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经济学基础》一书之
1.2基本概念
1.2.1基本概念一
你我周围,有很多东西可以供我们利用,是有用的物品, 叫有用物。这些有用物,象太阳、电脑、钢笔等是有形的,甚至是硬绑绑的,习惯上,人们把它们叫财物;还有无形的,比如修电脑技术、驾车本领、电能、电脑游戏程序等等。不分有形无形,我们把它们合起来拢统地称为财富。财富都是有用的物品, 财富和有用物,是同一事物。有的地方我们讲财富、有的地方说有用物,只是为了让文句顺口些,或是为了适应说话场合、照顾说话对象罢了,含义没有什么不同。有的财富比如太阳、长江水,是天然存在的;有的财富比如电视机,必须花费人力制造出来。
一个人的生活,必须用多种财富来维持。大部分人,他们一生中最好的时光都用来创造财富。一个人专精于造电脑,肯定疏于种瓜种菜;一门心思花在学生身上、书教得好的人,去造柜子就会笨手笨脚,甚至做不出来。这样一来,造电脑的人没有菜吃、没有水果吃,而一地瓜果的农夫,又没有电脑用;学校老师没有柜子装东西,做柜子的师傅没有办法教子女读书。于是人们就不得不打背工,我帮你做那事,你帮我做这事。打背工,书面上叫交易。人类在长期的生活中慢慢认识到,一个人和另一个人打背工做交易,比各做各事自给自足能创造出更多财富,更能改善自己的处境,而且交易的学问不小,很有专门研究的必要。特别是,大众人群做交易讨价还价形成的市场,其中学问更大,于是就有了经济学。市场不单是指买卖的场所,更主要是指形成商品价格的那种讨价还价机制。
经济学研究的是交易中人与人的关系问题,其目的是:使人在生产和交易中以较小的付出,换取较大的收益,从而改进人的生活处境。交易都是双方自愿的,当然对双方都有利。英国人亚当斯密认真思考了交易问题,并且正儿八经地在书本上写到——当一个人运用交易方式谋到自己利益时,他的交易对象也获得了收益,别人的处境也改善了,整个社会的财富会因此增加。他这么一写,经济学就算开张了。
财富,给人们最直接的感受是——它们有用。除了有用,它们还有很多性质:它们会被地球吸引;能占据一定的空间;构成财物的分子原子会做无规则运动;它能卖出钱来,等等。有用物被地球吸引的性质叫重,被吸引的程度叫重量;它们占据空间,占空间的大小程度叫体积;构成它们的分子原子作的无序运动叫热,无序运动的程度叫温度;财富能卖出钱的性质,叫交换价值,能卖钱的程度叫价格。有的财富比如电脑修理技术,地球不吸引它们,它们也不占空间,却也能卖出钱来;有的财富既重又占空间,却卖不出钱来,比如桂林空气、长江水。经济学关注的,是财富能卖出钱的那种性质即交换价值,交换价值仅仅是财富诸多性质中的一种。至于财富重和热的性质,那是物理学家的地盘;财富占据空间的情况,是数学家的应该管的。
为了卖钱而制造出来有用物,或者说为了交换而生产出来的财富叫商品。显然,商品只是财富中的一个种类。一件商品具备能卖钱的性质,有交换价值,其主人便因它有了交易权力。交易权力人是通过交易方式支配别人劳动的能力,一个人拥有交易权力就可以通过交易方式支使别人为他做劳动,也可以通过交易方式让别人的劳动产品变成自己的,即交易权力也可以换到东西。
比如:一只羊具有能卖钱的性质,我们说这只羊有交换价值,这只羊能卖钱的程度达到150元,我们就说羊的价格是150元。于是,人类社会以道德习惯和法律制度来约定:那只羊的主人甲某拥有150元那么大的交易权力。
羊还在甲某手上待卖时,甲某就已经因为羊有交换价值从而拥有了交易权力。甲某把羊卖掉,羊的交换价值随羊而去了,但是,社会大众认定,卖主甲某拥有的交易权力仍然是150元,为了保证这个数值不被遗忘,甲某的这一交易权力由一叠人民币记载着。货币是交易权力的记载工具,这一点放在第二章专门讲。特别要注意,交换价值是羊具有的,而交易权力是人拥有的,两者是同质事物,它们都用元、角、分计量。
交易权力也可以用(人·时)或(人·天)做单位。在农村,邻里间经常打背工,孙大力为赵友元做过两天活,赵友元就欠孙大力两个工日了,孙赵两人心中都惦记着这个事,这一惦记使得孙大力拥有2(人·天)的交易权力,这个权力使孙大力有权支使赵友元干两个(人·天)的活。当然,赵友元也可以支付两天的工资,比如说120元,从钱交到孙大力手上的那一刻起,孙赵两人就不必再惦记欠工日那个事了,因为孙大力拥有的交易权力已经由一叠人民币记载了。
交易权力的单位元和(人·时)、(人·天)之间可以互相换算,比如:在八小时工作制下,1(人·天)= 8 (人·时);如果每小时工资是7元,那么1(人·天)= 8(人·时)= 56元。元和(人·时)同质,是同一事物的不同计量单位,稍后还会说到。
由于社会制度认定甲某有150元的交易权力,因此人们愿意和他做交易,依从他的支使,为他做这做那,直到他耗完那150元交易权力止。一旦甲某耗尽交易权力,人们就再也不愿意和他做交易了。或者说甲某把钱用完后,就再也无法通过交易的方式支使别人为他做这做那了。甲人有150元交易权力,也可以使别人的物品转属自己,即用那150元去买东西。
如果买到羊的乙人对羊施加劳动,比如把羊送到羊特贵的地方去,那么羊的交换价值会因此增加到280元,这样,他的交易权力也就相应地增加到280元了,乙人的做劳动就转化成交易权力了。
1.2.2 基本概念二
如果乙人花150元钱买羊吃肉,那么,他原来拥有的150元交易权力就被耗费掉了。他吃肉得到的肚子饱这种生理感受,是他那150元交易权力的耗费效应。当前流行的主流经济学书本上的效用一词,就是对交易权力耗费之后产生的肚饱、身暖等等各种不同耗费效应的拢统指称。我们都知道,电能被消费后会产生热、光亮、新闻画面、讲话声音、阅耳乐声、记忆数据等等电耗效应,如果仿照经济学书里的说法,那么热、光亮、新闻画面、讲话声音、阅耳乐声、记忆数据等等,也可以叫电效用。
乙人花150元买羊吃肉,再假定他又花68元买鞋暖脚,他共花了216元。这“216元”是被耗费了两笔交易权力的累加。交易权力和交换价值都是可以累加的量,是标量,是只有大小差异没有性质区别的量。
对这种累加,法国人萨伊等认定那216元是把吃肉饱肚和穿鞋暖脚这两种生理感受累加起来的结果。可是谁都知道,两种生理感受在逻辑上中是不可以累加的。一个居民,他用电来热水、用电照明、看电视、打电话、开电脑,一看电表,用去了216度电,那个“216度”是电度表把他所耗费的电能累加起来的结果,并不是把热、光亮、新闻画面、讲话声音、阅耳乐声、记忆数据等等电效用累加起来得到的结果,因为在逻辑上,热、光亮、声音、阅耳、记忆等等电效用是不能累加的。自然地,乙人花掉的216元也不是饱肚和暖脚这两种心理感受的累加结果,而是乙人的两笔交易权力累加的结果。
1.2.3 基本概念三
本来,商品能卖钱的性质叫交换价值,能卖钱的程度叫价格。可是,一般情况下,没有必要分得那么清,把价格说成交换价值也是可以的,后面笔者我也是这么说的。比如一只羊价格是150元,就说这只羊的交换价值是150元。
自由市场上,商品价格随机波动,波动是有轴心的,波动轴心就是商品的价值。可以用概率术语说成:商品价格是一个随机变量,价值是这一变量的数学期望值。价格是变量个体值,价值是价格的总体特征值。价值是可以从自由市场上收回的生产成本。
价值是自由市场特有概念,垄断市场商品可以卖钱,它们有交换价值,但是它的价格不波动,无所谓轴心,就不好说它们有价值了。所以,在垄断情形下,说劳动者创造交换价值确切些。就一种产品而言,价值是由生产技术决定的售价期望值,而交换价值是它的售价,售价由市场供求决定。用市场价格的平均数去估计产品的价值,是可行的,是好办法。价值和价格一向是困扰人们的两个概念。看了这一小段,也许还觉得不好懂。不过,读完本章,特别是读过第三、四章后,读者会觉得价值和价格概念很简单,太容易区分了。
在萨伊等人心目中,价值等同于效用,是对交易权力耗费后产生的各种不同耗费效应拢统指称。近几年,报刊上有一个的流行词,曰价值观,其中的价值二字与经济学是没有关系的。平常人们说话时,说到某某东西有“价值”,指的往往是物品的用处,是物主人因物而具有的实际便利,或者是因物而存在的便利可能性,在经济学里这种便利或便利可能性叫使用价值。也就是说,人们平常说话时,说到的“价值”,是指物件的用处,是使用价值,是与价值完全不同的概念,这一点是经济学很别扭的地方。
使用价值与效用的含义相近,但不完全相同,效用是指人消费物品的时候,产生的心理感受,使用价值包含这种心理感受。除了心理感受,除了现实便利,使用价值还包括物品带来的便利可能性。也就是说,即便物品没有还被利用,使用价值也是存在的,比如:一碗饭的效用指人把它吃下去以后感觉到的舒服,而这碗饭的使用价值,包含吃下去后的舒服感,也包括它充饥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即使人不吃它,即使人还没有吃它,也是存在的。
在河边,一桶河水有使用价值,但是卖不出钱,它没有交换价值。一旦人对它施加劳动,比如把它送到断电缺水的公寓楼四楼住户那里去,这桶水的使用价值虽然没有变化,它却可以卖三块钱——有交换价值了。如果继续对这桶水施加劳动,把它送到同样也缺水的十楼去,那么它可以卖到五元钱,交换价值就更大了。财富的使用价值可以是人创造的,也可以是老天爷制造的, 而财富的交换价值是人创造的,而且只能是人创造的。这一点,将得到多种形式、多个层次的论证。
很多物品有使用价值没有交换价值,比如长江水、太阳;也有的物品,有交换价值却没有使用价值,比如大作家作品中的病句、电视荧光屏瑕疵。
消费者是有钱可花的人,只有消费欲望没有钱可花的人不属于消费者。生产者是有权决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的人,生产者只能是老板,不包括打工者。劳动者是生产中做了努力、有贡献的所有人,包括工人、售货员、发明家、军人、警员、老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