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是一个系统,是一个生命体。凡是生命体,必须和外部有能量、物质和信息交换的,才会具有活力,大学也不例外。
这里说的“亲缘”是和“学缘”相对应的。只要沾亲带故的就属于“亲缘”,无所谓远亲或者近亲了。
亲缘性繁衍也不见得就不行。因为有的是自然而然形成的。比如。两个男女,在一个单位工作,日久生情,结为夫妻,没有什么不好吧?又比如,教职工将本单位的年轻人人招为女婿或者儿媳,你也无话可说。
可有的亲缘性的形成就值得研究了。
教职工的孩子就在本校读书这已经蛮普遍了,咱也就不说什么。而孩子就在自己的系(学院)读书是不是就 不太好?有的人在监考时,对同事孩子的作弊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你也很难保证他们改卷时是公正的。
这里就教职工子女在本校读书的问题再多说几句。我所在的学校,以前招收自己教职工的孩子入学,可以照顾15分。这还不算最卑鄙的,关键是低分、冷门专业进来,然后又偷偷摸摸地转为热门专业,神不知鬼不觉地 来了一个狸猫换太子。据说是,从今年开始取消了这一个潜规则。也算是一个进步吧。
我很自豪地说,我自己的女儿不在本校读书,她完全是凭自己的能力。
问题是本科毕业了,还要留下来读硕士,然后再读博士,最后是留校工作;是不是就有点过分了?大家应该 见过,祖孙三代都在一个大学工作的吧?
有人更绝,将自己的孩子招收为研究生,学缘和亲缘完完全全混成了一锅粥。
现在有的大学变得很大,社会的绝大多数功能学校都具备。有的人,这一辈子除了“两头在外”(出生和死亡),其余的时间都可以在一个校园里混,从幼儿园开始,附小、附中、大学、研究生,最后是工作。这样的人当教师,眼界是不是有点问题?
前面所讲的亲缘性形成,也许只是特例,显得比较极端。有的亲缘性的形成就很普遍了。比如,学校在对外招收教职工时,教职工的子女(或者亲属)肯定占有优势,有权力的就更不用说了。还有的就是,学校在引进“人才”时,往往要夫妻俩打包引进。我听到过抱怨,大学里的医院服务态度差,因为是“人事包袱”。
建议武书连们将来评价大学时,不妨将亲缘性也作为一个评价指标?
来源:xiaoyanghe的个人博客
原文链接: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57249-8174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