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理论之重构
本文从斯拉法〈PRODUCTION OF COMMODITIES BY MEANS OF COMMODITIES〉(中译名:《用商品生产商品》)理论的基本品定义出发,应用新古典理论的分析方法对需求理论进行重构。
1.斯拉法理论的基本品定义
1.1.基本品与非基本品的定义
在斯拉法理论中,对基本品与非基本品的定义如下:
在生产过程中,既是产品又是生产资料的是基本品,其直接或间接参与其他产品的生产,并对每种产品的价格决定中都发生作用。如小麦、铁等。
在生产过程中,既不作为生产工具,也不作为生存用品的是非基本品,其不参与其他产品的生产,并一般不影响下一轮生产的产品价格。如赛马的马、作为装饰用的驼鸟毛等。
1.2.混合品概念的提出
在现实中,某产品由于含有不同的属性,其不同的属性可能导致其既是基本品又是非基本品。这种产品我们可以称之为混合品。混合品作为基本品时存在同类的可替代的基本品,否则这种产品只能是基本品。如某时装具有保暖的属性,又有装饰审美的属性,其保暖的属性为基本品属性,装饰审美的属性为非基本品属性。
混合品的概念是相对,即对于不同的社会其所含的基本品与非基本品的价值比例可能是不同的。如在农耕社会,牛羊肉的可提供人生存所需的热量,又提供肉类的美味,其中肉类的美味这种非基本品价值占较大的比例。但在游牧社会,由于没有其他食物替代,肉类只是基本品,其价值只含基本品的价值。
2.传统的需求曲线及坐标系的选择
2.1.传统的需求曲线
新古典理论中,所有的产品对人具有同一特性,即边际效用或偏好,无论是看电影还是吃一个面包,在其理论中是一致的,即需求是单一的、并可互相替代的,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如图1所示。
2.2.坐标系的选择
在展开下文之前,我想有必要先说明一下本文曲线的坐标系。与传统曲线的坐标系不同的是,本文曲线的坐标系中横坐标数量是从1开始,而不是从0开始。因为任何一种商品都有一个最小的计量单位,小于这个计量单位来分析问题是没有意义的。比如说大米,你不可能只供给1粒甚至半粒大米,也不可能只需求1粒或半粒大米。新坐标系如图2。
选择这种坐标系以后,对市场需求曲线带来的变化是:需求曲线起点位于纵坐标轴,终点位于横坐标轴,即与横纵两坐标轴相交。这是因为一般来说,对于最小单位的某种商品肯定有一个最高价;对于单一产品来说,人对其的需求是有限的(人对物的消费是要时间的,不可能无止境),因此其需求曲线与横坐标相交X点,该点可称为“按需分配点”。选择这样的坐标系有助于从拓扑学的角度研究供需曲线的问题。
3.基本品的需求曲线
3.1.基本品的个体需求曲线
根据斯拉法的理论,可推出个体对基本品的需求是刚性的,即不管价格如何,个体对于某基本品的需求数量是不变的。如图3所示。图中直线段的最高点A表示个体所拥有对某基本品的最大购买力,若该基本品的价格超过最高点,则该个体的生存受到威胁。
3.2.考虑个体生存适应性后的需求曲线
考虑到个体在饥荒到来时,会通过节衣缩食的方法来渡过难关。而当丰衣足食时,会出现浪费的现象。因此,现实中个体需求曲线如下图所示。
图中最高点A为“死亡点”,表示个体所拥有对某基本品的最大购买力,若该基本品的价格超过最高点,则该个体的生存受到威胁。B点为“贫困点”,表示个体在该价格下获得的基本品仅基本解决其温饱问题。C点为“脱贫点”,表示个体在该价格下获得的基本品完全可满足其温饱问题。
3.3.吉芬品的个体需求曲线
对于某些基本品,当价格降到较低时,由于人们的收入相对较高,就可能选择其他更好的替代品,从而减少该基本品的消费。这种基本品就是所谓的吉芬品。其个体需求曲线如图5所示。
3.4.不同个体的基本品需求曲线
不同的个体由于生理和最大购买力的差异,因此具有不同的基本品需求曲线。如图6所示。
3.5.最大购买力分布曲线
社会财富的不均,导致不同的个体对某基本品具有不同的最大购买力。图7为假设的某个社会对某基本品的最大购买力分布曲线。
3.6.单一基本品的市场需求曲线
集合不同个体的某基本品需求曲线,可得出图8的基本品市场需求曲线。图8中P1P2段曲线形状与最大购买力分布曲线形状一致。图中价格若超过P2点,则意味着有人生存受到威胁。
4.非基本品的需求曲线
4.1.一般非基本品的需求曲线
人们对非基本品的需求是由于审美的需求而引起的,存在着一个审美疲劳,因此用边际效用理论来解释非基本品的需求是适当的。一般非基本品的需求曲线是向下倾斜的,如图2所示。
4.2.单一非基本品的市场需求曲线
由于社会财富的两极分化,对于价格高的非基本品(奢侈品),穷人在价高时就无法有需求,因此其需求曲线比一般的非基本品更缓,即斜率更小。如图9所示,图中D1-D1和D2-D2为非基本品个体需求曲线,D-D为非基本品市场需求曲线。
4.3.财富两极分化形成特殊的需求曲线
财富的两极分化可能使某非基本品的需求曲线变成图10所示的情况。该曲线实际为高收入群体需求曲线(图中的D1-D1曲线)与低收入群体需求曲线(图中的D2-D2曲线)的迭加。
4.4.炫富行为对需求曲线的影响
某些奢侈品因客观(或人为)的原因供给量较少,就有可能因为人们的炫富行为导致人们对该产品越贵越买。不过这种情况一般较少出现。图11为可能的向上倾斜的需求曲线。图中EF段为向上倾斜区间,可称为“炫富效应区间”。
5.混合品的需求曲线
混合品的需求曲线为其作为基本品的需求曲线与作为非基本品的需求曲线的合成。由于混合品作为基本品时一定有相同功能的替代品(否则只能是基本品而不会是混合品)。因此,一般混合品的需求曲线如图12所示。图中L点为基本品与非基本品的分界点,L纵坐标值的大小与均衡点的比值代表了其基本品价值的占比。社会财富两极分化也可能使混和品存在类似图10和图11形状的混合品需求曲线。
6.总需求曲线
6.1.古典的总需求曲线
古典的总需求曲线是单一向右下倾斜的,如图13所示。
6.2.总需求曲线的合成
总需求曲线由所有的基本品、混合品和非基本品的曲线合成。当人们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时,首先考虑的是确保其对基本品的需求,此时基本品及含有基本品属性的混合品的价格变化无法改变人们的总需求(特别是其收入也同步改变),而少量非基本品的需求可能保持一定的较小的规模,因此此时总需求曲线存在着一个直线段。如图14所示。图中B点为“贫困点”,该点左侧总需求曲线代表社会未摆脱贫困,市场上产品供不应求,处于卖方市场阶段。C点为卖方市场向卖方市场转变的“市场过渡点”,或叫“脱贫点”,该点左侧总需求曲线代表社会总体上走出贫困。
6.3.总需求曲线随着生产力发展的演变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对非基本品的需求逐步增加,总需求曲线也随之变化。图15为假定社会人口规模不变的情况下,总需求曲线的变化情形(从AD1演变到AD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