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5832 19
2008-04-09

社会主义除了在书本上以外,从来就没有存在过,即使是在大脑里。

社会主义的一大原则是“按劳分配”,二大原则是公有制。但除了书本上和社会主义者的口中以外,这两大原则从来都没有实施过。

一、按劳分配的非存在性

1.非劳动品分配

人类赖以生存的物品,既包括劳动品,又包括非劳动品。但人类生存主要是依靠非劳动品,如土地、空气、阳光、水源等自然品和生命、时间、健康、荣誉、智慧、能力、技能、亲情、美、性、繁衍、社会关系、机会、信息等社会品。人类的交易,主要内容不是劳动品与劳动品之间的交易,而是劳动品与非劳动品、非劳动品与非劳动品之间的交易(在这里,劳动价值论是失灵的)。那么,人类社会的分配问题,也主要是非劳动品的分配问题。

比如两个大学毕业生,面临着双重的分配问题,一是工作机会的分配,一是劳动产品的分配。两者相比较,前者更为重要。中国有句谚语:“女怕嫁错郎,男怕选错行”。假设这两个大学生,一个是县长的儿子,另一个是底层的草根,那么前者将会在最好的工作机会和岗位上挑选,后者只能从剩余的机会和岗位上挑选。工作挑选完毕后,前者可以轻松获得金钱、地位、名誉、奉承、选美、美色、深造提拔、出国定居、世袭父辈阴功。。。。而后者则很难分配到这些东西,即使他一天卖命24小时,在数亿的青年中,获得同等分配的概率也很低,数学期望基本归零。无论是在苏联,还是东欧八国,还是朝鲜古巴什么什么的,莫不如此。

结论:人类的分配问题主要是非劳动品的分配。而非劳动品的分配是无法做到也从来没有做到“按劳分配”的。

2.劳动品分配

按劳分配是指按价值分配,或者按照劳动量来分配。等量的劳动获得等量的收入。事实证明这种分配只能停留在书本上。

首先,资源禀赋的稀缺性,和人类欲望的无餍足性,导致产品的稀缺性。前苏联、东欧八国、古巴朝鲜,莫不如此。那么,必须有一个权力机构来专门主持分配。这就导致了社会分工:产生了一个专门以分配为生、不劳动的阶级。这个以分配为生的阶级不仅要获得产品分配,而且要优先获得产品分配,因为当灾荒、战争、瘟疫等发生时,这个以分配为生的阶级如果得不到优先的分配,就会挨饿或者饿死,那么就无法主持产品的分配,这个社会制度就会因此而崩溃。瞧,按劳分配从一开始就是不存在的。

进一步分析,不仅这个以分配为生的阶级需要优先分配,而且他们的裙带、关系户等等都要求优先或者次优先获得产品分配。试想:如果一个分配者的儿子、女婿、丈人,以及儿子的儿子、女婿的女婿、丈人的丈人挨饿或者饿死,这个以分配为生的阶级如何安心进行分配工作?

其次,当专门以分配为生的阶级及其裙带和关系户优先获得产品的分配后,剩余的产品逐级下放到每一个阶层之中,最后才到底层草根手中。每经过一个阶层,都有一个特权阶级需要获得优先的分配。因此,到了草根手中后,已经是最劣的分配了。

其三,当后剩余的产品拿到底层的草根面前时,也无法做到按劳分配。因为“劳动”是无法测量的。首先,在公有制的大集体或者大工厂里,人们的劳动靠的是“大公无私和远见卓识”,即劳动者的自觉性和劳动者的个人智力天赋。作为人类的资源的一种,自觉性和智力天赋都是稀缺的,也是分布不均的。其次,由于靠自觉和天赋,缺乏以自私自利哲学和物质刺激为主要内容的激励措施,导致草根们“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和不干一个样”,从而导致假劳动、破坏性的劳动。这样的劳动如何做到按劳分配呢?

结论:即使是劳动产品,由于产品的稀缺性、自觉和天赋的稀缺性,按劳分配也是不存在的。

二、公有制的非存在性

(未完待续)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8-4-9 21:28:00

对于你的第一点我没看明白。

对于的第二点,正像你所说的资源是具有稀缺性的,所以我们在对产品进行分配时并不是按需分配,而是按劳分配,也就是谁做的贡献大,谁就得到的多。你所说的权利机构就是指国家和政府,正是因为有政府的存在,才能在制度上保证正常的分配秩序,否则谁还遵守法律呢?一种集中式的分配并不是没有好处,至少它不会过分的偏袒某一方(这里只是抽象化,并不是说现实中对弱势群体不需关心)。在经济学的研究中,不要把意识形态方面的因素混进去。科学研究的作用,只是揭露事物内部本来就存在的,与人类意识无关的自然规律。它是客观自在的东西。而你所说的各种裙带关系不都是把自己的意识都加进去了吗?

我感觉不能说按劳分配不存在,只是制度存在缺陷而使得分配并不完美而已。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4-9 22:29:00
以下是引用PL7715222在2008-4-9 21:28:00的发言:

1.对于你的第一点我没看明白。

2.对于的第二点,正像你所说的资源是具有稀缺性的,所以我们在对产品进行分配时并不是按需分配,而是按劳分配,也就是谁做的贡献大,谁就得到的多。你所说的权利机构就是指国家和政府,正是因为有政府的存在,才能在制度上保证正常的分配秩序,否则谁还遵守法律呢?

3.一种集中式的分配并不是没有好处,至少它不会过分的偏袒某一方(这里只是抽象化,并不是说现实中对弱势群体不需关心)。

4.在经济学的研究中,不要把意识形态方面的因素混进去。科学研究的作用,只是揭露事物内部本来就存在的,与人类意识无关的自然规律。它是客观自在的东西。而你所说的各种裙带关系不都是把自己的意识都加进去了吗?

5.我感觉不能说按劳分配不存在,只是制度存在缺陷而使得分配并不完美而已。

呵呵,谢谢斑竹光顾。请允许我逐条对答。

1.马克思最讲事实,即后人总结的“实事求是”。你说看不懂是谦虚,但请回答我说的是否属实?

2.当专门进行分配的人或者机构产生后时,社会就产生了一次分工,从而使一部分人脱离了劳动。但这种人非劳动者,并且因掌握了分配权而掌握了优先分配的特权。于是,“按劳分配”从一开始就是不存在的。

3.历史的事实大部分跟你说的相反。

4.何谓“意识形态”?揭示生活中有“裙带”这一现象就是“意识形态”?呵呵,那么请你先读一读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完整版,看看马克思是怎样揭露封建社会主义的!那里不仅有特权、裙带,还有各种专制和腐败!实际上,揭示现实才是科学研究,隐蔽或者忽略现实才是不科学。再者,在我这篇文章中,即使将“县长”、“裙带”之类关乎“特权”的名词和例子去掉,基本内容仍然成立——按劳分配的非存在性。

5.基于以上分析,按劳分配从来没有真正兑现过,又如何存在?哪种制度能够保证按劳分配的实现,即使是不完美的实现?历史没有实例,理论也无法自洽。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4-9 22:56:01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4-11 01:34:00

 1.非劳动品分配

人类赖以生存的物品,既包括劳动品,又包括非劳动品。但人类生存主要是依靠非劳动品,如土地、空气、阳光、水源等自然品和生命、时间、健康、荣誉、智慧、能力、技能、亲情、美、性、繁衍、社会关系、机会、信息等社会品。人类的交易,主要内容不是劳动品与劳动品之间的交易,而是劳动品与非劳动品、非劳动品与非劳动品之间的交易(在这里,劳动价值论是失灵的)。那么,人类社会的分配问题,也主要是非劳动品的分配问题。

比如两个大学毕业生,面临着双重的分配问题,一是工作机会的分配,一是劳动产品的分配。两者相比较,前者更为重要。中国有句谚语:“女怕嫁错郎,男怕选错行”。假设这两个大学生,一个是县长的儿子,另一个是底层的草根,那么前者将会在最好的工作机会和岗位上挑选,后者只能从剩余的机会和岗位上挑选。工作挑选完毕后,前者可以轻松获得金钱、地位、名誉、奉承、选美、美色、深造提拔、出国定居、世袭父辈阴功。。。。而后者则很难分配到这些东西,即使他一天卖命24小时,在数亿的青年中,获得同等分配的概率也很低,数学期望基本归零。无论是在苏联,还是东欧八国,还是朝鲜古巴什么什么的,莫不如此。

驳论:按你的观点既然人类是分配是非劳动品(资源)。那么怎么进分配?只要作用了非劳动品(资源),那么被作用的非劳动品就已不是非劳动品而是劳动品。如:铁矿非不开发怎么得到铁矿,不想办法开发水资源怎么得到水资源,你没有生理功能怎么活着,不活着怎么得到阳光?不通过“动”的学习怎么得到技术?除非你是死人就不“动”,生理机的“动”没有能没有又如何生命?有了工作什么也看一下,会不会开除你?

先打住一下,不和你诡辩,

按劳分配是一个宏观上的概念,微观上是不可精确计量的。如:技工分配的是技术的收入,工程师分配的是工程师的收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4-11 02:25:00

社会主义即计划经济,虽存在在官僚主义,但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没有官僚主义,只是轻重程度的问题。虽不可能完全杜绝裙带关系,但是在社会主义相应的工种上的工作人员,还是必须要能胜任其工作,如果不能胜任,该行业的产出(利润)就会受影响通过计划经济的会计制度反馈,那么这个行业或工种分配自然受影响。那么从宏观上来总的看还是按劳分配的。

计划经济的资源分配是通过广义上的价格来实际上的。每个人都是自利的,为了调和每个人的冲突从而产生价格体系。价格,狭义上是指市场上商品在交换的一个比例,一件物质东西或一项服务。而广义的价格则是指“向我们提供选择的条件”。(如:在产权一体化时既不存在生产要素的分离关系,因此不存在交换比例。)只有广义上的价格才是解决资源分配的合理化的,即社会多数成员利益不受损的情况下得到改进。

经济问题在指导我们行动中有三种指导条件(1)指导进行行动的的先后次序(2)提供“其它选择方式或者说是方法”的知识(3)有关现有资源数量的知识。 计划经济选择行动的先后次序(条件1)和提供其它选择条件的知识或者说是知识平台、结构平台(条件2),对这些两个要条件的了解程度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和其它经济一样。计划经济的会计制度程序和会计人员与市场经济的企业家(资本家),将有完全相同的知识或者是完全相同的缺乏知识。

计划经济通过会计制度来试验错以使资源分配合理化。中央计划局规定生产要素物价并监督所有的厂或车间(企业),以中央规定的会计方式进行核算,不允许它们使用其它的会计方法(企业只能选择平均价格来计量)。一旦物价的参数函数被作为一种会计规则,价格结构的均衡条件就被客观建立起来。每种商品供给数量必须相等的条件才能选出平均价格。只有合理的会计价格才不会导致各机构之前的决策相互矛盾。只要不是合理的价格的,在进行会计核算时会反映出生产性要素或者是商品的剩余或者不足。因此必重新定价,可以说计划经济(社会主义)的会计定价将不是任意的,中央计划局在定价的的随宜性或错误,都会通过核算充分的暴露出来,为了保证生产的顺利进行必须进行修证。

企业自主的决定生产什么消费品,以自身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但必须遵守两条准测:1、必须选择以成本最小的组合 2、必须把产品的规模确定在边际成本等于会计价格的水平上。

(实际上就是要求进行线性规划)

真正分配财富的是价格,而价格是通过互动的会计制度产生。相关的工作人员必须胜任其工作,不然通过会计制度反馈,那么其收入一定会受影响。因此在宏观上还是近似按劳分配。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4-11 02:30:00

进一步分析,不仅这个以分配为生的阶级需要优先分配,而且他们的裙带、关系户等等都要求优先或者次优先获得产品分配。试想:如果一个分配者的儿子、女婿、丈人,以及儿子的儿子、女婿的女婿、丈人的丈人挨饿或者饿死,这个以分配为生的阶级如何安心进行分配工作?

不管怎么得到工作的,必须能胜任,不然通过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会计制度反馈,其收入必然受影响

而官僚主义在屎场经济中的大企业中也是普遍存在的。企业或者说资本家不可能有无限的精力监督每一个环节的管理者,如查监督就需要监督成本,那么规模越大监督成本就越高,可以说官僚主义任务社会都是无法避免的,只能最大程度的节制。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