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学者的见解也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1.科斯(1937).他最启发人的观点是认为价格机制的运行是有费用的,也就是说依靠市场组织交易有费用,企业被视为一个依靠权威来组织交易的替代性组织.但是,后者也需要费用即组织费用.按照他的观点,规模经济似乎应该从节约交易费用的角度思考.随后的问题便成了:什么是企业?为何在企业内部组织交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替代市场? 科斯的这一框架更新了人的思维,即使我们从更现实的角度思考经济的运行.现实是复杂的,对更家复杂的经济世界的考察自然带来了理论上的大爆炸.我认为有几个影响非常重要:1.对基本人性假设的反思,涉及人的动机(自私还是自利?)人的认知能力(理性程度如何?)人追求什么(尊严?想想马斯洛吧.);2.开始从和约的角度思考企业的性质(如张五常<企业的契约性质>视企业为要素市场替代产品市场,更有将企业视为一定制度约束下的要素集.)
2.传统上思考经济时一直坚持着将生产与交易分开思考,科斯大提交易让很多学者都感觉不爽:怎么老是说交易,难道就不考虑生产了? 开始时我也是这么想的,但后来感觉还是科斯高明.科斯关注的是产值最大化啊!正如他所讲的,如果交易费用符合某种条件,价值最大化不一定非要用企业来产生,通过市场也可以产生嘛.我想让我们对他的做法不适应的是这一点:我们一直认为生产一定是由我们所感觉的哪个企业来进行的,而说到企业我们想到的往往是那些办公设施,靠命令来分配任务等,这和市场上的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区别感觉挺大的.但是,如果从和约的角度看就不一样了,企业以某些和约标志,市场交易以某些和约标志,大家都是和约嘛!这样,二者不再是那么的泾渭分明了.想想看,那些百货大楼,大楼是某所有者的,单个经营者和他签和约,达成协议.这是一家企业,还是很多企业?要是按照传统的解释,那就费脑细胞了!还有一点,更让人迷惑?企业是谁的?你只需问问,一个和约是谁的便发现这个问题实在可笑的很.你可以说,这个杯子为我所有,可是你敢说这个企业为我所有吗?就企业而言,"所有"和私有是不一样的,它只是一个符号,可能是对企业剩余劝,剩余控制权等配置状况的一种简称.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4-23 16:59:19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