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新商科论坛 四区(原工商管理论坛) 商学院 市场营销
1268 0
2014-06-11

        所谓的收视率,根据全球电视受众测量指南(GGTAM),指的是根据抽样调查的预计数量,在一定时间内,所有电视普及人口中看电视人数的平均百分比。电视普及人口指的是拥有电视的人数。通过收视率,我们可以得到一些样本,比如样本中的家庭或个人是否看电视,在一个连续性的观察时间内,看什么频道和节目。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记录信息,包括与收视率之间的关系,其他指标的派生结果,如市场份额、观众总构成、粉丝忠诚度等等。电话访谈法、记日记法和仪器测量法,是电视收视率的三种主要收集数据的方法。

         

          

        随着电视产业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电视收视率已成为悬于电视人头顶的一把刀,电视节目管理方根据收视率,来判断哪些人该淘汰,哪些人该得到奖金,该采取何种创新。电视收视率作为一种从西方社会引进的方法,在中国是如何一步步发展起来的,能够快速发展的原因,有哪些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如何看待其带来的文化危机等等问题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所Qiyun Chang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探索,将研究成果发表在2014年6月《Advances in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新闻传播学)期刊上(详情点击查看原文)。

         

          

        在中国50多年的电视发展史中,我们可以发现,大多数时间里,严格的受众研究是一片空白。在过去,这类研究主要是通过处理观众的来函、来电、个别访谈。这些方法大多停留在微观层面和很浅的层次,比较零散和简单。在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电视政策”出现了四个层次:国家电视台、省级电视台、市级电视台和县级电视台。在短短几年里,我国大陆的电视数量大幅上升,到1990年为止,人口覆盖率已达到79.4%,比1983年增长了20%,包括规模、结构和观众的分布都有所变化。

          

        学者认为,近年来电视收视率调查发展迅速的原因有几点:

        第一,国内市场竞争激烈,国外媒体进入,反过来产生了大量的市场需求,为了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各家电视台必须通过收视率及其系列指标,来理解和找到观众的爱好、兴趣点和口味,以便更好地瞄准和满足观众的需求;

          

        第二,ZF采取了所谓的“断奶政策”,减少甚至取消了大部分机构的财政援助,包括电视台,这个举措将高投入、高消耗、重设备的电视产业完全扔给了市场。为了在市场中求生存,收视率作为市场经济调整机制的代表,成为电视台的救命稻草;

       

        第三,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大陆的前10名广告公司是合资企业,年营业额占大陆电视广告总额的三分之一,几乎掌握了中国电视产业的命脉。这些企业以电视收视率为广告媒体的基础,引起了国内广告公司、广告商的效仿。

          

        收视率的引进,无疑促进了电视机构之间的竞争,使其更加注重满足观众的需求,逐渐摆脱过去“以传播者为中心”的模式,开始注重节目的传播效果。在这个过程中,电视的民粹主义浪潮进一步激发了人民群众更大的兴趣和观赏需求。电视新闻节目开始讲述“百姓的故事”,代表有江苏卫视的“1860新闻眼”,也开始“塑造草根明星”,代表有电视娱乐节目,如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

          

        与此同时,收视率也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1)片面强调提高收视率,必然导致节目追求普及化,而不是专业化。普及化的结果就是相同的方案越来越多,并最终导致资源的浪费,以及恶性竞争;2)电视节目的同质化,造成资源浪费的同时,还削弱了电视媒体的创造力,产生“克隆”现象,这也是中国电视领域最要命的弱点;第三,观众作为一个群体,产生了从众心理(没有了自己的审美观)。

          

        查看原文请点击http://www.scirp.org/journal/PaperInformation.aspx?PaperID=46621&utm_source=P2P&utm_campaign=papersubmission&utm_medium=luhongbo


        投稿,请点击:PaperSubmission system



本文版权属于科研出版社,转载请注明出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