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高级会员区 学者专栏
4822 0
2005-06-30
货币的支付手段与贮藏功能
购买力贮藏以货币贮藏为普遍形式。当然也有实物贮藏形式,比如房产、贵重金属(其中金、银也可以作为货币使用)、汽车、古董文物等等交换价值含量高的实物。平常我们所说的财富贮藏通常以银行存款的方式贮藏于货币形式上。
那么为什么货币具有如此的神奇属性,能够以一张张自身没有多大意义的纸片(纸币)来代表交换价值大小不等的实物,致使人们宁愿需要这些虚幻的东西,也不需要大大小小的实物?原因就在于:货币具有即时支付的功能和作用,而实物则没有;我们可以随时随地掏出几张钱来购买任何商品和成为商品的各种服务,但一实物则难以直接购买、兑换到另一实物。因此马克思说货币是:“财富的随时可用的绝对社会形式”, 并且引用哥伦布的信件说:“金真是一个奇妙的东西!谁有了它,谁就成为他想要的一切东西的主人。有了金,甚至可以使灵魂升入天堂”。 正因为货币的“随时可用”性,所以人们都乐意将自己的劳动所得以货币形式贮藏起来,由此形成对经济运行、价值规律作用产生重大影响的“购买力贮藏”现象。
在现实中,每个人都必须以他自己的需要与意愿将一些购买力贮藏起来,以备以后的需要。他所贮藏的是一个可以随时兑现的交换价值额,但他不贮藏交换价值本身,而是贮藏交换价值的一种虚拟的代表与替身。因此这个虚拟的“替身”其信用性就是最重要的事情了,如果其信用度下降,人们就立即将自己贮藏不用的购买力兑现成实物;如果它的信用度迅速下降,那么一方面银行就会出现挤提取款,另一方面市场则会出现抢购风潮。所以,从信用性来说,货币必须保持稳定甚至有所升值。当然,从商品流通销售来说,并不需要货币升值,因为这会助长人们的货币贮藏心理,从而使商品流通与购销更为困难。
在现实市场经济中,货币的币值是经常变化的。但是,如果货币币值变化过大,就会对市场经济的正常信号产生干扰甚至破坏作用,从而使供求关系与市场经济体系失效。比如,如果币值下降太快,那么生产者就不知道他们的产品销售所赚取的货币收益是否具有利润。当你赚取10元而币值却下降11元时,你实际上是亏损的。又如,你的银行存款年利率是2%,但物价年上涨率却是3%,十分显然,你在银行里的存款不是赚钱,而是亏损。所以,货币应保持它的币值稳定。而通货膨胀之所以对市场经济造成危害,就是因为它使供求关系失效,供给者不知道产品出售所获收益是否还能购回再生产所需要的同等原料。比如彩电生产供给者在这个月以每台1000元价格出售他的产品,其中他可赚取100元货币利润。但由于物价上涨,下个月可能这1000元还不够购买彩电生产所需要的原材料;这样问题就大了。它破坏了正常的供求信号,使人不知道是否还能维持再生产。通货膨胀主要对供给信号造成破坏, 而通货紧缩则主要对需求信号造成破坏。但通货膨胀对需求的信号是明确的,就是告诉人们:尽快抢购;同样,通货紧缩对供给的信号也是明确的,它告诉人们:尽快终止供给。
既然人们手中掌握着一种虚拟的购买力不放,那么就产生一个问题:如果人们只卖不买,那么生产者与劳动者所制造出来的产品能否完全销售出去?特别是,生产者的投资与劳动者的劳动耗费能否因此得到完全补偿?如果不能,那么生产者的投资就是亏本的,劳动者的劳动也是“亏损”的。比如,一家公司生产出一种产品,但由于人们把钱存起来了,购买的商品量不多,那么这家公司的产品是否能够完全销售出去呢?如果不能,则销售到何种程度?它对再生产循环有何决定性影响?我们如何解决这个现实问题?对此我们可作如下的分析。
一个生产者花费一定的资本,雇佣一定的劳动力来进行生产活动,那么,按照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这个生产活动首先生产出能够补偿资本耗费的产品,即“必需产品”(其中已经包括付给劳动力工资的部分资本),然后,生产活动继续进行,并获得“剩余产品”(它具有相应的剩余价值)。表解如下:
生产1

  ↓           ↓
必需产品    剩余产品1
  ↓实现       ↓实现1
本钱回归   剩余[货币形式]
  ↓           ↓
完全消费     /  \
  ↓    享受消费1 贮藏1
生产2…… 生产2

   ↓           ↓
必需产品    剩余产品2
   ↓实现        ↓实现2
本钱回归    剩余[货币形式]
   ↓           ↓
完全消费     /  \
   ↓    享受消费2 贮藏2
生产3…… 生产3

    ↓          ↓
必需产品    剩余产品3
    ↓实现       ↓实现3
本钱回归   剩余[货币形式]
    ↓          ↓
完全消费     /  \
    ↓    享受消费3 贮藏3
生产4……
    表格的意义是:生产1所具有的产品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必需产品”,它在市场“实现”(即销售出去后变成了货币现金的收入)就可以将生产者的全部投资收回来,包括收回劳动者的工资及产品生产销售过程中的各种费用,如运输、保管、广告等等费用支出,因此经过“实现”它便能够“本钱回归”。本钱回归后生产者作为资本投资者再将这笔“本钱”投放到生产过程之中,从而构成再生产(简单再生产)过程,而劳动者从中所获得的工资由于是生活(再生劳动力)所必需,所以也是完全用在消费上面的。因此“本钱回归”后紧接着的是“完全消费”。完全消费的结果,构成了再一次的生产过程,即生产2。然后,生产2再过渡到生产3、生产4……。
另外一类是“剩余产品”,生产者与劳动者在收回投资和获得工资后,还可以获得剩余产品(在马克思看来,劳动者无权享受这些剩余产品),这个剩余产品之一部分由生产者与劳动者作为“享受消费”而支出,另一部分则由生产者与劳动者以实现了的货币形式贮藏起来。当然,生产者与劳动者之间分配所得的这笔剩余产品是不相等的,一般来说,生产者(作为资本家)占绝对多数,劳动者占极少数,前面说过,让劳动者也分享一点剩余产品(剩余利润)是生产者的一种经营之道与激励之术,因此劳动者会获得一定的剩余产品。在此,生产者与劳动者消费这笔剩余产品是一种享受性消费,因为前面已经在“本钱回归”中实现了必要的生活消费,现在对所获剩余产品、剩余利润的消费已经是富余性的享受性消费了。
在这里,既然生产者的所有本钱已经收回来了,那么这多余出来的剩余产品就是劳动者增加劳动量而获得的,此时虽然这笔剩余产品已经不再代表资本的代价耗费了,但仍然代表着劳动力的劳动代价耗费。马克思的剥削理论正在于此,他认为生产者作为资本家没有理由无偿占有这笔剩余产品所具有的交换价值,它应该由劳动者完全占有。所以他号召无产阶级团结起来,“剥夺剥夺者”。也许他是对的,但无论如何资本是肯定要占有相应的利润的,否则有什么财富愿意作为资本而起作用呢? 况且,资本家作为经营资本的心力劳动者,也是劳动者中的一员,虽然他们不是工人中的一员。并且,在资本本钱收回来的时候,还没有资本家们的必要生活费用,因此他们必定要消费这些剩余,才能维持他们的存在。
在此我们看到,人们将剩余的购买力贮藏起来开始并未影响生产者的投资回收和劳动者的工资收入,因为它并没有影响简单再生产的循环,只是剩余产品的部分交换价值被贮藏起来了。所以,在经济现实中,尽管每个生产企业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产品剩余,但其投资成本是完全可以收回的,并且还有一定的利润。但是,如果这些因购买力贮藏而剩余的产品积累起来变成“库存”(在上表中就是“贮藏1+贮藏2+贮藏3……”),达到一定程度,就会阻碍新生产的同类产品的销售度,形成社会性的生产过剩现象;这种过剩就会影响到生产者的投资回收,使其难以收回本钱,造成亏损。如果这种情况进一步达到阻断再生产循环过程的程度,那么整个生产活动就会陷于瘫痪,工厂倒闭,工人失业。在现实经济活动中,“库存”是一个很重要的经济现象,库存开始时并没有对再生产造成阻碍作用,但当库存积累过大时,就会对再生产造成阻碍,使再生产中断。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