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经济多年来位居西部第一,全国第八;重庆,中国最年轻的直辖市,拥有第三个国家级新区:两江新区。川渝,作为贯通中国中西部地区的桥头堡,在国内车市高速发展的同时,川渝也成为中国三大汽车集团和多个全球汽车品牌的“兵家必争之地”。
三年“翻三番”:汽车制造业的“四川速度”
2014年,车企显然加快了进入川渝的步伐:
7月6日,德国总理默克尔考察一汽-大众成都工厂,表示愿与四川省加强新能源汽车合作。
7月2日,东风集团神龙汽车第四工厂落户成都。
6月26日,位于成都绵阳的宝马N20汽车发动机下线。
截止2014年6月,大众、丰田、沃尔沃、现代、一汽、重汽、吉利汽车制造商均在四川建立了不同规模的生产基地。零部件企业方面,博世、德尔福、麦格纳、佛吉亚、丰田纺织、一汽富维、宁波华翔等百余家国内外一流零部件配套供应商均已入川。
围绕成都周边的德阳、资阳和绵阳已经构成了四川汽车工业全产业链格局。
根据统计数据,截止2013年年底,四川全省已有汽车整车及零部件规模以上生产企业400余家,全省生产整车80.7万辆,同比增长101.7%,较2010年的10.3万辆翻了三番(每年翻一番的速度在增长)。2013年全省汽车制造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1891.75亿元,同比增长38.4%。从2010年开始,毫不夸张的讲,四川汽车工业“坐上了火箭”。
7月6日,德国总理默克尔访问一汽-大众成都工厂,提出于中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更深入合作;法系车为代表的神龙汽车第四工厂确定落户成都,这些都会在未来三年不断提升四川整车制造业的水平和规模,在三年“翻三番”的基础上,赶超重庆,也许是四川汽车制造业短期希望在西部地区树立地位的第一步。
作为军工重镇的重庆,在汽车制造领域原本就拥有长安和力帆这大车企,长安系的合资车企均在重庆有布局,例如:长安福特、长安铃木、长安福特马自达。近两年福特在中国市场的热销,让重庆的汽车产量得到迅速提升。2013年重庆汽车产销量均突破200万辆,大约占到中国汽车市场近10%的规模。
一路向西:三大集团陆续布局川渝地区
三大汽车集团(上汽、一汽、东风)也逐渐将川渝作为未来进军西部地区的重要生产基地,例如在2013年成都80.7万辆的新车生产中,仅一汽-大众便占到了48.8万辆,今年更有望达到60万辆。2014年新投产的沃尔沃成都工厂,也进一步拔高了成都的整车生产水平。
东风集团神龙第四工厂敲定成都,也给未来四川的汽车制造业带来更大发展空间,从1998年丰田汽车开启四川整车制造业历史之后,一汽、吉利、沃尔沃、现代商用车、东风等陆续入川,让四川这个原本游离于中国汽车工业版图之外的天府之国,逐渐成为国内整车制造业热门选址基地之一。
1997年重庆成为直辖市后,带走了当年四川省80%的汽车制造业,长安一直是重庆汽车制造业的中坚力量。2013年,在长安集团生产的212万辆新车中,重庆地区生产的汽车达到了156万辆,同比增长27%,实现产值1204亿元,同比增长43.8%。
三大集团中的上汽集团,也已将上汽通用五菱布局到了重庆,2013年6月中旬,上汽通用五菱投资66亿人民币的重庆生产基地正式开工,预计今年年底可以投产。2014年4月,北京现代也传出了在重庆新建第四工厂的传闻,但这一计划可能会因为京津冀一体化而转投河北。
纵观整个中国西部地区,除了川、渝、陕西和乌鲁木齐外,其它西部地区并没有成规模的乘用车生产制造能力,位于乌鲁木齐的上海大众工厂,零部件配套产业并未跟进,整车生产成本非常高,物流成本和地区不安定因素也提高了生产成本,所以乌鲁木齐不能作为西部地区乘用车制造业的样本来看待。陕西西安以重卡制造业为主,乘用车反而是比亚迪、吉利等车企新能源布局中的一个棋子,政策有优惠,但不适合大规模乘用车厂商建厂入驻。
从目前的发展态势看,成都和重庆因得益于较为完善的零部件配套体系、ZF当地税收优惠支持、国家西部开发战略支持、物流便利等因素,在未来五年具备更大的发展空间。如果未来五年中国新车市场持续保持10%左右的增长,相信还会有更多车企选择在成都和重庆建厂,以便布局潜力巨大的中西部市场。这当中,三大汽车集团和它们的外资合作伙伴首当其冲。
这也不难解释为何东风集团神龙第四工厂要落户成都,一汽-大众工厂的先行探路,几年来,已经让成都具备了完善的零部件产业布局和物流基础,面向市场潜力巨大的西北地区,东风标致和雪铁龙都希望通过成都工厂,加强在西部地区市场的影响。
另一方面,由于国家汽车产业政策支持对中西部地区的建厂扩产行为,和东部地区相比,当地税收政策也有很大谈判空间。所以,未来不排除上汽、北汽、一汽旗下更多合资伙伴进入川渝投建新工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