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大笨狗就转了NYT上一篇文章,他不能相信大陆高校青年教师每月工资只有2000。老实说我也不能相信。又看到廖梅老师写的《象牙塔下》,试读段落里充满了青年教师的各种苦逼之处,甚至因为中午下馆子吃了顿饭就连买米的50块钱都拿不出来了。这种情况出现在90年代还有可能,现在如果仍是这样,就太奇怪了。今天忍不住问了问,到底高校青年教师工资多少,结果还真是出人意料之外的低。
我正好在读曼昆的《微观经济学》。按照经济学原理,这样低的工资,应该是已经把大量劳动力都赶出这个市场了,但貌似现在高校系统仍然是人满为患,很难找工作的样子。如此吊诡的现象到底怎么解释?我觉得这真是个博士论文的好题目。不知道谁有兴趣做下研究。这里仅就我所了解的片面情况,做下粗浅的分析。
成为青年教师的机会成本是极高的。要在高校任教,你必须在4年本科教育之后,再加上5-8年不等的研究生、博士生训练,现在水涨船高,好的大学还要求2年甚至更多年的博士后,所以等你开始工作的时候,已经30岁左右了。其他同龄人已经工作了7-8年,混得好的都进入中层了。而青教的起薪可能还不如本科毕业生的水平。而收入相对较高的理工科教师,他们的机会成本更高,因为如果他们在外面工作的话,收入应该远远不止高校里那点工资。
在这种情况下,还有那么多人选择读博、选择留在高校工作,又是为了什么呢?秋作为一个女博士生给出以下答案,我觉得多少有点普遍性:
1. 苦逼专业找不到其他更好的工作,高校相对比较稳定
2. 读完博士了,早就适应高校的食堂、生活习惯、人际关系,基本不想离开这个系统
3.继续熬个几年,慢慢在系统内混脸熟,逐渐就可以拿到课题啊,基金啊之类的,相对来说有一个比较稳定的可以预期的成长目标
4. 当个高校教师目前说起来还是蛮好听的,虽然工资不高,但家里人还是觉得可以的,社会对你的期望不是要赚大钱。
5. 有好多学生可以围着。这种满足感无论从商从政都不是一两年就可以体会到的~
我归纳一下,有以下条:1)惯性;2)前途可能光明;3)社会资本、文化资本大于经济资本;4) 自我实现的满足。但我觉得都不足以作为接受这么低工资的理由。
1)惯性。本科其实读什么都无所谓,本来受的专业训练就不多,可塑性很强,就业面也很广。但是很多人本科毕业都不去工作,纷纷考研、考博。这当然跟现在文凭含金量缩水有关,我觉得跟个人的生活惯性也有关,正如秋说的习惯学校生活环境,或者害怕进入社会。我以过来人的经验劝各位学弟学妹们,考研、读博的机会成本比你们想象的要大得多,除非对某个专业有特殊兴趣,而且有出众的能力,否则别轻易尝试,以免自误前途。刚刚在msn跟panda聊天,他就说:“ 一旦读了文史类硕士博士就基本很难从事别的职业了,选择非常狭窄,无非是老师、公务员和屈指可数的单位。
所以我一再告诫学弟学妹,若想读文史类学科,得先想清楚三个条件:能力、兴趣和物质基础。不然,稀里糊涂读下去,以后想再跳出来就没那么容易了。” 他说得在理。但凡有人问我考研、读博的事,我的态度一向是劝退的。东问西问,就说明还在犹豫,就说明并没有下定决心非如此不可的志趣,那么还是趁早别读的好,这真是一条很苦逼的道路。
2)前途可能光明。的确是的,你看看那些明星教授,哪一个过得苦逼的。也许,有一天你混出头来,也能像他们这样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即使不是明星教授,熬个几年也能申请经费。现在一个国家社科基金就高达3年15万,还有各种部级、地方、学校的经费,都可以申请。但这不是没有代价的。为经费申请而做的研究,往往要短平快(3年就要结项),而且要应付各种考评。更重要的是,评审经费的都是业界各类大佬,甚至还有政宣部门,稍有出格之处,即被封杀。我就听说一例,某人研究解放区土改,措词出格了点,通过了专家评审,最后仍然没拿到经费。在某种意义上,现在这种高校教师基本工资普遍低的状况,可能是管治知识分子的一种手段,如此才能激励他们去做国家想让他们做的题目,没时间精力去做他们自己想做的题目。如果各位把大学想成彰显“自由之精神,独立之意志”的地方,而希望进入这个“象牙塔”,那恐怕终究还是会失望的。多少人在这个行业里理直气壮地生产学术垃圾,应付各种结项考评,这样的前途实在不值得期待。
3)也有人不在乎钱少的,看重的就是高校的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如果自己家里有钱,不在乎那点工资,那挺好的,就跟当年盐商支持考据学者一样,不妨就做点自己想做的学问。我非常支持富二代们进军学术界。当然,我希望他们不是来镀金混日子的,而是真正做点自己感兴趣的研究,可以跳出体制的钳制做点“出格”的成果。比如华师大的沈志华,早年经商赚钱衣食无忧了,有了经济自由以后再回来接着搞学术研究,他做的冷战史研究可谓独树一帜。若真有心研究,没了生活的直接压力,可能反而会有建树。我绝对不是说穷人家的孩子不要搞学问。容我再次引用《微观经济学》:“人面临权衡取舍,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对于穷人家的孩子,为了获得这个月薪2000-4000的工作,付出的是近10年的额外教育时间和并不算理想的职业进阶,如果不是真心喜欢又有能力做好,真的还是趁早放弃干其他吧。我理解有些人为了改善生活状态而考研、读博,如果这样想的,就要认准了这一点,毕业以后还是要找能改善生活状态的工作,别在苦逼的高校继续混着,误人误己。
4)自我满足可能是很多人忍受高校低工资的主要原因吧。但是,自我满足的实现有很多种,不一定非得在高校里实现。有些朋友虽然不在学校或研究机构,但对相关领域的了解程度或见地绝对胜过一般博士生或三流教授。panda说他的朋友“南区熊猫”,现在金融行业工作,但业余时间仍做法律方面的研究,最近刚翻译一本30多万字的专著。他觉得这种状态对自己、对社会、对学界都是贡献正面能量。还有维舟也是这样,他是个收入不错的工薪族,业余时间用来看书、思考、写文章,一样做得很出色。像我这样的“专业学者”,整天被各种论文“死期”逼着,焦虑的时候猛灌水,学术成果不过是一些没几个人读的专业文章。我觉得我对社会贡献最大的还是那几节公开课,那是我失业在家的时候搞出来的。
综上所述,我想再次强调我一贯主张的劝退立场。各位学弟学妹们,还在读本科的,要鼓起勇气面对社会,一开始虽然艰难,但是该面对的总要面对的,迟早而已,早比迟好,因为机会成本小。如果想通过考研、读博来逃避现实社会的复杂和挫折,不过是缓期执行罢了,你总有一天是要毕业的。如果你只是对某个学科有兴趣,想做点深造,尤其是文科这种门槛很低、就业状况又很糟糕的专业,不如还是把它做兴趣爱好吧,不用专门为了这个去读学位。即使不小心已经在读博的人,也别把高校当成唯一的就业可能,这个世界如此宽广,可做的事情很多,不要害怕去尝试。
最后,我想从个人选择的层面上跳出来,从体制的层面上,说说为什么高校工资那么低,还那么多人趋之若鹜。其实,这本质上就是个老鼠会啊。前两年高校拼命扩招,在其他理工科和应用学科领域还好(不过据说法学也是严重供大于求了),就业面比较广。在文科和社科领域,后果非常严重,博士已经远远供大于求了。有些传统的理工科学校为了变成综合性大学,也开始建文科社科,这样就扩大了这些基础性学科的招生数,培养出更多的博士,这些博士毕业了就得就业,即使很大部分去了其他行业,也肯定有大量留在高校系统内部。文科专业扩张,教师岗位增多,但学生也会更多了,这就造成了持续不断的供大于求,而且是愈演愈烈的供大于求,即使工资再低,也总有人抢着去做,因此这个体制也就没有提高工资的需要了。要制止这个局面,只有像前两年教育部长袁贵仁说的,减少基础学科的博士生人数,缩小文科社科的规模,希望他的政策在今后几年内能有好的结果。
我真心觉得,一个国家的人文社科的专业研究不需要那么多人,但一个国家的人文社科基础通识教育需要做得好、做得广。而现在这个国家的制度用低工资和高项目经费补贴来管理高教系统的方式,恰恰是起到了相反的作用。高教系统,尤其是人文社科领域的积弊之深,可谓积重难返。大家都在批评,但似乎也没什么好办法。我想,大家都别读博了,可能也是条釜底抽薪的出路。 我两年前写了篇文章劝人别去美国读文科,据说对人帮助挺大的,现在继续劝退,国内的文科也别读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