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跨学科讨论区
1487 0
2014-04-21

《大自然寻真》

第16章  有关星球自转力学原理的实验-4

(第16章共分为4部分上传)

(第2529章的哲学内容已在论坛第二区中的哲学版块上传,请前往阅读和评论


    取用本书后面的“表21.3-2:逐月地转角速度年变化率的月变量”中的“平均”一行,配合了最具代表性的赤道东太平洋(西经100º以东,南、北纬10º以内)21个格点平均的海温历年平均值和月变量,可得到表16.5-3。从该表中可显著看出赤道东太平洋海温的变化是冬春季明显升温,夏秋季明显降温。奇怪,太阳一年四季都晒在赤道附近,为什么赤道附近的海面温度还会有如此大的年变化呢?对于南、北半球较高纬度的气温或海温的季节变化,大家都习惯归因于太阳直射点的南北来回移动,但对于正对着赤道中间的这块赤道东太平洋小区域,就再难以用同样观点给予解释了吧!实际上,真正的原因是因为在一年四季中,地球自转速度在反复地变化着,从而也影响了海温跟着反复地变化,并非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造成了表16.5-3中海温的变化。我们下面具体分析一下就很清楚。有关文献指出:“地球一般是1月3、4日到达近日点,7月4、5日到达远日点”[14]。5月份正是地球从近日点向着远日点飞奔的时候,这时它一方面是逐渐减慢了公转速度,另一方面却加快了自转速度,于是便出现了显著的地转速度的正变量,6月份达到最大值,且一直维持到7月份还正变量显著(见表16.5-3)。这就是文献所说的“8、9月份自转最快[13]的原因,也是24.15所说的拉尼娜现象的根本动力性成因,从表16.5-3中就可显著见到配合着“东太平洋海水明显变冷”的拉尼娜现象主征兆。“7月4、5日到达远日点”[14]之后,地球又逐渐加快公转速度向着近日点移去(见8.1),自转速度配合逐渐减慢。在表16.5-3中都已经把自转速度减慢的拖长性和反复变化性表现了出来。从8月份起至次年4月份,都是地球自转速度减慢过程的延续。为什么该过程如此长而不稳定,这主要是因为自转动量很大的地球,要一步到位地把自转速度立即调整到与轨道曲率相适应是不容易的。正是加速容易减速难啊!晃动和反复不可避免。在大半年的地球自转速度的减慢过程中,海温也用滞后而缓慢的回升过程与之相配合,最明显是在11月份至次年3月份,这也正是厄尔尼诺现象的根本动力性成因(见21.4),又是厄尔尼诺现象最严重时往往出现在圣诞节前后,因而被南美洲人称其为上帝之子“圣婴”的原因(21.1)。

                       表16.5-3:历年平均的地转速度月变化与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历年平均的月变化相比较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地转速度月变量


10


-10


-20


-8


23


56


47


-14


-48


-44


-8


15


海温多年平均值(


25.3


26.3


27.2


27.1


26.6


25.5


24.7


24.0


23.8


23.7


24.0


24.5


海温月变量(


+0.8


+1.0


+0.9


-0.1


-0.5


-1.1


-0.8


-0.7


-0.2


-0.1


+0.3


+0.5

                     说明:海温指赤道东太平洋(西经100º以东,南、北纬10º以内)21个格点平均的历年平均值

    地球赤道带的海水能够长期保持与两极之间有较大温差、中国温泉多分布于较低纬度地带和印尼多火山、地球自转速度的年变化影响着赤道东太平洋海温随之变化等事实,可以说是比实验室的那种微型实验更为重要和宝贵得多的大自然自己的实验个例。我们完全可以为这些天然实验写出实验报告如下:

    实验目的:检验星球自转力学原理的存在。

    实验装置:自转的地球(含海水)。

    实验操作者:大自然的力量,没有任何人为的干预。

    实验记录19512003年连续不断共53年的海面温度历史资料,其平均统计的代表结果是彩图16.5-1彩图16.5-2(其它月份略);中国温泉分布情况;印尼多火山;地球自转速度变化影响着海温随之变化。

    实验分析:地球赤道带的海水全年都保持与极地之间有20℃以上的温差,冬夏之间只有23℃的变化。这个事实一方面表明了赤道带海水另有更重要的热源,太阳热力不是海流和大气环流的根本原因。另方面证明了15.315.4所述的,关于由星球的自转所形成的,星球体内液体从两极流向赤道截面而在赤道附近上升,从而将星球核心附近的热核反应热能带上赤道附近表面的分析,是符合客观事实的。对于地球,正是由于地热供给了地球赤道带海水热量,才使那里的海水具有了较高和较稳定的温度。也正是同样的道理,才造成了地球较低纬度地带多温泉和印尼多火山的现实。地球自转速度的年变化影响着赤道东太平洋海温随之变化的事实,又说明了地球既从热力,又从动力影响着海水和大气的环流运动,进而产生了温度和气候的变化。

    实验结论星球自转力学原理是客观存在的

    当然,上述的这个大自然自己的实验,只不过是笔者主要根据海温的历史资料进行了分析和形象思维所得出来的认识,要令人完全信服,还必须做进一步的调查和探测,才能对其真实性做出确认,但这只有海洋调查部门才能做到。如果此事真能得到海洋调查部门的重视,从而实施了对低纬度海底和海水的温度探测,意义将是非常重大的,它关系到人类如何全面和正确地去认识宏观大自然的存在和运动的本质规律,这将是一场大自然科学的伟大革命。不过,调查、探测工作并不简单,一要能沉入大洋底部探测硬地壳各处的表面温度和物质组成;二要耐心摸清整个大洋中海水热对流“烟囱”的数量和分布情况,以及它们各自的热流量大小。要知道,因为海水温度低就比重大,所以一般情况是,离海面越深,海水温度就越低。大洋底的金属热地壳并不能造成各层海水温度的下高上低,而是只能在热对流“烟囱”中的海水才保持高温,并不停地将洋底金属热地壳上传给海水的热量集中从这些“烟囱”源源不断地送到海面上来。

    上面具体分析了大自然自己的海温实验,是有关星球自转力学原理的天然实验。显然,这个已经事实昭彰的天然实验,坚定了笔者对客观存在的星球自转力学原理的认识理念,相信它能令人信服地向众人证明笔者这种认识理念的正确性,所以它是十分难得的大自然自己的天然事实。

    正是由于地球的自转离心效应,使地下液体环流不断将地心附近热核反应所产生的热能传给了赤道带的地壳和海水,才造成了海水全年都在赤道和极地之间存在显著的温差,从而海洋在赤道带不分日夜地连续将大量热能传递给了大气,最终才使得地球自转所启动了的大气环流可以长久地维持了下来。由此可见,地球自转与地下热能相配合在一起,是大气运动(当然还有海流和地下环流)的原动力

    假如没有海流送走热量的话,说不定赤道带的海水会热得人都不敢下海去。同样,如果没有陆地隔热层的阻挡作用,我们就无法住在地表面上。因此,我们根据星球自转力学原理可以得出综合结论地球自转是海流和大气环流的原启动力,地热在地球自转的紧密配合下对赤道带海水和大气时刻不停地加热,则是海流和大气环流最主要的永恒性动力来源。太阳热力对于海流和大气环流仅仅起到很次要的外因作用。

    显然,认为大气环流运动的原动力是太阳热力作用而与地球自转能量无关(认为地球自转的作用只通过科里奥利力改变大气运动方向而已)的所谓地球大气层已经是动态平衡的观点是错误观点。其错误根源是,除了由于在自转的星球流体中,错误地理解和套用了微型的转动流体实验结论之外,又错把地内热能的作用当成了太阳热能的作用而严重地夸大了太阳热能的影响力,从而混淆了内因与外因,只把外因当成大气运动的全部原因却全然忽视了内因(包括地球自转和地内热能)。实质上就是将一个生动活泼的耗散结构的大气环流系统,错误地看成为一个本身毫无活力的静态物质集合(见第25章)。这个完全违反自然辩证规律的观点,对于大气科学的发展十分有害,已经蒙蔽地球人很久了,是到了应该被否定的时候了。笔者几十年一直在意的,就是这一个本人所学习和工作相关专业的最根本问题。但是,这个观点根深蒂固,专家们也已全面认可。笔者深知科学上破旧立新的难度无异于改朝换代,无比艰辛。为了彻底拆开问题的本质,现出其原形,才不避繁杂,东拉西扯,使本节占用了如此长的篇幅,请读者们多多原谅。

    总之,我们绝不能认为大气运动与地球自转能量无关。目前的地球大气环流与微型流体转动实验的动态平衡状态差异甚远,大气永恒地从地球自转和地热得到了强大的能量供给,始终高度的远离了平衡态,是永远也无法达到动态平衡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