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摘:永不满足的机制 
 
  高瞻远瞩公司设置强大有力的机制来产生永不满足的心态,消除自满从而在外部世界发出要求之前,就刺激变革和改善。 
 
  你很可能产生这样一个印象:高瞻远瞩公司并不是个安逸的地方。这正是你应该有的印象。
  安逸不是高瞻远瞩公司的目标。高瞻远瞩公司设置强大有力的机制来产生永不满足的心态,消除自满从而在外部世界发出要求之前,就刺激变革和改善。
  高瞻远瞩公司就像伟大的艺术家或发明家,永不自满,蓬勃成长。他们明白,满足会带来自满,最后导致衰败。问题当然是如何避免自满,如何在公司成功或成为本行业的老大后自我维持纪律,如何维持公司的活力,靠着从内部燃起的熊熊烈火驱策员工继续前进,永不满足,始终追求改进。
  宝洁的杜普利思考的就是这些问题。宝洁力争上游,在20世纪初取得显赫地位之后,他担心公司可能变得快乐和自满,他该怎么办?他可以四处活动,苦口婆心地宣扬维持纪律的重要性,可以写短文和小册子,说明自满的危险,可以亲自和公司上下的经理见面,让他们深深了解变革和自我改进的真正价值。但是,杜普利知道,公司不只是需要推动改革、迎接未来的良好意愿,他更希望找到有约束力、能够推动内部持续改革的东西。
  因此,1931年,他欣然回应营销经理迈克尔罗伊提出的强烈建议,亦即创立品牌管理结构,允许宝洁的品牌直接和公司的其他品牌竞争,就像不同公司的产品竞争一样。宝洁拥有最好的人才、最好的产品、最好的营销力量,为什么不让宝洁内部最好的东西之间互相竞争呢?如果市场不能提供足够的竞争,为何不创造一种内部竞争制度使任何品牌都不能以既有的成就自满自安呢?品牌管理互相竞争的制度在3O年代初期实施,成为宝洁从内部刺激变革和改进的强力机制。事实证明,这种制度极为有效,因此,最后几乎每一家美国消费品公司包括高露洁在内都模仿采用,只不过高露洁是在将近3O年后才这样做。
  这里的重点不是成功的公司一定要创造内部竞争,以保持公司生机勃勃,重点是应该建立某种永不满足的机制,对抗自满顽症——这种疾病不可避免地会影响所有成功的组织。内部竞争是这种机制的一种,但不是惟一的一种。我们发现高瞻远瞩公司有很多种不同的机制。
  20实际50年代默克采取了一种策略:在产品成为低利润率的普通商品后,故意让出市场占有率,籍以迫使自己创新发明,获得增长和繁荣。摩托罗拉运用和默克类似的“创新或死亡”机制,加上废弃占销售比重高的成熟产品,迫使自己用新产品填补差额。摩托罗拉在电视机和汽车收音机上采取了这种做法(董事长罗伯特·高尔文把美国厂生产的最后一部汽车收音机放在自己的桌上,提醒自己摩托罗拉是“以高科技先锋的身份重新创立”的)。摩托罗拉应用一种叫做“科技地图”的机制,填补放弃成熟产品所造成的缺口。科技地图是一种全面的工具,标出自己在科技上比竞争对手进步的地方,并且标明未来10年预期的市场需求。
  通用电气采用一种叫做“动脑会”的程序,把内部的永不满足制度化。先由员工各自组成小组,讨论有什么改善的机会,并提出实质的建议。上级经理不能参加讨论,但必须当场在整个小组面前对建议做出决定——不能逃避、躲藏、回避或拖延。
  波音采用一种我们称之为“敌人观点”的规划程序,为自己创造不安的感觉。做法是指派经理人,假设他们是替竞争对手工作,以消灭波音为目标发展战略,对手会利用波音的什么弱点?对手会依靠什么优势?什么市场可以轻易地侵占?然后,根据他们得到的答案,波音应如何应对?
  沃尔顿在沃尔玛的早期就开始采用了一种叫做“打败昨天”纪录的机制(附表略)。这种纪录像账薄一样每天记载当天和去年同一天的销售数字,沃尔玛用这种帐簿作为刺激,把标准越推越高,直到永远。
  诺思通创造了员工永不停止改善的环境,每小时做一次销售额排名,衡量同事之间的成就。因此,没有什么绝对的标准可以让员工在达到目标后松懈下来。诺思通也慎重地追踪顾客的反馈,并把员工的薪资和晋升与这种趋势结合起来。对此,布鲁斯·诺德斯特龙解释说:
  如果你真的倾听顾客的心声——他们永远不会满意——他们会让你知道你做错了什么,这样就会强迫你做得更好。志得意满是最让我困扰的事情。我认为我们在服务和一切事情上得到了太多的赞美,于是我们就开始相信这些话,然后就认为自己比顾客行,然后就停滞不前。
  惠普也有评比员工的历史。每个经理必须在团体评比会议里,各自为自己手下员工的排名和其他经理争辩。这一过程必须一直持续到所有的经理都同意从上到下的整体排名后才结束。这一程序很辛苦、很耗神,而且很不舒服,任何员工几乎都不可能在得到很高的考评后就安逸地过下去。
  惠普还制定了一种叫做“量入为出”的强力机制:反对借出任何长期债务的政策。精密的财务模式显示,这一政策完全不合理。惠普这样的公司应该长期放债,以便尽量扩大其价值。但是这种模式体现不出无债务政策对内部的强大效果——发挥强制性的纪律。惠普因拒绝为增长所需要的资金承受长期负债,因而强迫自己学习如何完全从公司内部取得资金,来支付2O%的平均年增长率,何况还有持续不断、占销售额1O%的研发投资支出。有人可能认为这种机制不合理,却培养出一大群规矩得令人难以置信的总经理,他们善于以资金不足的小公司才有的高度节俭和效率经营公司业务,就像惠普一位副总裁描述的那样:
  这种(量入为出的)哲学为公司上下规定了完美的纪律。如果你想创新,必须自力更生,这是贯彻公司上下的最有力却最不为人了解的影响。
  对照公司又如何呢?我们发现,没有证据显示他们所制定的永不满足机制在力度上比得上高瞻远瞩公司。在他们的历史里,严格自我规范的意识根本没有一贯性。的确,我们发现,有些对照公司刻意采取安逸的态度,牺牲公司长期利益、榨取短期利益的情形并不少见。而在高瞻远瞩公司里,几乎从来没有听说过这种行为模式。
  (www.earm.cn/田成杰2014-7-10整理,有删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摘自《基业长青》,詹姆斯·C·柯林斯(James C. Collins)、杰里·I·波拉斯(Jerry I. Porras)/著,中信出版社2002年5月出版。本文摘自该书第八章《永远不够好》。
我的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