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管仲是中国先秦哲学思想史上第一位思想家,他的王霸学思想既是对前先秦文化思想精神的时代性因革,又是对后来哲学思想的开启。管仲的政治思想是以民为本的刑赏主义法治思想和功利主义治政思想,其赖以支撑的伦理精神是自然主义人性论,思想基础是水本原论哲学。从历史源流看,管仲开辟了中国哲学思想“因人事而自然”的思维道路,是自然人性论功利主义伦理学和政治学的始祖,并以此开辟了“以刑入礼”的刑赏主义实践道路。管仲的思想之源,是夏商周三代所形成的以王道为目标、以天道为根据、以人道为途径的“王官之学”;管仲的思想之流,不仅涌动出法家思潮,而且激励并贯穿了先秦诸子各家学说。
【关键词】水本原论 自然人性主义民本论 以刑入礼 刑赏主义 王道之礼 霸道之刑
管仲(公元前730-645),春秋前期著名政治家和社会改革家,中国先秦思想史上第一位思想家。他执掌齐政40年,辅佐齐桓公“九合诸候,一匡天下”,给当世创下齐国的霸业,给后世留下深邃的思想和丰厚的精神传统。管仲没有专门的思想著作,他的思想通过稷下学宫各派学者前后相续地研究、阐发、弘扬而传世。现存《管子》中许多东西是后来者伪托,但其基本思想却是管仲的。管仲的整个思想真实地体展现了对前先秦文化思想传统的继承与发展,并由此构成了后来者的新传统。为避免其思想“真伪”的纠缠,本文将从管仲治齐政绩入手,采取逆推方法来探讨他的政治学、人性论和哲学思想之间的内在生成关系及其文化源流。
一、富民富国的社会改革措施
管仲执政齐国40年,将地处边远、弱小、贫穷的齐国治理得“九合诸候,一匡天下”,得力于强制推行“通积货财”和“做内政而寄军令”的社会改革。在管仲的改革蓝图中,顺民富民是强本之策,他以“与俗同好恶”为指导思想,围绕“顺民因俗”而展开四个方面的改革:首先推行“按田而税”、“相地而衰征” (《国语.齐语》)、“时年税率制” (《管子.大匡》)的宽简税收政策,强有力地保障了农民的利益,全面推动了齐国农业生产的发展。第二,根据“以其所有,易其所无”的原则,推行“四民分业定居”政策,使士、农、工、商各归其所,聚居一处,世代相传,从而促进四民“少而习焉,其心安焉,不见异物,而思迁焉”(《国语.齐语》);第三,推行“关市讥而不征”的商业开放政策,鼓励国内外商品、物质自由贸易与流通;第四,“泽立三虞,山立三衡”(《国语.齐语》),把国家山泽资源全部控制在ZF手中,以为国有,悬以厉禁,严加管理。
顺民因俗,发展生产,通货积财,富民富国,目的于强兵强国。为此,管仲推行“作内政而寄军令”:首先,改革区域行政管理,将国都与鄙野分开,然后将国都地区分为三部分,采用以乡建制的方法,为士、农、工、商划定各自的居住区域,即五家为一轨,十轨为一里,三里为一连,十连为一乡,一乡二千户;把野鄙划分为五个属,其建制为三十家一邑,十邑一卒,十卒一乡,四乡一县,十县一属,一属九万户。《国语.小匡》)然后推行全民皆兵的耕战之策:在四民居住民政编制基础上,将其组成军事组织,即每户抽出一人当兵,五人一轨,十轨一里 (称为小戎);四里一连(称为卒),十连一乡(称为旅),五乡一军,队伍达万人。轨、里、连、乡、戎的民政编制,也同时包含有伍、小戎、卒、旅、军的军事编制。这样,士、农、工、商,具有了双重的社会任务:平时生产,战时打仗。亦民亦兵、亦兵亦民,既保障了生产,促进了经济发展,又扩充了兵源,提高了军队凝聚力和战斗力,形成“守则同固,战者同强”,使“天下大国”“莫之能御”(《国语.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