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1631 5
2014-07-19

行业又见2008年压力

2014-07-17


中国的银行业正在享受2008年推出4万亿刺激而形成的暴利红利,而由其派生的不良资产魔咒刚刚露头,现在又进入两难境地:政府要求稳增长保增长,银行业是真正的落实部门,要按照地方政府的要求落实,将进入再一次的四万亿,那将会再次千夫所指;而如果按照目前银行业固有的风险控制原则,则要受到政府的严厉制裁,要限期上报整改措施。

政府今年把7.5%作为既定目标,一定要完成,其实,要完成这个目标很简单,只要银行贷款,银行的票子印出来,高炉冒烟,工地的机器轰鸣声再响,不要说7.58%又有何难?

为了保7.5%的增长,政策在前半年的布局,大约有两万亿。有人初步统计如下:

一是铁路投资,今年连续两次上调,从6000多亿到7000多亿,从7000多亿又提高到8000多亿。

二是特高压与电网建设,过去十年才建设完六条,今年2季度总理主持召开能源委会议,提出建设12条能源通道,其中九条特高压,总投资额近2100亿元,201617年底前必须完工。

三是水利工程建设,在继续抓好中小型水利设施建设的同时,集中力量有序推进一批全局性、战略性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

四是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国家发改委和国土资源部计划将铁路土地进行综合开发的政策引入到轨道交通中去,支持“地铁+物业”模式。目前,中国获批轨交建设规划的城市已达36个,其中17个已开通。据国家发改委统计,今年我国城市轨交的投资将达到2200亿元,比去年增加400亿元。

六是棚户区改造建设,中国版QE3000亿资金已经通过开行注入到地方。除此之外,2014年中央安排230亿元补助资金支持全国266万贫困农户改造危房。结合危房改造开展建筑节能示范。

以上六条差不多两万亿,是在短短的四五个月时间里搞出来的。

这次国务院督查发现,“部分政策落实环节多、进度慢,一些地方和部门重布置轻落实,存在推诿扯皮现象;部分干部缺乏责任意识,遇到困难 躲着走 、不作为、不担当,懒政松懈,有的搞选择性落实、象征性执行。”

其中比较明显的一条,比如,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文件明确要求,研究提出促进民间资本参与养老服务业的具体措施、建立完善养老服务统计制度,支持企业开发老年用品和引导商场等设立老年专柜,并明确了实现要求,但未能按期完成。

其实,对于中国当今的地方政府来说,虽然最近的超强度反腐对他们的工作部署和士气有一些削弱,但是只要是搞建设搞GDP,挣钱,那绝对是行家里手,毫不含糊。只不过养老、水利等等不是很挣钱,而且小、散或者偏僻的项目,但是从今年前半年的推出的以上稳增长项目来看,这些项目比较只是少数。

所以,四维宏观金融智库(FHT)可以肯定,政府督查组这次看到了问题的核心,那就是银行,银行的惜贷是很明显的,督查组报告中就有,在湖北省襄阳市,15月,全市新增贷款增幅同比下降7.6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新增贷款仅占全市新增贷款的12.6%,只有约50%企业能够从银行获得贷款。小微企业银行融资综合成本约为16%只要把银行贷款的问题解决了,这些工程的落实,基本就解决了百分之九十九。

这样的例子,在当下,具有普遍性,例如江浙一带的银行,最近两年不良贷款飙升,他们最重要的任务,是收贷,大量民营企业倒闭,老板跑路,银行信贷人员整天跟法院、地方政府和律师打交道,哪有时间和心思去放贷。

督查组报告关于金融业的表述如下:通过这次全面督查,也确实发现了不少问题。比如,不少金融政策遇“梗阻”,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依然突出;银行惜贷现象普遍,部分企业利润抵不上银行利息;银行的一些防风险措施,实际上变成对实体经济的“卡脖子”规定,反而加大金融风险;甚至出现了一些银行工作人员联手“高利贷”进行“寻租”牟利的现象。再比如,简政放权的政策措施在部委及省级政府部门推进的力度比较大,市县两级却“基本感觉不到”,监管越位、服务缺位问题比较突出;有些行政审批下放之后,一些中介机构扮演了“二政府”的角色;等等

报告中提到的银行业腐败现象那是地球人都知道的,昨天还刚刚《21世纪经济报道》报道了一家倒闭民企公开其给银行工作人员送礼的礼单呢,这是中国银行业的通病,非一朝一夕能解决,这次相信也解决不了。

不过企业融资贵、融资难,企业利润低不上银行利息,银行的风险防范措施等等,却不是商业银行自己能解决的,是整个中国宏观经济大环境、货币发行大环境以及金融政策大环境要负更多的责任的,银行奈何?

现在的银行业是,既要控制风险,又要多放贷,既要同业整改和理财业务清理,又要满足房地产和地方融资平台和过剩产能的资金需求,还要执行监管部门关于控制房地产、地方融资平台和过剩产能贷款的政策要求,银行还要满足监管层关于资本充足率、贷存比、贷款规模、流动性和杠杆率等一系列的监管要求,在政府和金融监管机构之间,他们到底听谁的?

这又让想起2008年的情形,那一年此前中国出现了比较严重的通胀,央行一再提存准,一再提利息,一再对一些不听话的银行进行窗口指导,或者发行定向票据进行惩罚,目的只有一个,不要他们贷款,但是华尔街金融危机爆发,形势突变,金融监管态度来了个180度大转弯,突然命令他们突击放贷,连此前一再强令整改的打捆贷款,竟然央行和银监会联合发文鼓励贷款,这是什么节奏?

宏观政策的整体性、连贯性和可预期性,目前决定中国商业的命运。在暴利的中国银行业做高管,难。

(四维金融智库(FHT))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4-7-20 13:54:34
看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7-21 08:24:05
宏观政策的整体性、连贯性和可预期性,目前决定中国商业的命运。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7-21 14:59:06
呵呵呵呵。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7-21 15:06:40
谢谢楼主的分享!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7-22 10:22:00
bratt 发表于 2014-7-19 22:14
银行业又见2008年压力2014-07-17  
中国的银行业正在享受2008年推出4万亿刺激而形成的暴利红利,而由其派 ...
宏观经济政策,该管的没管好,不该管的乱管理,市场体系与价格体系改革停滞不前,市场法制环境遥遥无期。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