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叹为奇观”的岭南学院论文定级
http://xueshuzhongren.blog.sohu.com/302762969.html?qq-pf-to=pcqq.group
一、新规如何瓜分学院资产
通过香港猎头公司招聘的岭南学院新任院长,上台伊始就以快速提高岭南学院的学术影响力为名推行一系列新政。这种新政的真面目如何呢?这里以论文奖励制度来窥见一斑。相对于学院的原来规定(简称旧规),新制定的规定(简称新规)对不同刊物级别做了根本性改动,以致岭南学院的论文奖励制度就绽放出了一朵“瑰丽”的“奇葩”;同时,不同论文等级的奖励金额也大幅度拉开,以致一个简单的规定就将学院资产转移到特定人士手中。正所谓,不看不知道,对比吓一跳,且看新规的几个规定。
1.《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经济学季刊》、《管理科学学报》和《中国社会科学》上每发表一篇文章奖励8万元,而在《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光明日报》、《人民日报》等上发表一篇文章奖励300元。
2.在《心理学报》和《社会学研究》上每发表一篇文章奖励2万元,而在《马克思主义研究》、《哲学研究》、《政治学研究》、《法学研究》、《历史研究》、《教学与研究》等上发表一篇文章奖励300元。
3.在《审计研究》、《金融研究》、《国际金融研究》、《世界经济》、《国际贸易问题》、《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财政研究》、《保险研究》、《会计研究》、《中国工业经济》、《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中国农村经济》上每发表一篇文章可以奖励2万元,而在《经济学动态》、《经济学家》、《世界经济与政治》、《国际贸易》、《学术月刊》、《社会科学战线》、《学术研究》、《人文杂志》、《北京大学学报》、《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等上发表一篇文章只能奖励2000元。
4.在《金融学季刊》、《营销科学学报》、《中国财务与会计研究》、《中国会计评论》等以书代刊的刊物上每发表一篇文章可以奖励2万元,而在《政治经济学评论》、《制度经济学研究》、《产业经济评论》等上发表一篇文章只能奖励500元。注意,后类刊物属于CSSCI来源集刊,而《金融学季刊》、《营销科学学报》、《中国财务与会计研究》则不是,其中《金融学季刊》是岭南学院院长主编。
5.在64本英文刊物上发表一篇论文可以奖励15万元,另外202本英文刊物上发表一篇论文可以奖励6万元,另外44本英文刊物上发表一篇论文可以奖励2万元。这300本刊物几乎囊括了经济管理类的所有英文刊物,成为岭南学院职称晋升的核心指标。这300本以外其他被SSCI和SCI收录的所有刊物,每篇文章奖励1万元。
二、新规对论文等级变动了什么?
新规的合理性如何?我们从两个维度作一比较分析:一是与岭南学院刊物过去等级规定进行纵向比较,二是与中山大学刊物等级规定进行横向比较。事实上,中山大学对各学院进行科研考核主要是基于学校标准,同时,它经受了长期的检验并为全校教师和众多学院所认同,具有相当强的权威性。岭南学院的新规相对于旧规有惊人变动的主要是第一、二类刊物,因而这里分析的对象就集中于此。
1.级别由旧规二类提高为新规一类的刊物有:《经济学季刊》和《管理科学学报》。
合理性如何呢?我们对照看一下这些刊物在中山大学的级别:
《管理科学学报》为二类,《经济学季刊》为三类。为何有此调动?
2.新规增加的二类刊物有:《金融学季刊》、《营销科学学报》、《中国财务与会计研究》、《中国会计评论》、《审计研究》、《心理学报》、《社会学研究》。
合理性如何呢?我们对照看一下这些刊物在中山大学的级别:
a.《金融学季刊》、《营销科学学报》、《中国财务与会计研究》、《中国会计评论》这些刊物在中山大学标准中根本连核心刊物都不算,也就是说,它们不属于552种期刊之一,在旧规中也没有列入最低等级的核心刊物。如果说这些刊物(以书代刊)在特定领域评价不错的话,那么,几乎每个经济分支领域都出现了不错的新刊物。为什么仅仅这几种在岭南学院的新规中被擢升为二类?注意,《金融学季刊》是岭南学院院长自己主编的刊物。
b.《审计研究》为三类,像这样的经济学刊物中山大学列有63种,为何单独提升它?
c.《心理学报》和《社会学研究》为一类。但是,《心理学报》和《社会学研究》都不属于经济学领域,而类似的刊物有:《马克思主义研究》、《哲学研究》、《政治学研究》、《法学研究》、《历史研究》、《教育研究》、《世界宗教研究》、《文史》、《民族研究》、《体育科学》、《档案学研究》、《外国文学评论》、《新闻与传播研究》、《文艺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文学评论》。
为何新规单独提升这两个刊物的级别?与此相对应,为何其他同等级刊物在岭南学院新规中什么都不算?
(a)撇开后面一些与经济学研究联系较弱的刊物不说,前面的如《马克思主义研究》、《哲学研究》、《历史研究》、《政治学研究》、《法学研究》、《教育研究》、《世界宗教研究》与经济学的联系在哪点上比被提升的两个刊物更弱呢?
(b)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研究》与经济学之间的联系更强,它本身就是政治经济学的最高刊物,几乎所有政治经济学专业都将《马克思主义研究》列为重要刊物。为何岭南学院如此贬低它?
3.新规中被从二类中降级的刊物有:《经济学动态》、《经济学家》、《税务研究》、《经济社会体制比较》、《世界经济与政治》、《国际贸易》、《管理科学》、《管理评论》、《学术月刊》、《社会科学战线》、《学术研究》、《光明日报》、《人民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文摘》、《新华文摘》。
合理性如何呢?我们对照看一下这些刊物在中山大学的级别:
a.《税务研究》、《经济社会体制比较》、《管理科学》和《管理评论》是在中山大学标准中被列为三类,因而适当调整无可厚非。不过,其中的《经济社会体制比较》的理论性和学术性非常高,很多高校都将它列为权威刊物。
b.《经济学动态》、《经济学家》、《世界经济与政治》、《国际贸易》、《学术月刊》、《社会科学战线》、《学术研究》、《光明日报》、《人民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文摘》、《新华文摘》都被列为二类;这些刊物不仅思想性强、理论性高,而且几乎在所有高校都列入非常高的级别。
其中,
(a)《学术月刊》、《社会科学战线》、《学术研究》等是主要地区社会科学院或社联办的刊物,它们都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并树立了有影响的学术品牌,都是当地的最高学术刊物,并且也为其他地区的高校所认可。
(b)尤其是《新华文摘》,有什么高校会将它列入二类以下?相反的事实是,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将《新华文摘》与《中国社会科学》同列为仅有的两个最高刊物,而《经济研究》和《马克思主义研究》等一级学科刊物则列入第二类。
(c)更不可思议的是,在新规下,《新华文摘》和《光明日报》、《人民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等报刊在岭南学院新规中连核心也不算了?这岂非拙拙怪事?有哪些学校会将这些报刊列入二类以下呢?
4.中山大学列入二类刊物的还有:《人文杂志》、《文史哲》、《教学与研究》、《北京大学学报》、《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南京大学学报》、《陕西师范大学学报》、《武汉大学学报》、《厦门大学学报》、《中国人民大学学报》。这些都是综合型刊物,不仅经济学文章占有相当的篇幅,而且刊物质量也是有口皆碑,在各高校都享有很高的学术地位,都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首批重点资助刊物。
但是,这些刊物在岭南学院长期得不到应有的学术评价。问题是,这次论文调整非但没有作丝毫的矫正,反而变本加厉将所有综合型、人文性和思想性的刊物清除出去。那么,这又是主政者何种学术心态作祟呢?
三、新规对岭南学院的学术发展有何影响?
看了上述分析,摸着我们的学术良心自问:岭南学院新规中的论文定级不是很荒唐吗?进一步地,这个论文等级不仅决定利益分配,而且还老师的职称晋升,如教授晋升必须在5年内以第一作者在一类刊物上发表3篇以上论文。于是,荒唐的新规就对岭南学院的学术发展造成了扭曲性影响。简要说明如下:
1.新规与跨学科的发展方向背道而驰。新任院长的新政口口声声说要重视学生的人文社科教育,还为此不惜成本地开设各种通识课程,但这些学术制度又如何让学生相信通识教育的重要?新政口口声声说要拓展跨学科研究,但这些学术制度如何让教师愿意从事交叉研究?事实上,新规清楚掉了所有的综合性和人文性刊物,于是,就昭示经济学基本教材之外的知识对经济学研究者是没用的,以行动告诉学生其他课程的学习对经济学毫无用途。交叉研究需要研究者拥有社会科学其他分支的知识,对经济学而言,尤其要能够吸收、借鉴和契合其他社会学科的知识和思维来作经济学的探索,而不是拿些经济学中很成问题的逻辑和工具形式地对其他学科的领域作分析,尤其不是量身定制地设定几个刊物就以为可以作交叉研究了。
2.新规必将导致思想和理论的严重缺失。新规几乎只留下数理刊物,于是,也就昭示经济学研究是不需要思想的,只需要学些基本的数学工具就行了。有同仁曾形象地说,如果现在晋升制度规定:谁模仿狗叫的声音最像,谁就可以获得奖励和晋升;那么,我相信,几乎所有的经济学人都会买一只狗来整天跟着它学狗叫。新规就是那只狗,衍生的效应就是狗声一片。新规奖励的刊物文章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新古典范式的,并主要是对新古典理论的证实;二是数量范式的,并主要使用理性模型和计量模型等数学工具。这必然导致学术的单向度状态。问题是,经济学理论本身就是要在反思和批判的基础上才得以发展呀!而否定和批判的理论探索需要多元化的思维,而一元化思维智慧产生一个欺骗和守旧的理论!
3.新规严重曲解引用因子的真实意义。新规相当程度上以引用率作为最高学术评价标准,问题是,迷信引用率有价值吗?姑且不说,目前利用SIS系统的“影响因子”进行作假的刊物已经成了国际公害,以致近10年来SIS评估系统也已经受到广泛质疑;而且,这个指标具有强烈的逆向选择效应和道德风险效应。尤其是,引用率主要体现文章的影响力,却不能体现学术水平的高低;而学术影响力又与一系列因素有关:作者的学术或社会地位、作者所属学术共同体以及论文的研究主题等。一般地,引用率高低与刊物的风格偏好密切相关:方法导向的数理型刊物上文章往往引用率高,而注重思想的文字型刊物上的文章往往引用率较低;因为方法导向的数理性文章更容易为其他学人所追随和重复,而注重思想的文字型文章很难为一般学子所把握,大多数学子也无法提出相对系统的思想。同时,引用率高的数理文章转载率往往很低,因为这些文章往往因脱离现实而很少有人看;相反,引用率低的文字文章转载率往往较高,因为这些文章往往能够启发读者。因此,引用率评价体系不能同等地适用于所有领域的研究,在国内学术界和刊物界,转引率一直是非常重要的指标。
4.新规严重抹杀不同学科的特性差异。新规迷信在英文刊物发表文章,但实际上,各学科的特性是不同的:工程类的文章容易在英文刊物发,而人文性文章则非常困难。原因在于:工程类研究的是具有普适性的自然规律,着眼于一般性命题;人文性科学则主要关注并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从而具有强烈的主观性、规范性和本土性。正因如此,每个学校对理工学科和人文学科的评价体系是完全不同的,理工学科甚至在SCI上发表文章已经成为评讲师的基本条件;但是,社会科学根本没有这种要求,也不应该有这种要求。
5.新规严重曲解学问的真正历程。按照新规,交叉研究文章必须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才得到认可。试问:有多少学者能够在《中国社会科学》上发文章呢?事实上,《中国社会科学》发表的经济学文章一年总共只有那么几篇,而且约稿占了很大比重。那么,花几年功夫仅仅是为了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1篇文章,这是应有的学术态度和精神吗?这是学问求索的真正历程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