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学术道德监督
2008 9
2014-08-11
                                                           对宏观经济学的一个疑问
      本文认为,经济学、尤其是宏观经济学的最大错误出在储蓄能否自动转化为投资的观点上。古典(及新古典)经济学认为在价格弹性、完全竞争的条件下,通过市场价格机制的自发调节作用,储蓄必定能全部被转化为投资,从而实现充分就业。按照萨伊定律,以工资、利润、利息和租金形式形成的收入不是用于消费,就是留作储蓄。通过利息率的自动调节,储蓄必然转化为投资。
      凯恩斯用他的有效需求理论否定萨伊定律。在凯恩斯的模型中,流动性偏好是最关键的假设,由于流动性偏好使得利率不能调整到使储蓄出清的位置。
      本文认为,储蓄不能被全部转化为投资的原因是实物经济的储存与折旧成本的存在。由于储存与折旧成本的存在,使得实物经济的投资存在临界点,超过临界点的投资收益将是负的,这是造成实物经济的投资赶不上实物储蓄的根本原因。

      简单论证如下:
      假如一年产出10万亿,人们消费了6万亿,则储蓄为4万亿。与这4万亿货币收入相对应的是价值4万亿的实物商品。
      对于4万亿货币储蓄,只要利率够低,能全被投资者贷走。但4万亿实物商品不一定能全被贷走,因为除了利息外,持有货币不再需要其他成本,而持有实物商品需要付出储存与折旧成本。下面来看看两者的区别:
      假设利率降至0,毫无疑问所有货币储蓄都被贷走,但与这些货币储蓄相对应的实物商品能全被转化为投资么?这才是关键,因为只有实物储蓄都被转化为投资才能实现经济的良性循环。
      以投资者投资厂房出租为例。假设厂房的使用期限是50年,那么在不考虑利率的情况下,投资商的最低租赁收入每年要达到建房成本的2%才不至于亏本,这2%就是投资者的边际投资成本。然而,在房子不断增多的情况下,房租就有可能跌至低于2%的水平,此时对厂房的投资就不能再增加。
      任何实物资本投资都跟厂房投资一样,受到折旧与储存成本的制约,这是造成实物经济的投资赶不上实物储蓄的根本原因。很显然,一直来古典经济学所坚信的利率调节能使商品市场出清的观点是错误的。古典理论认为通过利率调节能使投资与储蓄相等,实际上这只是货币供需相等,实物供需不一定相等。
      正是由于实物资本折旧与储存成本的存在,使得实物投资的规模受到抑制。因此,一直来古典经济学所坚信的利率调节能使商品市场出清的观点是错误的。换言之,萨伊定律是错误的,建立在储蓄能自动转化为投资基础上的主流宏观经济学也是错误的。

      本人看法对与否?敬请指教!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4-8-11 10:38:09
深受启发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8-11 10:40:24
[em42]学渣路过,不明觉厉。围观大神科普。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8-11 11:03:00
高鸿业的批判比较合理,不仅是对古典经济学也包括凯恩斯主义。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8-11 12:30:47
chenxiao403 发表于 2014-8-11 11:03
高鸿业的批判比较合理,不仅是对古典经济学也包括凯恩斯主义。
个人认为高鸿业的批判主要基于意识形态而非经济学逻辑。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8-11 12:32:04
烦请各位给个意见,这个观点有写成论文的必要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加微信,拉你入群
微信外可尝试点击本链接进入