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跨学科讨论区
1687 0
2014-04-20

《大自然寻真》

第13章  月球的诞生-2

(第13章共分为2部分上传)

(第2529章的哲学内容已在论坛第二区中的哲学版块上传,请前往阅读和评论


13.5 月球上的圆状和辐射状地形的形成原因

    月球的地形多为圆形和辐射状。山是环形山,海是圆形海,有的山在山外还有辐射纹。大地形直径几百公里,小地形直径不够1米,不论地形大小,多是圆形环形。这些都是有关资料所描述的观测事实,这里仅转述了一些,从图13.5-1的月面照片也可略见一斑。

    月球为什么有如此奇怪的地形呢?一般认为,月球表面大大小小的坑坑洼洼,都是月球在后来被其它小天体撞击形成的,地球也因此而免于遭受了很多撞击。笔者不同意这种看法。外天体并没有长眼睛去专门瞄准月球进行撞击,地球比月球大得多,按理说应该被撞击得更多,为什么就难以见到与月球相同的地形呢?究竟月球用了什么特殊的本领来保护地球“免于遭受了很多撞击”呀?以往的解释都无法令人信服。我们用核球喷射论的天体诞生观点,结合月球诞生的特殊性,是可以对此做出完美解释的。根据喷射理论,月球的特殊地形是与其诞生的特殊情况紧密相联系的,它们完全是月球诞生过程所造就,并非后天影响才形成。下面就具体阐述一下笔者形象思维的详细情况。


图13.5-1.JPG


图13.5-1 月球面上的照片取自国际互联网

    实际上,月球被喷射离开地球的时候,它那一半还是液态物的一边也已经很粘稠,就好像糯米糊。这样一来,初生月球被喷射而飞往上空时,后部除了跟着粗大的烟雾尾巴之外,那个十分粘稠的断开面还会与地球母体藕断丝连,既拉出了许多长丝,还带出去大量的,大大小小的粘稠熔液团夹杂在烟雾尾巴之中。当月球跑远之后,在地球引力作用下,一部分熔液团和断丝当然就掉回了地球,但在月球引力范围内的另一部分熔液团和断丝也必然聚集到月球。

    一般地说,断丝被月球缩回去的时候,没有浪花和飞溅的液滴,只是因为冲力而使月球面缩进去一个大坑,四周又拱起一个圆滑的环形山。由于熔液太稠密,缩进去的大坑和拱起来的环形山很快凝固成形,就再也恢复不成平坦的月面了。于是乎,粗大的断丝塑造成了大圆形海和大环形山,小小断丝也冲出一些小圆坑。而且,相信由这种“糯米糊”断丝缩回去而形成的“海”或坑的底面都很平顺、坚硬、光滑,因为都是由地球深处主要含金属类的岩浆所自动凝固形成的。


图13.5-2.JPG


图13.5-2 月球正面照片翻拍于《文科天文》一书光盘图

    散落的大熔液团掉落到月球时就不那么斯文了,除了同样撞出一个大圆坑和拱起一个环形山之外,还会溅起小滴和喷丝。这些粘稠的喷丝被溅起并辐射状地飞向四周又落了下去之后,便使环形山的外围又增加了一环辐射状的突出地形。这种辐射状的条状地形每一条都笔直地摆放着,哪怕穿过了高低不平的各种地貌,也都保持了从圆心辐射出去的方向笔直一线不变形,这正充分地体现了其来源就是溅起的喷丝。另外,熔液团撞到月球之后,不仅激起浪花,而且在大圆坑的中央还会回带起一些圆椎形的山峰,过度稠密的粘液也使其很快定了型,这就使月球上的地形更加成为典型的艺术品。不过,粗大的断丝缩回月球时,虽然同样可能会在大圆坑的中央回带起比较圆滑漂亮的圆椎形山峰,但绝不会在环形山的外围喷射出辐射状的突出地形。这些差异正是判断具体地形究竟是断丝造就,还是熔液团所为的好判据。当然,月球上的地形也不可能都是圆形的,因为断丝、熔液团都不可能那么均匀分布,太密集的地方,所造成的地形就会彼此互相重叠,山连着山,海连着海,地形不规则。从图13.5-2可明显见到,正是由于大量的熔液团和断丝撞向了月球正面,所以月球正面才会变得面目全非,不少还溅起了喷丝。

    由上述可见,面对地球的月球正面上各种巧夺天工的艺术地形,不外是月球在诞生过程中自己一次性塑就,并非外来原因在后天才缓慢造成。那么,月球的背面就不应该有这些圆状的地形了吧?确实,由于月球背面很少被熔液团撞到,因此只稀疏地形成了一些比较标准的圆状地形。对比图13.5-2和图13.5-3,就很清楚地看出了月球正反面的地形差异。


图13.5-3.JPG


图13.5-3 月球背面照片翻拍于《文科天文》一书光盘图

    为什么月球背面还有少量的圆状地形呢?这是由于初生月球减慢了飞离地球的上升速度之后,其烟雾尾巴外环的少量熔液团继续绕过月球往前跑过了头,到了月球前面之后又被月球本体重新吸了回来,于是撞中了月球“胸前”而形成的。至于为什么会有些熔液团超前于月球跑过了头呢?那是因为有了庞大的月球飞跑在前面阻挡住迎面的气流或宇宙尘埃,跟随其后面的或大或小的熔液团受到阻力小,减速慢,少量的熔液团才有可能绕过月球跑到前面去,然后再回撞到了月球的“胸前”。细看一下图13.5-3,便可发现月球“胸前”被回头撞击的情况主要发生在四周,靠中间区域就比较少和细,这完全符合实际上应该出现的概率分布。而且,月球正面的凌乱复杂地形明显是被多而杂的断丝和熔液团猛烈撞击才形成;月球背面的稀少圆滑地形则是由少而轻的纯熔液球(滴)所温和营造。

13.6  认为月球不是从地球分离出去的两种看法有错

       ⑴ 月球表面没有大量的硅铝质岩石,所以月球不是从地球地壳的某个部分分离出去的

       有人就持有这种观点,笔者认为这种看法是错误的。问题在于对月球表面地质的分析研究,是否只限于在面朝地球的月球正面进行,如果是,那就反而更加说明月球是从地球爆发诞生出去的。因为太平洋盆底也是缺失硅铝层的玄武岩。另外,通过对阿波罗11号带回的月球岩石样本进行分析,知道月球玄武岩中化学元素的丰度,很接近于地球玄武岩的化学元素的丰度,月壤的年龄也与地球年龄相同。显然,月球的正面与太平洋盆底,两者遥相面对,而岩层的性质、成分、年龄完全相合,这正有力说明月球朝向地球的正面与太平洋底面,本来就是结合在一起而硬是被撕开之后的两个创伤面。

       如果想要在月球上寻找到与地球陆地表面相同的岩石成份,就只能到月球背后去找了。而且,还必须挖开光滑的表面层,才能取回所要的样本,因为月球的背面也会由于熔液团的回头撞击而批上了一层薄薄的,含金属较多的地球深层岩浆。从图13.5-3就可明显地见到了月球背面的地形确实是披了一层浆液之后所形成的。

       ⑵ 太平洋那么浅,所以月球不可能是从太平洋诞生出去的

       太平洋虽浅,但太平洋的直径比月球的直径还大得多。请看:

月球:直径3476千米,体积V月≈2.2×1010【千米】3,表面积S月≈3.8×107【千米】2

太平洋:直径(主要以海沟为界计算)约12000千米,面积S太≈11.3×107【千米】2

       S太÷S月≈3  V月÷S太=2.2×1010÷11.3×107195(千米)。

       从计算结果显见,原始地球在太平洋上面的那一大张半软不硬的厚皮被揭开出去之后,虽然可以包裹住三个月球,但是必须将太平洋深挖195千米,才能足以构成现在这么大的月球体积。目前太平洋的平均深度只有4千多米,远不能与应该被挖出的深度相比,这又是怎么回事呢?实际上,从一个深不探底的烂泥巴的大湖里某一固定位置挖出了100桶烂泥巴之后,绝对不可能出现一个相应为100桶容积的大坑。必须明白,从烂泥巴大湖里挖泥与从硬地面挖泥,两者之间是没有可比性的。在喷射出月球时所被挖出去的岩浆,其实比烂泥巴可能还更稀得多,如果当时没有水在不断地起着冷却凝固作用的话,说不定太平洋的位置还会被很快涌上来的岩浆补填成了平地哩!

    在本书后面的14.3里,将会介绍到太平洋里大量的平顶山和锰结核矿层的形成原因等更多的证据,那将更进一步证明有关太平洋底面就是诞生出月球之后所留下的遗迹。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