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回答这些问题,首先需要解决一个前提:我们是否相信穷人能够就形势做出最有利的选择,得到最优化的结果。一般来说,人们认为次优选择是由于市场失灵,或者是因为行为主体的理性程度不够。今年9月,《科学》发表了一份报告,作者是来自芝加哥大学的Anuj K. Shah、哈佛大学的Sendhil Mullainathan和普林斯顿大学的Eldar Shafir这三位研究者。他们做了一次与以往不同的尝试,试图解释:是什么让穷人的选择不同。
Shah 等人的研究提示我们,既然微小的价格波动会对人们的行为产生很大的印象,那么去掉这些因为与稀缺性相关而影响决策的信息,人们就会做出更好的决策。比如说,免费提供干净的饮用水(消除价格因素的影响),或者在当地举行关于肠道寄生虫相关的卫生知识宣讲(提供信息资源)。这时再让人们进行决策,这个决策会更贴近于人们真实的偏好,也会更利于儿童健康。这个领域的研究表明,一些看起来带有家长式专制的政策,或者与人们期望相悖的投资是值得的:它们可以帮助人们获得一些只有摆脱资源稀缺状况后才能获得的意料之外的好处。
在他们2011年出版的《穷人经济学》(Poor Economics: A Radical Rethinking of the Way to Fight Global Poverty)一书中,作者Banerjee和Duflo声称,减少人们需要做出的选择可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比如说,在美国,人们不需要选择是否要氯化饮用水——因为饮用水已经被氯化过了;雇主在雇佣的时候就把雇员列入退休计划了,因此削弱了人们有意识减少开销的必要性。可是发展中国家的人民在这些问题,以及一些其他的问题上必须不断选择、决策、权衡取舍。Shah的研究从另一个方面证明了,为什么有时候选择多了是件坏事:稀缺性会使人们难以作出好的决策。在这种情况下,默认选项和指导意见总是很重要,就像退休计划上的默认选项一样,它们让决策变得更有质量,而且让人们的境况变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