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3313 4
2008-05-11

阶级、阶层与底线

赵 磊
(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家》编辑部)
题记:两个月前,我的好友在学术研讨会上作了一个发言,内容是有关“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的。这个发言引起了许多与会者的共鸣,说是好久都没有听到这样的发言了。联想到我在9年前写的《论当前改革中的利益失衡》(发表在《哲学研究》1998年第11期),以及6年前写的《质疑告别无产》(发表在《江汉论坛》2002年第6期),心里不禁感慨万千。于是,有关“阶级”的话题,又引发了我的进一步思考。
(一)
说到改革开放前的30年,精英们总忘不了控诉毛泽东的“以阶级斗争为纲”,说那个时代 “你斗我,我斗你”,搞得人人自危,毫无安全感。
然而,在否认了阶级斗争的今天,阶级矛盾和冲突难道真的就比毛泽东时代减少了吗?人们的安全感真的就比毛泽东时代增加了吗?
如果比较一下这两个时代的群体性事件、暴力冲突、社会治安状况以及刑事案发率,看看今天防盗门的厚度和防盗栏的数量,答案应当是不言而喻的。
毛泽东时代的阶级矛盾,更多地表现为思想意识形态领域的分歧;而今天的阶级矛盾,则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原生态的、生存层面的、赤裸裸的利害冲突。  
今日中国两极分化的形势之严峻,以至于“收入差距”、“贫富悬殊”、“社会冲突”、“利益分化”等,成了人们耳熟能详的名词。其实,但凡有良知的人都明白,“收入差距”、“贫富悬殊”、“社会冲突”、“利益分化”,不就是“阶级分化”嘛!
滑稽的是,精英们就是坚决不准用“阶级”这个词。这有点像冯小刚导演的《甲方乙方》,其中有句经典的台词,叫做“打死我也不说”。
我的一个学生和我讨论,说“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往事让人们记忆犹新,所以禁止“阶级”的称谓有助于缓和阶级矛盾。我总觉得这种说法有点幼稚:难道这就是“打死我也不说”的理由吗?
有人说,阶级这个名称在当下成了某个数字,哪怕提一下,都是不吉利的。问题在于,自从阶级这个不吉利的名称不准再提之后,不吉利的各种“分化”却仍在加速前进。这就像数数,精英们可以不准人们说“4”,但人们总得与四层楼、四年级、星期四、四元钱打交道吧?
实在回避不了,“阶级”摇身一变就成了“阶层”——这不禁让我想起了秦代赵高的“指鹿为马”。然而,鹿并不会因为被指认为马,就不再是鹿了;阶级也并不会因为改称为阶层,就从此人间蒸发掉了。
                     
(二)
阶层并不等于阶级,也替代不了阶级。阶层是按收入和职业来划分的,阶级主要是按生产资料的归属来划分的。
比如你是一个小白领,在某家合资企业打工,年收入在好年景可达5万元,家有电脑、电冰箱、大彩电、或许还有若干股票和10万元存款。若按阶级划分,不论你的彩电和冰箱有多大,不论你的电脑已经升了多少级,不论你的股票和存折又增加了多少钱,只要你受雇于别人,那么你与你的老板之间,客观上就存在着一个本质区别:占有生产资料的是你的老板,而不是你。你是“无产者”,你的老板才是“有产者”(这个“产”,不是消费资料,而是生产资料)
可是阶级换成阶层之后,你和雇你的老板之间的本质区别,从此人间蒸发。你们之间的唯一区别仅仅是 “富裕程度”的不同,是“大富与小富”的不同,一句话,都是“同一个战壕的战友”(至于那些大大小小的部门经理,那就更不用说了)。如果你是一个下苦力的兰领,你也不要过于自卑,更不能见外,你和你的老板的唯一区别仅仅是“革命分工”的不同,都是哥儿们。
阶层分析的肤浅之处在于 ,它把一个未必和谐的社会描绘成一幅其乐融融的景象。用专业术语说,阶层分析的局限在于:(1)它无法真实地刻画“分化”的现状;(2)它无法深刻地揭示“分化”的根源。
而阶级分析的科学之处在于,它直言不讳地告诉我们社会不和谐的根源所在,使人们能真正洞见到社会危机的真实存在,从而为我们指明争取和谐的治本与治标的可靠路径。
于是我脑子里经常有个疑问:只准用阶层分析来把握中国社会分化的态势,是不是有误导我党决策的嫌疑?
鲁迅说:“曾经阔气的要复古,正在阔气的要维持现状,未曾阔气的要革命。大抵如此,大抵”。以阶层分析的观点来来看,这个“大抵如此”多半是心态不正常的表现;但如果懂得阶级分析,我们就会理解,“曾经阔气”和“未曾阔气”的,为什么总想革“正在阔气”的命。
(三)
承认阶级的客观存在,并不等于要“以阶级斗争为纲”,更不是要提倡“打打杀杀”。人类社会多数时候还是需要在安定的环境中,方能生存、发展、前进;只有当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并不可调和的时候,“打打杀杀”才注定成为博弈的均衡解。
遗憾的是,精英们在“要风得风,要雨得雨”的时候,从来都不知道自我反省,总是把责任推给别人,说那些穷小子天生的“红眼病”,让平均主义的“仇富”心态把良心给搞坏了,因此,必须“告别革命”,否则“冤冤相报”没个完。
“冤冤相报”的理论似乎很有道理,也蒙住了好些心地善良的人。但是,谁没事整天价的想“革命”呢?“宁做太平犬,不做乱离人”,大概更符合绝大多数人的心理。地球人都知道,革命的根源并不是从马克思的魔瓶中释放出来的,泥腿子造反也不是几个赤色分子挑唆的杰作——正如孔庆东所说:“革命或是改良,是不由理论家的意志来决定的,而是由阿Q来决定的”(《阿Q的革命》)。
其实,导致“冤冤相报”的原因,从矛盾的主要方面来看,都是由于剥削阶级的穷奢极欲造成的,比如中国历史上波澜壮阔的农民起义,并不是吃多了撑的、穿暖了燥的、钱多了烧的,而无一不是被黄世仁、南霸天之流的精英给“逼上梁山”的。(有人说,杨白劳既然还不起黄世仁的高利贷,就活该让喜儿当二奶。这是什么强盗逻辑?放狗屁!)
什么是“逼上梁山”?用后现代的话语说就是:“你欺压我已经越过了‘底线’,老子跟你PK了!”
处在“底线”之下,不论你是杨白劳还是黄世仁,你不想“以阶级斗争为纲”,恐怕都晚了(先是杨白劳喝了卤水,后是黄世仁被人民政府镇压)。所以毛泽东说:“人世难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流遍了,郊原血”。信然!
什么是“底线”?自然界的“底线”是生态平衡,动物界的“底线”是食物链的平衡,虽然哈耶克的自发秩序与动物世界的丛林法则差不多,但人类社会的“底线”总要高于动物世界吧?封建社会的地主尚且知道要搞“让步政策”,资本主义政府也知道必须支付必要的社保和福利,富人才能睡得着觉,难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底线”还比资本主义低?
所以,“和谐社会”的提出、“以人为本”的提倡,就是要向世界宣布,我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如果真的要无愧于“社会主义”这个定语,就必须把阶级之间的矛盾控制在人民能够承受的这个起码的底线之上,而不是无视阶级矛盾的存在,更不是为激化阶级矛盾火上浇油。
这就意味着,一个弱肉强食、以钱为本的社会是不可持续的,也不应当让它持续下去。
(四)
人们经常说什么“底线不可逾越”,可是有人却悲哀地发现,“中国的底线就是用来被击穿的”,他痛心疾首地质问(何必:《中国的底线就是用来被击穿的》):
“卖国求荣算不算底线?逼良为娼算不算底线?劫贫济富算不算底线?卖官鬻爵算不算底线?无法无天算不算底线?无法可依算不算底线?有法不依算不算底线?执法不严算不算底线?违法不究算不算底线?口是心非算不算底线?背信弃义算不算底线?利令智昏算不算底线?寡廉鲜耻算不算底线?损公肥私算不算底线?中饱私囊算不算底线?以强凌弱算不算底线?贪赃枉法算不算底线?妻妾成群算不算底线?男盗女娼算不算底线?……”
他的质问虽然很悲观,但我却不得不承认:很不幸,这些底线在今日中国都已经被击穿了。
用他的话说就是:“我们正在面临着一场全民腐败,一场民族性的整体堕落,一场无处不在的底线沦丧”。
(五)
精英们拒绝“阶级分析”,甚至连“阶级”这个客观事实都不予承认,这是否说明,他们压根就不知道,或许他们本来就不屑于知道:这个社会的“底线”究竟在哪里?
他们凭什么这么嚣张?难道否认了阶级的存在,精英们就可以高歌“天下无贼”,从此“高枕无忧”了么?他们就可以肆无忌惮地击破任何“底线”了么?好一副“我是精英我怕谁”的德性。什么叫掩耳盗铃,什么叫自欺欺人,这就是了。
然而仔细想想,我未免过高地估计了精英们的胆量和智商。
说高估了他们的胆量,是因为我看到,一旦涉及两极分化、阶级矛盾之类的话题时,精英们总是要拿“破坏和谐”的罪名封别人的嘴。至于精英们从教科书中删除《包身工》的猥琐心理,以及在黑砖窑事件前后的张皇失态,更是人尽皆知的旧闻了。
看来,精英们并非不知道,或并非不屑于知道阶级客观存在的事实,而只是“不敢”承认这个客观事实罢了——其实他们心里明白着呢。这真应了毛泽东的一句名言:“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说高估了他们的智商,是因为历史经验早就千百次地证明,要想减少甚至避免“打打杀杀”的均衡解,以为禁用“阶级”这个名称就可以摆平一切,恐怕只是一相情愿。问题的要害并不在于承认阶级的存在与否,而是在于如何缓解客观存在的阶级矛盾。
可叹的是,如果面对“阶级”这个地球人都知道的客观事实,人们只能选择性“失明”、“失聪”、“失语”,那么“底线”就真的是“用来被击穿的”了。
复可叹的是,对于精英而言,你们什么底线都可以击穿,就是有一条底线不能击穿:自己活也得让别人活。如果精英可以肆无忌惮地击穿任何底线,那么,民众就没有理由接受任何底线的约束。

更可叹的是,“前车之鉴”这么简单的教训,自以为是的精英们怎么从来就没有认真吸取过?冥顽不化到了这般地步,夫复何言!这真应了毛泽东的另一句名言:“高贵者最愚蠢,卑贱者最聪明”。

(六)

当然,说今天的阶级分化已经到了“白热化”的地步,必须用阶级斗争方能解决问题,我但愿这种说法“言过其实”,是“危言耸听”。因为,毕竟文明的进步为人类缓解阶级矛盾,提供着越来越多的资源、手段和选择,并非只有“你死我活”一条道。
但是,如果任由阶级分化下去,执意将阶级分化进行到底,甚至不惜击穿民众的生存“底线”,那么,我们离“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那一天,恐怕也就真的不远了。

谓予不信?那我们就走着瞧吧。

(2007年10月8日)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5-11 12:38:16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8-5-11 12:33:00


刘永佶:统治阶级会否认阶级的存在

阶级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

1、确实像实证主义者所说,用以经验为根据的方法,是感觉不到“阶级”的。因

为阶级是一个总体性的存在,就像国家、人性等我们涉及的许多范畴一样,都无

法用实证主义所要求的方法感知和经验。这并不等于阶级不存在。如果按照实证

主义的方法,几乎所有社会科学的范畴都是不存在的。然而,在实证主义的体系

中,他们只是不承认阶级,而其它的范畴还承认,甚至大量使用“人性自私”之

类抽象的语言。这就是西方的实证主义在历史观上、在社会科学上的自相矛盾。
   对于实证主义,我们应该看到他的可取之处,即强调经验、强调收集材料,这

在方法上是相当重要的。但它对理性,对抽象思维的否认与排斥,却使之保持在

一个很肤浅的层次上。要注意的,倒不是西方实证主义对阶级的否认,而是中国

今天个别人别有用心地用实证主义加实用主义的观点来否认阶级的存在。
    2、凡是已经取得统治地位的阶级,它就会否认阶级的存在,今天的中国,之

所以出现否认阶级存在的倾向,这里的原因又是什么呢?一个是认识的原因,再

一个是历史的原因造成的,但还有更重要的原因。列宁曾经说过:“一个社会集

团对另一个社会集团的劳动的占有,这是阶级的实质。”这正是某些人所不愿承

认的。因为在现实的中国确实就存在着一个集团或群体对另一个群体的劳动成果

的无偿占有。
    3、阶级的存在是由于社会结构决定的,同时阶级分析的方法也是研究社会所

必须的一种方法。所以阶级这个概念,是现实社会存在的一个总体性概念,对阶

级的规定,是研究社会的必要的方面。从这个意义上说,探讨阶级问题,在历史

观上是非常重要的。
   阶级势力是阶级矛盾在社会形态中表现出的态势。阶级势力是以阶级划分为根

据,但阶级划分并不等于阶级势力。阶级势力是错综复杂的,在统治者与被统治

者之间,有一部分人是错位的。而且在阶级势力中,以经济为基础,政治、文化

都发挥作用。所以当咱们探讨阶级构成的时候,经济、政治、文化应该是统一的

。但是,如果对社会的个体成员进行阶级划分的话,标准还应是他在经济上的地

位与权利等。
   之所以要提出阶级势力这个概念,是要从阶级这个概念转化到阶级矛盾这个概

念。当分析阶级矛盾的时候,恰恰是从势力对比才能看出阶级矛盾,再下一个概

念就是阶级斗争了。
   目前,对阶级这个范畴的规定,基本上是认为人们对生产资料的占有是阶级的

基础,也是阶级划分根本的、具有决定意义的标准。而您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

提出,在阶级的规定上,只注重生产资料的所有权是不够的,还应包括非生产资

料的财产所有权和对劳动力的所有权,其中特别是突出了劳动力所有权的重要性


   这里所说的划分阶级是指确定个人阶级成分,并不是从社会总体的角度划分阶

级构成、阶级势力。
    4、阶级就是总体中个体权利层次的界定,是从权利所规定的总体社会地位的

层次。处于相同权利层次或社会地位者,就构成一个阶级。
   阶级作为社会总体结构的组成部分,包括经济、政治、文化三方面内容,经济

是基础,但政治、文化绝非可有可无。阶级的政治存在表现在权利上。阶级的文

化存在,最重要的就是阶级意识。
   关于阶级意识,卢卡奇在理论上的贡献是非常重要的,他把阶级意识作为一个

概念提了出来,这对深入认识阶级这个范畴是必要的。
    5、对于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社会,你可以谈阶级的文化统治,但谈不上文化

上的阶级对立,而且政治上也没有对立。只有在特殊条件下,比如说农民起义时

,才能显示出被统治者的阶级存在,在平常是表现不出来的。到了资本主义社会

,雇佣劳动者形成了自己的阶级意识,同时这个阶级意识也是其成为阶级的重要

条件,这样才有了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
   资本主义社会也不仅只有两个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只是主要的阶级。这

里需要说明一下,“无产阶级”是指无资产的雇佣劳动者阶级。
    6、进入到民主劳动社会以后,还会有阶级,但阶级关系可能要发生一些变化

,在将来的民主劳动社会里也会因社会分工与职业差别造成权利和社会地位的差

别,进而形成不同的阶级。这些阶级有差异,也会有矛盾,但不至于形成对抗。
   阶层是更细的划分,是在阶级这个大的范畴内,为了进一步分析矛盾而再分成

几个阶层。
   我们现在可以先不对民主劳动社会成熟阶段的阶级做出界定。到那时有阶级就

划分,没有就不划分。也可以分成阶层,这并不影响总体性阶级概念的规定。但

分析现实的中国,它现在还处于民主劳动社会的初级阶段,阶级还是有的。
    7、谈到社会结构,性别结构、年龄结构都可以作为社会总体结构。而阶级结

构是社会总体结构中基本的、主干性的结构。另一个较为重要的社会结构就是民

族结构。阶级结构与民族结构是已有的人类社会中最重要的两个结构。
   阶级结构对社会总体结构的影响是基础性的,制约性的,当然社会总体结构同

时也受其他结构的影响。
    8、阶级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社会的基本矛盾,即人的素质技能与社会地

位间的矛盾。社会基本矛盾是贯穿于所有社会的,不局限于某一特定历史阶段,

而且存在于、作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社会主要矛盾是指在一个社会形态

中的起主导作用的矛盾。任何主要矛盾都是在基本矛盾的基础上形成的,而且还

要再作用于基本矛盾,使社会基本矛盾达到一个新的形态。这里要避免一种错误

认识:把社会基本矛盾和社会主要矛盾当成两个各自独立,甚至相互排斥的矛盾

,似乎是先有一个基本矛盾,在基本矛盾之外还有另外一个矛盾作为主要矛盾。

实际情况是,某种社会形态中的主要矛盾,就是社会基本矛盾在这种社会形态中

的集中表现与存在形式。
   主要矛盾是特殊,基本矛盾是一般,特殊体现一般,一般存在于特殊之中。实

际上,在具体的现实中存在的矛盾是社会主要矛盾,而社会基本矛盾是处于抽象

层面的,是对各个社会形态的主要矛盾的抽象、概括。
   主要矛盾关涉一个社会形态中的各个矛盾,起着主导性制约作用,它和其他矛

盾不是平列的。                                                         

   ——摘自《劳动历史观》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5-11 16:29:00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5-11 19:52:00

"阶级立"场是错误的,人类立场才是正确的。人类立场当然不是中立的,人类立场与反人类立场相对立。

还是那句话,请把人类立场具体化,就把他说成是“站在人类立场上是没有意义的”。人与人之间立场的差异怎么来解释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5-11 20:53:00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