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博报:数据显示,现在大学生写论文速度很快,只占找工作花费时间的三分之一。教育部对于博士生毕业有一个硬性规定,即发表四、五篇论文才能获得学位。该不该废除这种制度?
朱大可:我在大学教书通常面临一个困境,每年快毕业的时候研究生都会过来求我,说老师你有没有办法帮我发篇文章,否则我就没办法毕业。这给我压力很大。川大博士要求三篇论文,同济大学要求博士至少发表两篇,硕士是一篇。这是一个作假的过程。追求论文篇数是为了给国务院看,这种仅仅追求量的GDP思想在教育界同样盛行。在中国所谓的好学校就是论文发得多,其实全是作假,可以用钱买,我觉得一点意思都没有。
现在我的邮箱里每天都会收到和各大期刊有关系的中介公司发的邮件,希望教授和学生在发表文章的时候跟他们联系。到现在我收到过不下五六十家这样的公司的邮件。这样的造假论文公司之所以应运而生,形成一个产业链,形成巨大的骗局,就是因为学术腐败。现在官场上有权力腐败,在学校里有学术腐败。看上去仿佛跟金钱没有关系,但是它也是一种腐败。像大学生考研,一些重点学科的硕士生要交10万、博士生交20万给老师才能进去。当然首先学生英语要过线,政治要过线,专业成绩老师是可以控制的。所以学生给老师10万块,他就会优先录取你。每个导师每年就一两个名额,给钱的就优先考虑。在我们中文系没有这种情况,但是某些学科就是这样。他们已经腐败到了极点。
霍巍:我同意朱老师的观点,中国的核心期刊运作成分很大。学生要在上面发文章要有门路。一个学校排名的高低有很多核心指标,其中一项核心指标就是核心期刊文章发表数量,光老师发不够,博士生、硕士生都要发,这样核心期刊文章发表数量一下上去了。过去那些不太讲究让学生发文章的名校也没有办法,如果不发学校排名就得往下掉,排名下滑就有一系列连锁反应。因为招生生源、教育部拨款都跟学校排名联系在一起。所以我经常跟我带的博士生开玩笑,说我不是导师,你要发的刊物才是导师,在核心期刊发表了文章学生才能回过头安安心心做论文,这是一个有讽刺意义的事情。
是否应该废除论文制度还需要商榷,但是要求博士生一定要在核心期刊上发三篇文章是不好的。港澳台地区的大学就没有这些硬性要求。把博士生读好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