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学术道德监督
4067 11
2014-05-05

“奇葩”的岭南学院论文定级 (作者:朱富强)

按:岭南学院通过猎头公司招聘院长后,制定了一系列荒唐制度, 近期贴上一些对此的评述文章,希望有助于审视我们当下的学术,为此甘愿遭受进一步的打击报复 。

“叹为奇观”的岭南学院论文定级

一、新规如何瓜分学院资产

通过香港猎头公司招聘的岭南学院新任院长,上台伊始就以快速提高岭南学院的学术影响力为名推行一系列新政。这种新政的真面目如何呢?这里以论文奖励制度来窥见一斑。相对于学院的原来规定(简称旧规),新制定的规定(简称新规)对不同刊物级别做了根本性改动,以致岭南学院的论文奖励制度就绽放出了一朵“瑰丽”的“奇葩”;同时,不同论文等级的奖励金额也大幅度拉开,以致一个简单的规定就将学院资产转移到特定人士手中。正所谓,不看不知道,对比吓一跳,且看新规的几个规定。

1.《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经济学季刊》、《管理科学学报》和《中国社会科学》上每发表一篇文章奖励8万元,而在《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光明日报》、《人民日报》等上发表一篇文章奖励300元。

2.在《心理学报》和《社会学研究》上每发表一篇文章奖励2万元,而在《马克思主义研究》、《哲学研究》、《政治学研究》、《法学研究》、《历史研究》、《教学与研究》等上发表一篇文章奖励300元。

3.在《审计研究》、《金融研究》、《国际金融研究》、《世界经济》、《国际贸易问题》、《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财政研究》、《保险研究》、《会计研究》、《中国工业经济》、《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中国农村经济》上每发表一篇文章可以奖励2万元,而在《经济学动态》、《经济学家》、《世界经济与政治》、《国际贸易》、《学术月刊》、《社会科学战线》、《学术研究》、《人文杂志》、《北京大学学报》、《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等上发表一篇文章只能奖励2000元。

4.在《金融学季刊》、《营销科学学报》、《中国财务与会计研究》、《中国会计评论》等以书代刊的刊物上每发表一篇文章可以奖励2万元,而在《政治经济学评论》、《制度经济学研究》、《产业经济评论》等上发表一篇文章只能奖励500元。注意,后类刊物属于CSSCI来源集刊,而《金融学季刊》、《营销科学学报》、《中国财务与会计研究》则不是,其中《金融学季刊》是岭南学院院长主编。

5.在64本英文刊物上发表一篇论文可以奖励15万元,另外202本英文刊物上发表一篇论文可以奖励6万元,另外44本英文刊物上发表一篇论文可以奖励2万元。这300本刊物几乎囊括了经济管理类的所有英文刊物,成为岭南学院职称晋升的核心指标。这300本以外其他被SSCI和SCI收录的所有刊物,每篇文章奖励1万元。

二、新规对论文等级变动了什么?

新规的合理性如何?我们从两个维度作一比较分析:一是与岭南学院刊物过去等级规定进行纵向比较,二是与中山大学刊物等级规定进行横向比较。事实上,中山大学对各学院进行科研考核主要是基于学校标准,同时,它经受了长期的检验并为全校教师和众多学院所认同,具有相当强的权威性。岭南学院的新规相对于旧规有惊人变动的主要是第一、二类刊物,因而这里分析的对象就集中于此。

1.级别由旧规二类提高为新规一类的刊物有:《经济学季刊》和《管理科学学报》。

合理性如何呢?我们对照看一下这些刊物在中山大学的级别:

《管理科学学报》为二类,《经济学季刊》为三类。为何有此调动?

2.新规增加的二类刊物有:《金融学季刊》、《营销科学学报》、《中国财务与会计研究》、《中国会计评论》、《审计研究》、《心理学报》、《社会学研究》。

合理性如何呢?我们对照看一下这些刊物在中山大学的级别:

a.《金融学季刊》、《营销科学学报》、《中国财务与会计研究》、《中国会计评论》这些刊物在中山大学标准中根本连核心刊物都不算,也就是说,它们不属于552种期刊之一,在旧规中也没有列入最低等级的核心刊物。如果说这些刊物(以书代刊)在特定领域评价不错的话,那么,几乎每个经济分支领域都出现了不错的新刊物。为什么仅仅这几种在岭南学院的新规中被擢升为二类?注意,《金融学季刊》是岭南学院院长自己主编的刊物。

b.《审计研究》为三类,像这样的经济学刊物中山大学列有63种,为何单独提升它?

c.《心理学报》和《社会学研究》为一类。但是,《心理学报》和《社会学研究》都不属于经济学领域,而类似的刊物有:《马克思主义研究》、《哲学研究》、《政治学研究》、《法学研究》、《历史研究》、《教育研究》、《世界宗教研究》、《文史》、《民族研究》、《体育科学》、《档案学研究》、《外国文学评论》、《新闻与传播研究》、《文艺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文学评论》。

为何新规单独提升这两个刊物的级别?与此相对应,为何其他同等级刊物在岭南学院新规中什么都不算?

(a)撇开后面一些与经济学研究联系较弱的刊物不说,前面的如《马克思主义研究》、《哲学研究》、《历史研究》、《政治学研究》、《法学研究》、《教育研究》、《世界宗教研究》与经济学的联系在哪点上比被提升的两个刊物更弱呢?

(b)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研究》与经济学之间的联系更强,它本身就是政治经济学的最高刊物,几乎所有政治经济学专业都将《马克思主义研究》列为重要刊物。为何岭南学院如此贬低它?

3.新规中被从二类中降级的刊物有:《经济学动态》、《经济学家》、《税务研究》、《经济社会体制比较》、《世界经济与政治》、《国际贸易》、《管理科学》、《管理评论》、《学术月刊》、《社会科学战线》、《学术研究》、《光明日报》、《人民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文摘》、《新华文摘》。

合理性如何呢?我们对照看一下这些刊物在中山大学的级别:

a.《税务研究》、《经济社会体制比较》、《管理科学》和《管理评论》是在中山大学标准中被列为三类,因而适当调整无可厚非。不过,其中的《经济社会体制比较》的理论性和学术性非常高,很多高校都将它列为权威刊物。

b.《经济学动态》、《经济学家》、《世界经济与政治》、《国际贸易》、《学术月刊》、《社会科学战线》、《学术研究》、《光明日报》、《人民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文摘》、《新华文摘》都被列为二类;这些刊物不仅思想性强、理论性高,而且几乎在所有高校都列入非常高的级别。

其中,

(a)《学术月刊》、《社会科学战线》、《学术研究》等是主要地区社会科学院或社联办的刊物,它们都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并树立了有影响的学术品牌,都是当地的最高学术刊物,并且也为其他地区的高校所认可。

(b)尤其是《新华文摘》,有什么高校会将它列入二类以下?相反的事实是,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将《新华文摘》与《中国社会科学》同列为仅有的两个最高刊物,而《经济研究》和《马克思主义研究》等一级学科刊物则列入第二类。

(c)更不可思议的是,在新规下,《新华文摘》和《光明日报》、《人民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等报刊在岭南学院新规中连核心也不算了?这岂非拙拙怪事?有哪些学校会将这些报刊列入二类以下呢?

4.中山大学列入二类刊物的还有:《人文杂志》、《文史哲》、《教学与研究》、《北京大学学报》、《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南京大学学报》、《陕西师范大学学报》、《武汉大学学报》、《厦门大学学报》、《中国人民大学学报》。这些都是综合型刊物,不仅经济学文章占有相当的篇幅,而且刊物质量也是有口皆碑,在各高校都享有很高的学术地位,都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首批重点资助刊物。

但是,这些刊物在岭南学院长期得不到应有的学术评价。问题是,这次论文调整非但没有作丝毫的矫正,反而变本加厉将所有综合型、人文性和思想性的刊物清除出去。那么,这又是主政者何种学术心态作祟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4-5-5 22:43:28
五、岭南学院教师的权利在哪?

上面的分析充分揭示了新规的荒唐性、不公性,它体现了赤裸裸的特定利益和偏好,充满了学术的偏执性、利益的争夺性和权力的无节制性。事实上,新规远远不如旧规合理,更不如中山大学的学校标准,因为学校标准是根据一、二级学科分类而系统设定的,从而更为周全,而院规是根据少数个人的偏好所设定,从而非常片面。

因此,作为岭南学院的一员,我们就有权知道:新规是谁主导的?制定的程序如何??符合基本的现代正义诉求吗???

进而,我们还要进一步反思,这种规定为何能够通过?为什么没有人反对?我们是否还要继续沉默???

进一步,我们还要知道,对学院的发展,教师有无知情权?有无参与权??学院还是不是教师共同体???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5-6 00:54:36
三、新规对岭南学院的学术发展有何影响?
   看了上述分析,摸着我们的学术良心自问:岭南学院新规中的论文定级不是很荒唐吗?进一步地,这个论文等级不仅决定利益分配,而且还老师的职称晋升,如教授晋升必须在5年内以第一作者在一类刊物上发表3篇以上论文。于是,荒唐的新规就对岭南学院的学术发展造成了扭曲性影响。简要说明如下:
   1.新规与跨学科的发展方向背道而驰。新任院长的新政口口声声说要重视学生的人文社科教育,还为此不惜成本地开设各种通识课程,但这些学术制度又如何让学生相信通识教育的重要?新政口口声声说要拓展跨学科研究,但这些学术制度如何让教师愿意从事交叉研究?事实上,新规清楚掉了所有的综合性和人文性刊物,于是,就昭示经济学基本教材之外的知识对经济学研究者是没用的,以行动告诉学生其他课程的学习对经济学毫无用途。交叉研究需要研究者拥有社会科学其他分支的知识,对经济学而言,尤其要能够吸收、借鉴和契合其他社会学科的知识和思维来作经济学的探索,而不是拿些经济学中很成问题的逻辑和工具形式地对其他学科的领域作分析,尤其不是量身定制地设定几个刊物就以为可以作交叉研究了。
   2.新规必将导致思想和理论的严重缺失。新规几乎只留下数理刊物,于是,也就昭示经济学研究是不需要思想的,只需要学些基本的数学工具就行了。有同仁曾形象地说,如果现在晋升制度规定:谁模仿狗叫的声音最像,谁就可以获得奖励和晋升;那么,我相信,几乎所有的经济学人都会买一只狗来整天跟着它学狗叫。新规就是那只狗,衍生的效应就是狗声一片。新规奖励的刊物文章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新古典范式的,并主要是对新古典理论的证实;二是数量范式的,并主要使用理性模型和计量模型等数学工具。这必然导致学术的单向度状态。问题是,经济学理论本身就是要在反思和批判的基础上才得以发展呀!而否定和批判的理论探索需要多元化的思维,而一元化思维智慧产生一个欺骗和守旧的理论!就岭南学院而言,各种信息已经表明,基于论文的客观排名比较高,但学界的主观排名却比较低。为什么呢?根本上就在于,岭南学院缺乏有思想、有洞见的领军人物;进一步的原因又在于,一系列不合理的制度人为地窒息和扼杀了人文性和思想性的学术研究。要知道,技术性文章发展容易,因为它只需要引进一些受此训练的年轻人就行了;但是,人文性文章难哪,因为它需要长期的积累和思想传承!
   3.新规严重曲解引用因子的真实意义。新规相当程度上以引用率作为最高学术评价标准,问题是,迷信引用率有价值吗?姑且不说,目前利用SIS系统的“影响因子”进行作假的刊物已经成了国际公害,以致近10年来SIS评估系统也已经受到广泛质疑;而且,这个指标具有强烈的逆向选择效应和道德风险效应。尤其是,引用率主要体现文章的影响力,却不能体现学术水平的高低;而学术影响力又与一系列因素有关:作者的学术或社会地位、作者所属学术共同体以及论文的研究主题等。一般地,引用率高低与刊物的风格偏好密切相关:方法导向的数理型刊物上文章往往引用率高,而注重思想的文字型刊物上的文章往往引用率较低;因为方法导向的数理性文章更容易为其他学人所追随和重复,而注重思想的文字型文章很难为一般学子所把握,大多数学子也无法提出相对系统的思想。同时,引用率高的数理文章转载率往往很低,因为这些文章往往因脱离现实而很少有人看;相反,引用率低的文字文章转载率往往较高,因为这些文章往往能够启发读者。因此,引用率评价体系不能同等地适用于所有领域的研究,在国内学术界和刊物界,转引率一直是非常重要的指标。
   4.新规严重抹杀不同学科的特性差异。新规迷信在英文刊物发表文章,但实际上,各学科的特性是不同的:工程类的文章容易在英文刊物发,而人文性文章则非常困难。原因在于:工程类研究的是具有普适性的自然规律,着眼于一般性命题;人文性科学则主要关注并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从而具有强烈的主观性、规范性和本土性。正因如此,每个学校对理工学科和人文学科的评价体系是完全不同的,理工学科甚至在SCI上发表文章已经成为评讲师的基本条件;但是,社会科学根本没有这种要求,也不应该有这种要求。事实上,张维迎在北大闹了半天也没有搞成。在很大程度上,正是由于盲目地追求所谓的外海发表文章,导致非英语国家的经济学往往呈现出比西方社会还要更极端的数理化取向,经济学研究更呈现出一种单向度状态,而思辨性经济学则快速消失。
   5.新规严重曲解学问的真正历程。按照新规,交叉研究文章必须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才得到认可。试问:有多少学者能够在《中国社会科学》上发文章呢?事实上,《中国社会科学》发表的经济学文章一年总共只有那么几篇,而且约稿占了很大比重。那么,花几年功夫仅仅是为了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1篇文章,这是应有的学术态度和精神吗?这是学问求索的真正历程吗?事实上,学问本身是“为己之学”,应该基于自己的兴趣展开,只有自己的学术真正提高了,论文在《中国社会科学》上发表才是水到渠成或无意插柳之事;相反,如果整日揣摩特定刊物的偏好而挖空心思地想在发表,这不仅是对思想和学术的严重禁锢,而且也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正因如此,中山大学的校旨是,“给天才留空间,为庸才设台阶”。那么,新规设立的是怎样的台阶?留下的又是什么样的学术空间?
   6.新规体现不出多少学术发展的公平性。新政一方面口口声声说要为每一位教师都提供平等而自由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又热衷像计划经济那样搞学术重点规划,宣称要集中资源搞好某些特定领域。试问:学术果真可以通过重点规划而获得发展吗?事实上,学术的研究根本上源自学者的学问精神和学术兴趣,受功利制度激发的学术有多大价值呢?同时,学院和大学要提供的是相对自由和宽松的平台,自由思想和交流是学术发展的前提,但新规给予了吗?事实上,没有多元化,就没有社会科学的真正研究,但新规鼓励这种研究吗?按照新规的重点规划,经济学研究只是从事单一范式、单一类型,根本不需跨学科交叉研究,不需要理论经济学研究。在所谓的重点发展政策激励下,确实会产生一些被大肆宣传的所谓“政绩”,但这个政绩背后却是其他更重要学术的丧失,而这个丧失根本不被重视,甚至从不被提到,这就是我们往往只关心看得到的一面,而无视看不见的一面的“破窗理论”。
   7.新规充分凸显了权力和利益关系。新规夸张式地拔高《经济研究》、《管理世界》以及《经济学季刊》、《管理科学学报》等刊物的奖励额度,这不仅是赤裸裸的利益分配,而且对学术研究的提高没有任何作用。事实上,在目前一系列的学术制度激励下,激励的边际成效已经为零了:不再需要任何额外的激励,只要有可能,所有的学人都会通过各种方式在这些刊物上发表文章。同时,这种规定还会窒息学术的研究,(1)使得教师们不愿意花稍微一点的时间用于其他知识的吸收,而是把更多的时间用于文章合作和寻租;(2)其他原本喜欢读书和写作思想性文章的人也失去了阅读和写作的兴趣。此外,中国经济学人都明白,当前那些“只有两个半读者”的文章究竟有多少实际价值?多少人是为了真正的求知而在研究和写作?在上述层层分析下,新规的奖励所剩下的效应就只有一种了:赤裸裸的利益分配,而这又由权力来争夺。那么,又要问,这些方案是谁在推动和具体操办呢?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大学是人类发展知识、追求真理的主要场所,是人文思想这一道统的承载者;同时,要维护大学这一功能和使命,就有赖于自由思想和交流的学术风气,有赖于一群以学术为志业的学者存在。因此,一个有助于学术发展的良性学术制度,就需要有至关重要的三方面特征:(1)要有学术和思想自由,形成“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自由学风,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前沿性思想得到保护和发展;(2)要保障学者的生活安定,在生活得不到保障的情形下是不可能有真正的学术自由的,只有这样才能使那些有志于学术之士集中精力从事理论思索;(3)要有恰当的学术评价体系,由官僚主导或者庸者民主决策都会窒息新思想的挖掘和传统,只有改变当前被扭曲的评价体系也才可以为那些学术之士提供生活保障。试问:岭南学院的学术制度又如何?当前学术功利盛况令我想起戊戌变法时期的争论:当时的王照主张先多设学堂,改变风气,然后再行新政;但康有为却对王照说,“列强瓜分就在眼前,你这条道如何来得及?”但康梁发起的百日维新结果又如何呢?非但中国的新政没有成功,反而导致文化也从此一落千丈,以至直到现在还处于西方的文化霸权之下。岭南学院的新政不是打实基础,而是竭泽而渔地搞戊戌变法那一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5-6 00:56:55

【上接第四部分第7点】最后,需要强调的是,大学是人类发展知识、追求真理的主要场所,是人文思想这一道统的承载者;同时,要维护大学这一功能和使命,就有赖于自由思想和交流的学术风气,有赖于一群以学术为志业的学者存在。因此,一个有助于学术发展的良性学术制度,就需要有至关重要的三方面特征:(1)要有学术和思想自由,形成“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自由学风,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前沿性思想得到保护和发展;(2)要保障学者的生活安定,在生活得不到保障的情形下是不可能有真正的学术自由的,只有这样才能使那些有志于学术之士集中精力从事理论思索;(3)要有恰当的学术评价体系,由官僚主导或者庸者民主决策都会窒息新思想的挖掘和传统,只有改变当前被扭曲的评价体系也才可以为那些学术之士提供生活保障。试问:岭南学院的学术制度又如何?当前学术功利盛况令我想起戊戌变法时期的争论:当时的王照主张先多设学堂,改变风气,然后再行新政;但康有为却对王照说,“列强瓜分就在眼前,你这条道如何来得及?”但康梁发起的百日维新结果又如何呢?非但中国的新政没有成功,反而导致文化也从此一落千丈,以至直到现在还处于西方的文化霸权之下。岭南学院的新政不是打实基础,而是竭泽而渔地搞戊戌变法那一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5-6 00:57:54
四、与其他院校的横向比较
   上面对岭南学院新规的合理性及其对学术发展的影响做了分析,我们再将岭南学院新规与相应院校的规定作一会横向对比。通过多方咨询和查问,不难发现这样三大特点:
   1.大凡一个学校的理论经济学越强,排名越高,经济学科发展就越全面。事实上,理论经济学至少包括西方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经济思想史、经济史等学科,并由此拓展了大量的跨学科交叉研究领域。因此,排名前茅的那些高校几乎都全面发展这些学科,如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等;相反,有些学院相当偏科,因而整体理论经济学的排名不高,如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时,有些大学原来理论经济学排名非常高,但由于近年来实行了偏科的政策,排名不升反而有所下降,如复旦大学的理论经济学在国内地位原来非常高;另外,一些学院实现偏科政策后也发现了越来越严重的问题,从而开始设立一系列的矫正政策,如上海财经大学开始设立政治经济学系、经济思想史系等。
   2.大凡一个学校的理论经济学越强,排名越高,学术评估标准就越宽松。事实上,由于不同领域研究的对象和方法存在很大差异,从而就无法用统一标准来衡量所有领域的学术研究,也就不能要求所有学者都在某些特定刊物上发表文章。因此,理论经济学排名前茅的那些学院对教师的论文发表刊物几乎都没有严格的等级要求,如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南开大学经济学院等等。例如,北京大学有经济学专业的主要是经济学院和政府管理学院,它们对学术考核采用的是学校标准,只要核心刊物文章都可以;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教授晋升也根本不需要论文在《经济研究》之类的特定刊物上发表,《新华文摘》在南开大学、厦门大学、浙江大学等几乎所有大学都受到高度重视。同时,这些学院一般都比较认同中国人民大学所制定的论文等级。那么,中国人民大学的论文标准如何呢?
   在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职称晋升时同样不细分论文刊物,只是按照学校的粗略标准。《中国人民大学核心期刊》分为A、B、C三类,其中,A类期刊包括《中国社会科学》和《新华文摘》(全文转载)2种,B类社会科学类期刊有45种,经济学科包括《财贸经济》、《金融研究》、《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经济学动态》、《经济研究》、《世界经济》,C类社会科学类期刊有323种,经济学科包括《会计研究》、《经济科学》、《经济评论》、《经济社会体制比较》、《经济学家》、《南开经济研究》、《审计研究》、《世界经济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税务研究》、《中国工业经济》、《中国经济史研究》、《中国农村经济》等;另外,《管理世界》、《教学与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哲学研究》、《历史研究》、《政治学研究》、《世界经济与政治》、《法学研究》、《社会学研究》、《教育研究》、《心理学报》、《求是》、《北京大学学报》、《复旦学报》、《中国人民大学学报》、《光明日报》、《人民日报》是其他学科或综合性的B类社会科学类期刊,《高校理论战线》、《人文杂志》、《社会科学战线》、《学术研究》、《学术月刊》以及《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等则是综合性的C类社会科学,这些刊物是所有学科教授职称晋升的重要依据。
   3.大凡综合排名越高的大学,对刊物等级的划定越宽松,留给学者研究的自由度就越大。事实上,大学的立足之点就在于有一批能够基于强烈兴趣进行自由学术和思想的学者,而大学的功能则在于为他们提供这样的平台。因此,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的著名大学对刊物等级的规定都非常宽容,从而能够留给学者充分的学术空间,如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以及浙江大学等等。相应地,各学院的职称评定也主要遵循学校的宽松标准,这反而有利于学科的发展和排名。例如,北京大学有经济学专业的主要是经济学院和政府管理学院,它们对学术考核都是采用学校标准,而学校标准则非常宽松,只要是核心刊物的论文就可以;其中,教授职称晋升只要有8篇核心期刊论文即可,大家认为不错就行了。后来,学校给了一个非常粗略而不正式的指导性等级,包括《新华文摘》、《马克思主义研究》等都属于权威刊物。其他一些名牌大学的经济学院几乎都是遵循学校标准,尽管由于每年的名额较少而使得实际标准会提高。
   同样,中山大学也秉承“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校训和“为天才留空间”的校旨,努力营造自由而多元的学术氛围,培育“尽其在我”的学术精神。因此,中山大学制定的学术评价体系和论文等级设定也相对全面和宽松。事实上,最近几年在与学校领导的交谈中,数位校领导都曾说:不主张对学术刊物作严格等级设定,也无法这么做。同时,学校对学院的学术考核主要依据是学校标准,教授晋升也依据学校标准。当然,纯粹看重论文数量,会滋生出论文买卖之类的恶现象,为此,学校也鼓励各学院根据自身情况制定更为严格的标准。问题是,何谓严格标准呢?按照岭南学院的新规,有学者的学术成果超过了学校标准的数倍乃至十倍以上,甚至每年的学术成果都足以满足学校的教授职称评定要求,难道他的成果没有远远达到所谓的严格标准吗?然而,由于他的论文没有发表在《经济研究》等特定刊物上,结果连续8年了迄今还是无法在岭南学院获得教授聘任资格。与此相反,有人的成果勉强满足甚至无法满足中山大学的条件,却依然可以满足岭南学院的教授聘任资格,结果反而可以聘为教授。为什么呢?结症在于学校和学院的评价标准存在巨大的不一致。既然如此,这样的新规究竟是更为严格了?还是仅仅是“扭曲”了。不可否认,以前单单依据论文数量的制度往往会滋生出大量问题,但如果单单依据目前狭隘而片面的论文等级,滋生出的问题将会更严重,这已经引起经济学界的广泛关注和反思。
   最后,需要指出,新规很多都是简单照搬光华管理学院和清华经管学院的不成文规定,但这严重混同了岭南学院与这些学院的差异。事实上,光华管理学院和清华经管学院都没有真正的理论经济学:北大光华只有应用经济学系,清华经管本身是工程管理演变而来的;相应地,这两个学院后来引进的所有几乎海归都只是从事计量经济分析,也几乎都只能在《经济研究》之类的数理刊物上发表文章,因而所指定的刊物范围就比较窄。但是,岭南学院本来却是经济学院,是从经济系发展而来的。事实上,岭南学院不仅有理论经济学一级学科,而且还在努力建设成理论经济学一级重点学科。一般地,理论经济学包括西方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经济思想史、经济史等学科,因而所制定的刊物类别就不能范围过于窄小。但是,新规却将西方经济学以外的其他领域全部排除掉了,甚至在西方经济学领域也几乎只剩下从事计量经济学的,而计量经济学本质上属于应用经济学而非理论经济学范畴。当然,一个综合性大学也确实不是所有专业都需要面面俱到地发展,问题是,为何要压制已有的此类人才呢?为何不将既有人才作为“资产”而合理利用,反而刻意贬低它而使之成为学院的“负债”呢?
   同时,国内任何综合型大学尤其是人文综合型大学几乎都有经济学院和理论经济学系,也几乎都有政治经济学专业,那些理论经济学排名前列的高校都是如此。例如,在北大,理论经济学主要在经济学院,政府管理学院也有政治经济学系;在清华,政治经济学和经济思想史在社会科学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也有政治经济学专业。也就是说,在北大和清华,理论经济学以及从事理论经济学尤其是跨学科经济研究的学者几乎都不在光华管理学院和经济管理学院,而在中山大学,理论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的研究阵地只在岭南学院。很显然,这是岭南学院相对于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和清华经管学院的优势呀,这种优势是中山大学特别给予的,因为同一个大学里就没有其他学院来竞争理论经济学。然而,新规对理论经济学及其相应学者却造成强烈的排斥,既然如此,中山大学是否应该再重新成立一个经济学院呢?
   ps.上述意见写成后曾发给岭南学院院长,他看后希望笔者能够提供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的论文等级名单,那么,我们就来看看这些大学对论文等级究竟是如何规定的。尤其是,在国内经济学领域,中国人民大学长期排名第一,这里着重看一下人民大学的论文等级规定。
   附一.《中国人民大学核心期刊》分为A、B、C三类,主要清单如下:
   1.A类期刊(2种):《中国社会科学》、《新华文摘》
   2.B类期刊(社会科学类45种):《经济研究》、《经济学动态》、《世界经济》、《财贸经济》、《金融研究》、《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管理世界》、《中国软科学》、《教学与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统计研究》、《世界经济与政治》、《光明日报》、《人民日报》、《求是》、《北京大学学报》、《复旦学报》、《中国人民大学学报》、《哲学研究》、《历史研究》、《政治学研究》、《法学研究》、《人口研究》、《社会学研究》、《心理学报》。
   3.C类期刊(社会科学类323种):(1)经济学类主要有(60种):《经济科学》、《经济学家》、《经济社会体制比较》、《中国农村经济》、《财政研究》、《财经研究》、《保险研究》、《国际金融研究》、《会计研究》、《国际贸易问题》、《审计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中国农村经济》、《中国经济史研究》、《中国工业经济》、《南开经济研究》、《改革》、《税务研究》、《经济评论》、《财经科学》、《世界经济文汇》、《世界经济研究》、《当代财经》、《当代经济研究》、《财务与会计》、《中国经济问题》、《经济学季刊》、《政治经济学评论》;(2)管理学主要有(11种):《管理科学学报》、《经济管理》、《中国管理科学》、《科学管理研究》、《企业管理》、《管理现代化》、《中国土地科学》、《中国行政管理》、《国家行政学院学报》、《北京行政学院学报》、《江苏行政学院学报》;(3)综合类刊物主要有:《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学术月刊》、《学术研究》、《社会科学战线》、《人文杂志》、《高校理论战线》、《国外社会科学》、《江汉论坛》、《江苏社会科学》、《社会科学辑刊》、《社会科学研究》、《天津社会科学》、《文史哲》、《学术界》、《学习与探索》、《武汉大学学报》、《西北大学学报》、《厦门大学学报》、《浙江大学学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中山大学学报》、《南京大学学报》、《南开学报》、《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4.《金融学季刊》、《经济学报》、《营销科学学报》、《中国财务与会计研究》、《中国会计评论》、《管理工程学报》不属于任何级别的核心刊物,这些却都被岭南学院列入二类。
   附二.浙江大学的论文等级分权威刊物、一级刊物和核心刊物,主要清单如下:
   1.权威刊物(最高等级):《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和《经济研究》、《管理世界》、《中国社会科学》。
   2.一级刊物:《经济学家》、《经济社会体制比较》、《马克思主义研究》、《学术月刊》、《社会科学战线》、《世界经济与政治》、《人大复印资料》和《管理科学学报》、《世界经济》、《金融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统计研究》、《会计研究》、《国际贸易问题》、《中国工业经济》、《中国经济史研究》、《中国农村经济》、《财贸经济》、《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浙江大学学报》等。
   3.核心期刊(二级):《财政研究》、《经济管理》、《经济学季刊》、《南开管理研究》、《中国管理科学》、《审计研究》、《国际金融研究》和《财经研究》、《经济学动态》、《政治经济学评论》、《南开经济研究》、《中国软科学》、《管理工程学报》、《保险研究》等。
   4.《金融学季刊》、《经济学报》、《营销科学学报》、《中国财务与会计研究》、《中国会计评论》不属于任何级别的核心刊物,这些却都被岭南学院新规列入二类。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5-6 00:59:53

转发这个帖子真不容易,折腾了两天

看在俺这么辛苦的份儿上,亲们关注下吧。中国的学术评价准则是该反思了。当然这难免会触动既得利益者。有没有一个帕累托改进的办法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加微信,拉你入群
微信外可尝试点击本链接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