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axt 发表于 2014-5-2 12:10 
(1)劳动有广义与狭义之分,详见《资本论》第五章,狭义劳动主要是指物质资料生产领域内的劳动,包括生产 ...
7.7 几种分配方式
分配有多种,此处把常见的几种放在一起,排比一下。(是有点重复,但很有必要)
7.7.1按市场价格规则分配
自由市场上,劳动者以推高商品价格波动轴心的方式创造价值。在价格轴心C = g + lx + lr + d +y + z 中,打工者做的劳动功把轴心向上推移了g,他们领走g;银行做的劳动功把轴心向上推移了lx,他们拿走lx;雇主做的劳动功把轴心向上推移了lr,他们就占有其中的lr;地主等把轴心向上推移了d,他们就拿走d。所谓按市场价格规则分配,就是劳动者从价格轴心中拿走自己推高形成的价值部分。
把轴心上推多大值量,由劳动者付出的劳动成本决定,不是劳动者意志决定的。
(1)关于g
劳动成本为F + Z + P三项,其中F是劳动者衣食住行费用,即劳动力恢复成本;Z是子女生活教育费用,即劳动力延续再生成本;P是劳动者培训成本。这三项成本是打工者工资的波动轴心,是广义的人力资本。普通工人、管理白领、高级经理、工程师等等,他们身上凝聚的人力资本P不同,他们工资的期望值也不同,因而,他们每人从g中分得的份额也就不同。劳动者依据其人力资本的多少从市场获取劳动报酬的分配方式叫按劳分配。
(2)关于lx
初学经济学的人都会说:利息率高低由货币市场的供求决定。这话没有错,它道出了利息率个体的原因。理论上,一笔钱在借出去之前,能得到的利息率到底是多少,是无法准确预知的,利息率一个呈正态分布的随机变量。但是,这个随机变量的数学期望lx = g′+ y′+ z′+ d′+ lr′+ lx′,是可预测的,与市场供求无关。其中,g′是银行员工工资、y′是银行日常物耗、z′是银行设施折旧、d′是地租、lr′是银行平均利润、lx′是机会利息成本。
(3)关于产品成本C中的地租成分d
地租和工资、利息、利润等等要素价格不同,它的垄断收益成分很重。假设土地在市场上完全自由流动,土地供给的无限的,那么地租将和其它生产要素的价格一样随机波动,波动轴心必定是土地产权维持成本d1、土地资源配置劳动成本d2、土地加工劳动成本d3和土地附属设施成本d4等等之和。用数学术语表述是:地租是一个呈正态分布的随机变量,其期望值是d1 + d2 + d3 + d4 。
地租围绕其轴心的波动不难推演。不过,这仅是逻辑上的理想推断,实际上土地供给是有限的,土地在市场上的流动也受到种种阻碍,土地产权维持成本往往不是由地主承担,所以,地租中既有成本成分也有垄断收益成分。但是,有一点还是可以肯定的,一块地的地租高,这块地已经耗费的总成本必定大,且看《地租》一章分解。
(4)关平均利润lr
利润是企业收支余额。如果问,一项投资能得到多少利润?没有人能回答,也就是说,一项投资的利润率是随机变量,是一个服从正态分布的随机变量。利润率期望值lr%由资源配置劳动功占社会总劳动功的比重决定。资本家依据公式“利润期望值=平均利润率×投资额”从市场总利润中分取利润的分配方式叫按资分配。
(5)创新劳动报酬表现为垄断收益,它与创新劳动的劳动功大小成正相关关系,也就是说,花大成本搞出来的创新,其垄断收益一般比较大,反之亦然。
产品价值是六个波动轴心值之和,每个小轴心都由相应劳动者付出的劳动成本决定,与劳动者的意志无关。一些人据此认为,按市场价格分配是公平的,其实不然,且看后续分解。
7.7.2 按制度和习惯分配
这种分配形式常常出现在地租收入的分配上。在1.11《公平与效率》中说到:王老板以每平方米5000元的价格在上海浦东买得一块地。后来,政府大力建设浦东,把巨大的人力物力施加在浦东土地上了。于是,王老板那块地,价格在短期内从每平方米5000元上涨到每平方米1,5000元,王老板卖出那块地净赚两亿多。土地增值是市政建设劳动者做的劳动功转化来的,是政府投入的物力价值转移来的,可是,按法律规定,这个钱必须归地主王老板所有。这就是按市场制度习惯分配。如果开发区法规规定,开发区土地的增值必须如数上交市政建设部门,以补偿市政建设开支,那么,王老板就发不了财。即使规定增值部分90%上交,王老板也只能发点小财。也就是说,王老板发财与否、发多大的财,是由法律或习惯等制度决定的,并不是他干出来的。
7.7.3 随机分配
回头看一看1.1那个搜寻病句的寓言。如果采用市场悬赏型搜寻法,那么从悬赏广告播出之时起,必定有很多很多人把精力花费在查找大作家作品病句上,有的特地买来大作家作品逐句推敲,有的虽然不刻意地逐句推敲,但是在读大作家作品时也会把一定的注意力花费在句子推敲上,总之,整个社会有推敲文句能力的人几乎都被动员起来,投入病句搜寻工作了,可是最后,仅仅运气好那六个人每人领20万赏金。
要从180万个句子、存在几率只有30万分之一的作品中找到病句,工作量十分巨大,非耗费大量人力不可。不论是用计划搜寻法,还是用悬赏搜寻法,只是组织方法不同,耗费搜寻劳动这个实质是不变的。
成千上万的人把搜寻劳动施加在大作家作品上,生产出六件产品——六个病句,他们的劳动功转化为120万元交换价值。可是这120万元并不是按劳分配给每一个付出努力的人,而是赏给运气好的那六个人,这就是随机分配。如果大作家采用计划搜寻法,也是能把“病句这种产品”生产出来的,那样的话,劳动者做搜寻劳动创造的交换价值就可以按劳动量分配给每一个劳动者了。
寓言是编出来的,可道理是实在的。旧邮票、牛黄、古董等,搜寻劳动者创造的交换价值都是随机分配给运气好的人。土地矿产资源价值、科学研究创造的价值等都是随机分配的。随机分配也是一种很常见的分配方式。
7.7.4 按行政命令分配
国家给警察、法官、教师和政府人员等开工资,就是按行政命令分配。此外,国家给低收入人群发最低生活保障金,给特困家庭发救济钱粮等也是按行政命令分配的。
为什么国家必须收税?通俗的解释是:要供养军队,拿去给警察、法官、教师和政府官员等开工资。实际上,税收是政府以国防安全、社会秩序、延续文化等公共服务向纳税人换取的。所以,我们称为税的这部分交易权力,是军人、警察、法官、教师和政府官员花费劳动创造出来的。有一句话说“是纳税人的钱养活了官员警察军人”。一些人认定,能说这句话的人具有现代公民意识。那么,这句话有没有道理呢?那要看“是消费者的钱养活了工人农民”这句话有没有道理了。因为这两句话是同一个味道,要么都对,要么都错。
7.7.5通过人为扭曲价格进行分配
前面讲到的三个价格案例,就属于人为扭曲价格进行的分配,就不重复了。此外还有:
粮食收成好的时候,粮价会降到很低,这时候,国家实行粮食保护价格,即当粮食市场价格低于保护价时,政府按保护价把多余的粮食收购起来,国家出的这部分钱就是通过粮食价格分配给了粮农的。反之,粮食收成不好的时候,粮价会上涨到很高,这时候,政府对粮食实行最高限价,若粮食不够卖了,政府就拿出战略储备粮投放市场。市民从限价粮得到的利益,就是国家拿出来的钱通过粮食价格转送给吃粮市民的。都属于人为价格分配。
7.7.6 按需分配
在家庭内部,百分之百的物品,是按家庭成员的生活需要分配的。在家庭外部,一个国家分配其财政收入的时候,基本上也是按政治需要分配的。
7.7.7 通过自由市场价格变动进行的再分配。
工业进步了,国民经济搞上去了,工人工资肯定会增加。吃财政饭的政、法、科、文、卫人员工资也会增加。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分享到国民经济发展成果。可是,政府不可能给农民、理发师、搬运工等增加工资,那么,如何让这部分人分享国民经济发展成果呢?
办法很简单——让市场调节。假定以前政法科教文卫人员月工资是500块,后来国民经济搞上去了,国库有钱了,市场是自由的。那么,看到政府把政法科教文卫人员月工资涨到2500块,种菜农民也会提高菜价。同季同类白菜,以前价格轴心是2毛钱,现在可能变为一块五。同理,以前理发每次收3块钱,现在收15块;以前,搬运工每天收二三十块,现在每天收150块,等等。(数字都是假定的)
上述价格轴心的上涨幅度是由市场决定的。农民提高菜价后,市场必定出现剧烈波动,之后,菜价会围绕一个新的轴心(G新+lx+lr+d+y+z)作平稳的随机波动。这个新价格轴心中的G新,必定比原先的g前大,而且增幅恰到好处,也就是说:
如果政府提高工资前,农民生活水平只比政法科教文卫人员差一点,那么菜价上涨后,G新就会上升到让农民生活只比后者差一点的高度上。只要市场是自由的,就一定不会出现“以前农民生活只比后者差一点、现在农民生活比后者差很多”的现象,也不会出现“以前农户生活只比后者差一点、现在农民生活比后者还好一些”的现象。
也就是说,如果政府给政法科教文卫人员每月增发2000块钱,那么自由市场将通过农产品价格上涨的方式分一部分给农民、通过理发服务费上涨的方式分一点给理发师、通过搬运工资上涨的方式分一些给搬运工。那2000块中,只有1000块是真正给政法科文卫人员享用的,另外1000块将通过价格上涨方式分给农户、理发师、搬运工等等,从而让农户、理发师、搬运工等分享到国民经济发展成果,这样,全国人民就皆大欢喜了。
市场是通过价格上涨的方式进行再分配的,政法科教文卫人员不要一看到涨价就抱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