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的基础教育为何供给不足
放下向希望工程捐款的电话(8858),不仅感到一阵落寞。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国民收入大幅提高的今天,为什么还有那么多农村的孩子不能接受普及的义务教育,这可能是很多人心存的疑问,不知道下面的分析能否给出答案。
公共领域的资源配置方式
众所周知,经济学按照消费是否具有排他性将物品划分成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私人物品的供给依靠市场交易,通过私人货币进行购买,而公共物品的提供依赖于政治交易(公共选择),通过公共货币(政治选票)得以实现。在公共领域中,公共物品的供给取决于政府财政支出,而支出的投向取决于官员的偏好。显然,官员和公众的偏好存在差异,自利的官员不会主动将支出投向公众需求,因而需要通过某种交易。既当官员的决策符合公众利益时,人们对他投支持票,从而使他得到继续执政的资格,当官员的行为不符合公众利益时,人们对他投反对票,从而令其失去执政资格。假定继续执政符合官员的最大利益(权力、社会尊重等在职收益),那么官员会将提供公众所需的公共物品,以换取其执政资格。可见,两类领域实现资源配置的方式不同,市场依靠价格机制,而公共领域依赖于投票机制。
农村的教育问题分析
下面我们来分析中国农村的公共教育问题。显然,基础教育(至少大部分)属于公共物品,而在中国庞大的公共支出系统中,县级是一个基本单位,它直接面向农村提供公共支出。
问题的关键是,县级处于行政链条的底端,来自于上级的监控不足,另外,因为缺乏投票机制,它又缺乏来自公众的约束。这样在公共支出领域出现了奇怪的现象,一方面,农村孩子的基本义务教育需求难以得到满足,另一方面,官员们将支出投向政府办公大楼(其豪华程度普遍超过美国州政府办公楼),轿车及公款消费或者高速公路等政绩工程,而公共支出和公众需求之间的缺口只能长期依靠希望工程等慈善活动来填补。由此可见,农村长期教育发展滞后的原因是由于政府公共支出的制度缺陷,导致公共资源配置的低效率。
关于官员的执政能力
投票机制的缺乏不仅使广大农民对公共品的需求不能得到充分表达,而且使官员的执政能力难以得到有效筛选。在投票机制下,官员要想继续执政就必须使公共资源的分配让大多数公众满意,而在传统机制下,官员只需让几个领导满意。这样前者令官员的能力得到充分显示,其努力投向是执政,因而是有效率的,而后者使官员的能力难以显示,其努力方向是讨好领导,因而是低效率的。在这种体制下,不仅公共资源的配置缺乏效率,而且由于对权力的约束不足,某些官员很容易利用特权进入私人领域,侵占个人的权利,破坏市场交易的公正性,形成对市场其他主体利益的掠夺,拉美国家的市场经济正是这一情形的真实体现。
总结
综上所述,改变农村教育状况的根本途径是建立社会主义的公共选择机制,形成有效的公共资源配置方式,给予农民更多的民主权利,这也是提高我党执政能力的关键所在。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7-23 23:13:45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