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学术道德监督
9927 50
2014-05-13
       “如果把美国的高中教育原封不动地搬到中国,绝对不会是减负而是增负。”——饶毅


       这些年来,中国的教育所受的批评颇多,最为集中的无非是中国的教育扼杀孩子的创造性、学生负担太重。距离高考最近的高中生更是苦不堪言。因此,不少“有追求”的家长选择让孩子逃离中国的“应试教育”。在他们看来,美国的中学活动多于学业、轻松多于压力、愉快多于焦虑……


       于是,越来越多的家长把孩子送到国外,而且年龄越来越小。近日,中国教育在线发布了2014年《出国留学趋势报告》,据统计,近年来出国读本科及以下学历人数增长迅猛,且低龄化趋势明显。以最大生源输入国美国为例,2005年至2006年,仅有65名中国中学生前往美国私立高中读书,而2012年至2013学年,美国私立高中已有23795名中国学生。也就是说,7年时间,这一数字剧增365倍。


       “逃离”到美国就能让孩子既拥有轻松的学业也能培养创造性吗?


       如果说创造性的培养是个过程,我们很难短时间判断这种“逃离”是否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创造性,那么,学业负担则马上就能比较出来。


       饶毅正好有两个孩子:女儿在美国完成了学业,儿子在国内上高中,虽然都说儿子的课业负担重,但是在饶毅看来,曾经在美国上高中的女儿并不比儿子轻松,他觉得当年的女儿更辛苦。



       饶毅介绍,在美国读书,学生的负担不仅仅来自课本、教材,“学生们的阅读和写作的量是非常大的,英文的主要著作都是学生的阅读范围。


       有一项2009年实施的调查显示,美国大学生每周的阅读量是500~800页。如此大的阅读量,如果没有从小学到高中十几年的训练,完成起来会相当痛苦。


       如果,跟国内的高中生相比,美国高中生的阅读量可能会高出十几倍甚至几十倍。

       …………………………

       教科书之所以重,是“因为内容多”。饶毅说,美国的历史书就非常厚,讲得非常细,比如欧洲史中,一个不知名的小公主在哪一年遇害都记载得清清楚楚,“没有人能把历史书背下来。中国的历史写得很简约,适合记忆和背诵,但是有时留下来的那几句话因为没有上下文的故事,反而影响了对历史事件的理解。


       众所周知,美国大学在挑选学生时,不仅看学习成绩同时也要看学生的活动能力。


       不过这个课外活动也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轻松。


       饶毅介绍,女儿高中时是学校排球队的队长,同时还是划艇队的队员,“他们非常辛苦,即使是冬天也要自己扛着船出去,还得穿着短袖。”


       追求“专业性”是美国学校对待课外活动的一贯传统,没有谁在课外活动“走过场”。


       “其实,有时教育中的问题原因并不在教育而在文化。”饶毅说。


       曾经有一位朋友向饶毅咨询自己的孩子应该学什么专业,“他和他的儿子都是数学天才,却在纠结该不该学金融。”饶毅说,还是有一些功利的东西在作怪。


       当那么多家长把中国的教育批评得一无是处的时候,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其实根本没有想清楚什么是教育、要给孩子什么样的教育,就一味的批评,或者直接“逃离”。但是,当这些抱有“逃离”心态的家长到了美国后,他们在国内遇到的问题在美国仍然能遇到。“社会变了,环境变了,但是文化没有变,所以该遇到的问题还会出现。”饶毅说。

——————————————————————————
       当年兴致很高,踌躇满志到了美国、英国,不管你是玩了一圈回来了,还是踏踏实实学习的回来了,除了个别杰出的人才,大部分回国人员,包括海带,也包括一般的海归,并没有看到自己所预期的那样受到热捧…………工资低了,几十年才能赚回留学成本……但毕竟国内总体上还是有点崇拜有海水咸味的人,这也是文化,一种奴性文化……自称是海归的人我的身边到处都是,但真正有能力的屈指可数,而国内的学生也有出类拔萃的,但大部分国内的学生就像大部分出国和海水的学生一样不够努力,没有把精力都放在学业和研究上,所以成为了今天的就业困境!
       人口基数大,是我国的最大国情,也就意味着竞争激烈也是改变不了的现实,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努力改变自己,当你能发声,发声有人听的时候,去大声疾呼吧!改革无知、愚昧的教育文化!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4-5-13 08:16:28
feather3891 发表于 2014-5-13 07:58
“如果把美国的高中教育原封不动地搬到中国,绝对不会是减负而是增负。”——饶毅


中国人几千年来的传统,内心已经深深地被刻上了要好好读书,要出人头地的念头。相比美国大学的精英化和技术工人的高工资,中国的传统理念甚至是公司招聘时HR狭隘的眼光都将家长和孩子推向极端,唯有考上好大学才能有出路成了一种理念。
同时十几年前的大学扩招也更加促进了这种畸形的对大学狂热的追捧。看看出国的家庭,哪家不是死命地把自家孩子往哈佛耶鲁推,他们能和普通美国家庭一样甘心让自己孩子去读技术学校嘛?这就是深深刻在中国人心里的东西,无论你出国不出国,在国外呆了几代,总是会受到第一代家长对于好学校的追求的影响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5-13 09:53:01
有道理,不同的文化造就不同的教育环境,欧美的文化环境主要崇尚个人主义,强调个人能力的伟大,而东方则崇尚集体主义,有国才有家。但是文化大革命以后,中国的传统文化被打倒了,现在的中国人已经没有信仰,只信钱,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滑稽,毛泽东主席作为一个成长在传统儒家文化的人估计也没有想到自己做的事情会这么“伟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5-13 09:56:58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5-13 11:34:07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5-13 15:03:56
每个国家都有其自身的文化特征,也有其适合自己的条件。国人关注的不应该是是否送孩子出国读书,应该关注更多的是我们想让孩子们得到什么,然后站在未来看现在,才能理解我们想要的是什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加微信,拉你入群
微信外可尝试点击本链接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