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自由主义泛滥的今天,国企的地位岌岌可危。回顾20年国企改革的路程,为什么海尔,格力等家电产业的国企不仅能够生存下来,而且还能进入国际市场成为跨国公司?国企不是搞不好,是一部分人的私欲使改革变了味。国企的所有权主体并不是问题,问题是没有实行一套严格的现代企业制度。海尔做到了,因为张瑞敏是个合格的职业经理人,国资委的领导们应该接受人大的考核,他们的政绩应该由人民来评价。
国有企业是中国宝贵的具有先进生产力特征的企业集团。首先,国有企业的职工人权和人性保障符合国际劳工联合会的要求,代表了现代生产力要求;其次,国有企业对社会和环境的贡献也最大,这种贡献不仅仅是物质上的,还有精神上的;再次,国有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背后支持它的是整个国家的资源。国有企业在对稳定国内经济秩序甚至社会稳定有着中流砥柱的作用,他们的职工受到了最先进的文化教育,良好的政治素质。使他们成为中国最先进的工人力量,他们的觉悟最高,他们对祖国也最有感情。这些宝贵的工人力量是最符合现代生产精神的力量。
中国的国有企业不是搞不好,而是现在一群想要搞好它们的人一开始就认为它们搞不好,思想出了问题是最大的问题。如果红军的领导者一开始就认为长征是不可能的,那么长征就可能确实是不可能的了!任何事情都是有可能的,唯有一件事情是没有可能的,那就是不去做它,那的确是真的一点可能也没有了。如果当年的青岛冰箱厂有着今天一样的选择,可以出卖,可以MBO,那么就不会有今天的海尔了,有时候选择多了不一定是一件好事,因为选择就等于放弃!
从这些成功的国企案例,我们想提炼出一条促进我国工业现代化的规律:中国的工业现代化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类似疫苗形成抗体的过程。在这个工业化过程中,开放的国际性市场就是疫苗,以M(arket)表示;国企和民企是抗体,以E(nterprise)表示;国家垄断性的跨国公司是健康体,以N(ation-monopoly)表示,综合起来是:
M+E->N。
一个产业外来的竞争能够刺激一个民族产业自身的免疫力,这个免疫力不仅仅来自民间,也来自国家,历史证明国家形成的民族产业的免疫力是可行的,也是因势利导的作法,符合我国的国情。
然而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当我们在引入M的时候,应该总是要小心,我个人认为,对一个产业来说,M可以分成产品引入和资本引入两部分,而产品的引入应该是主流,资本引入对中国的意义不是很大,因为从中国家电业的成功历史可以看出,产品引入比资本引入重要得多,当等到自身民族企业具备一定抗体后再引入某个产业的生产资本到国内才是妥当的,这个过程可以表示为:
P(roduct)->C(apital)->M。
并且我们看到现在盲目地强调外来投资已经对中国经济产生了负面的影响。
对于E部分,我个人认为应该构建国企和民企和谐共存的环境。有人说,国企危害了民企的发展,我并不这么认为,“奇瑞”和“吉利”不是活得很好?你民企搞好了,做大了,国家就应该有义务扶植,你民企做不大是你老板没本事,不要怨天尤人,做大了自然要得到国家支持。当然国家应该尽量保证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
我主张国家垄断生产,国家垄断企业既可以是国企也可以是民企,它们都是民族产业,都担负着国际竞争的使命,而这一切都不可能缺少国家的支持。
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必将走向对外扩张的道路,特别是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国家垄断的作用日益突出。我是个主张国家垄断,向外扩张的人,这种扩张不仅仅是政治上,经济上,技术上的,也要军事上的,“第四维经济学”指出了某一国必将实现完全意义上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是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制度,它是超强的资本主义高级形式,全球化的必然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