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国奇 发表于 2014-5-28 00:38 
效用递减与马克思的反比律没有两样区别,他们目的一样,偷换概念的论证手法一样。只是他们一定要打架,就表 ...
曹先生对效用价值论的几点批评不合适。
“1、在一定时间内对任何商品的消费都有饱和度的限制,这是自然法则。这点被效用理论悄悄借用了,但是他们有不指明,搬出“边际”二字玩死你。”
—— 理论本身就是对客观现象的提炼,边际效用理论就是对“在一定时间内对任何商品的消费都有饱和度的限制”现象的提炼和理论描述,中国人早已对“在一定时间内对任何商品的消费都有饱和度的限制”有概括,例如“司空见惯”,但这是文学描述,不是理论描述。用“边际”描述(消费量等的)增量,也无不妥。
“2、消费的饱和度与价格形成没有关系,他们硬说有关系,也不论证下。实际中从来没有按照最后一口饭来定价卖饭,没有任何实际事例支持效用理论。也就是说严格逻辑推理,是不可能得出递减的。”
—— “消费的饱和度与价格形成有关系”,如果这个“价格”就是“市场成交价”,那么这个理论的确是错误的。但批判之前要搞清楚人家理论到底有没有这样说。clm0600 坚持说人家这样说了,但到现在还没有拿出效用价值论代表学者的原话。
消费的饱和度决定的是消费者的“最高可接受价格”。如果饥饿难耐,食物的边际效用很高,消费者就愿意出高价;如果相反,我已经很饱了,那么即使食品优惠大拍卖,我也不会去购买(如果买回去储备或转售是另外一回事,因此此时食品的边际效用比直接食用高多了。)
最后市场成交价是多少,是由供求双方共同决定的。
“3、很多消费品只有唯一,不可分割。效用理论对此避而不谈。比如如何确定鞋子、床、牙刷的边际效用(最后一件)?”
—— 如果你已经有两把牙刷了,第三把牙刷对你的效用肯定不如第一二把。这第三把牙刷就是最后一把(一件),它的效用就是边际效用。
“同马克思一样,效用理论只是在用部分商品的递减证明自己而已。这就有问题,部分价格现象会不会是正真价格现象的某个侧面呢?比如太阳东升西落就是地球公转+自转表现的一个侧面。”
—— 效用理论和劳动价值论的差异是,前者承认自己是对部分客观现象的总结,承认存在边际效用递减的反例,例如货币,大多数人认为钱越多越好。效用价值论本身就是主观价值论,而人是千变万化的,所以效用价值论也不可能视自己为绝对普适真理。
但劳动价值论宣称“只有劳动能够创造价值”,这个“只有”就意味着它把自己视为绝对真理。劳动价值论坚决反对主观价值论,因此它又排除了人的差异导致的反例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