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教师之家与经管教育
5920 5
2008-04-25
没有任何意外,翻了许多报纸和逛了几个知名网站,除了少数几个媒体,传媒世界似乎根本就不知道4月23日是什么日子。<p>  我也是迟至去年,才从热心于推动中小学阅读的朋友那里记住了4月23日。</p><p>  12年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议将这一天定为“世界读书日”。我们引进了许多节日,但这个节日却备受冷遇。有调查表明,我国知道这个节日的人仅有6%。</p><p>  也许没必要杞人忧天。比如像某些国粹派,看到年轻人热火朝天过情人节,就非要整出个“七夕”来。看到学生们都读英语,就极力倡导读经,还要搞什么万人读某某经——什么都要大场面、大排场、大气势,除了成为新闻的噱头,还能留下什么呢?</p><p>  知不知道“世界读书日”并不重要。在没有这个节日之前,全世界的书虫说不定比今天还多。重要的是,对于我们这个正快速前进的民族来说,社会上有多少人真诚地热爱书籍,有多少人始终保持求知的热望,有多少人身上熏染了书香?</p><p>  不幸的是,我们看到的是这样的数据:40%的家庭藏书量不到20本,18岁-19岁年龄段的人群有45.9%居然“不习惯”读书。</p><p>  我以为这些依然还是比较乐观的数据。在我所见过的家庭里,可以有高清晰度的电视、高档的家具,但很可能看不到书架,找不见书影。而一些农村,除了中小学课本,绝大多数家庭没有收藏任何书籍——那是书的荒漠。</p><p>  这只是我们对待书籍(文明)的一面。</p><p>  另一面,是我们把阅读极力功利化。“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话几乎尽人皆知。从上幼儿园的那一天起,孩子就被告知:读书是为了找到一个好的工作,为了出人头地,为了挣得一个好的前程。几乎没有家长、老师会说:读书也可以只是为了心灵的快乐,只是为了寻求生活的意义。于是读书的功用就被窄化为追求“黄金屋”、“颜如玉”,一旦目标达到,就弃书籍(文明)如敝屣。</p><p>  书香酿造文明。西方哲人说:我爱我师,但更爱真理。其为知识而知识的态度令人敬畏。孔子也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孜孜不倦地求知并用知识改变实践,本身就是幸福。文明之所以不坠并发扬光大,正是因为有一代又一代的读书分子前赴后继。遗憾的是,每当检讨我们悠久的历史,一些人就只看到专制或者是称霸世界的经济规模、四大发明,而不注意古代士人对于民族精神血脉接续的关键作用;探寻别国崛起的根源,就只对政治、经济的因素兴奋莫名,而于精神层面的东西视而不见。</p><p>  我们要造就新的文明,就再也不能忽略心灵、精神,就再也不能仅仅崇奉“仓廪实而知礼节”的逻辑。</p><p>  我们要造就新的文明,就必然需要“熏”出新一代的读书分子,更准确地说,是需要培育出新的一代文化心灵:他们将给予书籍必要的敬意,他们对知识和生活怀有同样的热情,他们经常与历史、现实中最优秀的心灵对话,他们将浇灌出我们时代伟大的书业——有伟大的书业,才有伟大的时代。</p><p style="MARGIN: 0px;">  4月23日,或许需要这样寂寞的呼唤。(赖配根)</p><p style="MARGIN: 0px;"> </p><p style="MARGIN: 0px;">  《中国教育报》2007年4月26日第5版</p>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8-4-25 07:55:00

国民阅读退化:不该忽略的危险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有些具有根本性意义的信息往往会被淹没在无聊信息的大海里。我担心最近关于国民阅读状况的调查很可能属于这种状况。

    据我国第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国民图书阅读率连续6年持续走低,国民阅读率首次低于50%;与此同时,与前三次调查结果相比,个人读书时间增加的比例显著减少。调查还显示,识字但每年连一本书都不读的人,“没时间”和“不习惯”是两个最主要原因。

    如果单独看待这一调查的结果,恐怕我们未必能看清它所传达的信息具有何种重要意义。事实上,如果联系到社会结构的转型、多年来我国教育规模的急剧扩大、文化硬件建设的豪华奢侈趋势、在大国心态中急剧膨胀的民族主义情绪化行为,以及大众流行文化对塑造国民精神生活所起到的作用等等方面来认识,国民阅读状况的不断退化就是一种非常危险的发展态势。

    我们目前面临的发展模式的转型意味着对于国民素质的更高要求,意味着更迫切地呼唤理性思维和观念更新,意味着知识生产与传播的重要性更加突出,而国民阅读状况与这些方面都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如果我们说“阅读关乎国运”,似乎是言重了,但说“阅读是国民进步的基础”则当是合适的——国民的进步难道不是首先体现在他们的知识水平和文化素养的提高吗?

    但是,虽然我们都知道国运的盛衰系乎于国家制度和国民素质,也会同意读书明理对于两者的作用均不可以忽略。然而,非常危险的是,“国民阅读状况”这样的概念在关于社会发展水平的估计中根本无法与GDP概念相比,因而其存在问题的严重性几乎是不被认识和重视的,它永远只是作为关于文化建设的一个较为虚泛的话题而已。

    另一方面,如何能够扭转和改变目前这种国民阅读的颓势呢?历史上许多文化名人都说过类似“读书使人进步”之类的睿智格言,它们在许多流行文化的书刊中和在很多学校的墙壁上也并不鲜见,但在现实中,这些格言对于匡扶一个民族的阅读颓势究竟能起到多大作用呢?又比如,各种读书节、读书日之际在报刊上发表一些读书感言,其疗效恐怕也是很有限的。

    很显然,如果没有在教育、公共文化建设、文化产业、新闻传播等方面的制度安排的锐意改革,如果没有在社会生存环境方面的良性互动,国民的阅读风气和水平是根本无法培养和提高的。比如说,在应试教育和社会唯文凭论一直甚嚣尘上的日子里,有多少学生会有高远的心志和坚强的毅力去阅读那些并无实际功利可言的经典著作呢?最近我读到广州市一位初中三年级的学生在面临中考的时候写的一篇题为《读哲学》的读书感言,真是很有感触。香港大学去年发表了一个有关全球学生阅读能力的研究报告,指出阅读的兴趣需要从小培养——问题是,我们目前的教育制度是在扼杀还是鼓励培养这种兴趣?

    毫无疑问,国民阅读状况调查应该受到高度重视;政府的有识之士应该从制度安排和公共资源分配等方面作出具体而有成效的努力;民间社会各界也应该以各种资源和多元角度积极推动国民阅读水平的提高。(作者李公明 广州美院教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4-25 07:56:00

让每一天都成为“读书日”

今天是第12个“世界读书日”。这是书的节日,也是读书人的节日。

    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决议,将每年的4月23日定为“世界读书日”,并呼吁:“希望散居在全球各地的人们,无论是年老还是年轻,无论是贫穷还是富有,无论是患病还是健康,都能享受阅读的乐趣,都能尊重和感谢为人类文明作出巨大贡献的文学、文化、科学思想大师们,都能保护知识产权。”自那时以来,这个独树一帜、墨香洋溢的节日声誉日隆,受到全世界人们的关注和欢迎,其宗旨和意义也逐渐深入人心。以节日的形式,让人们向那种健康、高尚、纯粹的生活方式回归,向那些为人类开拓了自由、丰富的精神世界的伟人致敬。这是真情的呼唤,这是深沉的缅怀。不论肤色,无分国别,人们在这个节日里表达对人类文明发展的信心和希望。在这一世界潮流之中,我们的热情也日趋高涨——多读书、读好书,正成为今天我们全社会的共识与需求,一股股清新的读书之风扑面而来。

    在人类文明的历史上,书籍的发明和使用是一座巍峨的里程碑。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一本本书的铺垫构成了人类向更高阶段攀登的基础。人类的阅读史几乎就是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书是人类精神财富的载体,人类的点滴进步和成果都在书籍里记录、传承并发扬光大。书是人类的记忆,告诉我们是谁、做了什么以及其中的荣辱得失。正因为书是人类历史与文明的结晶,所以每一次焚书都是对人类犯下的不可饶恕的罪过,而那些焚书者也被人们永远地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虽然野蛮的战火可能一次次将书烧成灰烬,但那丝毫不曾毁灭人类对书的珍爱以及贮藏其间的永恒价值。读书著书从来就是人类获得智慧、传递文明的极为重要的方式。

    作为千年文明古国,我们的伟大传统之一就是以读书为尊为贵。“积财千万,无过读书。”读书可以明理得道,可以修身养性。“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读书人在阅读之中,“手披目视,口咏其言,心惟其义”,“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种身心合一的阅读历程,赋予了读书极为厚重的神圣性和愉悦性。读书使我们思接千栽,纵横万里,窥天地之妙,得万物之灵。文化的血脉、思想的精髓、国家的道统……都在读书中绵延不绝,久传于世。读书的传统早已沉淀在民族性格的深处。凿壁偷光,悬梁刺股,囊萤映雪……一个个动人故事形象地体现出中华民族对读书的酷爱。古人甚至有云:“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读之以当友朋,幽忧读之以当金石琴瑟也!”更可惊叹者,我们的祖先曾设计出一整套完备而行之久远的制度,让读书成为国人治国安邦的进阶。读书之兴衰实与我们个体与民族的命运转折息息相关,须臾不可分离。

    当今时代,信息爆炸,潮涌而来,种种现代传播媒体在拓展人们视野的同时,亦在挤占人们读书的时间。尤令人关切者,社会浮躁之风、快餐文化等诸种不利因素,也阻碍了全民阅读的展开与深入。近年来,一些社会调查所显示的国民阅读率的下降,正说明重申并弘扬读书传统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知识经济时代,现代化建设比以往更倚重于知识的力量,更依靠于全民文化素质的提高。科学发展,以人为本。在全社会大力倡导读书之风,提升国民的知识水平和自我学习、发展能力,特别是青少年,培养他们阅读的兴趣,让读书成为他们终身追求的“时尚”,十分有利于建设学习型社会和创新型社会,有利于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国家战略。借助“世界读书日”这样的好形式,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营造浓浓的读书氛围,利国利民,意义深远。

 

    “世界读书日”只有一天,但它的意义在于使每一天都成为“读书日”。身在热爱读书的国度,我们更应该在每一天享受读书带来的进步和乐趣。愿每一个人爱读书、多读书、读好书。(光明日报评论员)

 

  原载《光明日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4-25 13:21:00
让读书成为习惯,从我做起使每一天都成为“读书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4-25 17:49:00
让每天成为读书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4-25 20:04:00

很赞成主帖观点。

读书会给人带来乐趣。这种乐趣是不同于名、利、所带来的满足,也有别于纯粹的娱乐活动所带来的愉悦。——读书应该成为人在衣食足后的一种内在需求。——如果太过功利性,则读书就会成为一种莫名的精神压力与负担。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