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应让自己受到双重的伤害
——我们愿意为别人的错误承受多大的代价?
——经济利益不是我们的唯一追求
——在与他国发生矛盾与冲突时,经济手段我们当然可以使用,但要权衡利弊得失。在现阶段,对我们更加有利的策略是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下定决心深化改革,排除万难解放思想。与其搞经济上的抵制,不如搞舆论上的反驳与解释,只有文化、思想、政治上的不断交流与沟通才可能最终取得真正的一致与理解,“以牙还牙”式的对抗是不可能做到这一点的。
——我们的政府并不赞成国人抵制什么洋货,除非是它们生产的色情电影和反动书籍,政府在这一点上非常明智,而且是一向非常明智。
——对个人而言,这种微小的损失是难以体察的,但如果我们把中国的经济看作是一个整体的话,这种损失就不再是可以忽略不计的了。
——在30年前中国人勇敢地打开国门,走进了国际大家庭中,结束了经济上的“自我放逐”和“自我边缘化”,但是冷战思维不可能一下子就消失掉,长时期对中国的歪曲宣传所造成的对中国问题的扭曲认识也不是短期就能够纠正过来的,多年的隔离所产生的隔膜同样也不可能瞬间融化,再加上彼此之间有着不同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制度,以及因此而具有的不同思维方式和行为特点,都会在中国与国际社会的融合过程中不断地带来冲突和摩擦,在某种意义上这是难以避免的,因而在这个意义上来说冲突与摩擦也是一种正常的现象。
夏西川
近来法国政府、媒体和一部分人民对中国一系列不友好的举动深深地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中国民间的爱国人士发起了抵制法国在华企业家乐福和抵制法货的活动,赢得了绝大部分中国网民的支持,中国外交部的发言人也敦促法国社会能够对中国人的这一反应进行深刻的反思。
如果仅从经济利益的角度看,不论是对法国在华企业为我们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抵制,还是对原产地为法国的商品或服务的抵制,或者是对法国品牌商品的抵制都是不明智的,都是对我们自身的经济利益有损害的,是在因为别人伤害了自己而惩罚自己,从而使自己受到双重的伤害。
我们知道,家乐福租用的中国土地,购买的中国物流服务,家乐福超市卖的绝大多数都是国货,在家乐福超市工作的人绝大多数也都是中国人,中国人从这家法资企业中得到的经济利益远超过法国的投资人从得到的利润。我们不去家乐福购物是“杀敌一百,自损五百”。
大家在拒绝购买“雪铁龙”牌汽车的时候也要意识到这些汽车大部分是在中国由中国工人生产,由中国的配套企业提供的零部件,由中国人提供的售后服务,向中国人租赁的土地,在生产企业和提供售后服务的企业中还有比例不等的投资是来自中国的。
至于原产地为法国的商品,抵制它们仅就经济利益而言对中国自身也是不利的。没有法国货,我们当然还可以买美国货、日本货或者其他什么国家的货,再不然我们干脆拒绝洋货。但是,抵制外国货减少了我们的选择范围,使我们是资源配置偏离了原来那个较优的状态。对个人而言,这种微小的损失是难以体察的,但如果我们把中国的经济看作是一个整体的话,这种损失就不再是可以忽略不计的了,所以,我们的政府并不赞成国人抵制什么洋货,除非是它们生产的色情电影和反动书籍,政府在这一点上非常明智,而且是一向非常明智,在我印象中我们的政府从来没有号召大家搞什么经济抵制。政府的这种英明决策不是外交手段或刻意以此去展现中国的风度和大度,我们的政府是不会拿中国人的切实利益去表现什么大度和风度的。
当然,经济利益不是我们唯一的追求,中国人常说“人穷志不能短”,为了我们的尊严,我们宁愿牺牲我们的经济利益,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就要考虑一下我们愿意为了我们的尊严承受多大的经济代价了,还是认为我们的尊严是无价的,我们不计后果,愿意与“敌”同归于尽或直到自己牺牲为止。事情显然没有严重到那个地步,即使当年日本鬼子侵略中国时我们还讲“战争的策略”和“为了最终胜利的暂时撤退”呢。如果我们还“计”后果的话,我们就不应该做“杀敌一百,自损五百”的事情。
中国过去一直是个比较封闭的国家,在30年前中国人勇敢地打开国门,走进了国际大家庭中,结束了经济上的“自我放逐”和“自我边缘化”,但是冷战思维不可能一下子就消失掉,长时期对中国的歪曲宣传所造成的对中国问题的扭曲认识也不是短期就能够纠正过来的,多年的隔离所产生的隔膜同样也不可能瞬间融化,再加上彼此之间有着不同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制度,以及因此而具有的不同思维方式和行为特点,都会在中国与国际社会的融合过程中不断地带来冲突和摩擦,在某种意义上这是难以避免的,因而在这个意义上来说冲突与摩擦也是一种正常的现象。
因此,我们一方面要椐理力争,坚决斗争,另一方面也不必过于悲愤和冲动,意气用事。在与他国发生矛盾与冲突时,经济手段我们当然可以使用,但要权衡利弊得失。在现阶段,对我们更加有利的策略是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下定决心深化改革,排除万难解放思想。与其搞经济上的抵制,不如搞舆论上的反驳与解释,只有文化、思想、政治上的不断交流与沟通才可能最终取得真正的一致与理解,“以牙还牙”式的对抗是不可能做到这一点的。
类似这种不断的冲突和摩擦其实对我们也不完全是坏事,它促使我们去思考、去承担、去解释、去沟通、去斗争,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就会逐渐地走向成熟,走向强大,走向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