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跨学科讨论区
1737 6
2014-07-29

         事物是人的意内容生活的單位是被人們感受了的物質与行为

生活是一種感受是由各種事物意识構成的總和

事物是意识内容与生活的单位,它首先表现为本身的组成与形态,即是什么,如水果、房子、山水、人与动物等及构成;其次是事物的变化情况,即会怎样,如出现、成功、减少与变色等;再者是人的行为反应,即该如何,如我们應做什麽、做多少、怎麼做與什麼時候做等,这些我们都以一種具體的、某種形式的概念出現,即事物。

       我們的生活是由各種事物組成,而事物的本质是其具有對人生影響的功能即意義沒有這種功能與意義事物也就不存在 如水果能充饑與營養語言能表達情感與傳遞資訊工作給人痛苦但有收入與能積累經驗而給今後的生活帶來方便享受等。显然,事物沒有這些特定的能對人生活生影響的意義,人們就不會形成这些事物意识了

       事物的形成不是隨意的,而是有其在規律的。人們在確定生活單位、即事物時,是以其生活的需要與方便為依據的,且當生活單位確定得合理、恰當,人們對其意義的理解與做出生活安排就容易;反之,生活單位劃分得不合理,則對其意義理解與生活的安排就困難。

       如人們常以特殊的整數為生活單位,原因就在於整數具有特殊、簡潔而易感受、記憶的特點,而非整數就顯得平淡、繁瑣區分困難不易感受与记忆同样,人们常以特殊与特定意义的人和事、以特别的物质与物质现象作为生活单位,原因就在于人们对它有感受的需要与记忆容易。

       我們總會將有特与需要感受的物质和行为抽象出來形成明確的意识与概念作為生活的事物,以使人的思考選擇變得方便容易

      于是當我們在生活中發現特别、有意義的反覆出現的物质和规律,或者思考有了結果等,我们就会形成意识,如名稱理論等,其实质是形成一种记忆以方便更多感受与生活选择

       同時為了交流的方便,事物又常以可表達、公認的形式出現,如語言、文字動作資訊等來表達

隨著生活的發展與經濟性要求的提高,事物概念變得豐富與細緻也是一種必然趨勢。如出现了以數量為單位的:個、次、回堆等;以物體重量與大小為單位的:克、公斤、升与立方等;以時間與距離為單位的:小時、天、瞬間與米等概念來表述事物,同时表达事物的语形式也在发展。

     事物首先是从我們所感官到的、能給人感官刺激的物質最容易被感受形成事物意識其次是理解,即在人們获得感官感受的同時引发情感想活跃,由此产生更多的、抽象的感受

      在這種事物意識的形成中,人的在需要是根本原因,因為沒有這種需要,就不會對外在物質刺激生反應,事物與生活的意識就無從談起。但是,人的需要沒有物質基础,其需要就始終是一種抽象、無法體驗與表述的東西,人的大脑也就不可能得到刺激与發展因此,物质环境是形成事物的必要条件

      如剛出世的嬰兒饑餓時只能哭泣,因為他沒有具體的与饥饿相关的事物概念可表述,當然他不能表述也是其原因。而只有當他吸食奶水時才會形成一種食物概念,並在饑餓想它,而當大人多次叫著奶水並喂他,就會形成奶與餓了吃奶的事物概念與意識。

       動物都具有对环境产生是什么、会如何与该怎样的意识,只不過動物的意識更多的是對環境刺激的感官反應,是表面、簡單、朦朧與隨機的,而人類则具有抽象而明确的事物概念,並表现出强烈的社會與連續性

    事物具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可选择性,即事物作为生活的单位,人们可根据自己的需要来选择,这也是人们确定事物及意义的目的。

    生活的这种选择不仅指可感官的行为,如去还是不去,买还是不买,看还是不看等选择,也指一种抽象的意识行为,如是思考还是不思考、如何思考等选择。

      二是意义的多样性。事物意义是多方面的,如小車,它能給人帶來交通的方便,其次是美觀享受,再者是地位的象等;我們到餐館吃飯,是為了充饑營養與品嘗味道,是想去欣賞環境、感受服務態度,还就是朋友相聚交流一下感情思想等。

     且事物意义還可繼續分解,如小车外觀欣賞包括色彩、形與組成美有多方面,食物味道與營養也有多種等,只要你能感覺到。

      同樣,事物意义的分解也是由人的需要來進行的,如在我们认识水果時其功能常常理解為水分、味道與各種營養等,而在具體的消費水果時,則其功能還包括購買、存放與消費中的衛生及剩餘物的處理等。

       因此,儘管從理論上講任何事物都具有無限的可分解性,只要人們有需要,分解出单独的意義行为单位,只是這種分解的代價會越來越大,其意義又可能越來越小,直到沒有必要再分解為止。

       對於事物及意义的分解,最初是比較容易的,而隨著進一的分解與更多意义被感受,就需要人們做更艱辛的觀察與更深入理解而變得困難,但隨著人的能力發展與經濟性要求的提高,這種事物功能的分解還是在不斷進行,生活也变得更加丰富,对世界的理解也更深入

       如水果最初僅僅是充饑功能,隨後生營養與美觀的功能,而現在人們已感覺到還有生产地文化,到一水果在生态与自然中的意义和地位等,這就是由於生活的發展與生活效率的提高導致人們對水果生更多意義理解的結果。

      事物有大小之分,當一種事物意义的可分解性大,事物本身的容豐富,人們可感官與理解的容多,則该事物對人的作用就大、影响時間越長,這時我們就稱其為生活中的重大與重要事物,反之則小。

     如結婚與生子、入学购房生活,其事物功能就有更多分解的可能與必要,該事物也能給人更多與更長時間的影響,故該事物也就是人們生活中的大事;反之則是小事物、小事情如簡單地一句話、一個手勢與一日用品购买和消费等,人們對其更多思考與选择就沒必要,它們對人的影響與影响時間就少。

      事物分解出来的意义也叫做事物中的事物,即事物的意义也是事物,我們認為事物總是包含有多種、多層次的意义,這也就是事物意义的可分解性。

       事物意义的多样性与可分解性又決定了事物間具有相似性事物的相似性是指事物因有很多意义,不同的事物之間就自然存在相同意义的可能,從而也就具有相似性。顯然當兩個事物間的意义相同性越多,我們就兩者越相似、其相同性程度就大;反之則相同性與相似性程度就少。

       如水果與麵包,它們都是可充饑的食物,其營養、充饑與味道享受方面具有很多相似性,故相同性程度大;而水果與電視就很不一樣,但儘管差異很大,而在滿足人的樂與需要方面還是有一定的相同,只是程度小而已。

       事物間的相同性意義在於人們面對複雜多變的生活有經驗與標準而使思考選擇變得方便,从而利于人們更好地發現應對不同所生的機遇挑戰。   待继。生活学原理第一章第一节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4-8-2 09:37:43


             生活学!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8-5 09:15:24
     
       事物之間總是存在著差異性,因為只有差異才會給人刺激與形成特定事物意识,並成為人們生活的单位。
如食物與電視的存在形式和組成明顯不同,於是食物與電視成為人們考慮與選擇的內容。
      相反,没有差异、或者差异不大的生活,是不会成为意识内容与选择对象的。如平淡与重复的吃穿,若没有特别的变化,人们是不会产生感受与形成一事物意识的,除非有变化与新的意义出现,如原来是吃不饱、穿不暖,而今天丰衣足食,或吃穿在外观与质量方面又上了一个挡次,或者吃的样式与味道有变化,或者今天有了特别的感悟等,人们才会去感受并形成具有特定意义的事物概念。
在一定時間內,人們所感受的事物總量是一定的,因為無論人的生理還是心理,其活動能力都是有限的,於是當人們感受一種事物,自然對其它事物的關注機會與能力減小,因而在人們面对新事物時自然加速了對舊事物關注的減少與意识减弱,同时人们对事物意义的理解也在变化。
     如你下班回家而家人閒聊,并可能发现与家人在一起的意义和乐趣,这时工作的热情就会减少,工作意识也就会淡化,這種因環境與情感變化而變化的事物意识及意义变化也就是事物的時間性。
     因此,生活中的事物意识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即生活中的事物總是在不斷形成与消失中,同时因人的情感與思想在變,某一概念的事物內容也在變,於是某一事物概念的持續存在只能說是仍具有很大的相同性而被我們近似地看成不變,或者內容已發生變化我們仍习慣用原有的概念而已。
      如工作的意义原來可能是為了收入而付出代价的情形,而現在可能更多的是指个人對社會的貢獻與參與。
不同的人对事物形成的過程與內容是不同的。小孩由於經歷與知識少而感官欲望強烈,於是生活事物更多地表現為環境與物質刺激的結果,並由此決定了他們对物质的敏感與活潑性格,故感官不同的環境與尋找各种物品也就是他們的樂趣所在;老年人知識與經歷豐富,於是生活與樂趣更多地是建立在回想與经验總結上,因而閒聊與談论往事就是一種好的生活方式;思想者喜歡抽象而富有邏輯性的事物,于是清静与独处就是一种生活要求等。
     事物是人的大腦對物質存在与生活的反應,這種反應是一個從簡單到複雜、從低級到高級發展變化的過程,它反应出人类对环境适应与自身进步的要求。
     于是當人生初期與社會處於低級发展階段時,像沒有任何生活經歷的嬰兒,人們所想、所做的還主要是对直觀與直接的感官刺激反应,如吃穿与物质消费、感官的娱乐等。
      而在人與社會發展到較高的水準、人与人类的思想得到提高与感情變得豐富時,便會開始關注一些抽象而深入的事物意义,如群體生活從簡單的規模性意義發展到互助、平等与自由等理解,因而人類的生活也就進步到越來越高的層次。
     人類自形成感官与思想活動後,便產生了對物質的感受需要,并形成了生活的事物,且事物的不断形成与事物意义的不断发展說明人类生活是有效率要求的,也反映出社會發展的连续性痕跡。事物完。摘自生活学原理。
   
      注:生活学原理其实就是生活学,只是很多生活中的问题还有待具体分析说明,现只能把基本的理论与规律展示出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8-9 08:45:23
二、事物的意义

      在我们决定作什麼、不作什麼、先作什麼、後作什麼、以什么方式作及作多少时都有一個自己的最佳選擇,而其依據便是事物的意義。

      我們常想一物品有沒有作用,一行為有沒有必要,一生活有沒有價值等,其實質都是人們想知道所选择的事物能給人帶來什麼影響、帶來多大影響的意义,以便于生活的合理安排。
     生活中的事物我們為什麼在意它,就在於它具有對人的生活產生影響的意義。或者說人們在生活中每一選擇與安排,都是建立在特定的事物意義基礎上的,如吃飯是為了充饑與獲取營養、工作是為了收入、說話為了表达某種情感與传递信息等。
      事物意義是人們各自感受的結果,它首先是指其本身的結構與組成,如水果的意义首先是指自身形狀、物質成分、味道等固有的組成與結構,這也是大家都能感受到的、公认的客觀存在。
     其次是指该事物的外在聯繫,如明星與商品的意義有其各自不同的內容,但當明星做商品代言,明星與產品之間就會建立塌一種公认的聯繫,使得人們一看到該商品就會聯想起明星,從而使該產品具有明星的娛樂功能;或者明星具有商品功能而使人們時時從明星身上感覺到某一商品的存在與影響,這也是明星做商品代言的意義與作用,即讓一件商品與明星聯繫起來而彼此增加為自己的意义以實現給人的更多感受印象與影響。
      生活中这种事物意义的外在联系是普遍存在的。如看到水果所产生的美感联想,或者聽說某人吃過、種植過該水果等,只要給人的印象足夠深,能讓人們在感受水果这一概念时聯想到,都屬於水果的意義內容。
且这种联系因人的經歷與偏好不同而不同。如看見水,人們更多的會聯想起其解渴、灌溉與游泳等意义,但具有從商經歷的人可能會更多地與商機聯想在一起,而環保人士更容易聯想到水質、環境與人健康的關係,而對一些學者來說,可能還會引起一些研究與思考而得出更深的意義。
        事物意义就是由其本身的认识与外在的联系所形成的经验构成,虽然外在联系具有很强的随机性,但仍可能是公认的感受,如被大家認可的宗教生活、道德典範與品牌文化等,而事物本身的存在意义也可能是个人的独到见解,如有待大家认可的真理。
在對事物意義的聯想中,一個重要的特點是跨時間、地点与比较認識,所谓跨时间、地点就是考慮事物對人的作用、影響要聯想到不同時間与地点的情況。
        事物意義的這種跨時間綜合在於這些意义產生於人的同一行為與選擇而不能分割。如在人們考慮是否購買一輛小汽車時,就有必要做這樣的跨時間與預期分析:人們在今後生活中使用的機會與時間;在使用過程中的日常維護、保養的麻煩與安全的顧慮等。這樣,在考慮是否購買小汽車時,就要把人們所能預期到今後不同時間內的各種有利與不利因素考慮進去,從而構成了購買汽車跨時間的意義評估,並在此基礎上決定是否購買。
       或者對於一物品,如食物,即使人们当时不饥饿,也可储存起来到饥饿时再消费;或者对于一物品,对自己与当地人来说没有意义,但仍可通过不同人、不同地方之间的交换来实现其意义。
      其次是比较。一个面包对人的作用有多大?从面包本身来看,无疑很大:它能为人的生理提供了宝贵的营养与能量。但人们却不会这么想,道理很简单,如果食物很充足,即使没有该面包,人们仍可获得充饥与营养,且如果有更好的食物可供选择,人们还会因用面包充饥而感到痛苦,这就是事物意义受到比较影响的情形。
       事物意義产生于其能給人某种需要的滿足,显然没有人的内在需要也就淡不上事物的意义,因而人的需要與需要程度也就決定了事物意義的存在與大小。
     如水果,人們要有饑餓感水果才有充饑與營養的意義,且當人們越是饑餓,其水果給人的意義就越大;看電視是因為人有情感与思想的需要,且當人們的這種需要越強,其電視與電視劇的意義就越大,反之則小。
除人的需要因素外,生活的時間與环境(空間)也常常被作為事物意義的基本決定因素与条件。
     如時間,人們能從一種事物中能獲得多少意義,常常取決於人們用多少時間(若事物不以時間為單位)去感受,且當一個人的時間越多、用於一種事物感受時間越是充足,則人們對該事物意義的感受就越充分、完全,從而該事物给人带来的意義也就越大;反之,當一個人的時間緊張、用於一種事物感受的時間有限,則該事物對人的作用就少。
       因此當社會禁止在公共場所抽煙,則人們抽煙的機會減少,香煙對人們的作用與意義就會下降;相反,人們抽煙越是自由,則用於抽煙的機會與時間就越多,香煙給人的作用與影響就越大。
       或者对于一小汽车来说,當人們沒有多少時間去享受,小汽車帶給人的意義與作用量就小;反之,當人們有較多的時間去享受,如工作与休息时都可使用,则小汽車給人的作用與影響就大。
       同樣對於環境條件來說,當有方便的停車場地,有寬敞而平直的交通道路,有好的天氣等,這樣小汽車就能更好地發揮作用,小車給人的作用就大;反之,小汽車的使用環境條件差,則人們就會感到使用小車時的困難與不便,小汽車給人的作用量就小。
      不过,与人的内在需要所决定事物意义不一样的是,不同事物的感受對人們的時間與環境條件要求是不一樣的,從而其意義受時間與環境條件影響是不一樣的,而任何事物的意义都是与人的需要程度成比例的。
像食物,其消費特點是所需時間短,對空間、環境條件也没有什么要求,因為人們可靈活、隨意進行消費,這樣食物意義受時間與環境條件影響就小。而對於許多大宗耐用物品來說,如電視、小車與住房等,它不僅要求人們有較多的休闲時間,也要求有較好與適宜的環境條件,從而其意義受時間與環境影響就大。
      然而重要的是,由于人的需要与生活的时间和空间资源都是有限的,因而就存在当一事物的感受满足了人的需要与消耗了人的时间和空间资源,就会导致其它事物意义的减少。如人体因得到一食物充饥后自然对其它事物的需要减少,与一朋友相处占据了很多时间自然对其它朋友相处的需要减少等。
     同时,人们对一事物的感受、或者随着时间的变化,人的生理与心理会发生变化,即人的需要与经验也会出现变化而导致对其它事物的意义变化。如偶然以平时不吃的食物充饥,这不仅使他当时对其它食物的需要减少,也可能因此产生长期的生理与经验变化,如适应了新的食物而对习惯与传统不再固执了,或者相反更坚持原来的消费习惯了。
      事物意义的确定是为了选择,因而事物的意义是相对对整个生活的影响而言的,这就要求我們不僅要發現事物的各種意義,更重要的是進行综合评估来确定各种事物意义在整个生活中的位置。
如我們下班後可供選擇的生活有:學習、與家人外出散步、看電視與朋友聊天等,由於人們在單位時間內只能選擇其一,那麼應如何選擇呢?這就需要我們對各種事物的意義進行相对性分析,或者说只有在整个生活上看誰的意義與作用最大,我們就會選擇誰。
      在這種事物意義的綜合中,我們把事物看作兩種基本的性質:一是給人舒適與享受的,它是人的欲望與追求產生的原因;另一種是給人不適與痛苦的,是人們厭倦與回避的原因,並由此構成人們兩種基本感情與態度,即享受與痛苦。
      這樣,儘管生活內容豐富多采,事物的內容與对人的作用形式多種多樣,我們都可以用正或者負的功能來表示。最终,事物及事物的各种意义就是一个可叠加的、量的问题。
     如對於一種水果來說,它具有香甜可口、充饑營養、外觀欣賞與其細菌對人體危害、殘餘物的處理等幾種主要功能,並可分別評定為單位相同但量不同的作用:10、15、5、-10、-5 個單位,其中,由於後兩種功能對人來說顯然是一種厭倦與痛苦,故為副作用。
       于是在水果的分解形成各種功能的作用量後,一種水果的作用就是其各種功能叠加量,且為:10 + 15 + 5 - 10 - 5 = 15個單位。
       同样,人们一天的事物选择可能有:工作、學習、看電視與朋友聊天等,其意义的大小我们可评估为:-10、-5、10、5,其中看電視的意义最大,也就是人们当时最想作的。
      事物意義的综合也常常表现为概率性分析,這是由於生活中总存在不確定性因素,其联想与预期意義能否產生、實現常常是一個概率性問題,對此人們只能採用概率性分析,具體過程就是把一事物可能產生與實現的概率乘以事物的预期意义,以此作為該事物意義的大小来作为生活選擇的依據。
如有A、B事物,其作用量評估分別是60與40個單位,但A事物實現的概率與可能性為50%,而B事物實現的可能為100%,於是A、B事物的實際作用量就应该為:60x50%=30與40個單位作用量,於是,人們選擇的是B事物而不是A事物。
       其實,事物意義都存在產生與實現的概率性大小问题,只不過對那些確定與把握性大的事物因實現的概率太大而視其概率性為100%而已。当然若实现的概率为零,人们也不会去作意义评估与选择考虑了。
每個人都存在一個可安排的事物組合,即存在一個按作用大小排列的生活選擇表而可獲得大致相同的享受,這是人們有意與無意中適應現實生活的結果,它不會因人的地位與財富而有太大的不同。
      且人們所要選擇、能給人帶來滿足與享受的事物往往較多,而人的時間與生命卻有限。於是,即使是能給人帶來較大作用的事物,人們也不一定能選擇得到。
      顯然,當一個人的邊際生活作用量越大,則其生活的享受与意义越大,他的幸福感也就越強;而當一個人的邊際生活享受用量越小,則其生活總的享受越小,他的生活意義與幸福感就越弱。
於是當一個人的邊際生活作用量趨於零,則說明他生活中有無聊的時候。而如果人們不僅邊際生活享受量為負,且生活的總感受也為負意義時,則說明他的生活是不幸與痛苦的,生命對他來說也就可有可无。
     然而,在正常情況下人們的邊際生活作用量常常是大於零的,至少生活意義總的感受為正,除非他遇到特殊的挫折與不幸而過於悲觀,或者因生理疾病而缺少感受能力,如忧郁症,否則一個人是不可能在豐富的生活中找不到自己感興趣的事物。
      事物意義是隨著人的情感與思想發展而發展變化的,如吃飯,最初僅僅是為了充饑,後來開始講究味道與營養,最後到體會吃飯的美感與飲食文化、並作為交流的平台等。又如工作,現在我們不僅只考慮做什麽、收入多少,還要考慮什麼時間、地點與環境工作,或者該工作內容與知識、經歷与个性的關係,或者有無創意、對環境與社會的影響等。
      這就是說同樣的事物,其意義是隨社會的發展變化而變化,且由於生活節奏的加快、生活效率提高,使得人們有從一生活事物中獲得更多功能體驗與意義滿足的要求。
如一場平淡的技能與知識的比賽,当人們賦予不同理解與联想,如希望某隊與某人贏,希望某人與某隊如何表現等,就会使比賽的意義變得更豐富与更加個性化了,比赛也就由此变得更有激情了。
       人們在生活中找到了自己需要與對自己有用的東西並不斷賦予各種意義,那就是事物。其中,有的是公認與社會化的,有的是個人特有的偏好,但不管怎樣,發現更多的事物、感受更豐富的意義,是生活的需要,也是生命的意義。我們堅信,不會有神與權威能掌握人類的這一基本要求並有效地控制起來,平等與個性化的追求才是生活與人類的基本精神。生活学原理第一章二节。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8-17 17:16:26

第三節  遞減與遞增原理   

            當人的需要一定,如果滿足這種需要的事物可分解為某種更小的單位,則更小單位事物对人的作用与意義將表現出等額遞減。
           另一方面,人的需要又是變化的,且隨著人的需要增加导致同一事物對人的作用与意義又是遞增的。

       人們在饑餓時以蘋果充饑,當人們吃第一個蘋果時,由於此時人的饑餓感最強,對充饑的需要最強烈,於是該蘋果對人的滿足與作用最大;其次,當人們在吃第二個蘋果時,由於人們在消費了第一個蘋果後的饑餓與需要減弱,故第二個蘋果對人的作用量減少。
        此類推,第三個、第四個蘋果等對人的作用量也將依次減少,至人们不需要时為零或副作用。副作用表示蘋果不僅不能给人享受与满足,相反還會因與人的需要相矛盾而給人帶來痛苦,即是负作用。
      更進一步分析,假設人體對蘋果的最初需要量為5個單位,則在人們消費第一個蘋果時,對應的作用量也即為5個單位量,而在人們消費第二個單位蘋果時,由於人體對蘋果的需要程度減少,為4個單位,故該蘋果對人的作用量也相應地減少為4個單位。
      以此類推,第三個、第四個與第五個蘋果對人的作用量將依次減少為3個、2個與1個單位量,到第六個蘋果對人的作用量為零。這樣,前5個蘋果對人的總作用量為:5+4+3+2+1=15個單位,也即當時蘋果給人的總作用量。
       這就是說,如果苹果的作用仅仅是充饥,人們以个为单位連續消費,其邊際單位、即每增加一个苹果所带给人的作用不僅是遞減的,而且是按等額進行遞減的。
         生活是一種感受,而感受產生於人的需要。顯然,當人們對一種事物的需要程度越大,該事物對人的作用與意義也就越大,且其作用與需要程度成正比例關係就是一种必然的、也是我们容易理解的規律。
          感受也表现为一种生理现象,而饥饿与反应饥饿得到满足的过程也是这种生理活动的一种表现,因而我们能发现人的需要程度与反应这种需要的生理活动程度成正比例变化的普遍性。
           这就是说不僅人體充饑的食物作用按等額遞減,且任何事物意义都同樣存在這樣的邊際變化規律。
           人的需要在某一時間與某种條件下總會表現為一定,在這種情況下,只要给人們这种需要满足的事物能分解為更小的單位,人的需要在连续性获得的滿足时事物的意义就會表現出邊際等額遞減。
         比如按時間來劃分娛樂,因人們在某一时候的娛樂時間需要一定,其单位娱乐时间内连续獲得的滿足就是等額遞減的,或者按其它單位來劃分娛樂也一樣,如次數,则每一次所获得的满足感是等额递减的。
我們把同種單位事物的作用随人的需要成比例減少的規律,叫做事物作用的邊際等額遞減規律。
           由於一種事物具有多種功能,於是事物作用的等額邊際遞減也體現在事物的各功能上,只要我們對這些功能的感受能以某種更小單位來进行。這也是很自然的事,因為事物意義本身就是其各種意義的總和,也正是其各种意义的等額邊際遞減才構成了事物意义總的等額邊際遞減,但事物各功能因其性質與對人作用的方式不同,其遞減額的大小又是不同的。
           我們以会餐為例,人們從一次聚餐中可獲得的享受可分為三种:一是食物對人體的充饑與營養滿足;二是食物與環境帶給人的感官享受;三是與服務員和一起進餐者的交流所获得的情感與思想滿足。
          現在,我們把聚餐這一生活分解為某種更小單位的生活、如時間单位,以分析其連續消費中各功能作用與總作用的變化情況。
          顯然,人們在第一單位時間無論是人體所獲得的營養,還是味覺與美的享受,或者是从交流中获得的情感与思想滿足,都將是最大量的,而在第二、第三個等單位時間裡,其各功能給人的作用依次按不同量等額遞減。
          其中,有的享受功能遞減量大些,而有的功能遞減量小些,於是在某個時間就可能出現這樣的情況:有的功能已遞減為零了,但其它的功能作用不為零,故人們對整個聚餐來說還是有持續要求的。
          且若是盛大的酒席與美味佳餚,此時常常是營養、充饑的功能作用遞減快,而其味覺與美的享受遞減慢,這就是我們在生活中常感覺到的想吃又吃不下的情形;而對简陋与粗食卻是不想吃,因為此時人們可能一開始就沒有嗅覺與美的感受了、但又感到饑餓的矛盾情形。
           或者,當人們聚餐到某一時間與單位量時,有的功能就會給人帶來副作用量了,而有的功能作用仍為正的作用量。於是,各功能相疊加,當綜合作用量仍大於當時的邊際生活作用量,則人們會繼續聚餐,直到綜合作用等於或小於當時的邊際生活作用量時,人們才會停止聚餐。
           如當我們進餐到一定時間與程度,雖然已覺得意義不大了,但又沒有更好的選擇與安排,我們就可能多吃一些、多感受一下,或者相反。
           我們可進一步從更廣泛的生活來分析事物這種多功能邊際變化情況,即由於事物的多功能意義,因而事物的每一功能又能進一步劃分成更小的功能,如食物營養又可分為長高、抵抗疾病與有利於人腦發育等,當然還可繼續分解。這樣,不同事物间就会产生功能重叠,于是這種邊際作用等額變化規律也就必然会發生在不同事物間。
          因而人們若選擇一事物,另一事物因存在局部相同的功能,就會產生局部的等額遞減作用,即因人的某种需要得到滿足後導致沒被选择的事物作用也會發生變化,即不同事物間的意義也是相互影響的,且仍表现出边际等額遞減影響的,尽管这种递减额较小。
          不同的事物,其功能重疊的機會是不一樣的,從而相互影響的大小也就不同。如同是食物的水果與麵包,在其功能相同性方面較多,兩者之間產生影響的機會與量較大;而在食物與娛樂品之間,其功能相同的方面就較少,兩者之間產生相互影響的機會與量就少。
         一般情況是,物质作用很容易受制於人體所構成的有限感受(消費)能力,因而看似不同的吃与穿,其作用的相互影響與由此引發的邊際作用遞減量就大。如人們很容易在獲得一種食物滿足後而導致對其它食物的需要與作用產生較大減少。
         而精神生活則因產生於人的情感与思想,其可容納的內容與量就豐富而靈活得多,其事物間的相同性與相互影響也就複雜与间接得多,事物間發生局部作用与相互影響也就少。
         如旅遊與看電視,儘管形式不同,但對人們來說都是一種情感與思想享受,並不難找到之間的相同性意義,如獲得一定情感寄託與某种生活體驗等,因而當人們旅遊後,對看電視剧的需要就會減少,而這種減少又因是很局部的相同與很間接的聯繫而不大。
         總的來說,我們生活中的事物之間總是存在或明或暗、或多或少的局部性相同,此時,人們選擇一事物,其它事物作用都可能產生或多或少的遞減。
        且隨著生活的發展與人們對生活效率的更高要求,人們從一事物所獲得的满足常常是多方面、多層次的,如食物的消费,以前是简单的充饥与营养满足,现在因人的情感与思想发展了,人们就想从食物中获得各种感官与理解的滿足,從而一事物的作用遞減更多的是人的綜合心理反映結果,其不同事物間的功能重疊機會也將增大、相互影響的機會更多、更普遍。
         這種事物意義相互影響的普遍性導致了感受經濟的形成,即如果任何事物都能讓人獲得较多与普遍性生活意義的滿足,人們又何必強調特定的生活追求與固執於某種生活形式,於是隨機與隨意生活、享受過程與當時的環境就成為了生活的必然。
         如現在戀愛與婚姻的作用與許多社會生活意義相重複,且重複性越來越大,以至於對某些人來說結婚從原來生活中的大事到現在已變得可有可無了,且日益注重的是走到一起的過程,而不是結婚的結果;享受更多的是亲情而不是繁衍後代的结果。
          對於事物作用的邊際等額遞減还存在一个复杂因素,即由於人的本能需要、或者說“起始”需要也會在不断获得满足的过程中發生變化,表現出增加或者減少,从而使人的这种边际作用递减规律更不容易被人们所体会,尽管這並不影響规律本身的存在。
          我們以音樂欣賞為例,人們最初可能對一音樂不太適應、或勉強可以聽,此時人們欣賞該音樂的時間需要會很少。但在聽的過程 ,人們變得更喜歡或者更不喜歡都是有可能的,其音樂欣賞的時間需要因此發生變化。
           假設人們剛聽一种音乐的需要是5個單位,如5分鐘等,第1至第5個單位的音乐给人的享受量為:5、4、3、2、1,這時音樂總的作用量5+4+3+2+1=15個單位。而在人們聽該音樂的第3個單位時改變了習慣與愛好,假设是對該音樂更喜歡了,這時聽音樂總的需要量增加了2個單位,且第1至第7個單位的享受為:7、6、5、4、3、2、1,共7+6+5+4+3+2+1=28個單位,故第三個單位享受所獲得的作用量為5而不是3个单位,但人們繼續聽音樂所獲得的作用量仍是按等額邊際遞減的,只是因其有更大的感受變化掩蓋了這種較小的感受變化。
          这就是说即使人的需要出現變化,其等額遞減規律也在發生作用,只是因為人的“基本”需要在發生變化而讓人們感受困难。
           儘管人的需要隨感受變化是絕對的,不變是相對的,但在時間短、人的心理与需要相對穩定的情況下,人們還是能明顯感受到這種事物作用邊際等額變化的规律存在。
          因此,我們所分析的事物作用等額遞減是建立在某種感受需要的穩定性基礎上的,且只有存在這種穩定的感受需要,這種邊際變化人們才感受得到,其分析才有意義,但這並不是說在人的感受发生较大波动的情況下就不存在這種事物的意义随人的感受所表现出的邊際等額變化規律。
         由於事物意義的相互影響,更由於生活的日益豐富,這時我們會發現生活創新的意义日益减小,即同样的发展与新事物給人的作用越來越小,而代价更大,特别是以财富增长来发展与增进生活的幸福也就越来越困难,而这时提高人的感受能力就更有必要了。
生活是人的需要產生與滿足的過程,而在人的成長與人類發展過程中,人的需要隨人的感受能力增加而增加,使得人們在同樣的生活中會變得更有幸福感。
         那麼,假設人的需要增加10%,人的幸福感會增加多少,是否也為10%?這是一個很有意義的、需要進一步分析的問題。
           首先,我們認為人的幸福隨人的感受能力增加而增加是肯定的,儘管痛苦也會增加。試想,當動物原始低級,其实质就是缺少情感與思想而根本談不上感受,由此可看出情感与思想是決定幸福感的原因。
生活中我們也不難感受到,情感與思想貧乏的人是不太懂得生活、享受生活的,如弱智者、情感缺失症患者等,而只有豐富的情感與思想,才有能力與機會感受生活、并在生活中獲得与更多的获得滿足與幸福。
人的情感思想在感受與追求中獲得發展,這是一種自然的激勵,而痛苦卻相反,它會使人的情感与思想受到压制。因此我們認為情感、思想發展總是與激情、享受一致的。
           其次,一事物的作用因人的需要程度不同而不同。顯然,當一個人在需要吃三個水果的情況下吃一個水果,比其在只能吃二個水果的情況下吃一個水果,其獲得的滿足與幸福更大,且根據事物作用的等額遞減規律,前者獲得的享受與幸福是呈等額遞增的。
           假設人們對一種事物的感受需要為5個單位,且第1至第5個單位的享受為:5、4、3、2、1,這時該事物的作用量5+4+3+2+1=15個單位。現在人的感受需要增加1個單位,為6個單位,則第1至第5個單位的享受為:6、5、4、3、2,這時該事物的作用量6+5+4+3+2=20個單位。因此,人的感受增加1/5,即20%,人的滿足感與幸福就會增加5/15%,即33%,呈遞增變化。且我們不難證明,任意基礎上的感受能力增加,都會帶來幸福感的更大增長。
          於是,當發展建立在事物的增加上,我们獲得的意義與享受是遞減的,且代價越來越大,而當發展建立在人的感受能力增长基礎上,人的幸福獲得遞增,且幸福的增长远大於感受能力的增长。
      人的感受能力首先是指人的機械性生理活動,這比較難发展,且其需要容易在較短的時間內滿足,因而其对生活的幸福影响不大。而複雜與可塑性強的大腦活動能力是比較容易發展变化的,且因為情感與思想的滿足強調的是過程,故更容易讓人的生活變得充實,因而对生活的意义大。
          社會發展不僅是物質的進步,更重要的是人的情感豐富與思想水準的提高使得生活的意义与幸福感能從更平淡与日常的生活中獲得。因为在人的情感與思想發展的情況下,原本平淡與無聊的生活也就會變得有意義起來,簡單的生活也能让人產生激情。
      現實告訴我們,生活的意義不是在於得到什麼,而是在於感受到了什麼,而決定這個感受的是人的思想與情感,社會的進步也在於人的思想與情感進步。於是當我們太關注表面的財富增長與技術發展而忽略人的精神和思想、沉浸於市場經濟的发展與環境改造時而导致人的道德恶化、思想混乱,將會是得不償失的。
          那麼人的情感思想是如何發展的呢?生活的過程也是人自身成長的過程,如運動促進人體的發展與強壯,感官活動帶來感覺能力的提高等。同樣,人的思想与情感活动促進人的理解能力与欲望的增長,并帶來人的大脑活躍与发展等。
       当然好的環境會使得這種發展更有效率,如注重個性與平等文化,人與人之間信任与友好、生活中容易产生激情与分享等,相反情況就不一樣了。
         如在貧富差距擴大、缺少公平与诚信的社會,一部分人就可能過多與過容易地獲得機會与成功,其成功的意義也就漫漫消失了,生活也会变得平淡;相反,另一部分人則缺少相應的激勵而失去生活的熱情與信心,并时时因受到伤害而仇视他人,其情感与思想的发展就会受到严重影响,這就是非常令人遺憾與失敗的現實,因為兩者都缺少很好的生活激勵。
          在人的情感與思想能力的發展過程中,也存在一個邊際遞減規律的作用,即当人的大脑面对同样的刺激而變得活躍與發展的同時,其總的增長潛力与效率在減小。
          因此,在增進人的情感與思想中,不要總以相同性太强的事物來刺激人的大腦,即生活不要太單一,這樣會讓人變得麻木。而我們能以不同性質的事物來刺激人情感與思想,情況就不一樣了,這時人的情感與思想獲得更強烈的激活,並因此導致其更有效地發展。
          如一個人總是生活在成功與赞美中,儘管人的神經也會變得发展变化,但這種變化會趨於緩慢。這時讓其受到異樣的事物刺激,如艱辛與不幸,生活也许會出現意想不到积极變化,即對同樣的生活會有更強烈的激情与更丰富感受。
          同樣對於人的思想來說,當我們始終對同樣的事物與相同的生活進行思考,雖然大腦也會變得活躍並獲得發展,但這種活躍與發展會逐步減弱。而當我們能感受不同性質的事物与倾听不同意见,并變換角度、逆向思維與体验不同的结果等,人的大腦就會更活躍,其發展的潜力就会更大。
         因此,對於人的成長与生活,當我們始終以“正確”與“幸福”标准来要求,這會讓人變得平淡与煩躁而沒有活力,而偶爾錯一下、感受一下挫折,或者輕鬆、娛樂地刺激一下等,就會更有利於人的成長與發展,而不是人們所想像的會變差、變壞。摘自生活学原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9-19 15:45:15
第四单章三节:痛苦论

      痛苦与幸福相反,是人们回避的感受,其原因一是生理上的不适,如饥饿、疾病与创伤等,二是心理上的不适,如人们预期到痛苦的产生与享受的减少。

      痛苦首先表现为生理不适,如疾病与饥饿,或者象噪音、臭味与创伤等环境对人体的伤害;其次是心理所产生的不适,如預期到不幸的事情发生与理解到对自己有害的事物等。
       如死亡的痛苦对于人类来说不仅产生于生理上,更重要的是产生于心理预期上,即死亡意味著失去一切享受,且这种预期越强烈,感觉到失去的越多,其痛苦自然也就越大。而许多低级动物并没有这种心理预期,因而它们对死亡的痛苦反应仅仅是生理上的,且由于神经系统也不发达,故生理痛苦也不大。可以想象,沒有生命意识的动物在无疼痛的自然死亡中是没有痛苦可言的。
      研究发现,人们受到他人有意与无意创伤时的痛苦是不一样的,且前者更大,因为这时人的心理上也受到了伤害而加重了痛苦。
     对于生理上的痛苦我们容易理解,而对于心理上的痛苦就难理解了,这也是一个有意义的问题。但是,当我们从生活的本质上去理解问题也就简单了,即由于生活的目的是享受,于是作为有思想与预期能力的人来说,当意识到享受的减少与痛苦的增加,不安、压力与悲伤等不适的生理反应就会发生,且这与人的生理不适所形成的痛苦一样。
      我们为失去财富、地位与亲人而痛苦,是因为财富、地位与亲人能给我们带来享受、欢乐与帮助;我们为失败与困惑而痛苦,这不仅是因为享受的失去,也因这意味困境与不确定性风险的出现;我们为失去平等与自由而痛苦,因为许多享受与机会需要自由与平等的生活环境。
许多痛苦最初是通过理解而产生的,随后因经验与习惯性的反应而成为一种本能与生物个性,并遗传。
如批评与表扬,最初是因预期到批评、表扬与个人的利益有关而产生相应的情感反应,随后形成一种遇到表扬就感到幸福、遇到批评就感到痛苦的习惯反应,并逐步演变成对表扬与批评、荣誉与尊严、平等与特权的生理特征,并遗传。
      随着生活的发展与医学技术的进步,痛苦将更多的是产生于人们对生活的理解与心理上的不适,这样人的痛苦也从简单的生理现象变成了日益复杂的心理现象。
      如很难想象在传统的农业社会里,人们会因无聊而痛苦。而在人的情感与思想丰富的今天,如果人们找不到自己所喜欢的事情做,即使是暂时的也会感到痛苦。
       普遍的情形是,日益丰富的物质文化生活给人们带来了太多的机会与欲望,失望与比较所产生的痛苦也多起来。如人们总认为可以作得更好,自己没有选择到更好的,或者总认为别人生活得更好、过去的更好,对什么事情都有种敏感反应与体会的要求、并要求过高而产生失望感等。
      作为领导人与家长常有一种幼稚的情感与思想,即常常自我满足于为自己的人民、子女做过什么、满足了什么,并幼稚地认为他们很幸福而会对自己感恩戴德,而实际情况要复杂得多,或者完全相反,表现为你为他们做得再多、再好他们也可能不在乎,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生活与方式,而他们在更高与更多的要求下感受到的是各种机会的丧失,以及自认为不合理与不平等现象,并可能因此怪罪于家长、领导与ZF,如果不及时与他们沟通,问题可能还很严重的。
    这的确是一个非常不幸而令人困惑的现象,即尽管我们的生活变得很丰富,生活的环境与条件越来越好,但幸福感却在降低,其原因就在于人的欲望与不满足感也在随人的情感和思想发展而增加。
     尤其在恶性的市场经济竟争中,人们有太多的压力与失败而让人痛苦,总有层出不穷的欺骗、不公与腐败让人心情变坏,由此导致生活热情降低,使美好的生活越来越少,如亲情被淡忘,人与人之间友好的交往因缺少信任而回避,行善变成了作秀与动机复杂而让人反感等。
     而痛苦的产生中,比较是一个重要而普遍的心理特点,这是由于生活幸福与痛苦、美好与非美好往往很难以事物本身的性质来決定,人们也不愿以事物本身的性质来決定,而常常是以经验与标准比较来決定。
如尽管你的收入与生活水平在增长,但若别人增加得多、生活得比你更好,这样你感到的不是幸福,而是痛苦。
      有人通过对幸福的研究得出结论:幸福不在于生活中有什么,而在于你比别人强、比以前好;我们不会因为穷而痛苦,只要别人比我们更穷。
      于是当生活的贫富差距大、生活很不平等,而你却很不幸,总是处于不利地位,尽管你“丰衣足食”,也有幸生活在发达的工业社会,你的痛苦仍会大于农业社会的、以“丰衣足食”为生活目的人们。
       在这种比较的心理活动中,虽然当我们与更差的比较可让人感到宽慰,但由于人们有感受美好、向往美好的本能,故痛苦的比较与机会损失感会更多,特别是在人们变得烦躁不安、太注重表面与物质生活时,人们总会与更多的收入与财富、更高的地位与好的条件相比较而产生不满足感。
       如当我有一小车在周围的人中算是很好的,但若有人买了更好的,这时我会与更好的车比,因为我的内心希望我的车更好、更完美而不是相反,从而自己更容易与更好的车相比而感觉到自己的车不够理想。
更糟糕的是,人们在这种向往美好的趋势下还会理想化与情绪化地看待一些生活,如想象有更高的收入与更刺激的生活,或者把不能得到的想象得太好等,这就主观形成了较高的生活标准而给生活带来不必要的压力与痛苦。
       人们做过实验,在给小孩吃一个巧克力时一种情况是只有一个,另一种情况是给许多种巧克力而由其选择一个,结果发现刚开始时后者获得的刺激与兴奋大于前者,但随后后者的情绪很快低落,因为他们总想到其它没有选择到的、有更好的巧克力而满意程度降低,自然后者获得的最终享受与幸福不如前者,尽管他们当初的选择是正确的。
      事物的意义不仅是由其本身的组成决定,更受比较事物的影响,而比较意义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生活中有种追求完美的人,其实质是他们总以最好的、理想的生活作为标准来要求自己,这无疑给自己的生活造成太大的压力与痛苦。相反,满足现状、顺其自然反而轻松与美好得多。
同时,美好的东西似乎总是容易给人刺激与印象深刻,人们也习惯与需要展现其美好和成功的一面来获得光荣耀、地位,而失败、负面与痛苦却不是这样,是人们不愿让人感受、人们不愿去感受、或者难以感受,这样人们也就增加了把美好与更美好的生活作为标准而让自己陷入痛苦和压力中。
       如富人的豪华生活、奢侈消费对普通人来说总是很容易令人感动与向往,相反其工作的艰辛与失败的压力、对机遇的把握与特定的经历等人们却不太在意,或者难以在意。这也是我们认为奢侈生活与奢侈品的出现是对普通人和普通生活造成严重打击、其负面意义明显多于正面意义的原因。
这时生活中平等也就很重要了。不平等与差距过大所产生痛苦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刺激人们产生与强化失意感。生活中的失意是难免的、也是常见的,但若发现他人通过不正当关系获得成功,这种反差对人的痛苦刺激很大。
       二是增加了生活的嫉妒与不信任。嫉妒产生于生活中因有限的资源被他人获得而感到紧张与不安,而不平等让嫉妒很容易变成一种习惯性心理,即一旦发现别人比自己好与幸福就产生痛苦与仇视,这显然对群体生活是很有害的。
三是激发联想而发现自我生活的不足。,在不平等的刺激中让许多人、许多情况下感到满足与习惯的生活也变成是一种痛苦了。
      如工作一天收入50元本来是满意的、无所谓的,但发现有人不劳而获得每天50元、甚至更多,自然对这种劳动收入产生不满与痛苦。
       在社会生活中,垄断、特权和腐败对生活与社会之害可能远大于人们的想象。试想,本来对现实、或者今天的收入增加10%是感到满意与幸福,可发现別人凭借不正当关系生活得更好、或者无故增加了20%,甚至更多,尤其在损害大家利益的情況下,这样的生活与收入增长还能让人高兴得起来吗?你还能相信社会、并去尽社会责任吗?
      虽然一夜致富、不合理地获得权势的人是少数,但在这个追求个人成就、信息发达与情绪化的社会,他们不可避免地成为生活与成功的标准而给社会带来太大的负面意义,他们的幸福会给太多的人带来太大的伤害,尤其在这些人失去道德与社会缺失约束机制时,这样的社会还有好的效率与发展吗?
      更为严重的是,随着人的情感与思想已变得丰富、人们对道德与公平要求越来越高的今天,贫富差距与腐败不但没有减少、还有扩大的趋势,这显然是严重而危险的。
      幸福产生于人的需要得到满足,并因比他人强而增加;相反痛苦也就是因为人的欲望得不到满足,并因比较刺激而增加。
      但是,当享受被作为经验标准给人带来太多的不利比较与诱发更多不能实现的欲望,这样的享受就是有缺陷的、是不利于幸福的。
      如一款小车,今天在朋友那里试坐了一下感觉很好,但由此人们产生难以实现的欲望与痛苦的联想,这种对小车的享受就是痛苦的开始,因而这就是美丽的陷阱而需要人们回避的错误。
      相反,不幸与艰辛虽然让人痛苦,却因降低了生活标准与减少了不合理的要求而有利于生活的健康,于是这种不幸与艰辛就是有意义的,值得人们去体验的。
        因而对一些过惯了优越生活、享受了太多成功的人来说,一次令人痛苦的失败与不幸经历、或者对宠幸惯了的孩子来一次磨难教育是有利的,因为这些失败、艰辛与磨难会降低人们的要求,让原来平凡而众多的生活变得有意义与更有意义了,更大与更多的失败也会因此避免了。
     这也就形成了一个矛盾:一方面对于美好的生活人们要去追求,这是人的本能,而另一方面又可能刺激人们形成难以满足的欲望和产生较高的生活标准而对今后的不利。难道我们会此不去享受与追求吗?这显然不会,因为生活总是幸福更多,这同人们不会因痛苦而对今后的生活有利就去选择痛苦一样,尽管生活中也需要“磨难”经历,但这毕竟是人生的短暂要求。
问题在于如何让人们选择到尽管当时令人难受、但从长远看却对生活有利,相反,并放弃那些看似美好、实际却带来人痛苦的生活。
       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从道理上讲,如果我们知道一事物给自己带来的享受小于痛苦就不会去感受,象朋友的伴侣与工作很理想就不要去感受与接近,即离得远些,因为这太容易给你带来对现实的不满。
         然而,我们能克服感官的刺激与眼前享受和好奇冲动吗?或者这种克服总是值得吗?如财富与地位,它带给人的总是更多的压力与不满足感,但人们还是很难避免卷入这种残酷的竟争。同样,作为一个国家来说,工业社会带来的“产值”文化,其负作用越来越明显,我们能、或者有必要克服这种美丽财富的情感冲动吗?
也许我们需要一种正确的心态,即要有娱乐精神与有意识地回避痛苦联想,这就象生活中一旦出现美好的东西大家就趋之若鹜、相互感染与分享,至于其有多大意义、分享者是什么人、自己有什么不幸等都不重要了,也不要去联想痛苦与产生不合理追求。
       象明星,我们就应以一种艺术来欣赏、一种暂时的生活娱乐来对待,则由此刺激自己不现实的生活欲望就不容易产生,痛苦的联想比较也就少。相反,如果我们因此产生不满足感、或者情绪化地美化他人的生活并以此为标准,痛苦与压力就难免。
       生活是一种感受,因而控制与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即有选择地决定感受的内容与程度就很重要,而这种把握常常比人们想象的容易,因为这是我们自己可以作主的。
        当人们不是去用心品尝自己的生活而是更多的去感受失去的或不现实的、或者去感受他人的成功和羡慕他人的生活,则人们就会更多地感受到生活的痛苦而不是幸福,而此时他人却从你的羡慕中获得满足,从你的痛苦中感到幸福,这不是很可悲吗?为什么我们要把幸福进一步让给别人而把痛苦留给自己呢?这就象小孩的玩具,当一个小孩对另一小孩的玩具表现出不感兴趣,另一小孩也就可能会放弃玩具而让他们更能友好相处一样。
         因而在一个人对现实感到痛苦时,我们会开导说不能得到的如何不好,强调自我满足而不是去羡慕他人,其实质就是让人们从自己的生活中发现意义、从现实中找到乐趣,同时减少令人痛苦的失望与不利的联想。
       或者我们还可以有意识地去感受比自己还差的生活、联想更坏的情形,这样我们的心情就会不一样了。尽管这种抽象寻找、有选择的感受与比较也是一个代价行为,但为了生活的幸福,这种心理控制与代价付出还是值得的。
      幸福是一种更多是由态度所決定的感受,因为它更多地取決于人们如何去感受、如何调节感受,并以什么为生活內容与标准等这些比较主观的因素。
      这也是人们常说的“心理调节”问题,即有意识地去对自己的生活产生感受与美好联想。不过,当事物的意义越复杂、模糊就越有利于我们在心理上的调节,而当事物的意义太明确、太标准,这种心理调节与意识控制就越难。
      如财富与地位,这种数量与大众化的财富和地位所体现出来的意义太明确、太标准而让弱者难有好心情也是容易理解的,这也是生活财富化与市场化的弊端,或者有人将某人的缺点与错误公之于众、并作为反面标准,或者当众伤害等,这也是非常残忍的、是让人难以回避的痛苦。
      对于太感官与情绪化的人其痛苦也会增加,因为他们太容易产生不满足感,太追求表面与形式上的完美,从而容易对公认与容易感受的财富和地位产生反应并在群体生活中争强好胜,其失望与痛苦也就难免。
对于生活的幸福与发展,我们应该有这样一个观点与要求,即让多数人在发展中获得享受的同时而没有太多的负面影响,而这种负面影响一是因发展变化刺激人们产生得太多难以满足的欲望,二是发展变化刺激人们产生了痛苦的联想与比较。
显然,若人们对一新事物能有很好与充分的享受,其失败感与痛苦的联想就不会发生。如对于小车,不管这是由于试坐后人的不适反应,还是坐久了而平淡,或者因大家都购买后成为了一种平常生活,这样小车就不会刺激人们产生难以满足的欲望与痛苦的联想比较了。
      这就是说,当社会制造出了小车,人们享受了、都买了与习以为常了,这就是一个理想的生活。相反,当生活中出现了小车自己又买不起就是一种痛苦,尤其是看到別人买得起、或者多数人都在使用时,其给自己带来的失败与痛苦比较刺激就大了,而多数人都有这种感觉就更不是好事。
      或者即使有欲望存在,但在现实生活中的相同性少,其痛苦比较不容易发生,其失望与痛苦也会较少。
那么什么样的生活具有这种“优秀”品质呢,即生活让人们容易获得满足而又不太可能引发痛苦的比较,那就是知识性与个性化、并强调过程的生活,如亲近自然、自娱自乐、对知识的探索与社会公益、或者闲聊与亲情等,这些即能给人带来尽情的享受,又因殊性、抽象性与注重过程而沒有太多可比性,同时其好与坏的心理可调节性强,故是理想的生活。
      相反,对于地位与财富这种具有明确标准和连续性增长要求的生活,人的欲望不仅很难得到满足,其比较又很容易发生,故这些生活看似美好,却暗藏险恶陷阱。
        在传统的农业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比较稳定,生产与生活常以家庭、家族为单位,并以亲情、闲聊与游戏为主要乐趣,故生活的压力与痛苦联想少。而在不断变化与竟争激烈、并以公认的财富与地位为生活内容的工业社会,生活的压力与痛苦联想就容易与更多地发生。
虽然不平等与腐败历来都存在,但在工业社会却不断以新的形式出现来不断刺激着人们的负面情感却是前所未有的。
      因此,象财富这种能给人带来享受的同时而痛苦却很多的情形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即在人类发展与繁荣的过程中如何减少其负面因素,或者如何做到让更多人能在发展与繁荣中获得幸福和健康,而不是痛苦与伤害。
象住房,若社会建造大量的低价房、人人都买得起,则人们就能获得好的享受而无痛苦与痛苦比较。相反,一方面是建造出面积大而环境与品质好的房子,一方面又让很多人买不起,人们就会产生不能满足的欲望而痛苦,同时又因住房是生活中的一个敏感、常见与相同性强的生活,故其联想与比较容易而给人带来的痛苦就很大。
      尽管在工业化与市场经济中快速富裕起来是少数人,但给广大民众所带来的痛苦比较与失败感却是很大的,因而让少数人富裕起来是有很大问题的。
      因此,当社会以财富和产值作为社会进步与生活标准而盲目发展经济就是一个严重错误,因为它隐藏的问题太多,以此增进生活的幸福太难。
      因而发展更应该注重生活的品质,强化平等与道德,并注重人的感情与思想进步,而不是形式化与技术化的西,否则人们生活的激情越来越难以产生,幸福感会越来越少,这是很可悲的。摘自生活学原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