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路历程
真的过的很快,考研的路眼看着走到了终点,还算得到一个令人满意的结果。
回顾过去的大半年,多多少少有一些感慨。
去年的这个时候,自己就开始彷徨,不知道自己应当选择怎样的路,经过一段时间的迷茫,终于还是走了大多数人都在走的路——考研。既然选择了考研,首要的就是要不要再考自己的专业,说实话一直觉得自己不适合学过于数理的东西,同时对经济金融很感兴趣,也许是一个挑战,也许心底那股绝对的自信,决定跨专业。
上一个暑假没有回家,但说实话在学校也没怎么用功复习,主要就是上了个政治强化班,平时就上午去自习,中午回来睡午觉,下午再去自习,晚上没去过。主要也就看些数学,英语阅读。
9月正式进驻旧图,选择了东三,26号座位,那学期唯一的一门课也被忽略掉了,开始了简单而又枯燥的生活。
自我定位:明确自己各门科目的现有水平,比如我学的数学课程比要考的数四要难,所以数学并不会占据我过多的时间;英语比较差,所以从一开始就在看;政治的话一直觉得还是有一定文科思维的;重点就放在了专业课。
目标:其实一直相信高中时数学老师说过的一句话,他说一定要把目标设定的高一些,那样即使你没能达到,也不会差很远,而定的过低,万一达不到就惨了。其实考研500分,常说380+都很高了,为什么就不能把我们的目标设在420或是更高,为什么英语政治我们仅仅追求及格,为什么就不能照着八九十考。
方法:所谓学无定法,适合自己的都是好的。包括像学习时间安排,有些人喜欢学到很晚,而我喜欢早起学习,晚上效率很低,没有必要非得逼着自己一天十多个小时的学,要的是有效率有计划的学,形成一套自己的“习惯”,我个人最晚到旧图清人,从没去过通宵,包括冲刺的那段时间。
计划:计划是一定要有的,很重要。可以有一整套完整的计划,长期短期什么的,包括一本书分章节多少天看完,还是那句话,看你适合哪类计划,我个人是喜欢短小的计划,比如头一天晚上想好第二天我要做哪些看哪些,写在一个小本子上,贴在我的笔筒上,第二天做完一项划去一项,全部做完了就完全可以休息。计划要适度,尽量执行。
团队:考研团队最突出的一个好处就是占座,十多个人的团队,平均两周才轮一次占座。还有就是如果一组的人都爱学习,那么必然会激励自己少偷懒,但如果有几个不怎么刻苦,你也可能会想,别人都没学,我也休息一会吧。这些想法都是很正常的,关键是要把握住自己。
英语:单词的话我没背完,我主要是做了很多阅读,背了很多阅读里的单词,把阅读里难句记下来,作为写作或是翻译的素材。作文感觉准备的很烂,就不说了。
政治:辅导班也就给我留下了个整体的框架,具体的内容我是看的序列一,觉得真不错。题目的话也做了些,什么3000题啊都看过。
数学:只看了陈文灯的复习全书,至少三四遍,做了它配套的那本习题集。后来就直接真题,400题,各类卷子了。
专业课:把书看的很细,自己做过笔记,主要是书。
考研最大的遗憾是没能在考前做过很严肃正规的模考,导致上了考场上有点不适应,发挥有些欠佳。
祝后来者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