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Cap的Anne Stevenson-Yang曾在此前指出,对于一到五线城市的划分,很重要的一点是需要记得,这种层级并非是按经济实力来进行划分的,而是一种政治性的划分,代表着一座城市能够获得多少资源。
Anne Stevenson-Yang这样写道:
“就用途而言,被列为低线城市在很多方面都意味着‘等而下之’,比如说投资及其他发展支持都将是有限的。由于无法集中资源的缘故,这些城市也就无法有所专长。
而在今天,一座城市的层级越低,就意味着这座城市越接近于当时的那些根源。这些城市所代表的一种现象是,财富呈现出自上而下逐步减少的状态,而这种情况是与城市分级系统直接相关的,是由这样的系统创造出来的:仅仅是被划分为‘四五线城市’,就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座城市在治理系统中较低的地位。”
对于是什么原因导致住房市场变得如此中心化的问题,Anne Stevenson-Yang则写道:
“在2000年前后开始掀起的大潮中,有些原本不怎么样的城市取得了极快的增长,最开始的时候这些城市会利用这种增长来对其税收收入的损失作出回应。1994年的ZF改组终结了中央ZF与地方ZF之间的年度税收分成谈判,由中央ZF保留75%的税收收入。在最初的时候,中央ZF会将大多数新营收都以退税的方式还给各省,以便保持现状。但是,四级地方ZF之间有关退税的收入分成安排从来都未被正式阐明过2,其结果是在这种涓滴成流的系统中,四五线城市由于影响力过于低下而注定了败局。
然而,正是这些级别的ZF才承担着最繁重的提供公共服务的负担:国家和省级ZF拥有自己的能赚到钱的学校和医院,而地方ZF则必须面向较为贫困的人口提供教育和医疗服务;层级较高的ZF负责建设下水道和收取过路费的高速公路,而地方ZF则必须提供公路、供水、煤气及其他基础设施,而这些服务的对象是那些支付水平受到了严密控制的家庭。换而言之,最低层级的ZF所占有的资源是最少的,但却不得不为最贫困的人口提供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