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六,岭南学院的事务决策中没有民主而只有独裁
新任院长宣称他是受董事会聘任,从而是最正当的和最厉害的。他的理由是,董事会在学院里投了钱,当然关心自己钱的使用,关心学院的发展,从而会聘任最好的人来管理学院;相反,学校领导则是行政任命的,不需要为投入的钱财负责。问题是,尽管这些耄耋之年的董事们确实是抱有一份爱心来投资岭南学院的,但他们中有几个懂得学术尤其是人文性的基础理论思索呢?基于这种自以为是的信念,院长大权独揽,刚愎自用,几乎所有的规划和发展都是他一人说了算,而各种委员会则形同虚设。为了实现“合同上”的那些形式“政绩”,院长推出的政策也就不会不关心诸多老师的利益,甚至就是以诸多老师的严重损害为代价。举例说明,(1)为了营造自己的近卫军,他主导的联席会议通过决议强迫老教师搬离董事会捐建的“教授住宅楼”,以便腾出房子来供他吸引高新聘用新的海归。要知道,当老教师10年前被引进时,工资还不到现在年轻人的十分之一,当时学院应承的一个主要条件是提供免费住房直到退休。(2)为了完全贯彻个人的学术偏好和意志,他创设了职称晋升学院资格审查,只有他认可的人才有资格参与职称申请。院长宣称,在国外教授晋升等都是少数几个人说了算,于是,院长偏好的人大肆擢升,而另一些成果满足学校标准十余倍的学人则数年甚至永远失去教授晋升的资格。
其七,岭南学院的收入分配中无视公正而只有权力
由于将学院当成了企业来搞,当政者往往就会追求非常狭隘的单一指标;同时,为了实现这一政绩,他还会采取锦标赛的工资激励机制。例如,在最新通过了论文等级和奖励规章中:(1)《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经济学季刊》、《管理世界》和《管理科学学报》被列入一级刊物,每篇文章可以奖励8万元;《金融学季刊》、《营销科学学报》、《中国财务与会计研究》、《中国会计评论》这些在任何学校都没有被列入核心刊物的以书代刊在岭南学院被列入二级,每篇文章可以奖励2万元;其中,《金融学季刊》就是院长自己主编的。相反,《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光明日报》、《人民日报》这些被任何高校都视为权威的报刊,在岭南学院考核中却什么也不算,每篇文章奖励300元。(2)由于引进了自己偏好的人,院长又专门将《心理学报》和《社会学研究》列为岭南学院的二级刊物,每篇文章奖励2万元;相反,与此相似的刊物《马克思主义研究》、《哲学研究》、《政治学研究》、《法学研究》、《历史研究》、《教学与研究》等在岭南学院什么都不算,每篇文章奖励300元。(3)《审计研究》、《金融研究》、《国际金融研究》、《世界经济》、《国际贸易问题》、《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财政研究》、《保险研究》、《会计研究》、《中国工业经济》、《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中国农村经济》这些数理刊物被岭南学院列为二级,每篇文章奖励2万元;相反,《经济学动态》、《经济学家》、《世界经济与政治》、《国际贸易》、《经济社会体制比较》、《学术月刊》、《社会科学战线》、《学术研究》、《人文杂志》、《北京大学学报》、《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等具有较高思想性和综合性的刊物则被列入一般核心刊物,每篇文章奖励2000元。(4)300本英文刊物都被授予重奖,其中64本刊物奖励15万元,202本刊物奖励6万元,300本以外的其他英文刊物也被奖励1万元;这样,几乎所有的英文刊物都比如《经济学动态》、《经济学家》、《学术月刊》等国内刊物好的多,而《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马克思主义研究》等更不入流。显然,这些刊物都是院长自己及其禁卫军发文的地方,因而学院资产通过一个规定就流到了特定人群手中,这就像当年国资委往往一个文件就造成社会财富大量转移一样。
最后,对比真正大学应有的基本特性
大学是保存、传递、创造、更新人类知识和人类价值的特殊机构,是萌生社会公平、正义和自由并进而推动社会发展的思维源泉,从而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承载了重要使命:它给人们提供了改良文化、延续生命和保障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公认和智力的平台。现代大学的创建者洪堡就指出,现代的大学应该是“知识的总和”,大学完全以知识及学术为最终的目的,而非实务的人才培育。为此,大学兼有双重任务:一是对科学的探求,二是个性与道德的修养。其中,关键是对人培养,要通过“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言传身教为社会培养优雅的人。19世纪中叶英国大教育家纽曼就指出:大学首先要培养的是灵魂健全的,到达博雅高度的,即具有完整人格的人,一个健康的、灵魂健全的人作什么事情都更容易成功。美国现代大学的先驱弗兰斯纳则指出,大学不应该成为社会的“服务站”,从而反对训练“实务人才”,反对大学开设职业训练之课程,并主张将商学院从哈佛大学中清除出去。这意味着,大学所承担的不仅是普及现世知识的责任,而是人类长期发展的责任;为此,它就需要且能够与社会相隔离开来,成为社会健康发展的引导者而不是为社会潮流所支配。
怀特海指出,大学是教育机构,也是研究机构,但大学存在的主要原因既不能从它向学生传授纯粹知识方面,也不能从它为院系成员提供纯粹研究机会方面去寻找;相反,大学存在的理由在于,它联合青年人和老年人共同对学问进行富有想象的研究,以保持知识和火热的生活之间的联系。这意味着,大学应该成为一个学术思索和思想交流的场所,是由教师与学生组成的“community”(共同体)。涂尔干说,“大学”不过是一个具有某种一体性的团体,其实就是一种法团。显然,在“community”内部,每位教师都是学院这个共同体不可分割的一份子,教师与学生进行自由的知识交流与思想碰撞。时任海德堡大学校长的雅斯贝尔斯曾指出,任何一所真正意义上的大学都必须包含三个密不可分的方面——传授学问、研究学问、创造性的文化生活;而且,大学精神是如此渴望着创造性的思想交流,以致它甚至寻求与那些拒绝交流的人交流,它甚至准备接纳那些以牺牲理智为前提的学者,它试图把最离经叛道的观点引入大学。事实上,学者的基本任务就是不断增进自身对社会的认知,通过“为往圣继绝学、为天下开太平”来更好地服务于整个人类社会。这种自由和独立性对人文社会科学来说尤其重要,因为社会科学的根本宗旨就在于:培养人们自由的学问精神,培育独立思考的能力。
结论:岭南学院具有地地道道的企业特性
通过上述层层分析,各位就可以明白,现在的岭南学院已经不具有“学府”的基本特质,反而蜕变成一个地地道道的商业性企业。正是实行企业化经营,每个院长上台都会大幅度修改学院各种规章,围绕特定的政绩目标来推行他个人的独裁政策,并导致学院规章不断变动,学院资产也就相应地通过一系列规章任意转移特定人士身上。同时,企业经营的最大目标就是吸引客户,怎么吸引呢?就需要各种广告。岭南学院也是如此,为了吸引优秀的学生报考,就努力通过各种营销手段来扩大影响:一方面,通过与ZF和企业联系,甚至与媒体传播合谋;另一方面,就是花大价钱招聘海归来发一些文章,而这些文章不仅无助于提高学生的认识和思想,对社会发展也毫无作用。实际上,那些经过高考的搏杀并以高分进入岭南学院的青年学子们,在4年时间内又学到了多少对人生、社会有价值的思维和知识呢?有多少人培养了创造性思维?有多少人培养了基本的社会责任?有多少人能够深层次地认知现实?
尤其是,在MBA人的治理下,董事会聘请的院长成了管理者,教师成了被雇佣者,只有接受这些主政者所制定的规章,而无权参与并监督规章的制定,从而也就成为各种新规章的牺牲者。结果,近年来岭南学院中的责任伦理和人文关怀迅速丧失,实质民主和基本正义荡然无存,所谓的年度战略会议都只是形式,任何反对和善意建议都会立刻遭到批驳和打压,以致越来越多的老师不愿参加(只能通过物质的奖惩来“强迫”参加)。每次会议,都是主政者在夸夸其谈所谓的政绩,而另外被牺牲掉的很多东西却根本不会提及。同时,即使学校进行民意测评,学院往往也是有选择地通知一些受益者参加,而另外一些老师却根本不知道有民意测评这回事,从而也就无法表达自己的意见。在某种意义上说,MBA人或许还可以适用于企业管理,因为企业管理的目标比较单一,但万万是不适合大学管理的,因为大学注重的是非市场化的学问和文化,注重的是人的培养。网络上流传耶鲁校长施密德特对中国大学的批评:“宙斯已被赶出天国,权力主宰一切”,“一些民办教育,基本是靠人头计算利润的企业”;“他们计划学术,更是把教研者当鞋匠。难怪他们喜欢自诩为园丁。我们尊重名副其实的园丁,却鄙视一个没有自由思想独立精神的教师”。这些批判完全可以应印在当前的岭南学院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