本身就是与太平洋盆底相似的地球较深层物质,含铁较多就一点也不奇怪了。
其实,同步自转几乎是卫星世界的普遍规律。可以肯定地说,不论是哪一颗行星的卫星,只要是同步自转的,它的诞生情况总与月球一样,在被诞生出来时,都一边是核球母体的硬皮,另一边是核球内部的粘液。实际上,同步自转的天体只能诞生于活力已经比较弱,球面又已经初步变硬或者半软不硬的核球,绝不可能诞生于活力尚强(如太阳)或者活力很强(如银核)的核球。也就是说,行星和恒星都不会有同步自转的现象,比恒星更高辈份的天体就更不可能同步自转了。
从月球有同步自转现象,又“同步自转几乎是卫星世界的普遍规律”,显知月球以及其它行星的一些卫星的诞生情况,是全宇宙天体诞生中的特殊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