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议::劳动价值论
先进企业甲,,耗费一个人类劳动,,生产8个产品,,同时创造一个价值,;落后企业乙,同样耗费一个人类劳动,,生产两个产品,也创造一个价值,每个产品平均耗费劳动:2/10=0.2劳动,由于市场竞争的作用,甲实现价值:0.2乘8=1.6;,乙实现价值::0.2 乘0.2=0.4.
<我们假定:这儿所说的劳动,是对脑,体力劳动,简单,复杂劳动换算过的同一劳动,显然,我们能作到这一点>,.此时就出现了:等量劳动创造不等价值的经济事实,除非甲,乙二企业的生产力是相等的,才不会出现否定劳动价值论的经济事实, 即,等量劳动不创造等量价值。在现实生活中,要生产力静止不动是不可能的。所以,劳动价值论在实际上是一种空想。即:等量劳动并不创造等量价值。甲企业明明只耗费了一个人类劳动,它却创造了1.6个劳动价值。这多出来的0.6个劳动价值是谁创造的?难道在人类劳动之外,还有什么东西也可以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吗?
生产力处于静止状态时,商品中凝结的人类劳动是衡量价值的唯一尺度。因为此时,个别商品中凝结的人类劳动与社会平均劳动是一致的。生产力变化时,由于市场竞争的作用,用以衡量商品价值的并不是个别商品中凝结的人类劳动,而是社会平均劳动。此时由于生产力的变化,社会平均劳动与个别商品中凝结的人类劳动并不一致。这样一来,虽然甲,乙二企业耗费了相等的人类劳动,却必然的,不可避免的得到不等的价值实现。这是自然规律的作用,非人力可以改变。
等量劳动创造等量价值的理论前题是生产力停止不前,社会处于静止状态。有先进生产力出现时,劳动价值论————等量劳动创造等量价值的理论,就不能成立。然而,任何社会都不是生产力停止不变。
在甲企业的生产力是乙的4倍的前题下,耗费同量的人类劳动:甲创造的价值就是乙的4倍。作为人类劳动力的支出来说,无不同,但实际形成的价值却不同。除了人类的劳动以外,还有什么东西也可以创造价值?
乙企业耗费一个劳动,只能收回0.4个劳动价值。这样下去,乙必然破产。第一:劳动价值论在此不能成立。等量劳动,在生产力发生变化时,并未实现等量价值。劳动价值论在现实中并不成立。现实事物在它自身的运动中,并未遵守劳动价值论的规定,而是反向运行。等量劳动不可能得到等量的价值实现。第二:乙企业破产了,工人可另择其主,老板负债,变为无产者。甲企业工人的工资可以是乙企业工人的数倍之多。这是谁剥削了谁?是乙企业的老板和工人被甲企业的老板和工人剥削了。第3:甲的剩余价值是如何形成的?源于对乙企业价值的略夺。这种略夺是先进技术成功运用的结果,而不是甲企业工人劳动力耗费的增加。所以,它不是工人的劳动所创造。第4:首先应用先进技术的老板常致破产,后来者往往是成功者。不用先进经术的企业亦不免于灭亡。所以,在竞争中大部分企业迟早是要灭亡达的。破产的风险随时伴随着私企老板。他们破产了,是活该;他们成功了,就是剥削吗?
剩余价值剥削论也是建立在生产力停止的基础上。当生产力发展时,受剥削的就不只是工人,也包括大部分老板。剥削别人的人也不只是老板,也包括先进企业的工人。生产力不可能不变动,所以,剩余价值剥削论还能成立吗?
从劳动价值论引出的按劳分配,不论效率,只论劳动的耗费量。只要同劳,就可以同得。它的后果是什么?让企业爽失了提高生产力的激励。企业没有兴趣冒险使用先进技术。失败了,你活该;成功了,按劳分配。你节省了劳动,也就节省了对你的利益分配。当我们把劳动价值论应用到现实分配中时,就会出现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结果。这不奇怪,因为在劳动价值论的理论核心里就暗含着:只有在生产力停止不进的前题条件下,劳动价值论才可能成立。
劳动价值论,舍弃了生产力创造价值的作用。认为只有人类劳动才能创造价值,必然引出剩余价值剥削论。劳动耗费并未增加,价值创造却是增加了。除了人类论动以外,还有什么东西能够创造价值?它是:因先进技术的应用而增加了的生产力。先进生产力能够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而先进技术的应用,如履薄冰,潜藏着极大的风险。首先应用常致破产。不应用亦必破产。是先进技术的成功应用者创造了超额剩余价值。
是不是:所谓先进生产力创造价值,是指:它把落后企业创造的部分价值,经过市场的大手拿到自己名下?价值仍然是劳动创造的,先进生产力只创造了财富,并未创造价值。先进生产力只不过是把人类劳动创造的价值重新分配。不是谁创造就归谁,而是谁先进就归谁。它不管你耗费了多少人类劳动,它只管你的劳动效果。谁的效果好,价值就归谁。并不理会这个价值是由谁的劳动创造。这种只看效果的规律是自然力。如果我们用法令强制改变它,就必然会出现饿死人的现象。因为此时物质财富会降低到使人类无法生存的地步,出现人食人的现象也就很自然了。
把别人创造的价值通过自然法则的作用拿到自己的名下,就成了自己创造的价值。它不管你消耗了多少劳动,只看你创造了多少财富。谁创造了财富,财富就归谁。而不是谁创造了价值,财富就归谁。相对于乙企业来讲,多余的财富是由于成功使用先进技术而产生的。归决定冒险使用先进技术的老板所有。自然规律就是如此。市场竞争的结果使价值重新分配。并不是谁的劳动创造的,价值就归谁,而是谁创造的财富越多,价值就归谁。按财富的多少确定价值,而不是相反:按价值的多少确定财富。不是把劳动放在前面,而是把财富放在前面。不是由劳动的量决定价值的量,而是由财富的量决定价值的量。
先进生产力并没有创造价值,而只是把劳动创造的价值重新分配,——按生产力重新分配。落后企业乙的价值被甲掠夺去了。甲之所以有能力掠夺乙的价值,是因为甲创造了更多的财富——-这种自然法则使财富与价值成正比关系。谁创造的财富多,谁的价值就大。而不是谁耗费的人类劳动多,谁的价值就大。市场用平均价值的方法,把价值与财富统一起来。劳动价值论的错误,被市场法则进行了修正。劳动价值论并没有真正反映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价值仍然是劳动创造的。然而并不是谁耗费的劳动多,谁的价值就大。社会只承认:谁给社会创造的利益多,谁的价值就大。这是自然规律的作用。这种自然法则,使财富与价值归于统一。即:社会平均价值法则,就使价值与财富归于统一。不是:耗劳多,价值就大。而是以社会平均价值为准则。这是自然法则使然,并非法令的限制。在生产力不等的情况下,等量劳动不能实现等量价值。其相差部分是生产力创造的,还是劳动创造的?还是由老板的冒险精神创造的?多余的东西归了老板,这是自然规律。这个规律能改变否?宇宙中没有不变的东西。然而变革:需要相应的条件,在条件不具备时,变革就是反规律而动!我们不是已经吃过这样的苦头了吗?
同样人类劳动的消耗创造了不等的价值。此时:财富与价值相付合。不同生产力的企业所创造的财富与它们所实现的价值成正比关系。然而:劳动的耗费量与所实现的价值不相付合,同样一个劳动的耗费,却形成两个不等的价值。此时,劳动价值论被经济事实所否定。劳动价值论不能解释生产力变化时的经济现象。
市场竞争通过千万个消费者的手,把价值和财富弄成相付合的状态。这是自然力的作用。劳动价值论没有揭示出这个客观规律,而是掩盖了事物的这个本来就有的自身规律性。这个规律就是:劳动创造的价值和劳动创造的财富是统一的。这种一致性是在市场竞争过程中由千千万万个消费者的手实现的。科学研究的任务不过是发现,揭示事物的本来面目而已。
由于生产力的进步,甲用一个劳动生产8个财富,而乙仍然是旧生产力,一劳动生产2个财富。此时,甲创造的价值是乙的4倍,而不是相等。虽然它们的确是耗费了等量的一个人类劳动。度量商品价值的标准并不是其中凝结的人类劳动。而是:在市场竞争过程中各企业实际实现的价值。所以,价值和剩余价值是劳动创造的吗?不是!它是生产力创造的。其中包括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物的因素主要是指先进技术的应用。这是形成剩余价值的主要原因。劳动价值论可以解释生产力停止时的价值形成,价值与财富相付合。当生产力进步时,劳动价值论不能解释先进企业超额价值的来源。价值与财富不相付合。而市场竞争的结果,却准确地使价值与财富相付合。准确地指出了超额价值的来源————先进技术的成功应用致生产力提高的结果。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的不只是人类劳动,还有人类生产力的进步。
市场经济的规律是:按创造财富的多少来分配价值。而不是相反:——-按价值的多少来分配财富。把谁耗费的劳动多,谁的价值就大,转换为:谁创造的财富多,谁的价值就大。所以:劳动价值论在此就显出了自己的弱点。显示出了自己并未如实反映客观观律。劳动价值论歪曲并掩盖了事物内部的真实关系。
————————完
sxfjb1941说:此时就出现了:等量劳动创造不等价值的经济事实,
你的劳动价值论基础知识太差了,怎么三番五次枉议劳动价值论。“等量劳动”是指等量的社会必要劳动,甲企业实际上耗费了1.6个社会必要劳动、乙企业只耗费了0.4个社会必要劳动。根本不存在你所说的“等量劳动创造不等价值的经济事实”。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4-23 12:26:45编辑过]
先进企业甲,,耗费一个人类劳动,,生产8个产品,,同时创造一个价值,;落后企业乙,同样耗费一个人类劳动,,生产两个产品,也创造一个价值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http://www.pinggu.org) 详细出处参考:https://bbs.pinggu.org/thread-308968-1-1.html&page=1
我想请问你的价值论是如何形成的,如何甲乙效率不同,一个人在相同的劳动时间却可以产生相同的价值?
答复:如上例,单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是:0.2,甲的社会必要劳动是:1.6,乙的社会必要是:0.4,社会总劳动仍然是2,
若以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作为衡量价值的尺度,那么:不同生产力的等量个别劳动,必不能创造等量的价值。因此,劳动作为衡量价值的尺度,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必须在同等生产力的条件下。否则:就必须引入“必要劳动”的概念。只要生产力有变,就必须是等量必要劳动,才能创造等量价值。而不是等量劳动创造等量价值。
先进企业甲,,耗费一个人类劳动,,生产8个产品,,同时创造一个价值,;落后企业乙,同样耗费一个人类劳动,,生产两个产品,也创造一个价值,每个产品平均耗费劳动:2/10=0.2劳动,由于市场竞争的作用,甲实现价值:0.2乘8=1.6;,乙实现价值::0.2 乘0.2=0.4.
A. 假设你所说的“耗费一个人类劳动”是指“耗费1小时人类劳动时间”的话,先进企业甲的个别劳动时间是1/8=0.125小时,落后企业乙的个别劳动时间是1/2=0.5小时,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按加权平均的方式计算是(0.125*8+0.5*2)/(8+2)=0.2小时,在市场竞争的作用下,不管是“先进企业甲”还是“落后企业乙”,单位商品都必须按0.2小时出售。你没有错。但是商品按照价值交换的情况在资本主义社会将会有变化。
<我们假定:这儿所说的劳动,是对脑,体力劳动,简单,复杂劳动换算过的同一劳动,显然,我们能作到这一点>,.此时就出现了:等量劳动创造不等价值的经济事实,除非甲,乙二企业的生产力是相等的,才不会出现否定劳动价值论的经济事实, 即,等量劳动不创造等量价值。在现实生活中,要生产力静止不动是不可能的。所以,劳动价值论在实际上是一种空想。即:等量劳动并不创造等量价值。甲企业明明只耗费了一个人类劳动,它却创造了1.6个劳动价值。这多出来的0.6个劳动价值是谁创造的?难道在人类劳动之外,还有什么东西也可以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吗?
A. 甲企业明明只耗费了一个人类劳动,它却创造了1.6个劳动价值。这多出来的0.6个劳动价值是谁创造的?按你的假设说,是“落后企业乙”创造的。进一步说“落后企业乙”的0.6劳动价值是谁抢走的?是“先进企业甲”依靠先进生产力抢走的。
除了“等量劳动不创造等量价值”的现象,还有“等量资本不创造等量价值”的现象。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等量资本创造不等价值的经济事实”将促使资本家为追寻“等量资本获等量利润”而努力,“商品价值”因此转化为“商品生产价格”,在现实生活中商品按“商品生产价格”出售。劳动价值论并不是你所认为的那样是“一种空想”,劳动价值论作为客观规律不仅在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之前,而且在在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之后,都在不断地发挥客观作用。你的观点表明你对劳动价值论这个方面的知识知之甚少。
“等量劳动不创造等量价值”将促使同一生产部门内的不同厂家竞争,使商品个别价值按加权平均方式计算出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出售,“等量资本不创造等量价值”将促使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的资本竞争,使商品价值转化为商品生产价格。
生产力处于静止状态时,商品中凝结的人类劳动是衡量价值的唯一尺度。因为此时,个别商品中凝结的人类劳动与社会平均劳动是一致的。生产力变化时,由于市场竞争的作用,用以衡量商品价值的并不是个别商品中凝结的人类劳动,而是社会平均劳动。此时由于生产力的变化,社会平均劳动与个别商品中凝结的人类劳动并不一致。这样一来,虽然甲,乙二企业耗费了相等的人类劳动,却必然的,不可避免的得到不等的价值实现。这是自然规律的作用,非人力可以改变。
等量劳动创造等量价值的理论前题是生产力停止不前,社会处于静止状态。有先进生产力出现时,劳动价值论——等量劳动创造等量价值的理论,就不能成立。然而,任何社会都不是生产力停止不变。
A. 你理解的“劳动”或“劳动时间”是一般意义的表征生命和物质运动时间尺度,这与经济学意义上的“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有本质的区别,不管是“个别劳动时间”还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都会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变化而变化,而一般意义的时间尺度是不会随着生产力的变化而变化的。
在甲企业的生产力是乙的4倍的前题下,耗费同量的人类劳动:甲创造的价值就是乙的4倍。作为人类劳动力的支出来说,无不同,但实际形成的价值却不同。除了人类的劳动以外,还有什么东西也可以创造价值?
A. “同一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力”首先以社会分工为前提,不被社会分工承认的个别劳动不在其中。甲或乙企业的个别劳动必须作为一个生产某种商品的社会整体来看待,他们共同消耗的劳动时间总和和生产的商品数量总和作为一个社会整体具有同样的社会命运,这些商品同社会分工的其它部门的那些商品在商品价值(或商品生产价格)上相对应。
……
市场经济的规律是:按创造财富的多少来分配价值。而不是相反:——-按价值的多少来分配财富。把谁耗费的劳动多,谁的价值就大,转换为:谁创造的财富多,谁的价值就大。所以:劳动价值论在此就显出了自己的弱点。显示出了自己并未如实反映客观观律。劳动价值论歪曲并掩盖了事物内部的真实关系。
A. 你与其说“按创造财富的多少来分配价值”,还不如说“按投入的资本量大小来分配价值”,你所说的财富观只不过是资产阶级的资本观而已。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4-25 11:50:19编辑过]
在这里,你使用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计算价值,因而得出了“等量劳动不创造等量价值”的结论。
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价值”是一个可有可无的概念,就像西方经济学中的“效用”概念一样。如果一定要保留“价值”这个概念,那么衡量“价值”的尺度就一定不要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很可能就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阿喀琉斯之踵”。
人们在商品交换的时候追求的是“相同的使用价值,价值越低越好”!也就是只要商品的使用价值相同,商品所包含的价值越少越容易成交。
懒人生产的商品,耗费的劳动时间多,因而其所包含的价值就大;勤快人生产同样的商品(即同样的使用价值),耗费的劳动时间少,因而其所包含的价值就小。由于人们在商品交换时追求“相同使用价值,价值越低越好”,所以,勤快人生产的商品较懒人生产的同样商品更容易实现交换。
在这里,你使用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计算价值,因而得出了“等量劳动不创造等量价值”的结论。
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价值”是一个可有可无的概念,就像西方经济学中的“效用”概念一样。如果一定要保留“价值”这个概念,那么衡量“价值”的尺度就一定不要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很可能就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阿喀琉斯之踵”。
人们在商品交换的时候追求的是“相同的使用价值,价值越低越好”!也就是只要商品的使用价值相同,商品所包含的价值越少越容易成交。
懒人生产的商品,耗费的劳动时间多,因而其所包含的价值就大;勤快人生产同样的商品(即同样的使用价值),耗费的劳动时间少,因而其所包含的价值就小。由于人们在商品交换时追求“相同使用价值,价值越低越好”,所以,勤快人生产的商品较懒人生产的同样商品更容易实现交换。
我所说的“等量劳动”是指“等量劳动时间的个别劳动”,不是“等量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无差别人类劳动”。也就是说“等量劳动不创造等量价值”是指“等量个别劳动不创造等量价值”。
西方经济学中的“效用”概念是想像的,可有可无,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价值”可不是想像的,一个商品“价值”的大小由一定历史时期的、以一定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为基础的社会分工决定。
“相同的使用价值,价值越低越好”,没错!社会生产力越发展越好!单位商品凝结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越少越好,因为商品会越来越多,越来越便宜!
“懒人生产的商品,耗费的劳动时间多,因而其所包含的价值就大”(这种错误观点在资本论第一卷马克思就首先批判了,请加强学习),恰好相反!懒人生产的商品,耗费的劳动时间越多,他的损失就越大,因为商品价值或商品生产价格不会以他的主观愿望而变化,懒人必须客观地按照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价值或商品生产价格出售自己的商品。勤快人情况正好相反,除非他真有抽象的、怜悯的、民主的、自由的、人权的博爱之心,才能以实际的个别价值出售他的商品!但遗憾的是,现实的情况表明:他发展生产技术的初衷就是为了获得超额利润。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4-25 11:09:13编辑过]
吴本龙說:“你的勞动价值论基础知识太差了,怎么三翻五次枉议劳动价值论。等量劳动是指等量社会必要劳动,甲企业实际上耗费了1.6个社会必要劳动。乙企业只耗费了0.4个社会必要劳动。根本不存在你所说的等量劳动创造不等价值的经济事实。”
甲用一个劳动生产8件上衣,乙同样用一个劳动生产2件上衣,社会总劳动为2,总产品为10,每件上衣的社会必要劳动是0.2.社会必要劳动的计算方法,已经把不同生产力对价值创造的因素,当作实际已经发生的作用,应用在计算中。所以才得出社会必要劳动决定价值的结论。此时,劳动决定价值的原则就不是与生产力无关。
社会必要劳动决定商品的价值是客观事实。等量劳动创造等量价值不是客观事实。 甲,乙耗费的人类劳动都是一个,但实现的价值不同。1.6与0.4.用社会必要劳动的观点去说明这个矛盾时,等量劳动创造不等价值的事实就不见了。到底有没有:等量劳动创造不等价值的事实?甲,乙 2企业由于生产力不同,同样耗费相同的人类脑,体力的支出,却实现了不等的价值。这是每日每时都在我们眼前发生的事实。用“社会必要劳动决定价值”的原理并不能否定这个事实的存在,但它能够指明这个事实——等量劳动并不创造等量价值的事实——形成的过程。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4-25 14:00:53编辑过]
我所说的“等量劳动”是指“等量劳动时间的个别劳动”,不是“等量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无差别人类劳动”。也就是说“等量劳动不创造等量价值”是指“等量个别劳动不创造等量价值”。
西方经济学中的“效用”概念是想像的,可有可无,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价值”可不是想像的,一个商品“价值”的大小由一定历史时期的、以一定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为基础的社会分工决定。
“相同的使用价值,价值越低越好”,没错!社会生产力越发展越好!单位商品凝结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越少越好,因为商品会越来越多,越来越便宜!
“懒人生产的商品,耗费的劳动时间多,因而其所包含的价值就大”(这种错误观点在资本论第一卷马克思就首先批判了,请加强学习),恰好相反!懒人生产的商品,耗费的劳动时间越多,他的损失就越大,因为商品价值或商品生产价格不会以他的主观愿望而变化,懒人必须客观地按照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价值或商品生产价格出售自己的商品。勤快人情况正好相反,除非他真有抽象的、怜悯的、民主的、自由的、人权的博爱之心,才能以实际的个别价值出售他的商品!但遗憾的是,现实的情况表明:他发展生产技术的初衷就是为了获得超额利润。
等量个别劳动一定耗费等量的劳动时间。
懒人肯定不会按照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价值或商品生产价格来要求交换商品,他一定会按照自己耗费的劳动时间来要求换取含有等量劳动时间的商品。但是,他要求是一回事,市场会不会实现他的要求是另一回事。因此,劳动时间提供了商品交换的可比性,市场竞争则决定了商品交换的可能性。
要求是出于本能的。更何况懒人根本不可能知道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多少。
等量个别劳动一定耗费等量的劳动时间。
懒人肯定不会按照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价值或商品生产价格来要求交换商品,他一定会按照自己耗费的劳动时间来要求换取含有等量劳动时间的商品。但是,他要求是一回事,市场会不会实现他的要求是另一回事。因此,劳动时间提供了商品交换的可比性,市场竞争则决定了商品交换的可能性。
要求是出于本能的。更何况懒人根本不可能知道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多少。
“等量个别劳动一定耗费等量的劳动时间”,但是“等量个别劳动不一定耗费等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是“个别劳动时间”提供了商品交换的可比性,而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提供了商品交换的可比性。如果懒人根本不知道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多少,残酷无情的市场竞争和痛不欲生的损失一定会让他清楚的。
“等量个别劳动一定耗费等量的劳动时间”,但是“等量个别劳动不一定耗费等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是“个别劳动时间”提供了商品交换的可比性,而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提供了商品交换的可比性。如果懒人根本不知道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多少,残酷无情的市场竞争和痛不欲生的损失一定会让他清楚的。
呵呵,说的不错。商品的可比性和市场竞争是实现商品交换的两个条件。劳动时间提供了比较基础,市场竞争提供了比较的可能。商品交换的实现,首先要有商品,其次商品拥有者要有一个出价(可能是明确提出的,也可能是心里想的),然后才是市场竞争。如果大家都不出价,还怎么进行市场竞争。商品拥有者要出价,就要有一定的标准。这个标准,可能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可能是其他商品生产者的出价,可能是目标商品的价值,也可能是自己耗费的劳动时间。从获得的方便性角度来说,使用自己耗费的劳动时间更有利。当然,在这个标准上的出价是否合适,那是另外一个问题,是要靠市场竞争来解决的。
人都是有限理性的,马克思希望商品所有者在出价时就一步到位是不现实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4-27 6:46:13编辑过]
呵呵,说的不错。商品的可比性和市场竞争是实现商品交换的两个条件。劳动时间提供了比较基础,市场竞争提供了比较的可能。商品交换的实现,首先要有商品,其次商品拥有者要有一个出价(可能是明确提出的,也可能是心里想的),然后才是市场竞争。如果大家都不出价,还怎么进行市场竞争。商品拥有者要出价,就要有一定的标准。这个标准,可能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可能是其他商品生产者的出价,可能是目标商品的价值,也可能是自己耗费的劳动时间。从获得的方便性角度来说,使用自己耗费的劳动时间更有利。当然,在这个标准上的出价是否合适,那是另外一个问题,是要靠市场竞争来解决的。
人都是有限理性的,马克思希望商品所有者在出价时就一步到位是不现实的。
马克思可没要求“商品所有者在出价时就一步到位”,他没有这么大的本领!但客观价值规律有这个要求,不管具有“有限理性的”商品所有者愿不愿意,除非商品所有者丧失“有限理性”。
我说的是:两个等量的“个别劳动”可能会形成不等的“社会必要劳动”。加权平均数的含义请弄清楚。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4-27 15:42:31编辑过]
最后这句话比较帅
“凝结在商品价值中的无差别人类劳动”和“社会必要劳动”两者是有区别,但不是本质区别,它们本质上都是反映人类的社会性劳动,作为整体的社会劳动力的抽象劳动。要说区别的话,一个是凝结状态,另一个不一定是凝结状态,比如被资本雇佣的歌唱家的社会必要劳动或理发师的社会必要劳动就不是凝结状态。
多谢指点!程院长有没有个人网址?想深入了解他的想法。
关于价值理论问题的思考
摘要:对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问题的新探索,是当前中国理论界的重大课题。对马克思价值理论的发展和创新已成为经济学研究发展的现实任务,本文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出发,想重新梳理一下价值理论,并揭示在价值下物质因素和心理因素,进一步对价值理论提出了禀赋价值。
关键词:使用价值 效用价值 禀赋价值
Abstract: It is a question for discussion that the new research of the theory of Marxism in the current Chinese’s theories field are new exploring. It is the realistic mission that the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s of the worth theories have become the economics research development to the Marx. This article wants to re-comb the theories from Marx’s labor-axiology to set out a means---the value theories of the gift value ---and announce to public under the value the material factor and mental factor.
Keyword: use value utility value gift value
社会主义发展到今天,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和西方经济学的价值理论都遇到了新的挑战,在某些领域出现了无法说明的新问题,这对我们如何发展价值理论这个最现实的要求提出了艰巨的任务。今天,全世界的经济新现象都对价值理论提出了许多质疑。为此,对价值理论进行发展和研究是摆在学者面前的紧迫任务。近几年来世界经济中出现了一些无法用原有价值理论解释的现象:比如生态经济学,知识资本,旅游经济等等,这一系列现象的出现要求理论研究者认真去研究基础理论的重要性。文中从价值物质性出发,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以供讨论。
一、 价值理论回顾
经典作家马克思的价值理论是在对古典学派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实现了革命性变革。马克思从价值形式发展历史出发,通过对简单商品交换分析,得出“使用价值与价值是商品的两个因素”的结论。这一论点揭示的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而说明了资本主义对工人的剥削的实质。当代学者们在对马克思价值理论争论中出现过以下两种情况:观点一是以
西方价值理论一般认为是从亚当斯密《国富论》开始的,他首先把价值区分为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两个概念。而西方学者后来并没有沿着他和李嘉图的道路一直走下去。在他们以后的学者们继承和发展的结果,就是以现代边际效用理论家的著名的三位一体:威廉斯坦莱.杰文斯、卡尔.门格尔,莱昂.瓦尔拉斯共同创新的边际效用价值论。到了阿尔弗雷德.马歇尔边际效用分析变成了公认的经济理论的基础。他的主要著作《经济学原理》[1890]问世。他的价值与分配学说的阐述和许多辅助性的理论一起给人们创造了一种技巧——完整性、现实性和对经济政策的意义。按照马歇尔的说法,在供给和需求背后的力量决定价值,这就反映在买主的需求价格的边际效用和在供给后面反映在供给价格上的边际操劳和牺牲(efforts and sacrifice)。他们建立并提出主观效用价值论和边际分析法,对劳动价值论提出了质疑和否定,并最终完成于马歇尔。
无论是劳动价值理论还是西方的均衡价格理论,其基本出发点是为了更好地解释经济现象,但是,我们不论是从劳动价值理论还是从西方效用价值,或是均衡价格来看,这些理论解释的经济问题或经济现象,全是对立地看待经济问题,更明确地说他们都是从各自的对立面来看待价值的。因此,造成了对经济问题看法的对立性,解释经济问题时就会出现两种偏袒,马克恩从他的意识形态出发揭示资本主义内在规律的矛盾所在,得出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是人与人的交换关系。而西方的价值体系过分强调效用的心理因素。这样以来,造成了使后来的学者们要么站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的立场上,要么站在西方均衡价格理论的立场,往往过于对立地去看待经济问题。这就造成了不是运用普遍联系的观点来看待问题而是强调各自所想要强调的那一面。也就造成了马克思在考虑价值时没有把诸如空气、水等问题考虑进去,而西方学者过分夸大心理作用的效用理论同样也犯错误。
二、 价值理论探索
无论是马克思价值理论体系还是西方的均衡价格体系,他们的完整的理论框架是没有问题的,问题是出在了他们都对立地看待各自理论,并强调对方理论的不足。为了能够更好地解释或是完善对经济现象从价值理论上更全面的做出解释,我这里提及的是禀赋价值。
首先我给价值作了一种新的定义:存在就是价值。它应该包括三个方面:马克思的使用价值、西方的效用价值和禀赋价值。整个价值体系应该是如下定义:
价值=劳动价值(里面有部分属于禀赋价值)+效用价值(里面也有部分为禀赋价值)
此定义的图示如下
从图和定义上我们能得出价值至少是个二维空间。因此,价值也可做如下定义:V=…………………………………………………………公式一
L代表劳动价值;E代表效用价值;V价值。
性质1:L和E均为一个多元向量组,可表示为L=,E=,这样一来,价值V的值就会产生不同的量,其大小可以由L和E以及前面的系数列向量来决定。
性质2:这里的系数向量则取决于主体的偏好,由于主体是由单一个人来决定,所以主体的意志和主观就决定了这个值的大小及向量里的1的个数,它可以是二维向量也可是N维向量。
这样上面的式子可变为:
V=………………公式二
推论1:上面的公式可以进一步分析分别得出劳动价值的值和效用价值的值。我们用马克思价值理论来看,我认为马克思是把这个向量(1,……,1)中的两边的1全看成了零,而且他认为不存在效用价值,也就是说效用价值提0,就样使得上式变成了 V==L,这就只剩下劳动价值的价值量了。
推论2:而西方学者则把前的向量值相反来看得到V==E,这也只是效用价值的价值量了,由于存在着这样的不同看法得出了完全不同的结论。
禀赋价值性质和推论举例说明:这里还有必要说明一下劳动价值和效用价值为何都会是多维向量的问题,为了更好的理解它们的这一性质我采用举例说明。马克思的价值理论,我这里还是只想提到的只是使用价值,就是使用价值有没有一个量的区间的问题。工人的劳动时间(现在是8小时),自身生态链系统(24小时/天)都已决定了这个区间的存在。所以万事总有个量。虽然我们无法穷尽其中每一个因素量,但至少我们可以测定它的区间边界值,这些问题只要用普遍联系的观点都是能解决的。使用价值也具有效用递减规律,这也是因为它们是一个向量区间,这个向量区间的上下限会起到约束作用。如热水泡澡、桑拿浴很舒服,但是如果温度过高,人就会感觉很不舒服,这样使用这热水就开始出现递减。同样的效用价值也是一个多因素的组合体,它也是由许多因素组成的,这就是为何不同的人对同一商品的偏好是不同的。因为每一个人看到的效用内容不一样,正是由于主体人行为偏好,所以我们无法穷尽它的全部。这里我还想说一下效用能不能最大化,我们知道西方效用理论中有一条效用边界,但是总没有能够达到那条边界上的效用在现实中出现(这也是我为何要说效用价值也是一个价值向量组的原因)。因为存在着这么一个向量组,人们本无法穷尽它的内容,才会有做事老是“后悔”说。我举一个例子,一个人好不容易买回来一件称心如意的衣服,而且对她来说价格支出也很合理,满意度很高。但是当她穿着这件衣服被周围的人一顿“乱说”,她自己也就会觉得买后悔了。这样的感觉在每个普通人身上(心理)都是可以体验到的。
上面的举例还不能完全解决价值问题,这是因为我们对待一个问题的看法总是存在着分歧,这个分歧就在于对禀赋价值的定义。要较为准确地把握这一定义先得看这样的一个例子,一个人的寿命是一个特定长的时间,在这个时间里其中就包括不断地努力以增加自身能力,当然这里所说的能力是通过知识和学习获得的。如果把一个人的寿命延长到100岁,再把地球生命时间单位改为每一亿年为地球一岁,那么地球现在的年龄,就如同我们人类一个40-50岁年龄的健康人一样了。现在地球上的石油、煤、天然气等资源是一个长期积累的结果,就好像一个人学知识、储备知识一样。相应的知识多的人是通过前面时间长期学习和实践的结果。所以,资源禀赋不是本来就有的,而是长期某种努力的结果。个人通过努力积累下来的财富(知识、技能、健康、经验……),就像今天地球上石油煤等的储量是一个道理。因此,重新认识禀赋一词很是重要。这样一来,原来的“禀赋”并不像现在许多人认为那样是自然早就有的、是“上天的恩赐”、而是时间问题是本原的东西了。想一想远古时期的地壳上升使得古海洋干涸,当中的古生物沉积—现在的石油。这和一个人在小时候上学,再上中学没有任何区别的。我这样说的意思,只想让已接受“原禀赋”一词意思的那些人明白这个新鲜的解释。当然,如果不接受也没有关系,只要不影响你对本篇文章的理解就行了,但是请记住新的禀赋价值。下面的问题是禀赋价值的构成了,本文认为在它的变量因素中应该包括时间、数量、范围、需要、商标……那么一些无法用前两种价值理论说明的东西。本文给出了一个定义不是为了显示任何别的意图,而是为了解决一些问题。我们先来解决被马克思抛弃一边不用的空气和水等商品的价值问题。空气和水本身就处在自然生态链中有着人无法想象的自清洁能力,如俗语“水流百步自然清”。因为在马克思那个时代这一类自然物质的自清洁能力很强,污染影响自然还没有到自然自清洁力不起作用的地步,人们使用这些资源时还无需支付价值,故才有了马克思把空气等物质排除在价值之外。而现在这种自然自清洁能力越来越弱,已经殃及到了人类社会自身的生态链,所以禀赋价值就显现出来并开始起作用。而且随着污染的加重,超过合理禀赋价值区间的负值越来越大,经济增长的速度被更多的负的禀赋价值抵消掉了。这时人们才开始懂得原来就已潜在存在价值背后的那股力量的大小了。
性质3:禀赋价值是有一个合理区域的,超过它的上限其价值也会成为负值的,我们还是用数学关系式表示,我们还是利用公式二,假如在劳动价值和效用价值里的禀赋价值超出了那个合理的上下限,则它们里面会有一些因子变为负值,上面的公式中的一些元素也相应的变成负值,则成为下面的公式:
V=……………………(1)
显然公式二的值大于这个(1)式的值。
关于这个负值的存在,在现实中早就出现了,我们听到过的湖水“富营养”的问题。我们知道一旦湖水没有营养肯定不利于动植物生长,但,营养过量也会出现“富营养”状态,这样会导致某一类植物大量繁殖,直到占领了全部的水域,并挤死所有不利于它自己生长的动植物,这就是禀赋价值的负值出现。
三、禀赋价值的应用
我在这里探讨价值问题,是为了解决现实中存在的那些无法用过去价值理论解释的问题。有了这个禀赋价值,则以往存在分歧的问题和无法解释的问题,就有可能找到一个共同接受的合理的答案了,在这里我想用这一新的价值判断对现实中有些问题进行一下简单的梳理。
上面提到的禀赋价值的构成,本文认为在它的变量因素中应该包括时间、数量、范围、需要、商标……那么一些无法用前两种价值理论说明的东西,这些因素在影响价值变化的同时也证明着自己存在的合理性。我认为禀赋价值是由许多因素共同构成的,它们都会遵循禀赋价值的性质。
首先来说明一下需求,需求是一种价值,就拿中国出版业的盗版问题来说,起作用的是需求价值。这个价值所带来的价格是可观的,当然价格中的盗版利润也是相当可观的,这也就是需求价值,也正是它在诱惑人们去违法的。就拿禀赋价值中的空间来说吧,比如建筑空间,空间越大(我说的是建筑物中间如果能没有很多的隔墙),空间越大成本越低。但是市场上的卖方总是以均价以每平方米##钱的市场价格出售,这就是空间价值。这个方式正在被用在豪华轿车上。我们知道,就是再高档的中巴车总是没有轿车显得更有价值,这里的价值部分就以效用价值的方式表现出来了。但是要是把小轿车做的过大,超出了那个空间上限的话,这个价值就会变为负数,这时那个潜在的禀赋价值就会起更大的作用,所以轿车太大就是豪华中巴,而其价格是无法与高能轿车相比的,这个中间的差额就是那个负值。
再来说说古董,常能听到人说“吃不能吃用不能用买个这东西做啥?”对于类似古董的商品,其价值在价格上的表现更多的是禀赋价值。我们还可以说一下商标,商标作为知名品牌的标志,其价值是如何来计算的?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价值呢?本文认为在那组价值中起作用的是时间价值(属于禀赋价值),一方面它和古董一样,具有越长时间,价值就会越大,存在越久价值越高,“百年老店”、“老字号”就能说明这个问题。另一方面,当然也得靠全体员工共同努力经营。诚信也是一个时间价值的问题,缺乏诚信的企业和个人,在做某事时,时间会很短,“宰客”现象就是一种。当然这样的经营是不会形成良好的品牌的,也不会有商标,反而随着时间延长那个起作用的负值会越来越大,大到正值后,他们没有利润自然会关门倒闭。垃圾问题是伴随着现代化而生的一种产物,它是现代化体内的一种病毒,正在破坏现代文明这个生态链。其实说到底还是价值区间没有找到,也许前进道路中必然会出现这一类的问题。现在看来这个问题的解决,就是要制定一个禀赋价值区间,这个区间得核算后制定。一是要靠政府和法律和执法;另一方面,政府要给定一个价值区间,一个合理算出的区间。这个合理区间范围内的垃圾处理费用由政府公共开支支付,合理区间以上的垃圾就得交付处理费用。对合理区间下限以外的处理就是鼓励人们少用无机化学合成品包装,多用、多生产生态环保、可回收利用的包装,政府在这方面应该补贴低耗能企业,污染少的企业和生产环保产品的企业应当得到嘉奖。
器官移植是现代医学中的一种现象,这里面有许多问题,这里我只想提到如何来定价。当器官从原体身上拿下,被移植到受体身上时,这个转移过程就会结束,被移植的这个器官从原有生态链条上移开,这就要对原体进行价值补偿。为何人们可以把一种不影响身体健康的器官移走一部分,而人没有问题呢?这其实就是生态链自身能力,这就是禀赋价值的作用。
参考资料:
[1]埃里克 罗尔《经济思想史》[英] 商务印书馆1981年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人民出版社
[3]特里萨M阿马布勒等著《突破惯性思维》[J]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4]晏智杰 劳动价值论:反思与争论 经济评论 2004(3)
[5]白暴力 交换价值与自然价格 当代经济研究 2005(3)
[6]余陶生 关于劳动价值论“历史局限性”质疑 经济评论 2005(2)
[7]汤在新 价值论革命变革 经济评论 2005(2)
12 晏智杰 劳动价值论:反思与争论 经济评论 2004(3)
3 白暴力 交换价值与自然价格 当代经济研究 2005(3)
4 余陶生 关于劳动价值论“历史局限性”质疑 经济评论 2005(2)
5 汤在新 价值论革命变革 经济评论 2005(2)
??
??
??
??
1
关于价值理论问题的思考
摘要:对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问题的新探索,是当前中国理论界的重大课题。对马克思价值理论的发展和创新已成为经济学研究发展的现实任务,本文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出发,想重新梳理一下价值理论,并揭示在价值下物质因素和心理因素,进一步对价值理论提出了禀赋价值。
关键词:使用价值 效用价值 禀赋价值
Abstract: It is a question for discussion that the new research of the theory of Marxism in the current Chinese’s theories field are new exploring. It is the realistic mission that the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s of the worth theories have become the economics research development to the Marx. This article wants to re-comb the theories from Marx’s labor-axiology to set out a means---the value theories of the gift value ---and announce to public under the value the material factor and mental factor.
Keyword: use value utility value gift value
社会主义发展到今天,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和西方经济学的价值理论都遇到了新的挑战,在某些领域出现了无法说明的新问题,这对我们如何发展价值理论这个最现实的要求提出了艰巨的任务。今天,全世界的经济新现象都对价值理论提出了许多质疑。为此,对价值理论进行发展和研究是摆在学者面前的紧迫任务。近几年来世界经济中出现了一些无法用原有价值理论解释的现象:比如生态经济学,知识资本,旅游经济等等,这一系列现象的出现要求理论研究者认真去研究基础理论的重要性。文中从价值物质性出发,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以供讨论。
一、 价值理论回顾
经典作家马克思的价值理论是在对古典学派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实现了革命性变革。马克思从价值形式发展历史出发,通过对简单商品交换分析,得出“使用价值与价值是商品的两个因素”的结论。这一论点揭示的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而说明了资本主义对工人的剥削的实质。当代学者们在对马克思价值理论争论中出现过以下两种情况:观点一是以
西方价值理论一般认为是从亚当斯密《国富论》开始的,他首先把价值区分为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两个概念。而西方学者后来并没有沿着他和李嘉图的道路一直走下去。在他们以后的学者们继承和发展的结果,就是以现代边际效用理论家的著名的三位一体:威廉斯坦莱.杰文斯、卡尔.门格尔,莱昂.瓦尔拉斯共同创新的边际效用价值论。到了阿尔弗雷德.马歇尔边际效用分析变成了公认的经济理论的基础。他的主要著作《经济学原理》[1890]问世。他的价值与分配学说的阐述和许多辅助性的理论一起给人们创造了一种技巧——完整性、现实性和对经济政策的意义。按照马歇尔的说法,在供给和需求背后的力量决定价值,这就反映在买主的需求价格的边际效用和在供给后面反映在供给价格上的边际操劳和牺牲(efforts and sacrifice)。他们建立并提出主观效用价值论和边际分析法,对劳动价值论提出了质疑和否定,并最终完成于马歇尔。
无论是劳动价值理论还是西方的均衡价格理论,其基本出发点是为了更好地解释经济现象,但是,我们不论是从劳动价值理论还是从西方效用价值,或是均衡价格来看,这些理论解释的经济问题或经济现象,全是对立地看待经济问题,更明确地说他们都是从各自的对立面来看待价值的。因此,造成了对经济问题看法的对立性,解释经济问题时就会出现两种偏袒,马克恩从他的意识形态出发揭示资本主义内在规律的矛盾所在,得出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是人与人的交换关系。而西方的价值体系过分强调效用的心理因素。这样以来,造成了使后来的学者们要么站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的立场上,要么站在西方均衡价格理论的立场,往往过于对立地去看待经济问题。这就造成了不是运用普遍联系的观点来看待问题而是强调各自所想要强调的那一面。也就造成了马克思在考虑价值时没有把诸如空气、水等问题考虑进去,而西方学者过分夸大心理作用的效用理论同样也犯错误。
二、 价值理论探索
无论是马克思价值理论体系还是西方的均衡价格体系,他们的完整的理论框架是没有问题的,问题是出在了他们都对立地看待各自理论,并强调对方理论的不足。为了能够更好地解释或是完善对经济现象从价值理论上更全面的做出解释,我这里提及的是禀赋价值。
首先我给价值作了一种新的定义:存在就是价值。它应该包括三个方面:马克思的使用价值、西方的效用价值和禀赋价值。整个价值体系应该是如下定义:
价值=劳动价值(里面有部分属于禀赋价值)+效用价值(里面也有部分为禀赋价值)
此定义的图示如下
从图和定义上我们能得出价值至少是个二维空间。因此,价值也可做如下定义:V=…………………………………………………………公式一
L代表劳动价值;E代表效用价值;V价值。
性质1:L和E均为一个多元向量组,可表示为L=,E=,这样一来,价值V的值就会产生不同的量,其大小可以由L和E以及前面的系数列向量来决定。
性质2:这里的系数向量则取决于主体的偏好,由于主体是由单一个人来决定,所以主体的意志和主观就决定了这个值的大小及向量里的1的个数,它可以是二维向量也可是N维向量。
这样上面的式子可变为:
V=………………公式二
推论1:上面的公式可以进一步分析分别得出劳动价值的值和效用价值的值。我们用马克思价值理论来看,我认为马克思是把这个向量(1,……,1)中的两边的1全看成了零,而且他认为不存在效用价值,也就是说效用价值提0,就样使得上式变成了 V==L,这就只剩下劳动价值的价值量了。
推论2:而西方学者则把前的向量值相反来看得到V==E,这也只是效用价值的价值量了,由于存在着这样的不同看法得出了完全不同的结论。
禀赋价值性质和推论举例说明:这里还有必要说明一下劳动价值和效用价值为何都会是多维向量的问题,为了更好的理解它们的这一性质我采用举例说明。马克思的价值理论,我这里还是只想提到的只是使用价值,就是使用价值有没有一个量的区间的问题。工人的劳动时间(现在是8小时),自身生态链系统(24小时/天)都已决定了这个区间的存在。所以万事总有个量。虽然我们无法穷尽其中每一个因素量,但至少我们可以测定它的区间边界值,这些问题只要用普遍联系的观点都是能解决的。使用价值也具有效用递减规律,这也是因为它们是一个向量区间,这个向量区间的上下限会起到约束作用。如热水泡澡、桑拿浴很舒服,但是如果温度过高,人就会感觉很不舒服,这样使用这热水就开始出现递减。同样的效用价值也是一个多因素的组合体,它也是由许多因素组成的,这就是为何不同的人对同一商品的偏好是不同的。因为每一个人看到的效用内容不一样,正是由于主体人行为偏好,所以我们无法穷尽它的全部。这里我还想说一下效用能不能最大化,我们知道西方效用理论中有一条效用边界,但是总没有能够达到那条边界上的效用在现实中出现(这也是我为何要说效用价值也是一个价值向量组的原因)。因为存在着这么一个向量组,人们本无法穷尽它的内容,才会有做事老是“后悔”说。我举一个例子,一个人好不容易买回来一件称心如意的衣服,而且对她来说价格支出也很合理,满意度很高。但是当她穿着这件衣服被周围的人一顿“乱说”,她自己也就会觉得买后悔了。这样的感觉在每个普通人身上(心理)都是可以体验到的。
上面的举例还不能完全解决价值问题,这是因为我们对待一个问题的看法总是存在着分歧,这个分歧就在于对禀赋价值的定义。要较为准确地把握这一定义先得看这样的一个例子,一个人的寿命是一个特定长的时间,在这个时间里其中就包括不断地努力以增加自身能力,当然这里所说的能力是通过知识和学习获得的。如果把一个人的寿命延长到100岁,再把地球生命时间单位改为每一亿年为地球一岁,那么地球现在的年龄,就如同我们人类一个40-50岁年龄的健康人一样了。现在地球上的石油、煤、天然气等资源是一个长期积累的结果,就好像一个人学知识、储备知识一样。相应的知识多的人是通过前面时间长期学习和实践的结果。所以,资源禀赋不是本来就有的,而是长期某种努力的结果。个人通过努力积累下来的财富(知识、技能、健康、经验……),就像今天地球上石油煤等的储量是一个道理。因此,重新认识禀赋一词很是重要。这样一来,原来的“禀赋”并不像现在许多人认为那样是自然早就有的、是“上天的恩赐”、而是时间问题是本原的东西了。想一想远古时期的地壳上升使得古海洋干涸,当中的古生物沉积—现在的石油。这和一个人在小时候上学,再上中学没有任何区别的。我这样说的意思,只想让已接受“原禀赋”一词意思的那些人明白这个新鲜的解释。当然,如果不接受也没有关系,只要不影响你对本篇文章的理解就行了,但是请记住新的禀赋价值。下面的问题是禀赋价值的构成了,本文认为在它的变量因素中应该包括时间、数量、范围、需要、商标……那么一些无法用前两种价值理论说明的东西。本文给出了一个定义不是为了显示任何别的意图,而是为了解决一些问题。我们先来解决被马克思抛弃一边不用的空气和水等商品的价值问题。空气和水本身就处在自然生态链中有着人无法想象的自清洁能力,如俗语“水流百步自然清”。因为在马克思那个时代这一类自然物质的自清洁能力很强,污染影响自然还没有到自然自清洁力不起作用的地步,人们使用这些资源时还无需支付价值,故才有了马克思把空气等物质排除在价值之外。而现在这种自然自清洁能力越来越弱,已经殃及到了人类社会自身的生态链,所以禀赋价值就显现出来并开始起作用。而且随着污染的加重,超过合理禀赋价值区间的负值越来越大,经济增长的速度被更多的负的禀赋价值抵消掉了。这时人们才开始懂得原来就已潜在存在价值背后的那股力量的大小了。
性质3:禀赋价值是有一个合理区域的,超过它的上限其价值也会成为负值的,我们还是用数学关系式表示,我们还是利用公式二,假如在劳动价值和效用价值里的禀赋价值超出了那个合理的上下限,则它们里面会有一些因子变为负值,上面的公式中的一些元素也相应的变成负值,则成为下面的公式:
V=……………………(1)
显然公式二的值大于这个(1)式的值。
关于这个负值的存在,在现实中早就出现了,我们听到过的湖水“富营养”的问题。我们知道一旦湖水没有营养肯定不利于动植物生长,但,营养过量也会出现“富营养”状态,这样会导致某一类植物大量繁殖,直到占领了全部的水域,并挤死所有不利于它自己生长的动植物,这就是禀赋价值的负值出现。
三、禀赋价值的应用
我在这里探讨价值问题,是为了解决现实中存在的那些无法用过去价值理论解释的问题。有了这个禀赋价值,则以往存在分歧的问题和无法解释的问题,就有可能找到一个共同接受的合理的答案了,在这里我想用这一新的价值判断对现实中有些问题进行一下简单的梳理。
上面提到的禀赋价值的构成,本文认为在它的变量因素中应该包括时间、数量、范围、需要、商标……那么一些无法用前两种价值理论说明的东西,这些因素在影响价值变化的同时也证明着自己存在的合理性。我认为禀赋价值是由许多因素共同构成的,它们都会遵循禀赋价值的性质。
首先来说明一下需求,需求是一种价值,就拿中国出版业的盗版问题来说,起作用的是需求价值。这个价值所带来的价格是可观的,当然价格中的盗版利润也是相当可观的,这也就是需求价值,也正是它在诱惑人们去违法的。就拿禀赋价值中的空间来说吧,比如建筑空间,空间越大(我说的是建筑物中间如果能没有很多的隔墙),空间越大成本越低。但是市场上的卖方总是以均价以每平方米##钱的市场价格出售,这就是空间价值。这个方式正在被用在豪华轿车上。我们知道,就是再高档的中巴车总是没有轿车显得更有价值,这里的价值部分就以效用价值的方式表现出来了。但是要是把小轿车做的过大,超出了那个空间上限的话,这个价值就会变为负数,这时那个潜在的禀赋价值就会起更大的作用,所以轿车太大就是豪华中巴,而其价格是无法与高能轿车相比的,这个中间的差额就是那个负值。
再来说说古董,常能听到人说“吃不能吃用不能用买个这东西做啥?”对于类似古董的商品,其价值在价格上的表现更多的是禀赋价值。我们还可以说一下商标,商标作为知名品牌的标志,其价值是如何来计算的?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价值呢?本文认为在那组价值中起作用的是时间价值(属于禀赋价值),一方面它和古董一样,具有越长时间,价值就会越大,存在越久价值越高,“百年老店”、“老字号”就能说明这个问题。另一方面,当然也得靠全体员工共同努力经营。诚信也是一个时间价值的问题,缺乏诚信的企业和个人,在做某事时,时间会很短,“宰客”现象就是一种。当然这样的经营是不会形成良好的品牌的,也不会有商标,反而随着时间延长那个起作用的负值会越来越大,大到正值后,他们没有利润自然会关门倒闭。垃圾问题是伴随着现代化而生的一种产物,它是现代化体内的一种病毒,正在破坏现代文明这个生态链。其实说到底还是价值区间没有找到,也许前进道路中必然会出现这一类的问题。现在看来这个问题的解决,就是要制定一个禀赋价值区间,这个区间得核算后制定。一是要靠政府和法律和执法;另一方面,政府要给定一个价值区间,一个合理算出的区间。这个合理区间范围内的垃圾处理费用由政府公共开支支付,合理区间以上的垃圾就得交付处理费用。对合理区间下限以外的处理就是鼓励人们少用无机化学合成品包装,多用、多生产生态环保、可回收利用的包装,政府在这方面应该补贴低耗能企业,污染少的企业和生产环保产品的企业应当得到嘉奖。
器官移植是现代医学中的一种现象,这里面有许多问题,这里我只想提到如何来定价。当器官从原体身上拿下,被移植到受体身上时,这个转移过程就会结束,被移植的这个器官从原有生态链条上移开,这就要对原体进行价值补偿。为何人们可以把一种不影响身体健康的器官移走一部分,而人没有问题呢?这其实就是生态链自身能力,这就是禀赋价值的作用。
参考资料:
[1]埃里克 罗尔《经济思想史》[英] 商务印书馆1981年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人民出版社
[3]特里萨M阿马布勒等著《突破惯性思维》[J]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4]晏智杰 劳动价值论:反思与争论 经济评论 2004(3)
[5]白暴力 交换价值与自然价格 当代经济研究 2005(3)
[6]余陶生 关于劳动价值论“历史局限性”质疑 经济评论 2005(2)
[7]汤在新 价值论革命变革 经济评论 2005(2)
1
2 晏智杰 劳动价值论:反思与争论 经济评论 2004(3)
3 白暴力 交换价值与自然价格 当代经济研究 2005(3)
4 余陶生 关于劳动价值论“历史局限性”质疑 经济评论 2005(2)
5 汤在新 价值论革命变革 经济评论 2005(2)
??
??
??
??
1
十分不认同程的四大假设,这四大假设要么还在传统政治经济学的范畴里转圈圈,要么就是在西方经济学的范畴里拉磨磨。最根本的问题是,通过这四大假设,并不能推导出一套简明可行的微观经济理论,也不能在宏观上指导实现社会主义的共同富裕。
不要也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