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藏经阁
19756 56
2014-07-21

The Economic Consequences of the Peace (合约的经济后果)
(凯恩斯的成名之作,风格铿锵有力,妙语连珠,人物刻画栩栩如生,其中的尖刻嘲讽透露出凯恩斯在道义上的愤慨)

作者:John Maynard Keynes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

英文版出版社:Penguin Group (USA) Incorporated
中文版出版社:华夏出版社

英文版页数:336
中文版页数:208

内容简介:
1919年,凯恩斯参加了巴黎和会,身份是英国财政部的首席代表和首相劳合·乔治的顾问。他曾试图减少协约国对德国的巨额赔款要求,遭到失败后辞职并撰写了本书。书中,凯恩斯对《凡尔赛和约》给德国及世界所造成的影响进行了杰出的、预言性的分析,对劳合·乔治、乔治·克雷蒙梭、伍德罗·威尔逊作了细致深刻的描绘,因此,这也是那个时代的一本政治经济学巨著,它把人们对经济学的认知和接受程度提高到了一个更新和更高的水平。

作者简介:
约翰·悔纳德·凯恩斯是20世纪最伟大的经济学家之一,其一生对经济学作出了极大的贡献,一度被誉为资本主义的“救星”和“战后繁荣之父”。他的主要著作有《和约的经济后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货币论》、《货币改革论》等。

好书一起看:
分享帖子的‘标题+链接’+人大经济论坛【经管书评】到QQ群或者微博,将截图(含QQ群成员数字/微博粉丝数)回复在下面,会获赠论坛币:
1.凡分享的QQ群,人数在100人以下的,视情况奖励10-40论坛币;100-300人的,奖励50论坛币(每群限奖励一次);300人以上的奖励60-100论坛币。
2.凡分享到微博,您的粉丝在100人以下的,视情况奖励10-40论坛币;100-300人的,奖励50论坛币(每群限奖励一次);300人以上的奖励60-100论坛币。
3.所有奖励均可叠加,奖励不封顶。
附件列表
合约的经济后果.jpg

原图尺寸 29.68 KB

合约的经济后果.jpg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4-7-21 08:22:10
你的书评/书摘是什么?回复在下面吧~~分享你的观点,同时赢取论坛币:)
分享无界限,奖励无上限!!!!
你的只言片语也许能给大家更多的帮助与思考...


  • 每一个字都值得反复玩味的巨著:
       谁能用十四页的文字全面概述一次改变世界格局的战争起因?
  谁能用二十页的文字精当地勾勒出人类权力和智力的的风云际会?
  谁能用十多份简要的表格阐述出近一个世纪前全球经济已经开始一体化的这一重大端倪?
  谁又能用不到两百页的文字对二十世纪初全球政治、经济的重大命题开出准确的预测和药方?
  
  凯恩斯。对,约翰•梅纳德•凯恩斯。
  
  抛开他众所周知的经济学巨人的光环,纽约城市大学名誉退休教授费利克斯老先生在此书新版序中给他的评价还包括,“一位社会和政治哲学家、一位广泛参与社会实践并有深刻见解的人、一个善于创作警句者、一位游吟诗人”。
  
  凯恩斯1919秋写就的这本《和约的经济后果》就是对费利克斯教授评语的注解。对国际政治感兴趣的人可以从书中找到纯粹以强权恩怨争斗为主线的世界格局向更理性并且首次将经济一体化纳入国家战略考虑的新动态;对经济感兴趣的人可以从书找到经济全球化和凯恩斯主义的滥觞;对历史感兴趣的人可以从书中找到“一战”和“二战”爆发的主要根源以及至今日的深远后果;对文学感兴趣的人可以从书中找到典雅雄辩的文风和精妙生动的历史人物特写;对伦理和人文感兴趣的人可以从书中找到所有的温情脉脉或铁血残酷其实是“皆为利来,皆为利往”的铁证。
  
  也就是说,这是一本可以同时吸引老学究和时代青年兴奋点的好书。学院得很轻松,人文得很深沉。
  
  很难想象一部经济学的经典著作是以充满布鲁斯伯利风格的潇洒绪论开头的:“巴黎是一个梦魇,那里的每一个人都是病态的。灾难迫近的感觉充斥于各种无聊的场所,世人在重大事件面前显得无助和渺小;意义重大的决策混合着不切实际的成分;轻率、盲目、傲慢、混乱的叫嚣声四起—古典悲剧中所包含的一切要素都具备了”。
  
  凯恩斯在接下来的第二章从人口、组织、社会心理以及新旧世界的体系四个方面阐核“一战”爆发的必然性。凯恩斯总结为:“过多的人依靠这个复杂的、虚假的组织而生存,劳动者阶段和资本家阶级心理的不稳定,欧洲食品供应的不稳定,以及欧洲在食品供品上完全依靠新世界。”三言两语点出了欧洲的战前特征。
  
  在后面的篇章中,凯恩斯无情地批驳了凡尔赛和约。凡尔赛和约的发端及后果我就此总结为“漫天要价,自取其辱”。
  
  凯恩斯认为德国可以承受的赔款能力约为100亿美元,但以法国为首的协约国却开价至330亿美元,同时剥夺其外贸权、港口权、工业生产能力甚至德国公民的基本财产权。按中国人的标准表述,这份和约不仅是“丧权辱国”,而且完全是以“亡国灭种”为基本目的。法国让德国赔款,又不让德国有煤铁资源、工业生产和外贸能力来产生利润,更重要的一点是,战前的欧洲经济体系又是围绕德国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而建立的,摧毁德国,实际上是摧毁了整个欧洲经济体系。由此可以想象,在这种不可能的外界高压下,德国产生出希特勒这类的人物是件多么自然的事情。果不出凯恩斯所料,仅仅二十年后,法国再尝德国报复给它的“二战”之辱。两次大战后,法德才开始觉醒,彻底搞明白凯恩斯当年的预言,开始启动欧洲一体化的进程。
  
  凯恩斯说:“欧洲相近的两个种族即使没有道理上的团结,也一定有经济上的团结,对此我们不能忽视。现在,整个世界是一个市场。如果我们不允许德国与俄国交换产品来养活自己,那么德国肯定会与我们争夺新世界的产品。我们愈成功的切断德国和俄国的联系,就愈会降低我们的经济标准,加重我们国内的问题”。
  
  尽管仍然带有传统强权政治的经典语汇,但近一个世纪前凯恩斯就用这样浅显的语言揭示了经济全球化的深刻内涵。可惜的是,虽然他是当时的先知和参与者,但巴黎和会的主角们,把所有精力都集中在复仇、遏制这些古典悲剧的重演上,无视奔腾而来的以经济一体化为特色的国际发展潮流,更遑论理性的经济分析。
  
  我欣赏卡莱尔的英雄史观,因为历史一遍遍地在貌似偶然的几个人手中改变轨迹和进程。典型的例子如巴黎和会上的几位主角(不一定算得上是英雄,但确实是有影响力的人物)。巴黎和会这一“人类意志和欲望的复杂斗争”集中在克莱孟梭、劳合乔治、奥兰多和威尔逊四位身上。来自欧洲的前三位都是着装优雅、训练有素、深谙权力政治的政治人物,而威尔逊只是一位略显笨拙的新大陆富豪。精疲力竭的欧洲领袖们沉醉于如何肢解德国以及全球势力范围的划分,虽然他们实际上更需要的是崭新的各谐发展的世界观。而威尔逊空有高尚的拯救欧洲于水火的道德,但仍然没有宽宏大量到全面解除欧洲国家所有债务的魄力,抑或实力。而债务这一绞索最终绞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后的“马歇尔计划”应是对当时凯恩斯免除债务,共建欧洲这一呼吁的遥远回应。只是,代价过于惨重了。
  
  费利克斯在绪言中说,这本书“远远超过了单纯的债务赔款问题,它是关于欧洲甚至世界文明的书籍”。
  
  是的,只有凯恩斯这种拥有宏大文明视野的经济学家才能用如此诗意的文字描述一次干巴巴的政治谈判,用如此伤感的情怀预言人类因偏见、仇恨而带来的一次次愚蠢重演。
  
  好书一本。
  PS: 学经济的人不看这本书对不起祖师爷。是这本书让经济正式进入政治决策和主流学术的视野,从而使之成为一门显学。


  • 并非客观,却很理性:
      《和约的经济后果》成书于1919年,这本书奠定了凯恩斯的学术地位,是他早期的重要著作。当时的他36岁,与高寿而又容易神经紧张的父亲相比,凯恩斯在专业上的发展并不早。
  
  作为天才,凯恩斯有一种对权威不够尊重和喜欢嘲弄的态度,却又为人谦虚。自少年时代,他就有着口无遮拦,脱口而出的习惯,不怕说出令人尴尬的话。不过,他的刺头并不强到触犯禁忌,他的思想发展一直受到周围环境的支持而不是被环境所扭曲。
  
  这本书共分七章,分别是绪论、战前欧洲、巴黎和会、条约、赔款、和约之后的欧洲、补救。
  
  从绪论就可感受到凯恩斯的文风。“西欧最近半个世纪所赖以生存的经济组织具有极其不寻常、不稳定、复杂、不可靠以及临时性等性质。”“巴黎是一个梦魇,那里的每一个人都是病态的。灾难迫近的感觉充斥于各种无聊的场所;世人在重大事件面前显得无助和渺小;意义重大的决策混合着不切实际的成分;轻率、盲目、傲慢、混乱的叫嚣声四起——古典悲剧中所包含的一切要素都具备了。”凯恩斯不扮客观,而宁愿使用的、情绪化的表达来对抗相左的观点。在他看来旁观者因无需对决断负责,所以很容易犯错误。历史学家才常用这种“自由”。
  
  在“战前欧洲”这一章,他把一些看似不相关的侧面统在起来,给我们呈现了一幅欧洲1870年~1914年间的发展长卷。“1870年以前,欧洲大陆的不同部分都专业化地生产着自己的产品,但是作为一个整体,欧洲是完全可以自给自足的。人口也是与这种状况相适应的。”此后的50年里,分工的半径扩展到了美洲,美国对欧洲的粮食供应,使得欧洲本土的更多劳动力从耕作中解放出来,从事资本品的生产,人口也开始进一步增长,生活水平在普遍提高,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分工带来收益递增的阶段。在这个阶段里,人们逐渐视经济进步为常态,而忘记了马尔萨斯这类古典经济学家的警示。迅速增长的人口;以德国为支柱建立起来的经济组织和经济体系;劳动者所获很少、资本家获得大部分蛋糕、却以清教徒的方式继续做大这块蛋糕,而不是消费它的社会心理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平衡,1914年这种平衡被打破了。这时,太多的不稳定因素呈现了出来——“过多的人依靠这个复杂的、虚假的组织而生存,劳动者阶级和资本家阶级心理上的不稳定,欧洲食品供应的不稳定和对新世界的依靠。”等等。
  
  “巴黎和会”一章非常好看,四巨头的速写。主要落笔在克雷蒙梭和威尔逊两个人上。在凯恩斯眼里,克雷蒙梭是四位与会者中最杰出、最强势的。他也是四个人中能使用和理解英语和法语两种语言的。他的问题在于对法国的那份忠诚。“有价值的就是法国,其他一切都毫无意义。”这使得克雷蒙梭在谈判中对德国没有丝毫的怜悯和慷慨,凯恩斯发现这个老者只从德/法之间的过节去看问题,并不考虑未来的欧洲文明该有怎样的新秩序。威尔逊总统“思想和气质在本质上是神学的,而不是理性的,所以有着那类人的所具有的所有优缺点。”不仅消息不灵通,而且对周围环境变化极不敏感,不懂随机应变。对于和会这种给予与索取在瞬间转换的游戏,威尔逊太缺乏经验,总是在别人的奉承和抚慰下改变自己的立场。个人觉得凯恩斯把“凡尔赛合约”的导向归于伟人们的个性有点过于偏激了,毕竟这些首脑们的言论后面还有这些国家的民众、党派的力量,他们有时候也是身不由己的。
  
  “条约”与“赔款”二章,是针对如果执行和约,德国的赔款能力、协约国经济破坏情况算细帐的过程。在戴维·费利克斯的新版序言中提到:这一时期的经济学是一门新的、仅被半承认的社会科学,这本书使经济学的地位提高了。这份贡献恐怕就集中在这两章之中。相信经历过巴黎和会的人不止有凯恩斯认识到赔款的不可执行,但象他这样凭借理性的头脑将各方的数据、资料加以陈述和比较,来支持自己的立论:“欧洲欲渡过难关,需要各方的宽宏大量。”恐怕不多见。
  
  “和约之后的欧洲”在凯恩斯眼中是没有前景的。“和约中没有包括任何使欧洲经济复苏的规定——没有使战败的的中欧变成友好的邻邦,没有使新建立的欧洲国家稳定,没有收复俄国;没有促进协约国之间的团结~~~”历史已经证明,凯恩斯对未来的洞察力不止表现在对证券的判断上。
  
  在“补救”部分,凯恩斯提醒人们:“现在是人类灵魂中的通用元素最微弱的时期。”“战争的结果是每一个国家都欠其他国家一大笔钱:德国欠协约国一大笔钱,协约国欠英国一大笔钱,英国欠美国一大笔钱。国家欠每个国家的贷款持有者一大笔钱,而纳税人又欠国家一大笔钱。”整个形式极度虚伪、令人误解和伤脑筋。欲脱此困境必得激发教育和想象的力量,重新塑造人们的观念。
  
  目前的中国经济何尝不是遇到此等困惑,各种问题接踵而来又彼此掣肘、层叠覆盖。人民币升值,产品出口缩减,油价等原材料价格提升,财政收入增长过快,民众工资长期维持不变,人群内部不同行业、不同地域、城乡之间、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大已是既成事实,偏偏人们并不认为这种差距是合理的~~~。我们的经济学家如果也能出这样一本不佯装客观、振聋发聩的著作就好了。


  • 可作为艺术品的经济学著作:
       你很难称一本经济学的书为艺术品,然而当我看完凯恩斯的《和约的经济后果》,确有这样的感觉,它带给你知识和审美的双重愉悦,同时展现了人类的智慧所能达到的深度和广度——在这一意义上,如果丘吉尔的历史传记可称作艺术品,这本书忝列其中似也不为过。
  
  一战结束后,凯恩斯作为英国财政部首席秘书参与巴黎和会及《凡尔赛和约》的制定。但因谈判的进程偏离了他当初的设想,而他也受到官方的冷落,于是凯恩斯于1919年6月辞去了在英国财政部的职位。1919年6月底到10月中旬,在3个多月的时间里,他写了这本书,时年36岁。
  
  面对这样一本有关历史及预测的书,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间隔,或许给了我们足够的优势对书中就经济、社会、历史、未来的种种分析进行评判。除此之外,要对此书的任何其它方面作评价,都让一名普通读者感到诚惶诚恐。但阅读所带来的感悟和喜悦又让人很想一吐为快,虽然自己也知道这一己的意见可能是多么浅 薄、偏颇,也权当抛砖引玉,暗自期待有三两人在看完这片言只语后起了读原书的兴趣。
  
  如书名所示,凯恩斯写此书的目的是想说明,和会上提出的要求德国赔偿的数额,超出了德国的承受能力,最终只会带来德国的复仇。但这远不是一本计算德国究竟能承受多少赔款的书,凯恩斯前溯了导致一战的经济大背景——即1870-1913年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所带来的人口快速增长、贫富不均、粮食供应不足等问题,同时在一战的废墟上,凯恩斯几乎以一个哲人的眼光和胸襟提出了未来的发展方向。他的建议在一战后未被采纳,于是我们看到了他预期中德国的报复。直到二十五年后,二战结束时整个世界的格局,才开始按照凯恩斯的建议展开,今天我们很大程度上还生活在这个格局里。
  
  所以首先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当年仅36岁的凯恩斯,对他自己所生活时代的过去、现在及未来居然有如此准确的把握。这表面上是一本讲巴黎和会的书,但实际涵盖的时间跨度则是从1870年到整个20世纪。而作者仅用了200页的篇幅,就把这段历史以及未来的走向勾勒得清晰透彻,足以让历史学家汗颜。
  
  1870年以来长达四十多年的繁荣,使欧洲人口迅速增长,同时生活水平也得到显著提升。很多人都认为这样的日子会永远继续下去,即使一战之后,也有不少人认为生活将马上恢复到战前的样子。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在《昨日的世界》里对战前岁月的无限缅怀,英国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在其自传里提到他母亲在战后(当时他们住在维也纳)经济明显拮据的情况下坚持按战前的种种标准来安排生活,正是当时那个时代多数人状态的缩影。
  
  而凯恩斯在《和约》一书的开篇就打破了人们的幻想,“我们中间几乎没有人能明确认识到,西欧最近半个世纪所赖以生存的经济组织具有极其不平常、不稳定、复杂、不可靠以及临时性等性质。我们想当然地把我们最近拥有的一些非常特殊的暂时有利条件看做是天然的、的、可靠的,并据此来制定计划。”
  
  工业化发展带来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经济全球化的黄金时期,低关税、固定汇率、劳动力自由流动、私有产权的建立,都极大促进了资本和商品的流通;殖民地提供了廉价的及原材料。而资本主义这种扩张性的发展注定会遇到其边界,当条件发生改变时,过去的一切都不复存在。但这种种的条件,往往隐藏在表面的繁华之下,大多数人对这些真正决定河流流向的暗流,并不敏感;甚至在这些暗流已悄悄变道后,仍浑然不知。
  
  凯恩斯对一战后整个欧洲及世界格局的规划,正是看清了之前半个世纪的扩张式发展已难以为继,各个强国只能通过相互合作、相互制约的方式才能和平共处,可惜在当时孤掌难鸣。
  
  作为一名的经济学家,凯恩斯以翔实的数据和清晰的逻辑推理,推算出德国能承受的赔款额度(这些计算虽显琐碎,读起来却一点都不枯燥),而和会上提出的赔款数额数倍于此,这些赔款只会将不止一代德国人绑架。仅仅从理性的算计、可行性上考虑,和约的条款就行不通。而当时以法国为首的战胜国只关注尽可能多地索要赔款,“他们把赔款作为一个神学问题、政治议题和选举手段,他们从各种角度来看待这一议题,但是恰恰漏掉了他们所掌握的各国经济未来这一角度”。
  
  法国的思路是想一劳永逸将德国打回1870年以前,永远也不翻身。而凯恩斯一针见血指出,欧洲大陆1870年以来的工业化进程和经济发展,是以德国为中心发展起来的。欧洲大陆唯有作为一个互补的整体才有希望,而这一整体性的战略中必须给德国留足够的空间,法国这种以邻为壑的想法最终会自食其果。
  
  不仅是作为经济学家的凯恩斯受伤了,作为英国精英教育培养出的文明传承者的凯恩斯,受到了更大的伤害。在凯恩斯的构想里,欧洲的未来当然不仅只关乎经济的增长(虽然这点至关重要),更关乎文明的延续。战争所带来的绝不仅仅是经济的倒退,更是文明的毁灭。一战已经让欧洲曾经创造的文明动摇,而凯恩斯分明看到文明正面临着进一步崩溃的危险。“如果我们的目标是使中欧贫困,我敢预测,我们肯定会得到报复。任何事物都阻挡不了保守力量和拼命挣扎的革命力量之间的最终战争,在这场战争面前,最近的德国战争的恐怖就显得不值一提了,而且不论最终的胜利者是谁,这场战争都会摧毁我们这一代的文明和进步。”(1919年的预言!)
  
  凯恩斯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其父亲是剑桥大学逻辑学和政治经济学的教员,而他本人则遵循了英国精神贵族的典型求学路线,从伊顿公学到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其思想由攻读莎士比亚与其他大师的著作训练而成,又受到伟大的维多利亚时代品格高尚的剑桥学术团体影响,这些都注定凯恩斯的视角超越了一名现代意义上的经济学家。
  
  虽然凯恩斯花了很长篇幅来计算那个可承担的数额,但他在自己的建议未被采纳愤而辞职后,在书中谈到《凡尔赛和约》中种种针对德国的条款时强调,是我们对未来的国际关系与世界和平在道德和情感上的整体反应决定了我们的态度。在《赔款》这一章的末尾,凯恩斯说,公正地对待赔款问题不能完全依赖于经济事实,“作为一个将使德国的一代人处于奴役状态、降低千百万人的生活水平、剥夺整个国家幸福的政策,即使它可能使我们富裕,并且不会撒播令整个欧洲的文明生活衰退的种子,这种政策也是令人憎恶的”。
  
  于一战的废墟上,当和会中各国领导执着于自身在战争中受到的种种伤害并要求赔偿时,凯恩斯的视野是投向未来的,当欧洲人口已经快速发展,而经济的增长又受到资源的限制时,欧洲甚或世界的未来该如何?当欧洲灿烂的文明已经受到威胁时,我们该如何挽救他?
  
  正是这样长远的视角,使得凯恩斯在战后问题的处理上提倡了一种人道主义和宽宏大量的态度:“尊重约定和彰显公正是和会的任务,而重建人民生活和医治战争创伤也是和会的任务。执行这些任务时即要审慎,又要有古代圣贤所认为的胜利者应该拥有的宽宏大量”。
  
  除了欧洲人自己需尽弃前嫌,共同发展,作为老大的美国,也需要慷慨解囊,免除欧洲的债务并提供战后重建的贷款。看看凯恩斯是如何理直气壮对美国提出这看似过分的要求:“如果美国回想一下欧洲以前对它意味着什么,现在对它仍然意味着什么,回想一下欧洲(不论如何,欧洲是艺术和知识之母)现在是什么,将来是什么,那么美国难道不会抛弃那些冷漠和孤立的议论、转而专注于那些可能对人类的进步和文明具有决定性意义的问题吗?”这完全是站在世界文明的角度在看问题。虽然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但这些建议在二战后几乎全盘被采纳。
  
  这些被转述的话题和观点,貌似宏大叙事,在书中都是被凯恩斯用诗一般的语言写就,用丰富而饶有趣味的细节构筑。这本书展现了一个经济学家的凯恩斯,一个剑桥三一学院的凯恩斯,也展现了一个布鲁姆斯伯里的凯恩斯。《巴黎和会》一章对法国总理克雷蒙梭和美国总统威尔逊的传神描写,一定让你想起Virginia Woolf文字的神韵以及自莎士比亚以降的伟大英国文学传统。
  
  这本1920年出版的书,说的都是些陈年往事,今天读来究竟有何意义呢?凯恩斯描述的1870年以来的资本主义制度,现在仍支配着世界经济的运行;而这一制度所带来的问题,也并未随着二战的结束而结束。1950-1970年代的欧美格局基本是按照凯恩斯的构想在运行,1980年代之后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一变化不仅在欧美世界,中国和印度这两个人口大国也加入了资本主义全球分工的体系,资源与市场的竞争、资本主义扩张面临的种种限制,再次回到人们的视野。2008年的金融危机,是这些矛盾的一次集中爆发。面对危机后拒绝反思、一味只想回到过去的大多数人,面对各自为阵、以邻为壑的政治僵局,面对一个利益诉求更多元、更分化的世界,我们面临的挑战无疑是更大了,而具备像凯恩斯这般胸襟、眼光及头脑的人,恐怕是更少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7-21 08:54:17
先顶起来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7-21 09:19:08
分享啦~~~
附件列表
QQ截图20140721091743.jpg

原图尺寸 27.74 KB

QQ截图20140721091743.jpg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7-21 09:39:58
非常之好,谢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7-21 10:09:26
谢谢楼主分享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