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微观经济学
3509 4
2014-06-08

供求理论之重构

        本文根据《需求理论之重构》(https://bbs.pinggu.org/thread-3082161-1-1.html)和《供给理论之重构》(https://bbs.pinggu.org/thread-3082177-1-1.html),应用新古典理论的分析方法对供求理论进行重构分析。

        1.传统的供求曲线分析

        图1中的S—S曲线为传统的供给曲线。由于收益递减规律,因此供给曲线向上倾斜,且曲线的起点在纵坐标上。D—D曲线为传统的需求曲线,其严格遵循需求向下倾斜规律。因此两条曲线必相交于一点E,E即均衡点,商品的价格即均衡点的价格。该供求曲线的分析适用于卖方市场的大部分产品。

供求图1:传统的供求曲线.gif

        2.买方市场下的供求曲线分析

        2.1.供求曲线不相交的情况

        图2中物品的S—S供给曲线与D—D需求曲线不相交,说明该物品不被市场接受,可能是已经被市场淘汰的旧产品或者是无法进入市场的新产品。

供求图2:不相交的供求曲线.gif

       图3为卖方市场下供求曲线不相交的情况。

供求图3:卖方市场下不相交的供求曲线.gif

        2.2.供求曲线相交一点的情况

        图4所示物品的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相交于E点,E为均衡点。这种情况发生在许多传统的产品上,其在纵坐标上的需求点大于供给点,因此产品一出现就会很快地被生产并在市场上交易,并且产品的产量与价格会达到均衡点E。两曲线相交一点的情况与传统的曲线分析大致相同,主要的区别是在买方市场下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相交于同时向下倾斜段的位置。

供求图4:相交于一点的供求曲线.gif

        2.3.供求曲线相交两点的情况

        图5所示物品的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相交于I点和E点,显然E点是均衡点。那么这里的I点代表什么呢?由于需求曲线在纵坐标轴上的起点高于供给曲线,产品产量小于I点时,厂商只能亏本卖出产品,因此I点就是“产业形成点”,厂商在I—E段生产就会获利。由于该产品开始生产时,厂商是亏本的,厂商必须因此而承担一定的风险。如果厂商的资本无法支持该产品在市场上的销售达到I点,产品将无法继续生产。因此,对于这种产品风险资本投资(或政府的扶持资金)是很有必要的。只有有效的投资,一种新的产业才会形成。由于到达I点有一定的难度,加上技术保密与知识产权保护等原因,其他厂商进入该市场有一定的难度,该厂商的产品生产销售额一旦超过I点就可能获得相对垄断的地位,从而获利。实际上,当今的许多新产品的供给与需求曲线都是这样的。

供求图5:相交于两点的供求曲线.gif

        2.4.供求曲线相交三点的情况

        当某一群体内个体的收入相差较大,并且分为比较分明的高低收入阶层时,某些奢侈品的需求曲线就有波浪的形状,其与供给曲线就可能相交于三点或更多点。

        图6所示是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相交于三点的情况。这时,有两个均衡点E1和E2,E1可称为第一均衡点(或高价位均衡点、或小批量生产均衡点),E2可称为第二均衡点(或低价位均衡点、或规模生产均衡点)。图中I2(注意:图中没有I1)可称为二次产业形成点(或规模生产形成点)。根据图中的曲线分析,我们可得知在E1—I2线段时,厂商将处于亏损状态。因此,在没有外力的情况下,物品的价位与数量可能一直停留在E1点。只有出现相对的过度投资时,物品的产量越过I2点,其均衡点才会从E1点移到E2点。

供求图6:相交于三点的供求曲线.gif

        2.5.供求曲线相交四点的情况

        图7所示,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相交于四点。这时,有两个均衡点E1和E2,E1可称为第一均衡点(或高价位均衡点、或小批量生产均衡点),E2可称为第二均衡点(或低价位均衡点、或规模生产均衡点);有两个产业形成点I1和I2,I1可称为一次产业形成点(或小批量生产形成点),I2可称为二次产业形成点(或规模生产形成点)。

供求图7:相交于四点的供求曲线.gif

        2.6.供求曲线相交更多点的情况

        当某一群体存在更多泾渭分明的收入阶层时,需求曲线可能会有更多的波浪,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就可能相交于更多点。这种情况在实际中应该较少,具体有没有需要实证研究。

        2.7.价格粘性的微观解释

        根据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在买方市场,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相交的均衡点处于供给曲线向下倾斜段,此时如果产品的产量增加,其单位产品的成本将稍下降,就可能给厂商带来多一点的利润,但是这一点的利润可能带来产品相对较多过剩的风险,因此想通过降价来提高产品的销售量是很难的;另一方面,厂商想通过限产的方法来提高产品的价格也是困难的,因为此时限产使产品的单位成本增加,而价格无法马上提高,同时厂商还要冒市场份额被其他厂商占领的风险,因此想通过限产来提高产品的价格也是困难的;厂商通常更好的做法只有通过市场细分,通过产品的差异化寻找生存空间,而这需要增加额外成本,也是困难的。因此在买方市场下产品价格是粘性的。

        3.总供求曲线分析

        3.1.卖方市场时期

        在卖方市场时期,市场供给不足,其总供给与总需求曲线相交情况如图8所示。此时的情况与古典模型所描述的一致。

供求图8:卖方市场时期的总供求曲线.gif

        3.2.通货突变时期

        当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过渡时,即总供给等于总需求时,如图9所示总供给曲线与总需求曲线在BC段重合,此时如果以金银为货币,则会发生严重的通货紧缩;如果以纸币为货币,则会发生严重的通货膨胀。因此,此时可以叫做通货突变时期。

供求图9:通货突变时期的总供求曲线.gif

        严重的通货紧缩使得人们持有货币而减少消费,从而抑制工商业的发展,使得卖方市场无法顺利向买方市场过渡;严重的通货膨胀会造成原材料囤积,也抑制了工商业的发展,同时生产力的发展又在推动市场由卖方转向买方,此时社会就有可能陷入长期的通货膨胀;更为严重的情况是总供给曲线向左移动时,此时社会正好陷入战争动乱时期,随着人口的减少,总需求曲线也同步向左移动,最终就可能造成超级通货膨胀。

        3.3.凯恩斯时期

        当卖方市场完成向买方市场过渡,此时进入了凯恩斯时期。如图10所示,在凯恩斯时期,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使需求曲线AD1向AD2转变,就能使经济走出萧条(均衡点从E1转变为E2)。此外,通过货币政策产生轻度的通货膨胀,造成资本项减少,消费项增加,使得总供给曲线左移,总需求曲线右移,也能使经济走出萧条。

供求图10:凯恩斯时期的总供求曲线.gif

        3.4.滞胀时期

        市场竞争使生产不断向规模化发展,资本不断深化,产能过剩更加严重,经济进入滞胀时期。如图11所示,此时一般的积极财政政策不足以使经济走出萧条(均衡点从E1转变为E2)。同时,货币政策所带来的轻度通货膨胀,使总需求和总供给曲线改变的幅度也无法使经济走出萧条。正因此,此时可称为滞胀时期。

供求图11:滞胀时期的总供求曲线.gif

        3.5.工资的粘性问题

        古典模型中,认为工资的弹性会经济快速地恢复到潜在产出的水平。但在买方市场的情况下,这种观点将造成严重的后果。假设工资不受国家法律、制度和合同等约束,可以很快地自动调整,那么工资的下降将导致总供给曲线由AS1变动到AS2,此时若总需求曲线AD1不变,则均衡点从E1转变为E2,由于E2处于E1的右侧,就意味经济确实增长了。但实际上,工资的变化不仅会带来总供给曲线的变化,还会使总需求曲线发生变化。如果工资的变化只是集中在有很多储蓄的人的身上,可能不会使总需求曲线产生变化(因其可以使用储蓄维持其生活方式基本不变),此时经济得到有效增长。如果工资的变化发生在底层工人身上,则总需求曲线肯定发生变动,如图11所示,总需求曲线由AD1变动到AD2,结果新的均衡点为E3,由于E3处于E1的左侧,就意味着经济反而更萧条。如此循环下去的话,工人工资最终将降到生存工资的水平,而社会经济更加萧条。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工会组织对工人合同工资的坚持以及国家最低工资标准和失业救济制度等拯救了资本主义。

供求图12:工资粘性问题分析.gif

        6.走出经济危机的方法点评

        走出经济危机的方法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被动的,一类是主动的。

被动的方法就是被动地等待总供给曲线或总需求曲线的变动。主要有:一是天灾,一方面天灾使企业产能下降,总供给曲线左移,另一方面是对灾民的生活救助,使总需求曲线右移,因此在买方市场天灾反而会拉动GDP的增长;二是等待企业破产,设备自然磨损折旧,这样社会产能大幅下降,资本项大幅缩水,总供给曲线左移,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均衡点恢复到潜在产出线上(如图13所示,总供给曲线从AS1变动到AS2,均衡点从E1变动到E2),经济开始复苏。观察现实中,企业的设备折旧一般以十年来提取,再剩余5%的残值,我们就会明白为什么尤格拉周期为10到12年。也就是说尤格拉周期实际上就是固定资产折旧周期。

供求图13:经济被动复苏分析.gif

        主动的方法就是主动地去改变总需求曲线和总供给曲线的形状。主要有:一是执行轻度通货膨胀的货币政策,这样改变资本项和消费项的比例,使得总需求曲线右移和总供给曲线左移。这种方法在凯恩斯时期有效,在滞胀时期则只能作为一种辅助的方法;二是执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但是如果税收政策不变,积极的财政政策所需的资金就只能来自国债,这在短期内会使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但在长期内由于国债需要付出利息,因此反而使资本项获得增长,另外政府工程项目还可能导致资金的低效使用以及资金向项目承建商流动,也导致资本项更快增长;三是信用及分期付款,其实质是富人借钱给穷人,在短期内可以使总需求曲线右移,从而拉动GDP增长,但是长期上因穷人总要还钱给富人,为此这种方法在开始时就埯下了祸根,并使得现在经济危机首先体现为金融危机;四是政策强制淘汰一些落后产能,使得总供给曲线左移,这种方法因涉及的利益较多,被实际证明为低效或无效的;五是发动战争,由于需要生产更多的战争物资,总需求曲线右移,同时由于更多的劳动力加入军队,总供给曲线左移,从而使经济走出萧条,这种方法我看用不着过多点评。


附件列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4-6-10 19:01:35
本文重构出的理论最终的结论与实际相符,因此反过来验证了本文理论基本出发点的正确。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6-17 15:17:05
本文微观部分主要观点为:在买方市场下,供给与需求曲线可不相交或相交多点,价格粘性。
宏观部分主要观点为:存在总供给与总需求曲线重合的线段(通货突变时期),对滞胀时期的解释,工资粘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9-15 20:01:07
理论有新颖的地方,鼓励楼主多多把自己的思想分享给大家。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9-24 07:42:10
peng3409 发表于 2014-9-15 20:01
理论有新颖的地方,鼓励楼主多多把自己的思想分享给大家。
谢谢点评。能坚持在论坛看完这么长的文章的网友,你是我遇到的第一个。
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可以多多交流,希望由此能将认知得到有效提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