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用品(public goods)是指公共所有,消费、使用没有排他性的物品。公共产权指三权没有落实到个人的产权。完全的共公产品,会发生公地悲剧。怎么样防止公地悲剧或囚徒困境。
奥尔逊《集体的理性》中认为,人数少,可相互交流,信息成本低或者财富分配不均匀,有结构性,可大猪博弈。还有的方式是精英治理,国家治理,这往往在大灾难后更如此(如孙、蒋、毛)。也可以私有化,科斯考察1700年前后英国灯塔,他发现这时期的灯塔由女皇批准可由船主协会来修,后有私人修理,由船主协会协助收费。也可在一个团体中自我治理,出一个E,如囚徒中的(10、10)给强制者,进行自我组织,自我执行。如,牛数量不准超过冬季数量;云南“刀耕火种,13年一轮回,产生人口多于两人,走,不多于两人留在村中;留美经济学会,下届主席要使结余多于上届;张五常,楼层外墙管理;工分制会产生人多,因为收益内化为家庭,成本外化,各人承担1/N。
经验:open to all 不可能,往往有成员限制。有规则。
公用品与用的量(人)有关。如,路,人少,公共品。人多,有路权,公共性降低,有排他性,又如海滩。专利保护,美21年,欧17年。Rent:凭借权利(rights)获取的收益,与努力、投入等无关,与选择无关。公共产权一定会有租值消耗(与私产或较好的产权安排相比),张五常在格管文章中认为,人们会保护Rent,使Rent消耗最小化。
没有绝对的私产,也没有绝对的公产。私产至少要按法律程序来实行,至少会征税。Rent不会消散至零,也就是说没有完全的公共产权。重点是看现实中有怎么样的产权结构,有怎么样的约束。也不能完全私有化,因为有时私有化成本、投入会比带来的收益高。如在没有便宜的铁丝网之前,美国西部围栏牧场成本过高。也不能说有的公有制企业搞得好,就说公有私有没什么区别,公有制有搞得好的,私有制也有搞得不好的,重要的是现实中各种企业的具体约束和具体的运行机制,不能以名择实。
进一步说明怎么样观察、提问、提理论。看有没有对立、矛盾的现象、权利系统。一般化的前提是知道很多个例。比如,公共地悲剧和自我很好治理的并存。我国经过文革、大跃进,很好保留下来的东西应该很少,留下和不留下的共存。比如岳阳楼里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条幅,在文革时怎么留下来的?是当时人在上面放上一个毛泽东像才保留下来的。用一个理论解释并存的矛盾现象,就增加上理论的解释广泛度。有了好的观察,用好的概念,明确,概括一大堆现象的概念。然后提出一般化的假说,并不断用现实来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