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5404 21
2008-05-06

网友zhengshangzhi的提问,又一次问到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新古典的差别。其实,与通常所理解的两者的“水火不相容”不同,从方法论上,或说从总体的分析框架上讲,两者之间的共性可能也是非常明显的,甚至可以说是主要的,而优劣的差异,可能反而是一些习惯认识中并不熟知的东西。在这里,做一下总结,当然也,只是一家之言。

以下是引用zhengshangzhi在2008-5-6 16:47:00的发言:

看完以上给位高手的回答,我真的感觉人大论坛确实不错,而且中国还是有一小部分人致力于研究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我曾经问过许多我们学校的教授,他们都没有很好的回答我。今天看到你们的回答,我有点明白了。但是还是有以下疑问:1.任何一门经济学都有参照系,马克思经济学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价值,而西方经济学是价格,那么它们两各自的优点是什么?他们的关系是替代还是互补?2.西方经济学和马克思经济学能不能通过一个桥梁沟通起来?3.和西方经济学相比,马克思经济学真正的优越性在哪里?

一口气又问了四个,而且问得的确不浅,如果你只是个本科生,那么,你的确是非常有灵性的。

1、一般认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或者确切的说新古典经济学各有优劣,有人认为西方经济学可以具体讨论资源配置问题,侧重现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侧重本质,这种认为不能说错,但是没有从根本上看到两个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

2、可以说,新古典经济学的形成期,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形成期时间差别不远,这两个都是在古典经济学的基础上对西方经济学的一种发展和完善,经济学方法论根基较深的学者反而认为,这两个学派对原有经济学理论的发展,主体内容是相同的:都是在原有的市场分析和价值分析的基础上,将理论上升到“一般均衡理论”。可以说,马克思和瓦尔拉几乎同时,从不同角度提出了一般均衡理论--这也是当时价值理论和古典经济学理论必然的发展方向。

3、从上这个意义上讲,在你所讲的价格体系上,新古典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有其类同性,或者说,都是一种相比较完善的一般均衡价格体系,他们典型的特点也正是以此为基础来讨论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

4、那么,两者的区别呢,跟你说得差不多: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除了有这个"价格体系"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价值",而从新古典经济学均衡的逻辑来讲,这个显得有点多余--其实,接受了这种观念,,新古典经济学的“效应论”,同样显得有些多余--按斯拉法的观念,用效应和边际价值再来解释价格的确定也没有什么必要--直接通过竞争均衡得出整个均衡价格体系就是了。

5、其实,在马克思那里,价值的作用自然不仅仅是这么多,现在看来,最典型的作用,恐怕就是,有了这个价值,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一般均衡”的价格体系的分析,可以不局限于“均衡状态”,因此,价值,可以作为一个参照,用以比较均衡价格不能形成状态下的社会财富生产和分析。

6、也正是价值在非均衡分析中的这种特殊性,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才可以从动态上讨论新古典经济学并不擅长的一种静态均衡到别一种静态均衡的过渡,对此,经济学方法论大师,迄今最伟大的经济学说史家熊彼特非常赞赏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这种内生的动态的分析框架。

当然,虽然从核心逻辑上,从方法论的角度上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有上述优势,但是也应该看到,马克思并未能够完成资本论三卷,尤其令人遗憾的是,马克思未能解决:价值如何作为参照,用于讨论价格体系的形成和变动。而这一部分内容,正是现在讨论的较多的“价值转形”问题。而由于马克思的框架具有明显的复杂性,擅长用模型分析进行概括的学者,往往首选易于理论的新古典经济学,所以,形成了后变为主流的发展态势。

而遗憾的是,马克思主义经济这的后继学者,能够真正认识到这一层的,甚是有限,在这个层次上进一步完成马克思未协调好的方法论框架的学者,至今尚未出现,至少可以说,尚未形成成熟的理论。

哈哈,不过,看来,当下的中国,严谨的学风如有后继,解开这一难题,怕也不远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5-7 11:20:55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8-5-6 21:28:00

“马克思并未能够完成资本论三卷,尤其是最为重的内容:价值如何作为参照用于讨论价格体系的形成和变动,这一部分,正是现在讨论的较多的“价值转形”问题。”

转形问题(商品价值因“等量资本追求等量利润”转化为商品生产价格)确实是事关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发展的大问题!

转形问题目前是本人研究的内容,本人博客主页中的内容只是初步思路和成果,待整理好后再向楼主请教。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5-6 21:30:50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5-7 10:41:00
以下是引用wei8qi8在2008-5-6 21:28:00的发言:

“马克思并未能够完成资本论三卷,尤其是最为重的内容:价值如何作为参照用于讨论价格体系的形成和变动,这一部分,正是现在讨论的较多的“价值转形”问题。”

转形问题(商品价值因“等量资本追求等量利润”转化为商品生产价格)确实是事关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发展的大问题!

转形问题目前是本人研究的内容,本人博客主页中的内容只是初步思路和成果,待整理好后再向楼主请教。


支持你!看你博客的文章不如与你讨论过瘾!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5-7 11:26:00
以下是引用wei8qi8在2008-5-6 21:28:00的发言:

“马克思并未能够完成资本论三卷,尤其是最为重的内容:价值如何作为参照用于讨论价格体系的形成和变动,这一部分,正是现在讨论的较多的“价值转形”问题。”

转形问题(商品价值因“等量资本追求等量利润”转化为商品生产价格)确实是事关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发展的大问题!

转形问题目前是本人研究的内容,本人博客主页中的内容只是初步思路和成果,待整理好后再向楼主请教。


我对此,真的不擅长,倒是孟捷教授的一些观点,很能让人受益,也期待着跟你的交流。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5-7 11:41:00
pupil师弟能否谈谈你对马克思的“一般均衡理论”的具体理解?它与瓦尔拉的联系与区别?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5-7 13:24:00
以下是引用sixiangzhe在2008-5-7 11:41:00的发言:
pupil师弟能否谈谈你对马克思的“一般均衡理论”的具体理解?它与瓦尔拉的联系与区别?

哈哈,我的理解很粗浅了了,基本是以下几个:

联系:两者都注意到应同时讨论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讨论要素价格和市场上商品价格体系。

区别:

1、是否以均衡为前提和稳定为前提

瓦尔拉强调,或者说他的注意力集中在,能否形成一个均衡的结果,在这个均衡的结果中,产品和要素价格都统一的被确定下来,稳定为一个均衡状态。这一点,正是斯拉法所批评的,斯拉法的研究说明,要得出这样一个结果,只需要将产品和要素价格体系形成一个方程系统,求解这个系统的均衡解即可,不需要再讨论劳动价值论或效用论。

而马克思的理论中,并不把以求解均衡结果为目的,只讨论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的联系,而无需讨论得到一个最终的均衡状态。马克思分析两者的交互影响,分析它们在运动中的互动关联,但是,目的并不在于得到一个稳定的最终结果。(更多的研究表明,马克思的两部门平衡等式,与其说是他对均衡的描述,不如说,是他讲的均衡所需的条件,而他本人并不认为这种条件必然会具备,他反而强调这种条件往往是无法满足的。)

2、分析方法上的差别

瓦尔拉的绝对意义上的稳定均衡,其结果最终导致,求解极限意义上的均衡,如要求各单位的边际生产力完全均等,相应的要素价格和产品价格才能稳定下来。边际分析的前提是极限分析,这种分析条件下的均衡,是一种极限意义上的绝对的,稳态的均衡,把注意力局限于这种均衡,导致瓦尔拉的体系,难以再讨论动态的演化中的一般均衡体系。

在马克思那里,只取一个平均水平做为整个社会的价值决定量即可,也就是说,价值的确定,无需像新古典那样,得到一个极限意义上的相等,也不需要,让所有生产单位的生产力完全相等衡。而是,只取一个社会平均水平,这个水平,从瓦尔拉的极限意义上讲并不“稳定”,但是,这个水平却可以允许各生产单位之间的技术差异,认可同一个市场上,存在着不同利润水平的企业,认可,优胜劣汰处于“正在进行时”,或者说,关注点,被确定在了正在进行过程中的均衡演变过程。

当然,这种平均分析还有别一个方法论哲理,就是承认,所讨论的内容并未从极限意义上,完全穷尽对现实的剖析,而只是“适可而止”地取了个平均水平做为考察。

3、对稳定性的判断

如果不仔细考虑,容易得出这样的结论来,瓦尔拉的体系对均衡的要求高,而马克思则并未设定瓦尔拉那样的要求,所以,从瓦尔拉的意义上讲,均衡更难实现。而实际结果却完全相反,在瓦尔拉的体系中,绝对的稳态均衡是必然;而在马克思的体系中,非均衡才是常态:

瓦尔拉在关注均衡形成的过程中,思维被限制在了这样一个范围内,也正是我们对新古典经济学,尤其是高级经济学研究中容易忽略的地方:只关注能否形成一个最终的均衡的价格体系,也就是说,强调这个“完美价格体系”的“存在性”,而更为重要的问题,却可能是:价格到底可不可以演变到这种完美状态,也就是所谓的价格的伸缩性。瓦尔拉没有深究这个问题,也就是形成了所谓的“价格无限弹性”假设,也就是说,只要这个体系存在,那么,各种产品和要素的价格,总能无限伸缩的最终调整过去,至于,价格伸缩中所遇到的困难,他反而完全的公然的忽略了。

从这个意义上讲,凯恩斯的工资价格刚性、新凯恩斯主义的价格粘性,只是对新古典的一种修正,然而并不够。

而在马克思那里,就完全不同,价格不可以无限的伸缩,需要由价值确定,确切的说,要取决于社会上实际经济组织的生产的技术差异(当然是部门间技术的平均水平上的差异了)。此外,马克思特别强调资本运动的动态性,所以,价格伸缩从动态上讲也有限制,如果未来的价格变动,超过了资本投入时的价值量要求,就会出现亏损--马克思将此称之为“价值革命”。

此外,马克思的分析中,讨论部门间关系时,如第二卷讨论的两大部类的平衡条件,强调的是产品的“互补”性,强调不是所有产品都是有其替代品的,有些部门之间存在的“互补”关系,无法替代,也只有充分意识到这一层,才能明白社会分工体系中各部门间的必然联系。这一点被里昂惕夫所继承,他的互补的生产函数,成为西方经济学理论中,有力的补充,然而,遗憾的是,他却把这种互补条件下的“投入-产出”分析,称之为对瓦尔拉一般均衡的解释--其实,这也正是为什么里昂惕夫虽然影响深远,却无法将“投入-产出”完全融入主流经济学的原因:互补的生产函数,要求各部门之间形成必然的规模比例关系,这也就强调了社会均衡的“严格性”“脆弱性”--而这一点正是卢森堡所讨论论的资本主义“崩溃论”的精髓,只不过卢森堡未能避免讨论中的小的技术性失误,以至于后来的斯威齐等人,在批评中忽略了主要问题。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5-7 13:33:56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