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理论之重构
本文从卖方市场和买方市场的不同出发,应用新古典理论的分析方法对供给理论进行重构。
1.传统的供给曲线
新古典理论中,在一般情况下,根据收益递减规律,供给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的。如图1所示。
2.成本曲线
2.1.收益递减、不变及递增
支持新古典理论的观点认为,在一般的情况下,由于技术不变,资源有限,生产的收益是递减的。
斯拉法从生产方式不变出发来分析生产过程,其隐含的条件是收益不变,即当生产规模扩大时,意味着人口及可利用的土地等自然资源也相应地线性增长。由于许多工业化国家存在土地抛荒现象,且社会存在失业,在技术不变的情况下,其农业生产基本上可以认为是收益不变。
现代工业化生产则是典型的收益递增。一是产能过剩成为普遍现象,产量的增加也就意味着单位成本的降低;二是生产技术时时在不断进步,产业向规模化生产发展,单位成本随之不断降低。其中理解第一点至关重要,因为由此将得出与新古典理论不同的供给曲线。
2.2.卖方市场与买方市场
卖方市场就是价格及其他交易条件主要决定于卖方的市场。由于市场供给不足,买方之间展开竞争,卖方处于有利的市场地位,即使抬高价格,也能把商品卖出去,从而出现某种商品的市场价格由卖方起支配作用的现象。现代经济中,卖方市场仅限于少部分新兴产业和经济繁荣阶段。
买方市场就是价格及其他交易条件主要决定于买方的市场。由于市场供过于求,卖者之间展开竞争,为了减少自己的过剩存货,他们不得不接受较低的价格。这样就出现了某种商品的市场价格由买方起支配作用的现象。现代经济中,买方市场是主要的,也就是说产能过剩是普遍现象。买方市场形成的原因是社会财富分配不均,使得资本项的增长大于消费项,导致生产相对过剩。
2.3.卖方市场下的成本曲线
在卖方市场下,由于市场供给不足,当你要增加某产品的产量时,必须从其他产业转移资源,就要多出额外的生产成本,此时就出现成本递增,收益递减。卖方市场下的成本曲线如图2所示。
2.4.买方市场下的成本曲线
在买方市场下,由于市场供过于求,当你要增加某产品的产量时,很容易得到资源(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来进行,不考虑技术因素,此时至少可以确保成本不变;实际上,由于供过于求,企业生产远未达到实际产能,此时增加产量,其单位产品平均设备折旧成本和管理成本等降低,从而单位产品平均成本降低,且此时社会失业率较高,新增单位劳动力成本至少可以保持不变,因此买方市场下的成本曲线如图3所示,图中C点为“产能点”。
3.供给曲线
3.1.定价方法
传统的定价方法为成本导向定价,这也是当前企业普遍采用的定价方法,即在成本之上加上一定利润比例来确定产品价格。此外,还有竞争导向定价和需求导向定价。竞争导向定价一般发生在市场不景气时,企业通过降低利润来确保市场占有率;需求导向定价则是当发生产品供不应求时,企业从消费者需求出发,来确定消费者可接受的价格,以期达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
3.2.卖方市场下的供给曲线
综合分析定价方法,可得出卖方市场下的供给曲线如图4所示。
3.3.买方市场下的供给曲线
综合分析定价方法,可得出买方市场下的供给曲线如图5所示。
4.总供给曲线
4.1.古典模型
古典的总供给(AS)曲线是垂直的,如图6所示。这种模型仅适合于分析卖方市场时的情况,也自然无法解释经济危机现象。
4.2.凯恩斯模型
凯恩斯的总供给(AS)曲线则是先水平而后垂直的,如图7所示。这种模型有效地解释经济萧条的情况,但被认为其粘性工资和价格缺乏微观的基础理论支持。此外,这种模型对经济周期波动的现象也没有给出很好的解释。
4.3.本文给出的新模型
根据微观层面图3所示的买方市场下的供给曲线,可推导出新的总供给曲线,如图8所示,图中C点为“潜在产出点”。
4.4.总供给曲线随着生产力发展的演变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总供给曲线也随之变化。图9为假定社会人口规模不变的情况下,总供给曲线的变化情形(从AS1演变到AS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