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学术道德监督
2086 1
2014-05-22
学生与导师不是天敌

寻正

我主张恽自求教授涉及剽窃与欺诈,让不少导师着急,憋急了,导师们就咬牙切齿,理讲不过,不讲了,反正你们要说恽自求剽窃,那就是冤假错案,比做了扶老人的好人还被冤判赔钱的小伙子还冤啊!你们批判导师,那咱举一个学生恶劣的例子,看不恶心死你!

蒙古人杀中国人,凡有反抗气质的,全都杀了,好不容易明朝恢复一下,结果又遇到满清,又把中国人的血性基因梳理一遍,这种社会选择的结果就是,中国人比较地逆来顺受,喜当窦娥,讲究“吃亏是福”,不过,吃亏是福的心态调节得不好,国人喜欢做怨妇:不管受到多么恶劣的欺压,大家不弃不离,但怨气是相当地重。改革困难重重,主要还是因为想改的人只会报怨,而且是事后报怨。

许多人无法讲理的时候,就攻击不相关的地方,你不在中国,当然不知道中国的现实。这没逻辑不要紧,不少人信这“理”儿。学术规范不是美国人的特权,而且,中国有的,美国会没有?即使是乌七糟八的事情,大多数还是中国人跟外国人学的。当年到美国留学,房老权见面就聊卢刚,这小子心忒黑,把本来学术声誉很强的爱荷华大学天文物理系直接打落尘埃,有名望的教授被他用枪干掉了一半,几十年恢复不了元气。房老板说,这还真不是中国人的错,中国人发起狠来,不用枪。用不着把处心积虑要把中国描述成地狱,或者学术界的丛林。

就师生关系而言,不论是中国,还是外国,大多数时候都是融洽的,而且,一个合理的师生关系,是让导师与学生都受益的。那些不接受我的观点的人,差不多都基于一个错误的前提,那就是,学生是导师的天敌,学生发了论文,就得要抢导师的智识产权。当我们不惮以最大的恶意来指导我们的行为时,就会发现这个世界寸步难行,而且最终现实还会证实我们的怀疑是对的,这在社会学上叫Self-fulfillingPhilosophy(预言自证),即“恶有恶报”。人是有感情的动物,而且大家都对感情敏感,你以恶意看别人,没遇到基督徒,别人一样地白眼看你,冲突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

如果存了恶意,没有了信任,合作就失去了基础,那就没有什么规则管用,得到的始终是有冲突的结果,照顾一方的利益,必然损及另一方的利益。所有的学术规则,制定的基础是人如果懂得合则两利,分则俱失,而不是为极端自私的人服务的。自由是相对的概念,如果懂规矩,守道德,在学术界混的自由度极大,远远超过出租车司机,但你不懂规矩,要跟道德规范过不去,则处处受限,反而要去羡慕出租车司机的自由。

当我在实质性贡献这条底线不退缩的时候,不少导师把我当住仇人,好像我设了多大一个门坎似的。只要发表过数篇文章——凭实质性贡献发表——就会发现这实质性贡献还真不是一道门坎。你找到课题,参与研究设计与讨论,参与理解研究结果,参与论文写作修改,都是实质性贡献,难吗?一点也不。最少,你也能在理解结果与修稿时做些贡献,达到署名标准。

事实上,处于相对弱势的是学生,限于资历与话语权,学生做实质性贡献的难度要高于教授及导师,但几乎不可能出现学生不做实质性贡献的情况,当然,以权谋私硬塞的,父母发文搭顺水船的不算。为什么没听见抱怨学生没做实质性贡献却强夺智识产权的呢?因为他们处于弱势地位,想腐败也没机会,只能有智出智,没智出力,实质性贡献根本就是不是门坎。

回到我对清官的批判,中国的清官根本就不讲法理,绝大多数人读了,脑袋中的印象就是戴着官帽两耳朵直闪的黑脸包公。对不起,我讲的十有八九就是你!

法理法理,先说断,后不乱。学生跟导师要处处坦诚,否则师生关系就容易入走误区,信任一旦失去,就难以挽回。我当年读硕士,导师就不喜欢我跟一位与他有积怨的博导往来,涉及转博,我的意向就是转向那位导师,而我的硕导就不高兴,多次给我做“思想工作”,但我从不骗他。对不少人来说,可能会与导师虚与委应,跟自己喜欢的博导把手续办妥了,再给硕导一个“惊喜”,然后振振有词,就知道你不喜欢,这样避免了大家冲突与尴尬。真的避免了吗?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如一家人,有不顺意的地方,但仍然是一家人,只要能相互信任,这个关系就经得住考验。

如果你的导师真是鼻孔朝天的人,你有一言相逆就驱逐出门的人,这样的导师还是一见面就得罪的好,早分离就早打算,各不相误。同样地,如果学生阳奉阴为,经历一点批评挫折就哭爹喊娘,寻死觅活,还不如一见面就给一闷根敲下课,早一点踢出门,少丢你一点人。

学术求真,做人求真,在师生关系上,要永远求真!你如果不会在科研活动万事求直,你做不了好学生,做不了好导师。你可以任劳任怨,连文献都帮导师看了,该如何改论文也教了导师,然后把文章送给导师单独署名,不止送一篇,毕业后都再送两三篇,你仍然不是好学生。你可以把设计包了,研究也自己带着他的师兄妹帮助完成了,连初稿定稿也帮学生搞定了,你不是一个好导师。我用得着解释为什么这样的人不是好学生好导师吗?用不着。

你如果在科研中委曲求全,在别人不遵守学术规范时讲究大度、宽容、与包容,你就不是一个好人,在大度背后是懦夫,在宽容背后是纵容,在包容背后是包庇。差不多在所有时候,这么做的结果都与初衷背道而驰,求理解得到猜疑,求和平得到冲突,求友谊得到的是仇恨。你吃了亏,表面不说,背后必定说,今年不说,明年必定说,此乃人性,而对方得到善意初看友善,一旦你忍不住了,就变伪善。相互信任的基础随之而去,所有良善随风而飘。

人性的另一大缺点,得寸就要进尺,你免去了导师指导的义务,导师就理所当然地认为他没有修稿的义务,你任劳任怨,他觉得你不如旁边的小刘能干。呵呵,小刘就能把导师指挥得团团转。你把实验规程都设计好了,觉得普通实验技术人员睁着一只眼也能完成实验,结果那当学生的说你瞎指挥,不懂装懂,害他损失了两天时间,最终还是他自己修正实验,才获得了相应结果。当面笑瞦瞦,背后满脸讥。以虚对虚,稍不留神,你就吃自己酿的苦酒,然后学生凑堆骂导师,导师凑堆贬学生,一代不如一代?其实是代代相传。

学术规范归根结底是为了调节学术关系的,其中包括师生关系。我前面就讲了学位论文的智识产权的分配问题,初看是学生占便宜,你仔细考查会发现导师不吃亏,学生做了超绝贡献的可以分享诺贝尔奖,而导师该拿奖时,诺奖委员会从来也不含糊,从来没有因为涉及学位论文或者师生合作就分不清楚。你熟悉学术规范,这重复发表的机会就把原有漏洞都补得严严实实的了。

学生做得不对,导师为留面子而不批评指教,那是误人子弟,也侵犯学术规范,大多数时候,还存在跟学生默然共谋欺骗公众。导师如果越界,学生因为害怕而三缄其口,或者在受害时逆来顺受,那不应当得到社会过多的同情,因为这样就为恶行扩展推波助澜,让导师得不到改正的机会:开始导师只是想节约点时间,以后就公然当甩手掌柜了,那不是你娇惯出来的么?

很显然,对于那些“不惮以最大的恶意揣测世界”的人来说,我又成了站着说话不腰痛的人,他们随便可以举一大堆得罪了导师被穿小鞋的例子来。在这些人的世界观中,给人指错就是寻仇,给他们指错也差不多像揭露方舟子的剽窃,要他们认错改正,那是没天理的事情。许许多多的人试图教导我,我不懂中国现实,我当然懂,只不过不屑于与伟光正为伍而已。你们可以继续坐井观天,看不到世界真相。

学生与导师之间的关系是互动的,如果你按照导师的标准要求你的导师,让你的导师尽导师的义务其实容易得很。导师按学生的标准要求学生,如果你嫌难,明显你入错了行,改行吧。我没必要浪费口舌。

对于领导而言,在研究之初,就搞好君子协定,如果他要做通讯作者,那么他就要尽通讯作者的义务,只是参与署名,就把他应该做些什么约定好。即使是在最后关头他违了约,比如从普通作者强行变成了通讯作者,有此前的君子协议在,他也会有愧于心,会用另外的方式补偿你,远比你被稀里糊涂地剥脱了通讯作者的署名权要强——许多时候,这些人还认为他理所当然地因为提供了你地盘、资金、与仪器而应该拥有智识产权的最大份额。

不要说我不会做人,因为我的确可以教你做人的技巧。与强势人物相处,你还真不能缺这些技巧,不然,被占了便宜别人还认为施舍给了你无数的恩赐。比如说你遇到一个什么都不懂的领导,他只能贡献给你的研究相应资源,而你多半会最终把通讯作者让给他,你应当如何做?我绝不是叫你跟他顶牛,顶牛的后果你会预见,我也知道。我的办法很简单,开诚布公,让在明处,一开始就做准备,彻彻底底地贯彻学术规范!缺乏想象力的人就满头雾水,你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当你执着于自家那一亩三分地的时候,你的视野为自私阻当,眼界不宽,看不到“真相”。学生嘲笑导师没水平,行啊,你真牛,把导师指导出来。导师不满于学生,要记住,良木做套家具谁都会,朽木雕琢成材的才是高手。基督教讲别人打左脸,右脸也凑上去,那不是说看见流氓欺负人,你也凑上去非要他欺负一下才过瘾,而是你用额外的隐忍、最大的善意、一心为人的处世技巧,把本来一个社会的恶劣场景,转化为最优结果。这个结果,就是学术规范得到贯彻。记住,要遵守规则,而不是像自己一家争先恐后地剽窃而把自己标榜为打假斗士那样,随私欲而创造修改规则。

在不利条件下,要贯彻学术规范,你就得求直求真,一开始就讲规矩大义,用它来约束领导。再次申明,不是叫你顶牛,而是叫你在研究过程中从一开始就预料以后的发展,领导这道坎过不了,那么就把领导培养成真正的通讯作者,让他参与研究实设计与实施,让他懂整个研究的结果与意义,让他在写作起到通讯作者的作用,一旦发表,做货真价实的通讯作者。难么?很难,也不难,有所付出,也就有所收获,你的利益会得到最大化。其实,良好的科研合作关系都是这么形成的。

在形成君子协议之时,尽量采用书面方式,比如用电邮,就可以存档。即使关系变僵了,也有证据谁做了什么,谁该做什么,免去了以后打官司,拌嘴皮寻找证据的困难。

学生与导师不是天敌,而是一家人,要抱着这样的心态处理师生关系。研究生教育,尤其是中国的研究生教育,还应当设置人际关系学的课程,入学即修,让研究生学会管理自己的导师与自己跟导师之间的关系。导师嘛,就只能自修了,最起码的,多读读寻正,得点教益,免得误人子弟,教书不育人,吃力不讨好,实事干一堆,名声臭千里。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4-5-22 11:29:55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加微信,拉你入群
微信外可尝试点击本链接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