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的培养成本到底有多高? 作者: 枯河渡者
发表日期: 2005-07-04 10:57:42
2005年的高考已经结束。在祝福如愿考生的同时,也可以想象,大批贫寒学子无力支付高昂学费,绝望无助的情景依然。高学费已成为无数家庭痛苦和步入贫穷的直接原因。
我们有足够的理由去质疑:高校收费为何这么高? 这10多年,涉及大学生培养成本问题,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高校负责人往往会抛出难以查证的数字。但究竟将哪些费用开支计入大学生培养成本,每类费用支出是多少?每项培养费用的数字如何得出?这些关键答案一直隐匿在黑暗中。
一次扩招的“大跃进”
从1998年到2003年,我国大学扩招完成了一场大跃进,短短五年内:大学入学人数增长了353%。1998年全国普通高校录取新生108.4万人,当年毛入学率为5.4%,1999年普通本专科招生159.68万人,增长47.4%。2000年普通高校实际招生为220万人,比1999年增加35%,比1998年几乎翻了一番。2002年,当年录取新生321万人,毛入学率达到15%。2003年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人数382.2万人,毛入学率17%。……
一次收费的“大跃进”
从上世纪90年代初到新世纪初,10年间中国大学学费的水平大踏步上升:1989年国内高校试点收费时,一般学杂费100元/年,到1993年全国高校平均学费已涨到了610元/年,1995年1124元,1997年1620元,2000年已达3550元,2001年又普遍上涨到5000元左右。到2005年,教育部确立了大学收费的新标准:除了艺术等专业收费每学年在万元左右外,其他普通专业收费一般在5000元、5500元、6000元三个档。这种涨幅肯定既超过了中国物价上涨的幅度,也大大超过了中国人均收入增长的幅度。……
高校学杂费5年增长5.34倍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上面的数据: 1998年,普通高等学校教育经费为5493394万元,包括国家财政类教育经费3567538万元(预算内教育经费3350701万元),学费和杂费731134万元。 1999年,普通高等学校教育经费为7087280.0万元,包括国家财政类教育经费4431601.2万元(预算内教育经费4226112.2万元),学费和杂费1207835.5万元。 2000年,普通高等学校教育经费为9133504万元,包括国家财政类教育经费5311854万元(预算内教育经费5044173万元),学费和杂费1926109万元。 2002年,普通高等学校教育经费为14878590万元,包括国家财政类教育经费7521463万元(预算内教育经费7243459万元),学费和杂费3906526万元。 经过不算复杂的除法计算,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1998年至2002年,5年间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教育经费增长2.7倍,学费和杂费增长5.34倍,国家财政类教育经费增长2.11倍。……
教育跻身中国十大暴利行业
在一篇广为流传的《揭秘中国十大暴利行业》文章中,教育“荣幸”地与房地产业、高速公路业、殡葬业、电力业、医疗业等一起并列在中国暴利行业排行榜上。去年8月,国家发改委公布2004年上半年价格举报6大热点,教育乱收费投诉高居价格投诉榜首。2004年,教育乱收费已经持续四年位居榜首。从2003年底国家发改委在全国组织部署教育收费专项检查的数据中就可窥一斑,根据对20个省6.3万多所大、中、小学和教育主管部门的检查,查出违法收费案件1.2万余件,违法收费金额21亿多元。如此数量庞大,是“个别学校的问题”吗?
教育收费依据什么制定?
早在1994年,国务院发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就提出高等学校“缴费的标准由教育行政部门按生均培养成本的一定比例和社会及学生家长的承受能力因地、因校(或专业)确定”。教育部又于2000年参照国际上部分国家高等教育学费一般都在全部教育成本的25%左右的做法,规定“高校的学费占其年平均日常运行费用的比例按25%掌握,未达到25%的可以提高到25%”。于是,普通高校收多少钱的关键就在于高校年平均日常运行费用是多少。 但十多年来,我们没有看到过教育主管部门或任何一所高校公布过“生均培养成本”的核算依据和核算过程。“生均培养成本”已经成为一个谜,一个教育部加上上千所大学怎么算也算不出来、算不清楚的谜团。
高校培养成本的N个版本
1、新华网2005年6月13日有一则《教育部规范高校收费普通专业每年不超过六千元》的消息说:教育部有关负责人曾算过,按照现在的日常运行成本粗略计算,理工科人均培养费一年约1.5万元,文科每年1.2万元至1.3万元。 2、教育部副部长张保庆在国务院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说,培养一个本科生,不是像现在有些人讲的,一万多块钱就够了,要讲完整意义的培养成本,大概一个学生一年至少要四、五万块钱。我们在1999年确定了学校日常运行成本,什么叫日常运行成本呢?就是加上工资、加上学校日常运转的水电费等,这样平均下来,大概是1.4万。 3、北京科技大学财务处给记者算了这样一笔帐:学校每年的支出大致可以分为八块:教学、科研、业务辅助、行政管理、后勤、学生事务、社会保障和其他。以1999年为例,学校共有8500名本科生,摊到每个学生身上的支出14800元。这些支出的资金要由国家、学校和学生三方面一起负担。1999年国家给北科大的生均拨款4800元,向学生收取的学费每人3200元,住宿费550元,每生所缺的6250元要由学校自己解决。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学生所缴费用其实只抵得上学校日常开支的20%。即使是按照今年上涨后的学费计算(不考虑物价上涨、人员工资上涨等因素),学费也不过占总开支的1/3左右。 4、《市场报》称据权威机构测算,我国每位大学生的教育成本为每年7000~8000元。
以25%的名义,政府欠教育多少钱?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最新的数据,2002年,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学费和杂费3906526万元,在校学生人数903.4万人,平均4324元。按照教育部“高校的学费占其年平均日常运行费用的比例按25%掌握”的精神,维持我国1552所普通高等学校日常运行需要15626104万元,应该由政府负担的需11719578万元。而当年国家财政类教育经费为7521463万元(预算内教育经费7243459万元),缺口达4198115万元。这方面依靠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办学解决经费331363万元,社会捐资和集资办学经费解决278253万元,此外还有其他教育经费达2840985万元(注:这项其他教育经费没有详细说明,不知道其来源)。 2003年9月9日-21日,联合国教育权报告员托马舍夫斯基应中国政府的邀请考察中国教育状况,她指出,“中国的教育经费只占GDP的2%,而且政府预算只占教育总经费的53%,剩下的47%则要求家长或其它来源来补上。” 1993年2月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高了该投入目标,公共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到2000年应达到4%。然而实际情况如何呢?1992年这个数字是2.73%,1995年2.46%,1996年2.44%,1998年2.55%,2001年2.3%。南京大学社会学系张玉林先生据此测算出,从1985年到2003年,政府欠教育的经费总计为10100亿元。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表示:“我觉得这些都是表象,真正的根源是:政府没钱或者不愿意出更多的钱,却又急于实现教育的高速发展,于是以教育产业化的名义将成本转嫁到国民身上。” (本文版权属《道可道》)
我到是觉得高校的实际投入没有想像的那么低,只是效率太低下,资源都配置给了许多不学无术之人和一些非教学项目,比如后勤那里了。
学校收费本也是天经地义,只是这种培养水平还收那么高的学费毫无道理。既然收费,学生就是主人,可惜学生在学校了面还是弱势群体,任人宰割。
学校收费也可以,那就开放教育市场,让国外的一些名校也参与教育。那恐怕许多高校都要喝西北风了。不过这涉及意识形态,国家安全等问题,恐怕是根本行不通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7-6 9:48:39编辑过]
教授治校,教师们的伟大梦想!
不过我倒觉得一个学生的培养成本的确很高,高等教育的投入的确不足,虽然有浪费的因素。看看现在扩招之后多少学校的软硬件达不到要求。
成本与培养的质量相比如何?恶性的扩招使本已稀缺的资源被更加混乱的配制。另外,大学的透明度亟待加强,连被称为“社会的良心的大学”都充满着黑暗,我们的希望在哪里?很多人在对学校不满后会对整个社会失望的

[转帖]清华北大毕业生都去了哪里?
国家养了这帮不孝子女,长大了弃母!回头再来帮着老外来跟国企竞争,来挖国家的墙角!最可悲的是,周围的人用羡慕的眼光看着他们,他们好像真的衣锦还乡了。 牐 2000年北京大学本科毕业生有2154人,研究生1596人,这些人毕业后直接出国留学的有751人,大约占毕业生总数的20%,其中有587人同时选择了美国,比例高达78%。 牐 2001年北京大学本科毕业生2217人,研究生2002人,毕业后直接出国留学的有831人,占毕业生总数的接近20%,其中有711人去了美国,比例接近87%,比上一年增长了9个百分点。这一年北京大学物理化学专业毕业32人,直接出国留学的达28人;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毕业15人,出国人数达13人,比例接近90%。 牐 在拿到这组数据之前,北京大学教务处的一位工作人员对记者说,北大出国留学人员的统计数据是不会向外公开也从来没有向外公开过的。 牐 2002年4月5日,记者冒雨赶到了北京大学派出所办公室,门上贴着一张白纸:有事直接推门,不用敲门。进去之后,看到仅有的两个工作人员忙得不可开交,交取表格、办理手续的人进进出出,电话铃声响个不停。办公室负责人一边忙着手里的活儿,一边抽空说:"这段时间是办理出国留学手续的高峰期,北大学生申请出国留学被拒绝还是很少的,今年截止目前为止,出国留学的人肯定比去年还要多。其中大部分出国留学是自费的。" 牐 清华大学对于出国留学人员的统计数据讳莫如深,记者曾多次向清华有关部门索要相关数据,得到的回复是:这些数据没有得到教育部批准,不能随便向外界公布。但是来自新华社的数据表明:1998年,清华大学毕业生直接申请出国留学的为760多人;1999年为960多人;2000年更是突破千人大关,达1120多人;2001年继续保持在千人以上,而且每年都是持续增长的势头。 牐 据北大一些老师和学生说,北大文科出国的学生少一些,理工科毕业出国的学生就非常多了。比如物理、化学等相关专业一直是出国比例比较高的的学科,如上文提到的,几乎全班学生都出国的现象也并不罕见,因此在美国举行同学会也就很自然了。 牐 在北大、清华出现了同样的现象,就是很多学生在大二、大叁的时候不是去上基础课而是手里捧着新东方的"红宝书"准备"寄托"(GRE和托福)考试。 牐 当记者走出北大校门时,碰见一群来自四川某中学度春假的中学生,尽管天上细雨靡靡,却丝毫没有降低他们的热情。他们争先恐后地在北大西门那座古香古色的门前留影。一个女孩子兴奋地对给她拍照的同学大声叮嘱,一定要把"北京大学"四个字拍进去,记者看见,他们的眼神中迸发着激动。 牐 北大、清华对于这些中学生来说,简直就是高高在上的圣坛,这里寄托着他们的希望和梦想。但是一旦梦想实现,当他们真正迈进这座大门的时候,为什么他们的"寄托"目标就迅速变成了遥远的大洋彼岸的那些国家?难道这里仅仅是他们实现跳跃的一道龙门? 牐 不回国的理由 牐 为什么出国留学?学生们的理由充分得似乎无可辩驳,"国内技术水平低,试验设备差,研究环境不好。" 牐 的确,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我们的学术水平和学习研究的环境确实无法和诸如美国这样发达的国家相比。 牐 不过出去的学生大部分乐不思蜀又如何解释呢? 牐 《中国青年报》曾经在清华校园做了一个随机采访,被采访的18位清华学生中,明确表示希望出国深造的有14位,另外4位视情况而定。在被问到是否会回国时,表态坚决回国的只有3位;还有3位说现在是倾向于回国的,但不敢保证以后会有什么变化;表示要看情况再作决定和不打算回国的各有4位。 牐 很多人在出去的时候其实就已经做好了不再回来的准备。 牐 另据统计,在我国的出国留学人员中,有一半以上是自费出去的,而学成回国的人员不到1/3,其中自费留学生回国率只有4%左右。绝大多数北大、清华的学生都是靠奖学金自费留学的。如果按照上述比例推算,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是黄鹤一去不复返。 牐 为什么不愿意回来?国内的发展条件不好、体制不健全、国内的薪资待遇不高、国内的政策不够有吸引力……同美国等发达国家比起来,上述理由的确成立。 牐 如果按照个人效益最大化的选择,他们的确实现了个人效益的最大化。但是,也正因为上述的种种原因,我们才更需要一流的人才投入到社会各个行业中,以改善现状,从总体上提高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 牐 北大、清华作为国家重点建设和培养的大学,拥有全中国一流的师资和教学环境、设备,是国家最宠爱的两个孩子,但现在最宠爱的孩子尚不思回报国恩,我们又怎能对别的孩子有更高的期望? 牐 记得上次采访北大文化产业研究所的叶朗教授时,他引用老子的话说:"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意为我们的根基在中国,鸟飞得再远再高,最终应该还是要飞回来。 牐 三年十八个亿,收获了什么 牐 从1999年起,为了支持北大、清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国家分叁年累计单独给北大、清华各拨款18个亿。18个亿,虽然对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所需要的资金可能还差得很远,但对于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这绝不是一笔小数目。正如北大校长许智宏所说:"国家给了北大和清华18个亿,的确是一笔很大的投入。"这是一种额外的投入、是一种特别的预算。 牐 按正常的拨款模式,北大、清华所得到的资金已经高于一般院校了,再加上这种政策倾斜,中国其他那些高校看来再急追慢赶,也无济于事,更遑论能够和北大、清华一争高下了。 牐 所有的现象和数据都在告诉我们一个铁的事实,那就是:国家对北大、清华十分重视和关照,为了把北大、清华建设成世界一流大学,不惜厚此薄彼。 牐 为什么? 牐 因为中国处在一个经济发展的快速成长期,急需大量优秀的人才投入到各行各业中去,尤其是大批优秀的技术和管理人才。 牐 但是18个亿和更多的投入之后,我们却惊异地发现,原来我们是在为他人做嫁衣——一流的人才,尤其是一流的技术和管理人才大量地出走,而且是急不可耐地出走。花越多的钱,师资力量越强,教学环境越好,也恰恰为他们出国创造了更加便利的条件。清华的一位学生颇有感触地说:"能在本科毕业时出去,就不要在本国读研究生。"在北大、清华,本科毕业直接出国的学生比例比研究生还要高很多。 牐 "事实上,美国的留学政策、奖学金政策就是要中国本科生去读研究生。"新东方的出国留学专家、副校长徐小平在一次留学讲座上这样说。北大的一位教授也承认,之所以北大一些物理、化学专业的学生去美国留学的比例比较大,是因为美国这方面人才紧缺,因此这方面专业的学生申请赴美留学也比较容易一些。 牐 即使是没有出国参加就业的学生,也还有很大一部分流入了外企。原因是一样的,因为外企,尤其是那些着名的跨国公司,他们的待遇要远远高于国内的企业。 牐 于是一批批人才就这样流失了,前赴后继,"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牐 辛辛苦苦挖坑种树,施肥浇水,可是等到要收获果实的时候,我们却眼睁睁地看着别人毫不费力地就把果实摘走了。 牐 是国内真的没有这些人施展拳脚的环境和战场吗? 牐 一样的环境,一样的政策,一样的体制,我们却同样看到了大批成功的人士、成功的企业在国内驰骋疆场。同样的条件下,为什么这些人才能够适应,而那些流失的人才却不能?相反的,尽管也有大批黄鹤一去不复返,找到了他们认为更好的土壤,但是又有多少黄鹤在异地他乡"鹤立鸡群",作出一番丰功伟业了呢? 牐 当然我们也不否认,国内目前在吸引出国留学人才回国方面的确做得还很不够,国内的一些体制也的确还有待完善。但是任何一个发达国家的政策、体制、环境也都是逐步发展、改进和完善的,为什么我们的一流人才没有耐心和信心融入到这个过程中来呢? 牐 叁年十八个亿的投入,这是北大、清华享受的特殊待遇,但是在高投入的同时,我们是否得到了高回报?北大、清华最优秀的人才究竟在哪里?
来源:阿里巴巴社区 发表时间:2005-7-12
扩招始祖汤敏说,中国扩招大学生后,大学生占适学青年15%,而与中国经济实力相当的菲律宾是31%,所以中国的大学生不多。 牐 牐犔烂艋顾担投资读大学的回报是一个长期收益的过程,可以算20年,20年中,如果大学生每月比非大学生增加收入280元,那么读大学的投资回报与银行贷款差不多,再多就属于暴利了。 牐 牐犖沂翟诓欢,一个有学识的人怎么说出这等话来?他为何不将中学毕业生同文盲来一个比较呢?如果这样的话,他将得出更好的结果,中学生在学校所获得的中小学教育对一生的作用有多大啊?岂止是大学生四、五万元投资可以与之相匹配的?那么按汤敏的逻辑可以得出的结论一定是:读中小学的投资回报远远地高于不读书,而且稳获暴利,所以中小学收费要大大地提高,所以中国应该尽快取消义务教育。 牐 牐犞泄大学生的需求可以用人口比例来计算的么?如此说来,应该将中国的农业人口比例立刻压缩到同中国经济实力相当的国家水平?切合实际么? 牐 牐犞泄扩招大学生是无可非议的举动,但是一定要根据需求和国家、老百姓的承受能力来有步骤地进行,而不是以大学生的质量下降、大学生的失业加大、大学生的学习费用剧增为代价来实现。 牐 牐牬笱生与中学生的差别究竟在哪儿?人与人的差距究竟是在能力上还是在知识水平上? 牐 牐犉涫荡蠹倚睦锒记宄,在中国大学里所学的东西大多是没有直接用处的,除了专业性很强的大学外,很多专业的大学生与相同智力水平的中学生的工作能力是差不多的,之所以大学生整体的素质比较高,那时因为过去进入大学的门槛较高,能进入大学的人都是青年中的佼佼者,是智力比较上乘比较自觉勤奋的人,这同他们在大学里所受的教育关系不大。许多用人单位之所以相信那张大学毕业文凭也是因为信任大学入学的那种选拔方式,现在大学扩招成这样,高考二百多分都能入学,用人单位还会相信那张大学文凭么?于是用人单位纷纷将一年以上的工作经历拿来作挡箭牌,无疑是对现今大学生绝好的讽刺。 牐 牐牸热蝗绱耍为何还要花高价上那个破大学?家长和学生们无奈啊!就像看戏,前排的人都站起来了,后排的人不站行么?于是原本不打算考研的大学生,在大学文凭成本升高价值贬低的情形下,不得不继续咬牙读研。其实他们明白,读研并不能使自己的能力提高多少,但绝对可以提高自己的品牌价值,可以将自己与能力平庸者区分开来啊!这就是读研的最大好处,而这种好处原先通过读大学就可以免费得到的。 牐 牐犙芯可们虽然成功地证明了自己不寻常的能力,但他们却又给自己套上了另一个枷锁:用人单位需要那么多的研究生么? 牐 牐犗嘈胖泄的研究生们将来最常说的一句话是:把我们当作大学生用吧! 牐 牐犑前。∷们原本就不打算读研的嘛!是谁害了这么多中国青年学子啊? 牐 牐犎绻单纯看汤敏的大学扩招方案,的确是一着漂亮的棋,汤敏也是一个聪明的人,但不是一个下棋高手,因为一着漂亮的棋并不能左右全局,而且很可能从全局来看是一着臭棋。 牐 牐犔烂舾锌悸俏侍夤多地注重了技术的层面,而社会活动不是工程技术,社会活动更多的时候要考虑人们的感受以及接受程度,常常对政策好坏的评价不是政策本身的优劣,而是政策执行的结果,这种结果很多时候像赌博一样地惊险,不然中国古代怎么会有“成者王,败者寇”的说法呢? 牐 牐犖颐抢纯蠢┱校汤敏的意图,其实很多人都清楚明白的,不过不好说出来,也没有必要说出来。我想指出的是,国家应该对一些关键问题做出必要的解释。 牐 牐犞泄的大学教育究竟是精英教育还是普及教育? 牐 牐犎绻是精英教育,那么适当收费可以接受,想要超越普通人,就应该比普通人多投资嘛!但是这种教育应该是与社会的需求相匹配的,也就是说应该按需求来确定招生量。 牐 牐犎绻是普及教育,那么高收费就不可取了。因为普及教育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寻求好的职业,而是要让公民达到一定的文化水平和文化修养,而且大家都一样,不存在投资回报的问题了,在普及教育情况下,上大学的投资肯定是不能保证回报的,所以普及教育应该由国家来支付大部分的费用,但中国有这个能力么? 牐 牐犉涫滴胰衔中国的大学教育目前应该是处于精英教育阶段的,不管是从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还是从中国政府和百姓的经济状况来看,都决定了中国目前不具备普及大学教育的条件。 牐 牐犞泄的大学教育其实可以分几步走,既保留一部分免费名牌大学以培养代表高科技和先进管理水平的尖端人才,也要逐步发展收费式的大学教育,来满足有经济条件的青年的求学欲望,还可以兴办大量半工半读的职业性大学和免费的网络大学。这样一来,所有人的上大学成本都会比现在降低的,而效果恐怕更好。
http://bbs17.xilu.com/cgi-bin/bbs/view?forum=1840cn&message=2299
高校里的效率很低,大量非教职人员、非教学活动、非教学环节占用了过多的资源,他们这块的成本非常大,真正用到学生身上的成本并没有那么大!
国内大学的成本已经算是很低的了,2000万在校大学生,其他任何一个国家都难以达到的数字
相比国外的教育成本,国内的是在太少了,但是我们又是一个不发达的国家,大幅度提高学费是不现实的
造成现在人均教育经费相当的低,教育资源的严重不足与大学需求高涨之间的矛盾突出。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