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基金与课题申请
54538 143
2014-06-16

本人乃年近不惑的老讲师一枚,国内985高校土鳖,我的同龄人中已有不少985高校教授博导,本人却是二流高校一枚讲师,虽然外文水平和计量功底可能不如同龄教授博导,但自认为学术水平不应该如个人身份那样相差如此大。由于年轻时想当体制外英雄,以为发文章就能证明自己,所以2012年以前没有申报过任何基金项目,后来很多人劝说我申报课题,一位朋友对我说申请项目不一定是为了钱,只有中了国家项目才有话语权,我觉得他说的有道理,再说我已经很累,不想继续在体制内高校当体制外学者,更不想离开高校远离学术,于是,2013年开始自拟题目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未中。2014年研究了一下课题指南,从中选了一个自己相对熟悉的主题,申报一般项目,幸中。

   我在这里把我对国家社科基金感想尽可能全面地展示出来,所以内容可能比较多,很多人也许没有耐心看完,不过,没关系,坛友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阅读。我对自己感兴趣和值得讨论帖子,往往除了看主帖子外,回贴也会一一查看,为了鼓励大家阅读回帖和参与回帖,我把有些内容放在回帖中展示,可能有些坛友觉得不方便,请见谅。

回帖建议


希望坛友用事实和逻辑说话,不要谩骂和轻易指责。我这里可做一个大胆的假设,认真阅读本贴全部内容及认真回帖的坛友中国家社科的概率要比没有认真阅读和回帖的申报者中标的概率高出50%,这个假设在技术上版主和热心坛友可以验证,验证方法也不复杂,只要统计用事实和逻辑说话的回帖者,实名查询回帖者中标情况,就可以验证,当然最好等待一年,用明年的数据。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4-6-16 21:16:07
关于选题
   国家社科每年都出《课题指南》,说明该项目还是有很大的导向性,课题指南可不是摆设,要认真研究。奇怪的是很多人连课题指南都看不懂,小木虫等论坛经常有人问课题指南的事情,比如有人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14年度课题指南》条目分范围性条目和具体题目两类,可下面看不出两类”,实际上,范围性条目和具体题目的区分只是为了减少争议和规划办的工作难度,也就是说,下面列出的条目,可能有些可以直接作为题目,可能有些的只是列出主题范围,这个是研究者自己判断的,课题指南专门说了题目要自己确定,不能因为是课题指南的条目就一定是适合作题目,这暗含着规划办不能替代专家对题目合适与否作出判断。同时很多人粗粗地研究了一下以往立项的题目,与课题指南一对比,发现已立项课题在课题指南里的题目很少,就以为课题指南不起作用,虽然说指南里也说自选课题和课题指南拟定的选题同等对待,但其前提“符合《课题指南》的指导思想和基本要求”怎么判断呢,课题指南的范围已经不小,我认为只要是不做政治敏感性很强的东西,都可以在课题指南中找到合适的选题,为了提高中标率,不是特殊情况,没必要自选。
   选题我认为有几点很重要,首先,选题应该是自己要比较熟悉,其次,选题最好是最近几年的课题指南中都有涉及的,若只是短平快的很集中于某一年的选题,国家专管意识形态的部门已经委托某些机构与个人做的差不多了,没有必要和他们凑热闹;第三,可以比照最近两三年课题指南和立项课题,若课题指南中连续出现,而立项项目中却没有或者很少,说明这些选题的研究高手还不是很多,可以错位竞争,应重点从这些选题中筛选确定自己申报的主题。我本人今年比较幸运,本打算申报去年的同样的选题,后来自认真看了两次课题指南,发现一个选题我比较熟悉,也有前期研究,简单比照2013年的课题指南和立项项目,发现这一选题在2013年课题指南中也有,但立项项目中却没有,因此我就确定了选题,没有再花时间筛选。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6-16 21:16:48
关于基金评审公正性
    我个人觉得获得公平呐喊和批评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多年前,我因抵制与我个人利益完全无关的不良风气受到降级处理,虽然没有人认为我做的不对,但正真为我说话的人寥寥无几,因此,我觉得如果对身边的不公很麻木,天天空谈公平实际上是在伤害公平。你的看法可能与你的行为选择有关,你若认为只有潜规则,你来角逐是为了什么呢,难道是比自己潜规则的能力。我觉得我们既然申报国家社科基金,就要给自己留点尊严,因为既然申报你总要中国家社科基金的吧,你现在天天说不公,哪天你中了的话你好意思说自己是通过不公正的手段的获得的吗,或者你好意思承认没中以前是酸葡萄心理,是信口雌黄吗?所以请准备申报的坛友摆正心态,相信公正,不要轻言不公,若遇到不公,要用事实来揭露,若自己不敢站出来,就不要轻易发言,以免产生言行不一的尴尬。我个人2013年后申报国家社科就是因为相信形式公平的存在。
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并不能排除社科评审有潜规则。但判断评审是否公平主要是看受影响的人群的大小,若只有极少数是不正当手段获得,则社科基金仍是纯良的。概率大小很难判断,主要还是受到自己立场的影响,没上的绝大部分不服气。
   公平有形式公平与实质公平。形式公平主要是指按统一标准衡量。实质公平则是要让真正有学术水平的获得立项。我曾经对社科基金的实质公平问题进行过谴责,主要它由政府主导,选题有局限,意识形态色彩浓,甚至有控制知识份子的嫌疑。这方面我专门发帖讨论过,也是我2013年前不申报社科基金的原因。然而,既然我们没办法改变制度,也不可能取消国家社科,那么当前最应该追求的是形式公平,有基本的形式公平则社科基金值得普通学人去申报,去争取。
  个人觉得国家社科基金形式公平还是存在的,也就是说评审的标准是基本稳定和一致的。2013年立项通报中指出了一项与以往标书相似的例子:“南京晓庄学院《泛长三角地区城市方言的生存状况与规划策略研究》申请书与201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立项课题《长三角地区城市语言状况变化与城市语言规划研究》申请书有多处雷同不予立项”,其实还有没有被发现的例子,我个人就发现有人甚至修改多年前的中标标书而重新中了项目的例子。这种反复中标的现象是需要批评和遏制的,社科规划办也在想办法治理这类问题,但从反面来说,一个以往的中标标书修改后还能中标,说明评审的标准和尺度是基本稳定和一致的。社科基金具有形式公平。
   有两个问题会导致社科基金受到大量的无端批评和指责,给人以不公平的印象。首先,由于文无第一的特点,对于成功立项的人,肯定有很多人不服他们的实力,正是由于不服气的人太多,导致了整个学界把潜规则夸大化。其次,不少学校提前探知消息,放出风声,也会导致评审不公平的诟病。对于第一个问题,学术属于知识增量领域,没有哪个知名学者、期刊编辑和行政官员能对某人或某文的学术水平作出完全准确的判断,这是实质公平问题,只能无限逼近,不能完全解决。对于第二个问题,一般是会评后放出风声,也就是说是提前知道结果,而不能说影响了结果。学校和领导为什么要花心思去探听迟早要公布的消息呢,我个人认为有两个可能的原因,一是提前知道能够早点进行人事布局,因为不少学校职称评审计分课题占很大权重,二是,领导认为,人际关系能量和面子是其领导能力的重要体现,通过提前知道消息领导能展示其人际关系能量和公关能力。当然,从管理的角度来看,没有公布就有消息流出,也不是什么好事,但实际上中央政府在公布某些政策时也常常故意放风来探测舆情。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6-16 21:17:12
关于基金评审公正性
    我个人觉得获得公平呐喊和批评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多年前,我因抵制与我个人利益完全无关的不良风气受到降级处理,虽然没有人认为我做的不对,但正真为我说话的人寥寥无几,因此,我觉得如果对身边的不公很麻木,天天空谈公平实际上是在伤害公平。你的看法可能与你的行为选择有关,你若认为只有潜规则,你来角逐是为了什么呢,难道是比自己潜规则的能力。我觉得我们既然申报国家社科基金,就要给自己留点尊严,因为既然申报你总要中国家社科基金的吧,你现在天天说不公,哪天你中了的话你好意思说自己是通过不公正的手段的获得的吗,或者你好意思承认没中以前是酸葡萄心理,是信口雌黄吗?所以请准备申报的坛友摆正心态,相信公正,不要轻言不公,若遇到不公,要用事实来揭露,若自己不敢站出来,就不要轻易发言,以免产生言行不一的尴尬。我个人2013年后申报国家社科就是因为相信形式公平的存在。
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并不能排除社科评审有潜规则。但判断评审是否公平主要是看受影响的人群的大小,若只有极少数是不正当手段获得,则社科基金仍是纯良的。概率大小很难判断,主要还是受到自己立场的影响,没上的绝大部分不服气。
   公平有形式公平与实质公平。形式公平主要是指按统一标准衡量。实质公平则是要让真正有学术水平的获得立项。我曾经对社科基金的实质公平问题进行过谴责,主要它由政府主导,选题有局限,意识形态色彩浓,甚至有控制知识份子的嫌疑。这方面我专门发帖讨论过,也是我2013年前不申报社科基金的原因。然而,既然我们没办法改变制度,也不可能取消国家社科,那么当前最应该追求的是形式公平,有基本的形式公平则社科基金值得普通学人去申报,去争取。
  个人觉得国家社科基金形式公平还是存在的,也就是说评审的标准是基本稳定和一致的。2013年立项通报中指出了一项与以往标书相似的例子:“南京晓庄学院《泛长三角地区城市方言的生存状况与规划策略研究》申请书与201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立项课题《长三角地区城市语言状况变化与城市语言规划研究》申请书有多处雷同不予立项”,其实还有没有被发现的例子,我个人就发现有人甚至修改多年前的中标标书而重新中了项目的例子。这种反复中标的现象是需要批评和遏制的,社科规划办也在想办法治理这类问题,但从反面来说,一个以往的中标标书修改后还能中标,说明评审的标准和尺度是基本稳定和一致的。社科基金具有形式公平。
   有两个问题会导致社科基金受到大量的无端批评和指责,给人以不公平的印象。首先,由于文无第一的特点,对于成功立项的人,肯定有很多人不服他们的实力,正是由于不服气的人太多,导致了整个学界把潜规则夸大化。其次,不少学校提前探知消息,放出风声,也会导致评审不公平的诟病。对于第一个问题,学术属于知识增量领域,没有哪个知名学者、期刊编辑和行政官员能对某人或某文的学术水平作出完全准确的判断,这是实质公平问题,只能无限逼近,不能完全解决。对于第二个问题,一般是会评后放出风声,也就是说是提前知道结果,而不能说影响了结果。学校和领导为什么要花心思去探听迟早要公布的消息呢,我个人认为有两个可能的原因,一是提前知道能够早点进行人事布局,因为不少学校职称评审计分课题占很大权重,二是,领导认为,人际关系能量和面子是其领导能力的重要体现,通过提前知道消息领导能展示其人际关系能量和公关能力。当然,从管理的角度来看,没有公布就有消息流出,也不是什么好事,但实际上中央政府在公布某些政策时也常常故意放风来探测舆情。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6-16 21:18:04
公平有形式公平与实质公平。形式公平主要是指按统一标准衡量。实质公平则是要让真正有学术水平的获得立项。我曾经对社科基金的实质公平问题进行过谴责,主要它由政府主导,选题有局限,意识形态色彩浓,甚至有控制知识份子的嫌疑。这方面我专门发帖讨论过,也是我2013年前不申报社科基金的原因。然而,既然我们没办法改变制度,也不可能取消国家社科,那么当前最应该追求的是形式公平,有基本的形式公平则社科基金值得普通学人去申报,去争取。
  个人觉得国家社科基金形式公平还是存在的,也就是说评审的标准是基本稳定和一致的。2013年立项通报中指出了一项与以往标书相似的例子:“南京晓庄学院《泛长三角地区城市方言的生存状况与规划策略研究》申请书与201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立项课题《长三角地区城市语言状况变化与城市语言规划研究》申请书有多处雷同不予立项”,其实还有没有被发现的例子,我个人就发现有人甚至修改多年前的中标标书而重新中了项目的例子。这种反复中标的现象是需要批评和遏制的,社科规划办也在想办法治理这类问题,但从反面来说,一个以往的中标标书修改后还能中标,说明评审的标准和尺度是基本稳定和一致的。社科基金具有形式公平。
   有两个问题会导致社科基金受到大量的无端批评和指责,给人以不公平的印象。首先,由于文无第一的特点,对于成功立项的人,肯定有很多人不服他们的实力,正是由于不服气的人太多,导致了整个学界把潜规则夸大化。其次,不少学校提前探知消息,放出风声,也会导致评审不公平的诟病。对于第一个问题,学术属于知识增量领域,没有哪个知名学者、期刊编辑和行政官员能对某人或某文的学术水平作出完全准确的判断,这是实质公平问题,只能无限逼近,不能完全解决。对于第二个问题,一般是会评后放出风声,也就是说是提前知道结果,而不能说影响了结果。学校和领导为什么要花心思去探听迟早要公布的消息呢,我个人认为有两个可能的原因,一是提前知道能够早点进行人事布局,因为不少学校职称评审计分课题占很大权重,二是,领导认为,人际关系能量和面子是其领导能力的重要体现,通过提前知道消息领导能展示其人际关系能量和公关能力。当然,从管理的角度来看,没有公布就有消息流出,也不是什么好事,但实际上中央政府在公布某些政策时也常常故意放风来探测舆情。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6-16 21:18:55
关于中标者的学术水平
其实讨论这个问题真的没什么意思,但说的人太多,有太多人不服气,特别是有少数人分不清事实与逻辑,以此诋毁中标者,我不怕被骂,在此说说。首先,我说过,纯粹的判断某人和某文的学术水平几乎是不可能的,有比较才有鉴别,只有与其他项目比较才有意义。不得不说的是中国家社科的人总体来说比中省级项目和教育部项目的人水平要高出不少。省级项目我按下不说。
国家自科与国家社科相比,由于自科中社科领域只有管理学,社科领域内的自科中标者实在太少,无法与社科基金中标者形成很好的比较,由于现在自科的资助强度是社科的四倍,因此,按理自科筛选应更严,水平应该比社科高才正常,从我看到的既有的极少的例子来看,自科高于社科。但自科面上与社科重大资助强度一样,从我观察到的例子来看,社科重大平均水平要高于自科面上。
国家社科与教育部项目相比,我观察到大量例子显示,国家社科的水平高出教育部不止一两个档次。09年的教育部项目至今没结题的有多少,大家可以到社科网上看看,教育部项目结题也相对比较简单,我至今没有发现发三篇C刊还不能结题的,由此可以判断,09年立项的教育部项目至今连两三篇C刊都发不出来的有很大比例。而国家社科每年都可编一般成果汇编,结题难度也大很多,我一同事有《经济研究》等C刊文章10篇以上,但至今还不能结题。
国家社科由于评审更严,虽然纳伪的可能性小些,但拒真的可能性大了,也就是说可能还有很多高手没有中国家社科,相反,教育部纳伪的概率是大了点,但拒真的概率可能并不大,也就是说虽然很多水平低的教育部立项了,但教育部项目网罗的高手绝对量并不少。还要补充说明的是,由于实质公平不可能完全实现,还是有高手没中教育部也没中国家社科。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