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敬明vs韩寒的身份经济学徐瑾 当文化大V尚为吐槽《小时代》抖机灵秀聪明得意之际,《小时代2》重新席卷而来,首日票房即达5000万元。到底谁在为《小时代》买单,谁是郭敬明苦心经营的用户群?大数据时代,无需情绪宣泄以及价值观站队,数据自会说话。
根据《影视圈》杂志联合数托邦工作室的报告揭示,《小时代》观影人群平均年龄20.3岁,这和大家预计 差别不大;但其揭示的地区分布则更为有趣:“湖北、四川、浙江、江苏、江西、湖南、辽宁、广西、重庆、河南、贵州等地区的观众舆情参与度指数排在前10 位,这些地区的观众讨论《小时代》更加活跃。而北京、上海、广东的参与度指数则垫底了。”
这显然和惯例有所违背,以往微博数据往往都显示一线城市用户更为活跃,但《小时代》则几乎颠覆了这一预 期。由此可见,二三线城市的90后构成了《小时代》的主力人群。抛开对于影片的评价以及宏大的叙事,经济学如何看待这一现象?其实,身份经济学可以成为 《小时代》热映的解释之一。
诺贝尔经济学得主阿克洛夫将身份作为新的变量引入经济学,而以往这类非经济动机往往被忽略。他认为身份决定了人们的社会类型,也影响着人们的决策,因为不同的行为规范与不同的社会类型紧密联。
简而言之,人们对自身身份存在不同认知,也通过这些自我认知来决定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推而广之,人们也根据身份,将他人划分为不同的社会类型,进而决定对不同类型的人采取不同的交往策略。
更进一步,某些外部认知也会内化成为人的自我认知的一部分。人作为社会生物,其身份认知往往源自社会角 色,以符合其社会角色的形象出现,因此符合社会规范时,其获得正的身份效用,反之则可能是身份效用的损失。学校、军队甚至公司等机构,往往是身份经济学发挥微妙作用的场所,因为这些场所往往强调纪律与服从,而对于纪律这种规范的不同态度则往往造就了隐形的对抗,造成身份认同的紧张与竞争。
《身份经济学》中展示了两种典型的高中学生类型:一种接受学校的权威(乔克派),另一种则拒绝接受(颓 废派)。从日常到学习,两种学生的表现往往大相径庭:“乔克派身着粉色衣服,颓废派则着深色系列;颓废派抽烟,乔克派禁烟;乔克派把物品挂在储物柜边上,而不在挂在院子里;颓废派则不用储物柜,而是把物品挂在院子里。乔克派控制了学校主要走廊上的储物柜区域,颓废派则迂回占领学校的庭院。”
老师们或者权威们,往往不理解颓废派的做法,事实上这只是对于“乔克派”代表的社会规范的不认同,通过传达这种不同,颓废派自己重新创造了新的身份规范,重新确立了自身的认同。
回到《小时代》,其观影主力人群显然和主流人群有所不同,其身份认同或从他们的微博关键词可见一斑: “脑残粉”、“林萧”、“非诚勿扰”、“杨幂”、“谢霆锋”、“至上励合”……甚至“脑残粉”也成为他们微博关键词,这不无自嘲的意味。观看《小时代》不仅符合他们的偏好,也是其身份认同的表现,在观看中与传播中他们也获得正的身份效用,在这样的群体中,吐槽《小时代》并不带来更多认同以及激励。
更为值得注意的是,当主流人群或意见领袖集体吐槽《小时代》时,事实上或许恰好是对于自身精英身份的一 种认同,通过吐槽无意间也获得正的身份效用——试想,如果一个文化精英力挺小时代,其遭遇的品味质疑将如何惨烈,这就是负身份效用的体现。《小时代》在这里不仅是一个审美的红线,而是一种身份的堡垒。
网络时代的娱乐经济学
文/刘旭俊
初入娱乐圈江湖的郭敬明就大张旗鼓地“挟粉丝以令市场”,甚至还拼凑出了“一条龙”通吃的产业链。众所周知,他早年写小说,在初高中少女那里赢得了集体躁狂症一般的热烈追捧。经历了“培育市场”的前期投资,随着潜在消费者的消费能力加剧,郭敬 明伺机而动地转战电影圈,完成了巨额套现的利润收益。严格来说,这不仅是经济学的商业成功,更是一次传播学领域里误打误撞的辉煌。
1. 娱乐经济学概述
从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工业化大致经历了工业化初期、中期、后期三个发展阶段,后工业社会是继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之后的一种社会结构,工业化后期与信息化初期基本重叠。最早进入后工业社会的国家以美国为代表,从总体上看,1956—1957年是个“拐点”,而我国现在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已经步入人均GDP 1000—5000美元的界点,随着新兴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后工业时代即将到来,娱乐元素悄悄地注入,娱乐产品形成产业链,娱乐经济方兴未艾,娱乐经济学呼之欲出,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崭新的经济学研究领域。
2. 娱乐经济的产生
娱乐充斥在我们的生活之中,一般人在狭义的娱乐中认为那只是演艺人员的报导。实际上广义的娱乐包括了感官上、消费上、玩乐上、休闲中所带给人们欢愉心情的事业都属于娱乐事业的一员。既然娱乐是属于产业的一种,必定存在着该产业的特有型态。
娱乐事业除了带给一般大众欢愉的享受之外,亦逐渐深入各产业之中,例如数位电视的崛起、行动电话的多种功能、广告传递讯息的功效以及网路的无远弗届都参杂了无数的娱乐元素在其中,其所创造的娱乐产值无法估算。
经济学理论提到劳动供给曲线后弯的原理,说明了工资率的变化与劳动供给之影响,知名经济学家于《经济学2000跨世纪新趋势》一书中提到,理论上家庭是劳动的供给者,而家庭时间的分配即可视为劳动供给数量的决定因素。家庭时间的分配又可分为从事市场活动与非市场活动两种,当从事市场活动时可以直接获得等值的实值报酬即为工资;从事非市场活动例如休闲时间、做家事的时间等则可获取间接的报酬,获得心理上的满足。
3. 郎咸平的娱乐经济学“铁律”
郎咸平所指的娱乐经济学“铁律”意指在通常情况下,社会经济萧条时期反而是娱乐产业蓬勃发展的时期,因为萧条时期人们对娱乐更有需求。“很多巨星都是在经济萧条时期成长出来的。如卓别林、费雯丽、奥黛丽·赫本等等,经济危机时期人们更愿意以轻松幽默的形式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诸多问题的反思。”
来源:百度百科
粉丝经济学: 这个广为流传的词语并没有找到有定义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