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站务区 十一区 站务与外事
5374 7
2014-05-15

唯思史观(智创史观)

——人类认识自身何以发展的新的思想方法

北京师范大学经管学院  张 跃

摘要:唯思史观是针对唯物史观的局限性而提出的新的社会历史观,也是人类正确认识自身社会历史何以发展的新的思想方法。“存在决定意识”的唯物史观,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解释是不充分的。它只是论证了人类与其他动物共有的初级规律的作用,没有论述人类独有的高级规律——唯思史观(智创史观)的作用,所以无法对人类将意识升华为思想,反作用于客观实际,成为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决定性力量,从而部分改变了自在世界、建立起人工界的真实的历史发展进程作出合理解释。与完全凭借求生本能唯物质地生存在这个星球上的其他物种不同,人类社会主要是依靠思想力推动前行的——人类社会的每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进步和长期繁荣,都是思想解放、文化进步、观念更新、制度创新的结果。人类脱离自然界、迈入人工界的进程愈是加快,与其他本能性发展物种有着本质区别的思创性发展特征就愈加明显。

关键词:唯思主义、唯思史观(智创史观)、思想市场、思创性发展、人工界

一、  唯物史观的合理性及其局限性

哲学史上,尽管与两千年前亚里士多德将归纳与演绎相结合交替运用层层推进的直觉归纳演绎法相比,很难说黑格尔“正题-反题-合题”的辩证发展思想更加高明,但它的确比笛卡尔等其他唯理主义者所主张的以先验的普遍公理为理论基础的观点更为合理。马克思恩格斯将这个“合理的内核”与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结合在一起,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并提出“存在决定意识”这一唯物主义认识论观点,用来考察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得出历史唯物主义的结论,即唯物史观。

辩证法在西方经历过三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即古希腊辩证法、黑格尔辩证法、马恩辩证法。

在古希腊,辩证法一词的意思是“进行谈话的艺术”。即在谈话中揭露对方论断中的矛盾并克服这些矛盾以求得真理的方法。较为典型的是苏格拉底,他认为辩证法是通过对立意见的争论进而发现真理的艺术,所谓“真理越辩越明”。

黑格尔继承了哲学史上关于辩证法是揭露对象自身矛盾的思想,并把这种矛盾视为支配一切事物和整个宇宙发展的普遍法则。黑格尔说“上帝已经死了”。不过他同时创造出一个新的上帝——绝对精神,认为绝对精神创造了一切。黑格尔很重视精神的自我运动,把这种运动原则叫做“辩证法”。实际上,他的绝对精神不是活动着的某物,而是活动本身——绝对精神通过正→反→合的辩证法运动,分阶段地把包括精神的和物质的种种事物显现出来。

不难看出,黑格尔是用“绝对精神”置换了上帝;稍后的恩格斯则是用物质力量置换了绝对精神,从而使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变成了马恩的“唯物主义辩证法”。因此,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貌似针锋相对,本质上是相同的——都属于历史决定论,认同历史必然性。即都认为人类历史不是由人类自己所能掌握的,而是被某一种外在于人类的力量所支配——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是一种有规律的、可预知的、必然的、宿命的进程。这个决定人类命运的力量,在古代中国是“上天”,在古希腊柏拉图那里是“理念”,在中世纪阿奎那里是“上帝”,在近代孟德斯鸠那里是自然环境,在拉普拉斯那里是“全知全能的精灵”,在黑格尔那里是“绝对精神”,在当代唯物质主义者那里是物质力量(经济基础、生产力、自然廪赋、资金、GDP),如此等等。

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被称为“辩证法三大规律”,是黑格尔在《逻辑学》中首先阐述出来的。其中的前两个规律,即对立统一及量变质变规律,熟悉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人都不会感到陌生,因为古代东方人很早就熟练掌握了这样一套辩证思维方式。《易经》:“一阴一阳谓之道。”“生生之谓易。”“否极泰来。”《道德经》:“反者,道之动。”“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吕氏春秋》:“全则必缺,极则必反。”《鹖冠子》:“物极则反,命曰环流。”《心经》:“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等等,都饱含前两个规律所揭示的辩证思维。辩证法的第三个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的确是一个创新。然而,它是否是符合“关于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的运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恩格斯语),却是个疑问。因为自然演化及人类社会的发展都不支持这一所谓客观规律。

否定之否定规律强调事物每经过一次否定之否定,都会产生新的进步,所谓“周期性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的发展”。对此,我们先从自然科学层面加以考察。以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所举的麦粒为例。麦粒经过麦粒→作为植物的小麦→麦粒,完成了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生长周期。然而,新的麦粒与“被否定”的麦粒相比,有“上升”和“发展”吗?事实是,自然界中任何一粒种子,哪怕经过千百万次的否定之否定,也不一定产生优于父代的新品种——虽说客观上存在发生进化(或者是退化!)的机率,但是这种机率微乎其微。进一步说,许多单细胞生物已经在地球上生存了几十亿年,经过了无数次“否定之否定”(分裂繁殖),到头来依旧是单细胞生物,没有丝毫“上升”和“发展”!

人类社会是否是按照否定之否定的规律发展进步的呢?答案几乎是完全相反——人类文明史上大的灾难,很多都是新旧政权交替时期发生的!中国历史上,周克商后,曾经远远领先于周族的商族文化,几乎全部湮灭;楚灭秦,项羽进咸阳后火烧咸阳宫、阿房宫,大火延烧三个月,官方保存的文物典籍统统化为灰烬;成吉思汗对人类文明的破坏更是罄竹难书:被他“否定”的国家,都是当时世界上最文明、最繁荣的地方,很多地方直到近千年后的今天都没能恢复昔日的辉煌!严格说来,按照否定之否定规律,一个新的政权建立伊始,历史的首要任务,应该是立刻推翻它并代之以新的政权,以实现人类历史“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周期性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的发展过程”。这样的“历史发展规律”,不但为政者碍难认可,百姓也难以承受——这种斗争哲学衍生出来的阶级斗争理论,在上个世纪给人类带来了无尽灾难!

“存在决定意识”这一命题,从唯物论的反映论来说,当然是正确的。但是用来分析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则是不够的。这是因为:存在决定意识就生物界来说,是一切动物都有的现象。一切生活在客观现实世界中的动物,为了生存的需要,都会在感觉客观环境变化中产生“趋利避害”的意识。因此,广义而言,不只是人类,凡生活在现实自然界中的一切动物,都在不同程度上是具有意识的、都会有“趋利避害”的意识,并自觉采取应对的措施和行动。例如在洪水泛滥的季节,原来生活在较低地区的动物,就会向高处迁移,并采取各种躲避和抵御洪水的逃生方式;待洪水退去后,再迁移回来。它们年复一年,只要季节性洪水的自然条件不断地重演,这些动物的躲避洪水的迁移逃生方式,亦会年复一年,乃至世代重演着。所谓“天不变,道亦不变”——只要客观自然环境循环往复的规律不变,那么应对这种变化而采取的有效措施和行动也不会变化。它反映了“存在决定意识”是地球上所有动物、包括人类在内都遵循着的共有规律,虽然在它们之间这一规律表现的方式和程度上有着种种差别。我们把这个规律称作“初级规律”。

但人类毕竟不是一般的动物,他是地球上最高级的动物,是地球上的“万物之灵”;他不只与一般动物一样,受“存在决定意识”所产生的初级规律的制约,而且更受一般动物所没有的、为人类所特有的“高级规律”的制约。

正确认识制约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高级规律,首先必须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特殊性。那么,什么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特殊性呢?实际上,马克思恩格斯在很多文章中已经非常接近指明了这一点。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提出了劳动创造人类历史的观点:“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1]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指出:“这种活动、这种连续不断的感性劳动和创造、这种生产,正是整个现存的感性世界的基础,它哪怕只中断一年,费尔巴哈就会看到,不仅在自然界将发生巨大的变化,而且整个人类世界以及他自己的直观能力,甚至他本身的存在也会很快就没有了。……先于人类历史而存在的那个自然界,不是费尔巴哈生活其中的自然界……因而对于费尔巴哈来说也是不存在的自然界……他从来没有把感性世界理解为构成这一世界的个人的全部活生生的感性活动。”[2]

这段话包含了两个重要观点:第一、提出人类的“感性劳动”和“感性世界”(即人类创造出来的、与尚未被人类所感知的世界相对应的世界,唯思史观将其定义为“人工界”)以及两者间的关系。明确指出:前者对于后者有着逻辑上的优先地位(即作为主体,它在时间次序上可能在后,但却是时间次序在前的客体存在的依据和条件,可以规定、解释客体);第二、强调对于人类而言,尚未被人类所感知的世界,是没有实际意义的“自在之物”(康德语)。[3]

我们可以把“自在世界”与“感性世界”想象为两个部分重叠的球体。重叠部分以外的自在世界对于人类来说是未知世界;重叠部位以外的感性世界则完全是人类自己创造出来的世界。譬如,自在世界里没有孙悟空,但是这位大师兄的确村在于人类的感性世界里;再譬如,自在世界里没有手机,手机是人类思想智慧形而下的结晶。随着人类认识自然能力的增长,越来越多的自在世界进入人类感性世界;与此同时,人类运用思想创造力,创造出越来越多的精神和物质产品,不断丰富、扩张自己的感性世界。如下图所示:    不难看出,感性世界(人工界)的扩张主要依靠的是人类的脑力劳动。然而,尽管马克思承认“少量的复杂劳动等于多量的简单劳动”,但是他所创立的劳动价值论,是以劳动时间的长短来计量价值量的大小,而脑力劳动、尤其是创造性脑力劳动是很难用劳动时间来衡量价值大小的;马克思的剩余价值论,同样轻视乃至忽视了脑力劳动者在价值生成过程中的贡献,认为剩余价值=产品价值-工人工资-生产资料耗费——企业家无偿占有了工人剩余劳动产生的剩余价值,所以是剥削体力劳动者的寄生虫。显然,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都是建立在体力劳动价值论基础上的;马克思所说的创造出人类“感性世界”的“感性劳动”,同样主要是指其在劳动价值论及剩余价值论中反复肯定过的体力劳动。

低估脑力劳动的价值,必然认识不到人类社会发展的特殊性。作为自然人,人类先天客观条件比不上其他许多动物。使人类从动物世界中脱颖而出、建立起人工界、成为万物主宰的决定性力量,恰恰是人类远远高于其他物种的思想创造力,即人类的脑力劳动。我们仍以前面所说的洪水泛滥为例。洪荒时代,每当大河泛滥时,原始人类会象其他动物一样,本能地跑到高处躲避洪水。但是一段时间以后,一些善于动脑子的人发现:如果对河流加以适当改造,就会(在一定时间里)让河水按照人类的意愿流淌、不再泛滥。从此,人们就再也不用象其他动物那样被动地应付洪水的肆虐了。人类历史上的英雄,绝大多数都是像大禹那样因为发挥杰出的思想创造力而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伟大发明贡献的人物及其部族。整个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人类用创造性思维,把反应客观存在的意识,升华为思想,反作用于客观实际的实践中,不断地发展进步的历史。由此可见,人类的历史(包括人类作为自然人的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是由人类的思想创造的。它遵循的是人类所独有的高级规律——人类思想反作用于客观实际,成为改造客观世界的决定性力量(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人类社会和人们的主观世界)。这便是我们所说的唯思史观,也可以称作智创史观。[4]

二、  唯思史观分析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框架(字数限制,未完待续)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4-5-15 20:58:15
赞一个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5-15 22:38:12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8-24 23:12:30
顶一个、、、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8-27 00:33:55
下文何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8-27 10:37:01
赞一个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